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作者简介相关资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6.27短文两篇作者介绍素材(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艾萨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是20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I,Robot) 、《基地》系列、《钢穴》(The Caves of Steel) 系列、《赤裸太阳》(The Naked Sun) 等。
他于1941年发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即: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二、在不违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给予的任何命令;三、在不违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尽力保护自己)。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这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波士顿大学的副教授,先是业余写作科幻小说,1958年开始专职写作,以他渊博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为引人注目的科学作家。
其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为“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学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学简史》、《化学简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识》、《空间知识》、《圣经入门》、《莎士比亚入门》等。
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改变了原来科幻小说中机器人老套的奴隶工具或人类敌人的怪物面目,开始成为人类的亲友,他在科幻小说中制订的“机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为机器人科幻的经典,这定律几乎成了以后科幻作家创作有关机器人的作品时必须遵循的法则。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进侦探与推理小说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总结

第14课《背影》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江苏省扬州《背影》是记事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三、字词1.读音辨人。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留学英国,次年回国。
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拒绝领取“美援”救济粮,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
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等。
二.写作背景析簌.(sù)游逛.(ɡuànɡ)妥贴.(tiē)踌躇..(chóu chú)琐屑.(xiè)箸.(zhù)晶莹.(yínɡ)差使(chāi)蹒跚(pán shān)奔丧(bēn sānɡ)2.词语释义差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文中指职务。
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精神不振作。
文中指衰颓败落。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四、结构层次第一部分: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及名著导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及名著导读文学常识1.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从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 年他逝世的二十几年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2.“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有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三个特点,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3.《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曾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4.列夫·托尔斯泰是19 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思想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5.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6.《三峡》一文的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7.《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作者是苏轼,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8.《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中的诗眼是“直”“圆”。
这首诗的作者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人称“诗佛”。
苏轼评价其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合称“李杜”。
10.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诗王”之称。
11.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散文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绿》《春》等。
12.《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文学常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文学常识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2、《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
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3、《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
作者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
代表作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友与敌》等。
《我城一少年》《日日夜夜》《俄罗斯人》等均获斯大林奖金。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作者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5、《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
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6、《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散文、诗歌、杂文、小说还是文艺理论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最高的是杂文,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后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7、《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8、《台阶》选自小说集《台阶》。
作者李森祥。
9、《老王》选自《杨绛散文》。
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
翻译有《堂·吉诃德》《洗澡》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笔记第一单元。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2. 新闻体裁。
- 消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二、内容分析。
-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概括了消息的核心内容,交代了人物(人民解放军)、时间(二十一日)、事件(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 主体:从“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到结尾,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经过等情况,如“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通过描写国民党军队的溃败,侧面烘托出我军的英勇善战。
-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点明了渡江作战的兵力(百万大军)、战线(一千余华里)、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等重要信息。
- 主体: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西路军接着渡江,“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东路军最后渡江,“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在叙述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数字,如“三十万人”“三十五万”等,准确地反映了渡江作战的规模和进展情况。
同时,在报道西路军战况时,插入了一段背景材料,“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这有助于读者了解整个战局的形势。
一、文学常识。
1. 新闻结构。
- 这篇消息按照倒金字塔结构进行报道。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短文两篇的意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短文两篇的意思知识点答谢中书书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初二上人教版作家

4、《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 拾》,作者是鲁迅,鲁迅是伟大 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5、《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是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7、钱钟书是著名学者、作家,著有小 说《围城 》 8、《信客》选自《秋雨散文》,作者 余秋雨,当代著名散文家。 9、《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原名叶 绍钧,字圣陶。作家、教育家、编 辑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10、《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 人。 11、《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 锡,唐代诗人,哲学家 12、《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是 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 13、《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 新志》,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朝 人。
初二上作家作品
1、《芦花荡》作者是孙犁, “荷花淀”派 代表作家本文选自《孙犁文集》,此文是 “白洋淀纪事之二”。现代散文家,小说家。 《白洋淀纪事》分为《芦花荡》《荷花淀》
2、《蜡烛》作者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 的信》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代表 作有小说《巴黎《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 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 仪 论著加以编纂而成。 15、《杜甫诗三首》选自《杜诗详注》。 作者杜甫,字子美,唐朝著名诗人。 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 “诗 圣”。著有“三吏”、“三别”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作者列表

明代,字子敬
西汉 字子美 北魏 南北朝梁朝,字通 明,号华阳隐居
诗圣史诗 地理学家
宋末元初,字公瑾 明末清初,号陶 庵,又号蝶庵居士
南北宋之交 郭茂倩 唐 唐
唐
北宋,字圣俞
南宋爱国诗人
山水田园诗人
《礼记》
出自张潮(清) 《虞初新志》 出自礼记
归园田居(其 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27 短文两篇
28 观潮 29 湖心亭看雪
魏学洢
戴圣 杜甫 郦道元
陶弘景
苏轼 周密
张岱
陶渊明
30 诗四首
王维
李白
陈与义
31 长歌行
汉乐府
32 野望
王绩
33 早寒江浩然
35 黄鹤楼
崔颢
36 送友人
李白
37 秋词
刘禹锡
38 鲁山山行
梅尧臣
39 浣溪沙
苏轼
40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李森祥 杨绛 钱钟书 余秋雨 茅以升 吴冠中
叶圣陶
黄川惕 陈从周 竺可桢 谈家桢
当代
现代,原名绍钧, 字圣陶 浙江人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诺夫 美国
19 生物入侵者 20 落日的幻觉 21 桃花源记
22 短文两篇
梅涛 黄天祥
陶渊明
刘禹锡 周敦颐
东晋诗人,又名 潜,字元亮 唐代,字梦得 北宋
简介 荷花淀派代表
课时 名称
作者 年代及其他
1 新闻两则
毛泽东
2 芦花荡
孙犁 现代
3 蜡烛
西蒙诺夫 苏联
4
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 上校的信
雨果
法国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玲 美籍华裔女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课外阅读
作者
西蒙若夫
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写作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
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
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
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