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_《鬼谷子》谋略术_原文_逐句_注释_译文_解读_案例_点评

合集下载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_《鬼谷子》谋略术_原文_逐句_注释_译文_解读_案例_点评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_《鬼谷子》谋略术_原文_逐句_注释_译文_解读_案例_点评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

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

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

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

【出处】本句出自《鬼谷子》:内揵【原文】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

先取《诗》《书》,混说损益①,议论去就。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②。

外内者,必明道数③,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

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④。

【注释】①先取诗书,混说损益:引用《诗经》《尚书》验证自己的观点,权衡利弊,加以褒贬。

陶弘景注:“混,同也。

谓先考诗书之言,以同己说;然后损益时事,议论去就也。

”②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君臣关系的疏密,全在于情。

得情则就,失情则去。

谋者应审时度势,权衡利弊。

若欲去之,则不必动之以情。

③外内者必明道数:决定内外大事,必须明确道理和方法。

外内,指情外和情内,即有情和无情。

道数,方法谋略。

陶弘景注:“言善知内外者,必明诸道术之数,预揣来事,见疑能决也。

”④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君臣之间才算真正实现了感情相投。

陶弘景注:“理君臣之名,使上下有序;入赋税之业,使远近无差。

上下有序,则职分明;远近无差,则徭役简。

如此则为国之基,故曰揵而内合也。

”【译文】所以,圣人建立功业就是使用这个方法,由此把握实情控制事物。

君臣之间有了情意,才能施展政治理想,推行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以教化民众,进献治理国家的谋略。

向君主进言,引用《诗经》和《尚书》来验证观点,根据实情言辞增减,权衡利弊决定去留。

想接近君主就要打动其内心,想要离去就不必讲究情谊了。

懂得了有情和无情的分别,揣测将来要采用的方法,及时发现可疑之处并作出决断。

制定谋略保证没有失误,就可以取得成功。

管理百姓,使他们从事生产,叫作内部安定,团结一致。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捭(bǎi)阖(hé)第一粤(yuè)若稽(jī)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hé)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duó)权量(liàng)能,校(jiào)其伎(jì)巧短长。

【译文】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历史吧。

古代那些存于世间的大智大勇的圣者,都是芸芸众生的先导。

他们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

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发现世上事物、人事的发展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所以,圣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从古到今,其遵循的规律都是一样的。

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归于阴,或归于阳;或以柔为特征,或以刚为特征;或以开放为主导,或以闭藏为主导;或松弛不固,或紧张难入。

所以圣人把握事物的关键,审察事物的前因后果、轻重缓急。

权衡对方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其技巧优劣长短,然后借物举事。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鬼谷子决策七法(下)

鬼谷子决策七法(下)

鬼谷子决策七法(下)展开全文接上篇<<鬼谷子决策七法(上)第五,能去除忧患之事,可当机立断。

《鬼谷子·决篇》中说:“去患者,可则决之。

”意思就是,如果这件事能去除忧患、避免危险,只要可行,就可以作出决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文化到处充满忧患意识。

就拿我们熟悉的《周易》来说,其本身就是一本忧患之书。

《周易·系辞》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孔子在这里发表读后感,他认为写作《周易》这本书的人,忧患意识很强。

这是当然,《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创作的,不知什么时候就被纣王杀了。

你说忧患意识能不强吗?《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从这个层面来看,忧患是中国人无法摆脱的魔咒。

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哪里不是忧患当道?事实上,忧患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特质,全世界很多民族都是如此。

如果某个事做了可以帮你解除忧患,而且没有什么副作用,那么我们就应该果断决策。

你看昭君出塞,四大美女啊,这么美的女人给别人送去,汉元帝心疼不心疼?肯定心疼啊,但能帮自己除去边疆忧患,干不干?干!而且王昭君确实起到了和亲的作用,给汉朝和匈奴带来了 60 多年的和平。

再如,我们的电脑要不要装杀毒软件?当然要果断装!因为可以让我们的电脑免于忧患;如果你是一个亿万富翁,有人给你推销家居智能监控系统,你感不感兴趣?肯定感兴趣,因为能让你家免于忧患。

