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课件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各个派别 的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人物。
2.掌握各个派别的主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所起到的相应作用,特别是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 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比较并熟练掌握这几大派别思想的异同。
学习重点
1840年前后至19世纪末中国思想发展变化 历程及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D、局限性: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没有付诸行动。
王韬 (1828-1897)
郑观应 (1842—1922)
2、康梁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
Page 14
2、康梁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
①政治:民族危机加重, 侵略加深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④文化: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西学的不断传入
学习难点
各种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一、地主阶级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1.“开眼看世界”——开明知识分子
背景
①、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②、西方:资本主义崛起——对外扩张 民族危机
③、战后:新思潮萌发 ——向西方学习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林则徐、魏源
A、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的主要活动: 设立译馆,命人编译 《各国律例》《四洲志》。 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 一步。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局势 概况(19世纪60---90年代)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材料1:所谓 “体”是指事物的主体本质;“用”是指由主 体派生,或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张之洞(洋务派)说:“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 孛(bèi)于经矣。"
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共23张ppt)

三、知其所以“长”——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变法的思想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背景
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危机的加剧
王韬、郑观应
政治
经济 文化
主张
革新、君主立宪 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局限性
• 2016/9/30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盲目排外, 反对学习西 方科学技术
器 物
阻碍 近代化 物质到 制度 维新变法
早期 维新派 19C70S
资 产 阶级 进一步
君主立宪 君主立宪
发展 维新派
19C末 20C初
启蒙解放 政治近代 化的尝试
制 度
• 2016/9/30
一、始识其“长”——“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主要贡献: ①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中 体 西 用
西学 关系 目的
实质: 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 护中国的腐朽的封建统治
• 2016/9/30
军 事 1867年 天津机器制造局 崇厚 工 业 : 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师 夷 长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技 以 自 1866年 福州船政局 强 左宗棠 • 2016/9/30
北洋海军
福建海军
南洋海军
“中体西用”的评价
进步性
①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进一步冲 击传统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奠基;
②在“自强” 思想指引下,创办了一批近 代企业、近代新式学堂、近代海军,迈开了 中国经济,教育,军事近代化的第一步。 局限性 ③仅停留在学习西方物质文明的层面, • 2016/9/30 甲午战败使中体西用思想失去原有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共35张PPT)

《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否定封建专制, 宣传维新变法
梁启超 严复
《变法通议》 《天演论》
伸民权、设议院、 变法图存
主权在民、民主君仆、进 化论观点
合作探究
重点突破
材料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 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中国通史》 材料二《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于孔子 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鸦片战争以前:埋头读经, 不问政治,禁锢思想
梦中惊醒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近五年高考考点: 1.魏源“海防”思想; 2.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器物课程制标度准-:思了想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 方、3寻.戊求戌变变革法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 在近4代.梁中启国超社引会进发西展进学程主中张所;起的作用。 5.近代变化的中国思想解放的潮 流——清政府外交观念的变化。
• (二)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 1.背景①: 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②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④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西方思想的传播;
• 2.代表: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2、维新思想的内容
代表人物 论著
思想主张
——人教版教材
由此反映了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
原因:①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②策略考虑:减少思想和变法的阻力 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根本)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

局限性:”中体西用“思想无法使中国真正走向富 强,洋务运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最终以失败结束。
合作探究三、维新变法思想
[互动探究]1.讨论维新思想的背
景
[探究提示]
重;
民族危机的不断严
洋务运动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
传入 ;
[互动探究] 2、结合课本归纳早期维新思想立宪制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 商战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 知识
[探究提示]背景:内忧外患。
含义: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 常名教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的先进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 体措施,来挽救清王朝。
[互动探究] 2、如何来评价“中体西用”
[探究提示]
积极性:(1)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主张,冲击了传统的保守思想,为西学在 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 践,进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 步。
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
1.掌握“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思 想、维新变法思想等,归纳鸦片战争后 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
2.自主学习,树立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 维能力;师生互动,以学生全面自主参 3.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 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
合作学习(结合课本,分组讨论、展 示)
一起来小结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和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阶级 地主 阶级 派别 抵抗派 洋务派 人物 林、魏 曾、李 主要思想
特点
师夷长技以制夷
…… 中体西用
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 君 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
器物
主 立 宪 制
早期维 新派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课件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文化: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西学的不断传入
(2)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主张
(4)特点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结合
(5)实践:1898年戊戌变法
(6)影响:
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 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中国历史上吸烟的历史和现状、所采 取的措 施以及 由此带 来的痛 苦和灾 难,可 以进一 步了解 吸烟对 人民健 康的危 害,提 高师生 的控烟 意识
师夷长技以制夷
(手段) (目的)
(3)意义: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 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中国历史上吸烟的历史和现状、所采 取的措 施以及 由此带 来的痛 苦和灾 难,可 以进一 步了解 吸烟对 人民健 康的危 害,提 高师生 的控烟 意识
A.引材导料人1:们“关徐注尝世谓界剿形匪势八,改字变要中言国,的器传良统技观熟念,,胆启壮 迪心人齐们是的已思。想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 令B.岳思、想韩上束迈手出,了奈近何代奈中何国!向”西方学—习—的林第则一徐步。
【史料研读】
不可思议的是,政府(指清政府)认为这些学生( 留美幼童),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 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 影响要无动于衷。这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中 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 式而不引进那些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 不到。
趋势: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中国历史上吸烟的历史和现状、所采 取的措 施以及 由此带 来的痛 苦和灾 难,可 以进一 步了解 吸烟对 人民健 康的危 害,提 高师生 的控烟 意识
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课件

