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陕西中职高考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陕西省普通高校职业教育单独招生考试(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 全卷共页。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项词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城隅(yú) 猃狁(yǔn) 殷红(yān)千乘之国( shèng)

B.喟然(kuì) 渑池(miǎn)颔联(hán) 倾箱倒箧(qiè)

C.泠然(lěng)宽宥(yòu) 悄声(qiǎo) 大笔如椽(yuán)

D.绷脸(běng)肖像(xiāo)镌刻(jùn) 潸然泪下(sh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打烊矫健冠名权众志成城

B.渲泄磨砺暴发力杯水车薪

C.筹画神彩发祥地掉以轻心

D.倾刻凑合挑大梁相儒以沫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在全球市场已占有很大份额。

B.思想是无所不在的,如果你愿意,甚至在石头缝里也会发现思想。

C.这场戏演得绘声绘色,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喝彩。

D.现在的电视连续剧,十几集、几十集的习以为常。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不管是修缮重建,对于文化遗迹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

不偿失。何必要抹去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更何况,收拾起来的

前夜的残梦, 今日的游戏。

A.或是即使仅是不是

B.还是如果仅是不是

C.还是如果不是只是

D.或是即使不是只是

5.下列作家作品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昌黎先生集》

B.辛弃疾—《稼轩长短句》

C.柳永—《乐章集》

D.李清照—《珠玉词》

二、(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霾为何物?

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貍声。《诗》曰,‘终风

且霾’”。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貍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这里,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诗经·邶风》中有“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瞳”“曀曀其阴“—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 曀,狂风遮天

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四种天气现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得知。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霾,在此

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霾的这个意义,与北方文化经典《诗经》中的“霾”有所不同,但并不让人觉得兀,恰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征。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等,但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

《辞海》对霾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从中看不出霾对身体有

多大伤害。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大多

数地方尚未迈入工业化门槛,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饱受空气污染时,中国的不少地方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

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

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因此,《诗经》中有“终风且霾”,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的霾是一种狂风席卷着尘土,让能见度降低的自然现象,它的意义在农业社会变化不大。

B.《诗经》中“终风且霾”是说风和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C.笼罩在当今中国多个城市的霾,夹杂着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D.“终风且霾”与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终风且霾”和《九歌》中的“霾两轮兮絷四马”都是大风

扬起尘土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B.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环境与伦敦等饱受空气污染的工业革命重镇相比,明

显更具田园性。

C.近年来,出现在中国大部分城市的霾使不少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

痛”。

D.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对付雾霾,依然要靠风将其稀释吹散。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江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意义,南、北也有所不同。

B.自古以来都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那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的尘土,看不出身体

有多大伤害。

C.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使“霾”这个字频频出现。这时的

着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实际上没有区别。

D.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

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9.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治理霾的建议。

答:_

_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0.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木直中绳中:合于。

B.虽有槁暴暴:晒干。

C.假舆马者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生:出生。

11.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