电力电缆假设直径及各层厚度计算方法imp)
1.绞入系数(绞入率)
2.试验方法
2.1型式试验
型式试验项目较多,一般在产品试制初期进行,产品定型后。除非主要原材料更改或者主要工艺和生产条件变动,型式试验一般不用再做。
2.2抽样试验
按照检验规程规定的数量抽取样品对指定项目试验,一般情况下如检验项目不合格,应对抽样复查,如仍不合格,应对该批产品全检。
2.3定期抽样试验
针对在制产品,时间一般为半年或一年。
2.4例行试验
针对原材料进场和产品转序以及出厂,对规定项目进行的100%试验。
3.绝缘及护套厚度测量
3.1测量工具
投影仪、读数显微镜、卡尺。
3.2测量方法
测量时从最薄点起,一般测量6个点,测量时保留两位小数,6个数据的平均值(修约到小数点后1位)即为绝缘或护套的厚度。
4.绝缘或护套密度的测定
悬浮法、酒精蒸馏水、氯化锌、比重计。
5.导体电阻
导体在20℃时的1km长度的导体电阻R20计算公式:
R20=R t*254.5/(234.5+t)*1000/L (Ω/Km)(铜导体)
R20= R t*248/(228+t)*1000/L (Ω/Km)(铝导体)上式中:R t是电缆在t℃时,长度为L米的导体的电阻,单位欧姆:Ωt是测量时的试样温度,单位摄氏度:℃
L是电缆试样的长度,单位米:m
6.电力电缆各部分外径计算办法
6.1导体的假设直径
6.2绝缘线芯的假设直径Dc
D C=d L+2t
上式中:d L是导体假设直径,单位:mm
t是绝缘规定厚度,单位:mm
6.3缆芯直径(假设)D F
6.3.1相同截面的电缆
D F=K*D C
上式中:K是成缆系数
D C是绝缘线芯假设直径
6.3.2有不同截面的电缆
(1)有1根小截面的4芯电缆
D F=2.42*(3D C1+D C2)/4
(2)有1根小截面的5芯电缆
D F=2.70*(4D C1+D C2)/5
(3)有2根小截面的5芯电缆
D F=2.70*(3D C1+D C2+D C3)/5
上式中:D C1是主线芯的假设直径;D C2、D C3是零线芯和保护线芯的假设直径
6.4内衬层直径D B
D B=D F+2t B
上式中:D F≤40时t B=0.4
D F>40时t B=0.6
6.5铠装层铠装外径D X
D X=D A+4t A
上式中:D A是铠装前直径
t A是钢带厚度
6.6热延伸试验
试验温度:200±3℃
时间:15min
力量:20N/cm2
最大伸长率:175%
永久伸长率:15%
7.成缆系数
8.绝缘及护套厚度要求
8.1对绝缘的要求
每一段绝缘线芯,绝缘厚度测量值的平均值(每组数据取6个点,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取6个点厚度的平均值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应不小于规定的标称厚度,其最小测量值应不低于规定厚度标称值的90%-0.1mm,即:
t m≥0.9t n-0.1
上式中:t m是测量值中的最小厚度值,单位为毫米(mm);
t n是标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实际生产中,即使平均厚度以及最小厚度都达到要求,考虑到产品外观等因素,应该尽量控制厚度的值不要偏离标称厚度太多。
8.2对非金属护套的要求
a)无铠装电缆的非金属护套和不直接包覆在铠装、金属屏蔽或同心导体上的电缆外护
套,其厚度的最小测量值应不低于规定厚度标称值的85%-0.1mm,即:
t m≥0.85t n-0.1
b)直接包覆在铠装、金属屏蔽或同心导体上的电缆外护套和隔离套,其厚度最小测量
值应不低于规定厚度标称值的80%-0.2mm,即:
t m≥0.80t n-0.2
c)对于护套,一般只对其最小厚度有上述a)、b)项中的要求,而没有其最大厚度的要
求。实际生产中,考虑到产品外观等因素,应使护套的厚度在满足最小厚度的前提下,尽量使其厚度均匀。
8.3外护套厚度
若无其它规定,挤包护套标称厚度值T S(以mm计)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T S=0.035D+1.0
上式中:D是挤包护套前电缆的假设直径,单位为毫米:mm,计算结果修约到0.1mm。
无铠装的电缆和护套不直接包覆在铠装、金属屏蔽或同心导体上的电缆,其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4mm;多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护套直接包覆在铠装、金属屏蔽或同心导体上的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
9.金属屏蔽
9.1结构
