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短。
地球公转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理现象和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现象。
首先,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距太阳较远时,太阳直射点偏离赤道,形成季节交替。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会有所差异,而且季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原因。
季节交替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影响了地球上的温度分布。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的直射光线会有所变化,所以地球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
赤道地区由于靠近太阳直射点,所以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温度较高,而两极地区则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小,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性质迥异的气候带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中纬度地区的温带和两极地区的寒带。
这种温度分布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地球公转会引起地球在太阳周围偏离其平面的倾斜,即地球的轴向倾斜。
这个倾斜角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地球的季节消长和气候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会有冬季和夏季的原因。
地球公转以及轴向倾斜还导致了极地地区长时间的白夜现象和三至极夜现象。
这些气候现象对于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海洋运动和气候型态。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导致了地球上大规模的海洋水流系统形成,包括大洋洋流和近海洋流。
这些水流系统对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地球公转还导致了大规模的风系统形成,包括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和两极地区的极地低压。
这些风系统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气候事件(如风暴和台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地形和水文环境产生了影响。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这个时间叫做一年,是以地球所用的时间计算的,通常是365.25天左右。
地球公转对人类和自然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对于季节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知道,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的北半球离开太阳的角度在不断变化,所以相对应的气温、水汽、光照和降水等因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使得地球上的季节分明,给人带来了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雪飘飞等不同的体验。
这对于生命的生长和繁衍,以及农牧业和渔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的存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比如地球上的野生动植物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和生命力,海水温度和海洋流动也会有明显变化,这又会影响到大洋中的生命。
这些变化都对我们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规律和趋势,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启示。
第三,地球公转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的存在,使得不同经度、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通过交流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相互联系,逐步形成全球化的交往网络。
这又促进了人类对地球自然环境的更好认识,对自然资源的更好开发,对自然灾害的更好防范和处理等。
同时,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规律和趋势也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制度、人类思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思考的方向。
总之,地球公转对于人类和整个自然界都有着巨大的地理意义。
它不仅决定了季节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也反映了宇宙万物间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和趋势。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认识和深入研究地球公转的本质和意义,不断探索更好地保护地球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运动。
这一运动在宇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和生态系统,还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地球公转的意义。
一、季节变化地球公转的意义之一是季节变化。
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近似椭圆的,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始终一样。
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强,这就是夏季;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弱,这就是冬季。
地球公转带来的季节变化对于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生长、繁衍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二、日晷和日历地球公转的意义之二是日晷和日历。
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的位置在天空中有规律地发生变化,通过观测太阳的位置和阴影的变化,人类可以制作日晷,利用太阳的位置判断时间。
同时,地球公转也是人类制定日历的基础,我们通常一年有365天,就是根据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来计算的。
三、时间标准地球公转的意义之三是时间标准。
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不同地区的日出日落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为了统一时间,人们需要制定时间标准。
国际协定将英国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经过的子午线定为起点,设立全球统一的时间标准,即世界协调时(UTC)。
地球公转提供了统一时间的基础,使人类的社会生活更加便利。
四、天文学研究地球公转的意义之四是天文学研究。
地球公转和地球自转相结合,使地球上的观测者能够观测到不同的天空景象。
地球公转带来了四季交替、星空变换等变化,这为天文学家提供了研究宇宙的宝贵资源。
通过观测地球上观测站的位置相对于太阳的变化,可以精确测量地球和其他天体的距离,并揭示出宇宙中更多的奥秘。
结论: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分别是季节变化、日晷和日历、时间标准以及天文学研究。
地球公转不仅在自然界中对生物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人们应该认识到地球公转的重要性,进一步探索和了解宇宙的奥秘。
只有保护好地球,才能让地球公转的意义得到更好的体现。
地球公转及意义

地球公转及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这个运动是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重要关系,对地球生物和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球公转的过程和它对地球的意义。
