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

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
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

《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1933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

学分:3

适用对象:传播学卓越班、传播学专业

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

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从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入手,重点讲解人际传播的自我,人际符号和人际传播的相关理论与模式,并结合不同社会语境,训练学生在不同场合语言表达、社交礼仪等相关技能,同时涉及跨文化、传播伦理、网络传播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达到如下目标:

目标1:能够独立思考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解人际传播的理论,并重视实际生活中人际互动的关系。

目标2:能够积极地改进自己一生的传播行为,并能够独立解决现实问题。

目标3: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为今后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重在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常用的

人际传播理论,以及精讲人际传播自我和语言等相关概念,细讲人际传播社交礼仪。本课程的重难点是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人际传播理论,以及实践训练的实际效果。

根据本学科教学目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的主要教学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用结合。讲练结合是本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因此,课程教学采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践训练为辅,同时开展案例教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黑体,小四号字)

第一章人际传播相关概念

第一节人际传播定义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通常是指两个人之间私人化的信息传受行为,包括面对面的交流和非面对面的交流。

第二节人际传播特点

1、双向交流,及时反馈

2、手段(媒介、符号)多样

3、私人化、自发性

4、情景性强

第三节人际传播的分类

1、人数:二人、二人以上

2、动机:实利型、非实利型、混合型

3、缘由:血缘、地缘、业缘、情缘、趣缘、利缘

4、符号: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混合型

第四节人际传播的功能

1、自我认知

2、环境认知

3、获得人生经验

4、满足情感需要

5、文化传承

教学重点、难点: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以及常见分类。

课程的考核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及其分类,并进一步理解了人际传播与其他传播形态之间的关系,准确掌握了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人际传播现象。

复习思考题:

1、比较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定义。

2、比较人际传播与其他传播形态的异同。

3、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人际交往现象。

第二章人际传播中的自我

第一节自我概念

1、什么是自我

2、自我的形成过程

3、自尊

第二节自我表露

1、什么是自我表露

2、自我表露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3、自我表露作用及其危害

第三节人际认知

1、什么是人际认知

2、认知偏差

(1)首因效应

是指人、事、物给人们留下的的第一印象及其对人们认知产生的重要影响,又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2)近因效应

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人、事、物给人们留下的的最后印象及其对人们认知产生的重要影响。

(3)投射效应

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其他人、事、物身上的一种心理倾向。

实质:内在心理的外在化推己及人,以己度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人际传播的几种重要的心理效应。

课程的考核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人际认知的定义及其作用,并进一步理解自我表露的评价尺度,准确掌握了认知中的各种偏差效应,并能够分析日常生活人际认知现象带来的社会问题。

复习思考题:

1、自我表露与自我呈现的区别

2、列举出属于人际认知的例子

第三章交际语言

第一节基本要求:

文明、礼貌、准确

第二节招呼与寒暄

1、招呼

时间、地点、对象、场合

2、寒暄

问候式

言他式

情境触发式

赞美式

第三节赞美与批评

1、赞美

一般原则:真诚、具体、不妄自菲薄、平心静气

2、批评

警告、启发、置于表扬中、置于自责中

第四节劝服与拒绝

1、劝服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喻之以利

2、拒绝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人际交际中应注意的各种传播技巧,以及赞美与批评,劝服与拒绝遵循的原则。

课程的考核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语言和非语言的定义及其作用,并进一步理解交际语言的基本要求,准确掌握了各种交际语言,并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

复习思考题:

1、举出非语言表达的例子

2、分析日常生活中不规范的语言现象。

第四章人际传播理论与模式

第一节不确定性削减理论(查尔斯·伯格)

关于人际传播中人们如何对待由于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的不确定性的理论。

人际传播中,尤其是与陌生人相处时,信息不充分导致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导致焦虑和压力,为降低焦虑和压力,人们会努力获取、传递相关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

第二节符号互动理论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也叫“社会我”,即他人认知和评价中的自我。由于与他人的交往而形成的关于自我的感觉。

2、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通过分析日常环境中人们互动的方式、机制和规律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也叫象征性交往理论。

象征:用具体事物表达抽象意义。通常表现为各种符号的运用。

第三节认知一致理论

海德的平衡理论

也叫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认知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因而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人们会

努力寻求改变。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和海德的平衡理论。

课程的考核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人际传播中各种常用的理论,并进一步理解各种理论的实际意义,准确掌握各种理论的核心观点,并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思考题:

1、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析日常生活现象、

2、运用平衡理论解析日常生活现象。

第五章人际礼仪

第一节介绍握手名片

1、介绍

(1)自我介绍

场合:需要认识别人;需要别人认识自己

顺序:晚辈、地位低者、主人、男士先作自我介绍;

时机:对方空闲时;无其他无关人员时;环境较清静时;较正式的场合。

(2)他人介绍

(3)集体介绍

2、握手

基本原则

场合

握手的方式

握手的禁忌

3、名片

(1)使用场合:较正式的场合应使用名片

交际

营销

(2)送名片的礼仪

第二节电话短信邮件

1、电话礼仪

(1)打电话的礼仪

时间:打电话的时机、通话时间

地点

(2)接电话的礼仪

2、短信礼仪

(1)发短信的礼仪

给尊长者应有称呼

署名

祝福短信最好不要原文照搬、群发,一来一往足够(2)回短信的礼仪

3、(电子)邮件礼仪

(1)发邮件

(一)主题

(二)称呼与问候

称呼要妥当

问候不可少

(三)正文

正文应简明扼要,行文通顺

(2)回邮件

及时回复

进行针对性回复

回复字数不宜过少

第三节位次礼品宴会

1、位次礼仪

一、基本原则

前高后低

左高右低(中)右高左低(西)

面门为上、居中为上、安全清静为上

二、各种场合的位次安排

(一)乘车

尊长者有优先选择权

方便安全为上

主人驾车,副驾为上

司机驾车,后排左边或右边的位置为上

(二)出入电梯

滚动式电梯:单行靠右,尊长者在前

无人驾驶的升降式电梯:尊长者后入先出

有人驾驶的升降式电梯:尊长者先进先出

(三)引导客人

客人不识路:接待者在左前方,客人在右后方客人识路:由客人选择

2、礼品礼仪

礼品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礼多人不怪。

二、送礼的禁忌

第四节宴请礼仪

时间、地点、人物、菜单

一、请客的五M原则

二、做客的礼仪

按时赴会

注意形象

适度应酬

第五节面试礼仪

一、有备无患,认真准备

二、面谈

招呼

握手

神态

交谈:

三、面试结束

信号:

告别:谢谢您给我面试机会;我想知道什么时候出结果?打扰了……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日常生活中坐立行等正确姿势,以及日常交往中各种礼仪。课程的考核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人际传播中各种礼仪,并进一步理解礼仪背后

的文化内涵,准确掌握各种礼仪要领,并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复习思考题:

模拟各种社交场合,进行情景演练。

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黑体,小四号字)

本课程实践性强,采取的考核方法是口头报告和书目报告相结合的方式。本课程平时实践训练占总评成绩的30%,平时作业、课堂答问和出勤情况占总评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六、主要参考书及其他内容(黑体,小四号字)

1.薛可、余明阳主编,《人际传播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

参考书:

2.(美)巴克斯特,(美)布雷思韦特著,殷晓蓉等译,《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

3.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

执笔人:刘吉冬教研室主任: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