(开明知识分子):
6、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 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 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编号 ① ② ③ 人物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著有《新学伪经考》一书
(1)以上三位代表人物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三个派别。 (2)概述编号①②③所代表派别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主要主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 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
(1)背景: ①政治基础: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基础:近代工业产生(洋务运动的开展 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③思想基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 ④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产生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
(1)背景
(3) ①救亡图存是学习西方的主题、目的 ②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 里的过程。从学造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 务运动)到仿行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 革命)到思想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局限:实践较少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忧外患 (1)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2) 外患:列强加紧侵略 2、含义: (1)“中学为体”——以封建纲常名教作为根本 (2)“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封建 统治 3、实践:洋务运动 模块链接:必修2 第9课第41页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 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的思想,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里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 中所起的作用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问题探究: •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先进的中国
人为何要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要 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向西方学习的 思想主张是什么?
这条路 布满了荆棘 这条路 充满了艰辛 这条路 镌刻着苦难辉煌 这条路 闪耀着光荣梦想 这条路 热烈的鲜血浇灌 了复兴的萌芽 这条路 滚烫的汗水浸透 了希望的原野
中国国
门洞开,
民族危
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
学习 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和 迈西技(出方术军了方近在《西的代《各方第四国炮中一洲律舰国步志例学》》习的等西基;础②上仿编制
机开始 出现
魏源
事)
撰出《海国图志》(介绍 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
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思想
意义
引导人 们关注 世界局 势,对 当时的 思想解 放有重 要的启 迪作用
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的( B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3.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 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 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
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C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C.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
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问题探究: •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先进的中国
人为何要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要 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向西方学习的 思想主张是什么?
这条路 布满了荆棘 这条路 充满了艰辛 这条路 镌刻着苦难辉煌 这条路 闪耀着光荣梦想 这条路 热烈的鲜血浇灌 了复兴的萌芽 这条路 滚烫的汗水浸透 了希望的原野
中国国
门洞开,
民族危
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
学习 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和 迈西技(出方术军了方近在《西的代《各方第四国炮中一洲律舰国步志例学》》习的等西基;础②上仿编制
机开始 出现
魏源
事)
撰出《海国图志》(介绍 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
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思想
意义
引导人 们关注 世界局 势,对 当时的 思想解 放有重 要的启 迪作用
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的( B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3.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 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 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
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C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C.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
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
14课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ppt_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