一、地球公转的过程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结果。
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这是由于引力的作用造成的。
地球在绕太阳的过程中保持着一个恒定的角速度,称为一年,它约为365.25日。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被称为黄道。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的各个地区在不同的时间和季节中接收到不同的阳光照射。
当地球公转到达近日点时,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时太阳的光线更加强烈,导致该地区的天气较为炎热。
而当地球公转到达远日点时,地球距离太阳最远,导致该地区的天气较为寒冷。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1. 导致季节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发生变化,这导致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当地球公转到达近日点时,夏季开始;而当地球公转到达远日点时,冬季开始。
这种季节变化对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冬季的寒冷使得一些动物冬眠,而夏季的温暖则有利于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2. 影响气候地球的公转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阳光量不同,这导致了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
这种温度差异引起了空气的流动,形成了大气环流和风。
地球公转还导致了气候带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气候炎热,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
3. 确定时间和历法地球公转的周期确定了一年的长度,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间的基础。
基于地球公转周期的变化,人们制定了历法来记录和安排时间。
历法的制定对于农业、商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
4. 影响导航和定位地球公转对于导航和定位至关重要。
地球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表面上的不同地区对应着不同的经度和纬度。
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GPS系统等技术来准确测量位置,并进行定位和导航。
总结: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重要过程,它导致了季节变化、影响气候、确定时间和历法,以及对导航和定位产生影响。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
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
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所以太阳公转也会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地球的公转的力来自太阳的自传,就像轴带动轮子转动一样,而太阳的重力(万有引力)又让地球不能飞离太阳。
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
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阳光照射:地球公转的结果就是一些地理区域会经历着天光的变化,一天中的昼夜更迭也就产生了。
光的变化也将造成各种生物繁衍。
2、大气温度变化:地球公转使内衬地球表面以及海洋水面接收能量和
热量的不均衡,并形成大气温度分布型。
由此带来的季风系统、气候
转折也就产生了。
3、海岸线形成:地球公转导致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之间的重力的变化,也对海洋的潮水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产生了全球性的潮水正负差,有利于海岸线形成。
4、北极磁极翻转: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磁力线也会产生明显变化,并可
以引发北极磁极翻转,并影响到全球海洋的气候变化。
5、月相变化:由于地球公转,月亮在时间中呈现出月相变化,每隔一
段时间就会出现新月、朔月、上弦月、满月四个阶段,而这些月相变
化也影响到海洋的水流特征和物种的生活节律。
6、地壳的微细变化:地球公转产生的转动力量也会影响到地下岩石层
的细微变化,产生弹性变形,或者在深处引发地壳对深层移动、熔解
以及熔盐水形成。
7、海洋物种迁徙:由于长年公转,海洋里物种种类比较丰富。
各种海
洋动物爱栖息的温度会受到公转轨道的影响,从而不惜牺牲一段时间,携带自身物质做大范围的迁徙活动。
8、大地构造形成:太阳的公转会影响到地球的赤道的变暖,并影响到
大陆气体的分布特点,改变了地表以及大地构造形式,从而影响到物
种的发展,改变了大陆形态。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正午太阳⾼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即春、夏、秋、冬);五带的形成(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详解(1)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的交⾓,叫做太阳⾼度⾓,简称太阳⾼度(⽤H表⽰)。
同⼀时刻正午太阳⾼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个地⽅的正午太阳⾼度的⼤⼩。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度是0°。
②正午太阳⾼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交⾓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度就是⼀⽇内最⼤的太阳⾼度,它的⼤⼩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太阳⾼度⾓⼩,冰雪反射率⼤,冰层厚海拔⾼)。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交⾓的存在,除⼆分⽇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道除外)。
地球⾃转⼀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天长;夜弧长,则⽩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①从天⽂四季:夏季就是⼀年中⽩昼最长、正午太阳⾼度最⾼的季节。
以24节⽓中的⽴春、⽴夏、⽴秋、⽴冬为起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会产⽣天⽓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农业⽣产,有如:“⾕⾬前后种⽠点⾖”的谚语。
黄⾚交⾓是影响天⽂四季的直接原因。
这是因为:正午太阳⾼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纬⼩,春秋⼆分,从⾚道向两极递减;夏⾄⽇,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前后正午太阳⾼度达最⼤值,冬⾄⽇前后达最⼩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众所周知,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式,公转一周就是一年,那么你知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相关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随季节变化(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三、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2.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四、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更替1.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二、地方时1.概念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大3.对河流的影响(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首先地球表面的点都在围绕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黄赤交角是23°26’,所以太阳直射点移 动范围也在23°26’N—23°26’S之间,即地 球上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而南北极圈的纬 度数是66°34’S、66°34’N。