秦朝时,徐福向秦始皇推销“寻找不死药”方案,秦始皇就算半信半疑也果断拍板决定了。

为什么?因为随着年岁的增长,死亡可是最让他胆战心惊的心腹大患!为了免除这个忧患,几艘船算什么,五百童男童女算什么,与所要消除的大忧患相比,这点投入实在只是小意思。

第六,能得到福祉好处之事,可当机立断。

《鬼谷子·决篇》中说:“从福者,可则决之。

”意思就是,能得到好处福祉的事情,只要可行,就可以作出决断。

你看佛门香火为什么能够延续千年而不绝?善男信女跪佛门,无非是祈求赐福施恩泽。

《鬼谷子》全文译文及翻译

《鬼谷子》全文译文及翻译

《鬼谷子》全文译文及翻译《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战国纵横家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第一捭阖第二反应第三内揵第四抵巇第五飞箝第六忤合第七揣篇第八摩篇第九权篇第十谋篇第十一决篇第十二符言本经阴符七篇本,事物的根本,经,常见的原则。

阴,暗中。

符,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

阴符,指外界事物的发生与内心所谋暗中契合。

“阴符者,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

由本以经末,故曰本经。

”本篇分为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七种修养方法,指导人们培养内在的神气、意志,以调动自身因素解决外在问题,每一部分阐述了一个问题,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来看,又有一定逻辑关系。

文中有明显与道教相通的说法。

《本经阴符》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以说是本书的主体和根本,它阐明了纵横家运用谋略时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纵横家的自身修养,运用谋略的原则和方法。

并强调以人的内在修养为根本去治理外物,作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根本。

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持枢中经------------------------------------------简介《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战国纵横家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

《鬼谷子》书中以道家老子观点为主,渗透出儒家、阴阳家、兵家等诸家学说的思想内涵,集诸子百家学说之大成。

《鬼谷子》用大量篇幅讲述了洞察心理、权谋策略和口才技巧,是一部入世成事的心机妙典。

《鬼谷子》一书,据传是由鬼谷先生的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此书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

《鬼谷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阖》《反应》《内揵》《抵巇》四篇。

中卷含《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八篇。

转载:《鬼谷子》全文及注释和释文

转载:《鬼谷子》全文及注释和释文

转载:《鬼谷子》全文及注释和释文中华智慧,博大精深,而我们现代的人却成了东亚病夫,为什么?看看前人的智慧你是否觉得羞愧?也许你真的一点感觉都没有!为此,我设置【好文转载】一类,专门给大家收集一些我中华智慧优秀文章。

看了这些文章,请自己判断是否羞愧不如!下面是转载文章全文。

《鬼谷子》一书《汉书艺文志》未著录,《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其文为:“《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三卷(乐一注)。

”新旧唐书则不见有“皇甫谧注”而多“尹知章注”。

《中兴书目》载:“一本始末皆东晋陶弘景注,一本捭阖、反应、内揵、抵巇不知何人训释,中、下二卷与陶弘景所注同。

”史籍中共提到了四家注。

皇甫谧生活在魏晋之际(215—280年),自号玄晏先生,好读书,著述丰厚,其风格与鬼谷子及陶弘景类似,其注《鬼谷子》是可能的。

《太平御览》中所引《鬼谷子》有注文,其注释内容与陶注不同,与李善、马总所引乐注亦不同,可能即是皇注。

现有的《鬼谷子》注本属陶弘景注。

陶弘景为南朝齐、梁间有名的道教高人。

博览群书,明阴阳五行,熟凤角星算,知天文地理,懂医药丹方,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其注《鬼谷子》也是可能的。