08:28:28
碰撞
两种文明的对决
开眼看世界
转变 抉择
师夷长技以制夷
器物
中体西用
早期的维新思想
制度
突破 感悟.升华
08:28:28
康梁维新思想
对比中西方近代前夕的历史,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 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 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法从 “ 师 夷 长 技 ” 到 维 新 变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 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 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目标: 1、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了解:开眼看世界、“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 2、概括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 重点: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和特点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
08:28:28
2.含义及目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 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 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 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 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 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 李鸿章
08:28:28
遇到顽固派的阻挠
返回
三、突破:突破中体 维新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08:28:28
1、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 完成下列表格:
背景
代表人物 经济思想 文化思想
①洋务运动的展开 ②中国民族 资本 主 义 的 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评价:
早期维新派只是对洋务运动初步反思,未能突破纲常名教 的束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有待深化发展!
2.魏源
⑴药方—师夷长技以制夷 •背景:鸦片战争战败,天朝上国幻梦破灭
•基础: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 《海国图志》。
•地位:《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 理 最详实的专著。
•宗旨:《海国图志》的宗旨是“师夷长技以 制夷”。
•学习内容: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
6
探究:阅读材料:该何如评价林、魏?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近代海军 •近代教育
京师同文馆 京师
天津武备学堂 天津
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电报学堂
旅顺
北洋海军
威海卫
上海广方言馆
上海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电气学塾
福州
.
南洋海军
福建海军 福州船政局
10
探究:阅读材料和结合课本诊断此药方给近代中国什么 影响?
材料五:以上是中国初始工业化和防卫性现代化(近代化)迈出的 第一步,也就是“师夷之长技”取得的第一批成果。这里面不仅包 括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引进,同时也催促了现代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大地上的生长,这是鸦片战争以后半个世纪中 中国涌现的新生事物。
——《现代化新论》
探究:阅读材料和结合课本诊断人们对“中体西用” 失 败后,我们又该用什么来医治国家?起到什么效用?
.
11
三.维新变法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70年代
材料六:随着他们(洋务派)对于西学知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渐丰 富、逐渐有所发展。当他们明白了西方富强之因是由于实行“重 商富民”,并建立了相应的法度,他们心中的“中体西用”论式 中之西用,无疑已迥然不同于当年所说之洋器洋技之长……王韬、 郑观应等人,开始批评洋务事业中的失误。他们认为,洋务所失 在于仅仅学了西方皮毛之末,故而他们倡议改变学习重点,从经 济和国政(国家政治制度)等立国根本上学习西方,谋自强。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甚至在19世纪60年代动乱的10年中,深信需要西方技术 的士大夫毕竟不多;而传统的文化准则的控制力量像过去那样强 大。像科举考试和绿营军等级制度不仅有广大既得利益集团支持, 而且由于传统而获得了圣神不可侵犯的性质。现代化显然需要冲 破文化的障碍。
.
7
——《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战争以严酷的实事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 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著 作。这一代中国人……开始去了解西方……标示了中国近代化的 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警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 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 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昏昏睡去。当60年代郭嵩焘、冯桂芬重 新提起《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的时候,20年的光阴已在昏睡 中丧失了。读史至此,往往使人扼腕久之。
梁启超(1873年~1929年
其子女都乃国家之 栋梁也。
梁思成、梁思永、
梁思庄、梁思达、梁思
礼、梁思顺、梁思懿、 梁思宁、梁思顺
2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 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 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 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 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 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 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 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 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堂而皇之地照会英国,可见,克服
对外国对本国的双重无知,是中国
社会近代化、中国文化大近代化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程上必须迈过的第一道门槛。
——《中西体用之间》
.
4
一:开眼看世界(开启向西方学习之端)
(一):背景
1. 西方资本主义崛起。 2. 鸦片战争前中国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3. 鸦片战争失败惊醒了些许中国人。
(二):活动
(二).药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⒈洋务派(曾、李和左等)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⑴.中学指什么 ⑵.西学指什么
封建制度、封建纲常伦理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⑶.中学和西学是什么关系 “中学”是根本“西学”是补充
⑷.根本目的是什么
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
⒉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自强、求富)
.
9
(三)实践: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向西方学习)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 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 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 李鸿章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忧外患。
.
8
探究:提出了解决问题什么的药方?(如何处理中国人 安身立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此药方给近代中国什 么影响?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 法
魏源
李鸿章
.
康有为
1
导课:观《少年中国说》并诵读引文,思考近代国人魂牵梦绕的 情怀是什么?作者做到了吗?同学有何感呢?
《少年中国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
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 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中西体用之间》
1.背景:⑴.洋务运动的展开,对西方认识的深化
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2
探究三:阅读材料和结合课本诊断人们对“中体西用” 认识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70年代)
1.代表:
王韬、郑观应等
2.思想: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主张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1.林则徐
背景 广东禁烟期间,了解对手
①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内容 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③仿制西方战舰炮车。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
地位
政情。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
志。
评价 近代中国.主动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5
探究一: 阅读课本回答:当时找到了什么药方?该如何评此药方
.
3
探究一: 阅读材料和阅读课本:“诊断我国此时有什么问题?
材料二:林则徐、邓廷桢等,在禁
烟之初,也一再地说中国百产丰盈,
不资夷货,本不必通市;而中国的
茶叶、大黄,却是外国“不可一日
无”的必需之物,缺少了就无以为
命。于是他们才把外国不肯“杜绝
鸦片之来”,中国就将要 “严查茶
黄之去”,当成最有威慑力的措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