如果黄赤交角变为30°,则太阳直射点 移动的范围就是___________之间,所以 30°N—30°S 南北回归线分别是_____、_____,南北 30°S 30°N 极圈分别是_____、_____ 。如果黄赤交 60°S 60°N 赤道 角为0,则太阳直射点永远是在______上。
如果黄赤交角变为30°,则太阳直射点 30°N—30°S 移动的范围就是___________之间,所以 南北回归线分别是_____、_____,南北 30°S 30°N 极圈分别是_____、_____ 。如果黄赤交 60°S 60°N 赤道 角为0,则太阳直射点永远是在______上。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球自转 赤道 平面 地球公转 黄道 平面
练习:如果黄赤交角缩小,则( A )
A.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B.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
C.热带范围缩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
D.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
结论:热带和寒带范围是随黄赤交角的扩大 而扩大,随黄赤交角的缩小而缩小,是同步 的,而温带范围与其变化相反。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视频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如下图:
请读上图回答: 2 1。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一年直射几次?赤道上 呢?南北回归线上呢?北回归线以北呢? 2 1 0 2。5月12日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此时太阳直 北 射点往哪里移动? 北 6.22—12.22 3。什么时间段内太阳直射点向北移?什么时间段 12.22—6.22 内太阳直射点往南移? 4。什么时间段内太阳直射北半球?什么时间段内 3.21—9.23 太阳直射南半球? 9.23—3.21
1.23a
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 长。南半球反之。赤道上昼=夜
23°26’ N
正午太阳高 以23°26’N为中心向南北递减 度分布规律 极昼极夜 66°34’N及其以北地区极昼 地区 66°34’S及其以南地区极夜
完成P19读图思考
图幅
太阳直射的 纬度 昼长的分布 规律
1.23b
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 短。南半球反之。赤道上昼=夜
远日点 5.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位于远日点还是近 日点附近?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快还是慢? 较慢 思考:当黄赤交角分别为0度、90度时,太 阳直射点将如何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的关系
现在黄赤交角是23°26′,所以太阳直射点移 动范围也在23°26′N—23°26′S之间,即地球 上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而南北极圈的纬度 数是66°34′S、66°34′N。
23°26’ S
正午太阳高 以23°26’S为中心向南北递减 度分布规律 极昼极夜 66°34’N及其以北地区极夜 地区 66°34’S及其以南地区极昼
完成P19读图思考
图幅
太阳直射的 纬度 昼长的分布 规律 正午太阳高 度分布规律 极昼极夜 地区
1.23c
0°
全球昼=夜
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递减 无夏季 冬 春季 夏季9、10、11
12、1、2
秋季
冬季
五 带 的 划 分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北温带 北 回 归 线
0
66°34′
23 26′
0
热 赤
带
道
0
0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66 34′
0
23 26′
0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0 66.5
既无太阳直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视频
“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 面的交角为2326;地轴与赤道 平面的夹角为90;地轴与黄道平 面的夹角为6634.
“三个基本不变”
“三个基本不变”指地球在运 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 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 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 基本不变,保持2326;地球 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 东。
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 阳直射点的所在纬度的差距
H = 90°- 纬度差
北京位于40°N,其夏至日 、冬 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
夏至日=90°-(40°-23°26′)=73°26 ′
冬至日=90°-(40°+23°26′)=26°34 ′
完成P19读图思考
图幅
太阳直射的 纬度 昼长的分布 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 侧递减。 (2)季节变化
北半球 节气 夏至日 冬至日 二分日 达最大值的地区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赤道
达最小值的地 区
南半球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三)四季的划分和五带的形成
四 季 划 分
天文四季
气候四季
传统四季(中国、欧美)
黄赤 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昼夜长短
春秋分日 昼弧=夜弧, 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北 半球 :昼长 夜短,越往 北白昼越长, 极圈内出现 极昼现象, 北半球各地 昼长达一年 中最大值。 南半球刚好 相反。
冬至日,北 半球 :昼短 夜长,越往 北白昼越短, 极圈内出现 极夜现象, 北半球各地 夜长达一年 中最大值。 南半球刚好 相反。
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定义: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太 阳高度是决定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能数量的最重 要的因素。
昼夜半球表示方法: 太阳高度角(H)
夜半球:H<00
直射点:H=900 昼半球:H>00
晨昏线:H=00
正午太
阳高度 随纬度
变化
正午
太阳
高度 随
纬度
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 = 90°- 纬度差
晨昏线的画法 晨昏线的画法
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 并过赤道的中心。
昼夜长短的变化
赤道地区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
光照图确定地方时的方法:
(1)赤道在任何时刻晨线上是6时,昏线上是18时。 (2)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上的地方时为12时,与之 相对应的另一条经线为0时。 (3)经度相差1°,时刻相差4分钟。 (4)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同。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0
气候特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23.5
0
北温带 北 回 归 线 热 赤 带
道
有太阳直 0 0 射现象
23.5 既无太阳直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
0
终年 炎热
四季分明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0
66.5 有极昼极夜现象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终年严寒
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的关系
3.四季的更替 (1)四季形成的原因: 昼夜长短 和 正午太阳高度 的季节变化导致太阳 辐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2)天文四季: 一般把一年内 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 的季节 定为夏季。 (3)北温带国家的四季: 3、4、5 月为春季,夏、秋、冬依次类推。
月份
3、4、5 6、7、8
北半球季节 南半球季节 春季 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