金属屏蔽应由一根或多根金属带、金属编织、金属丝的同心层或金属丝与金属带的组合结构组成,也可以是金属套或者符合要求的金属铠装层。选择金属屏蔽材料时,应特别考虑存在腐蚀的可能性,这不仅是为了机械安全,更为了电气安全。
9.2要求
铜丝屏蔽:由疏的软铜线组成,其表面采用反向绕包的铜丝或铜带扎紧,相邻铜丝的平均间隙应不大于4mm。
铜带屏蔽:由一层重叠绕包的软铜带组成,也可采用双层铜带间隙绕包,铜带的搭盖率为铜带宽度的15%(标称值),最小搭盖率应不小于5%。铜带应符合GB/T11091-2005的规定。铜带标称厚度为:
————单芯电缆:≥0.12mm
————多芯电缆:≥0.10mm
铜带的最小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90%。
10.隔离套
当铠装下的金属层与铠装材料不同时,应按规定挤包一层隔离套将其隔离。如在铠装层下采用隔离套,可以由其代替内衬层或附加在内衬层上。挤包隔离套的标称厚度T S(以mm 计)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0.6
T S=0.02D
U
上式中:D U是挤包该隔离套前的缆芯假设直径,单位为毫米:mm
计算结果修约到0.1mm,非铅套电缆的隔离套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2mm,若隔离套直接挤包在铅套上,隔离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0mm。
11.铠装
11.1铠装金属丝和铠装金属带的尺寸
铠装金属丝和铠装金属带应优先采用下列标称尺寸:
————圆金属丝:直径0.8mm,1.25mm,1.6mm,2.0mm,2.5mm,3.15mm
————扁金属丝:厚度0.8mm
————钢带:厚度0.2mm,0.5mm,0.8mm
————铝或铝合金带:厚度0.5mm,0.8mm
11.2电缆直径与铠装层尺寸的关系
圆铠装金属丝的标称直径和铠装金属带的标称厚度应分别不小于表11.2.1和表11.2.2规定的数值。
表11.2.1 圆铠装金属丝的标称直径
表11.2.2 铠装金属带的标称厚度
铠装前电缆假设直径大于15mm的电缆,扁金属线的标称厚度应取0.8mm;电缆标称直径为15mm及以下时,不应采用扁金属线铠装。
11.3圆金属丝或扁金属线铠装
金属丝铠装应紧密,即使相邻金属丝间的间隙为最小。必要时,可在扁金属线铠装和圆金属丝铠装外疏绕一条最小标称厚度为0.3mm的镀锌钢带。
11.4双金属带铠装
当使用金属带铠装和符合规定的内衬层时,其内衬层应采用包带垫层加强。如果铠装金属带的厚度为0.2mm,内衬层和附加包带垫层的总厚度应按规定值再加0.5mm;如果铠装金属带的厚度大于0.2mm,内衬层和附加包带垫层的总厚度应按规定值再加0.8mm。
内衬层和附加包带垫层的总厚度不应小于规定值的80%-0.2mm。
如果有隔离套或挤包的内衬层且满足规定时,则不必加包带垫层。
金属带铠装应螺旋绕包2层,使外层金属带的中线大致在内层金属带间隙上方,包带间隙应不大于金属带宽度的50%。
12.配模理论公式
12.1模芯
模芯直径计算公式:
D1=d+e1
上式中:d是生产前产品的最大直径,单位毫米:mm
e1是模芯放大值,单位毫米:mm
12.2模套
模套直径计算公式:
D2=D1+2f+2Δ+e2
上式中:D1是模芯直径,单位毫米:mm
f是模芯嘴壁厚,单位毫米:mm
Δ是工艺规定产品的塑料厚度,单位毫米:mm
e2是模套放大值,单位毫米:mm
12.3放大值e1和e2
(1)绝缘线芯模芯e1的放大值为0.5~3mm。
(2)绝缘线芯模套e2的放大值为1~3mm。
(3)生产外护套电缆用模芯e1的放大值:铠装电缆为2~6mm,非铠装电缆为2~4mm。(4)生产外护套电缆用模套e2的放大值为2~5mm。
12.4选配模具的经验
(1)16mm2以下的绝缘线芯配模,要用导线试模芯,以导线通过模芯为宜。不要过大,过大将产生倒胶现象。
(2)真空挤塑时,选配模具要合适,不宜过大,若过大,绝缘层或护套层容易产生耳朵、棱、松套等现象。
(3)挤塑过程中,实际在挤制产品时,塑料有拉伸现象存在,一般塑料的实际拉伸在2.0mm 左右。
(4)安装模具时要调整好模芯与模套间的距离,防止堵塞,造成设备事故。
12.5设计模具应满足的一般条件
(1)增加模具的压力,使塑料从机筒进入模具后压力增大,从而增加塑料的塑化和致密性,提高产品质量。
(2)增长模腔内的塑料流动通道,使流道中的塑料进一步塑化,从而提高塑料塑化的程度。(3)消除流道中的死角,使流道形成流线型。
(4)真空挤塑的模具,模芯的承线径一般在20~40mm,模套承线径一般在15~3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