现存注本严元照曾提出“是尹非陶”孙星衍据注中有“元亮曰”确认是“陶注无疑”。

乐一本唐代鲁郡人,字正。

当在李善、马总之先。

李善注《文选》时曾引“《鬼谷子》曰:‘物有自然’,又引“乐氏曰:‘自然,继本名也’”。

马总在《意林》中引《鬼谷子》时也称:“乐氏注,名壹”。

可见乐一注“《鬼谷子》当确有其事。

自《旧唐书》始就有尹知章注《鬼谷子》一说,宋王应麟在《汉书·艺文志》中引尹知章《鬼谷子》序文。

文曰:“此书即与苏秦、张仪者,……秦仪复往见时,先生乃正席而坐,严颜而言,告二子以全身之道”。

尹知章,唐人。

勤学博览,通诸经,明易学及老庄玄言,曾注《老子》《庄子》《韩非子》《管子》,说其注过《鬼谷子》也是可能的,不过已不见注本。

《管子·九守》与《鬼谷子·符言》内容相同,或许前人指的是注此一篇也未可知。

《鬼谷子·谋篇第十》释义

《鬼谷子·谋篇第十》释义

《鬼谷子·谋篇第十》释义谋篇第十题解《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引用本篇时,称本篇为《谋虑》。

“谋”是计谋、谋略的意思。

本篇与《权篇》也是姊妹篇,人们常常以“权谋”并称。

《权篇》主要讨论如何衡量游说对象,本篇则主要讨论如何讲究谋略,出谋划策。

本篇的题注已遗失,从内容来看,涉及到计谋的准备、对象、方法、原则等,是关于谋略的专论。

本篇在论述时,始终贯彻着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与重视人的作用的主导思想,反映了《鬼谷子》独特的价值观。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1]。

审得其情,乃立三仪[2]。

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3]。

奇不知其所雍,始于古之所从[4]。

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5],为其不惑也。

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注释[1]“凡谋有道”三句:陶弘景注:“得其所因,则其情可求;见情而谋,则事无不济。

”[2]三仪:《太平御览》引有佚注曰:“三仪,有上有下有中。

”仪,标准,法则。

[3]参以立焉,以生奇:陶弘景注:“言审情之术,必立上智、中才、下愚。

三者参以验之,然后奇计可得而生。

”参,参验,比照。

[4]奇不知其所雍,始于古之所从:陶弘景注:“奇计既生,莫不通达,故不知其所雍蔽。

然此奇计,非自今也,乃始于古之顺道而动者,盖从于顺也。

”雍,通“壅”,壅塞。

从,从事,实践。

[5]司南:指南针,古代用来测方向的仪器。

译文凡是给人家谋划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一定要追寻当前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经过,特别是当前面临的处境等实情。

知道这些实情后,设计上、中、下三种标准的计策。

然后将这三种标准的计策相互参验,吸收互补,确定出所需要的那一种,奇计就产生了。

奇计产生后便可以无往而不胜。

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必须遵循。

所以,郑国人进山采玉的时候,一定要驾上装有指南针的车,就是为了不迷失方向。

揣度对方的才干,衡量对方的能力,揣摩对方的实情,就是处理事情、设计计谋的指南针。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1]。

鬼谷子谋略

鬼谷子谋略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于制事”。

第一计:阳谋阴谋鬼谷子曰:“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成者,积德也。

”译文:计谋,有阴谋和阳谋之别,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可轻视对方,因为事件、环境、情报都有假的。

所以圣人应该高深莫测。

鬼谷子所谓“阴”,是谋之于阴成之于阳。

第二计:扭转乾坤鬼谷子曰:“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

”译文:当形势对我们不利时,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涵养自己的精神力量,因为只有自己的精神力量强大了,才可以扭转乾坤。

第三计:各个击破鬼谷子曰:“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

”译文:要想使对方的威势分散,我们必须效法伏熊,伺机而动,各个击破。

第四计:如闭如卦鬼谷子曰:“环转因化,莫之所为,退为尤仪。

”译文:在作战时,人们必须象圆环那样随机应变,运转自如,使他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

第五计:盗尽天机鬼谷子曰:“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击、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象之宜。

”译文:一个高明的人,在瞬息万变的事物中,应及时抓住事物转化的时机,去调整或执行自己的计划。

第六计:一言兴邦鬼谷子曰:“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译文:世人说话随口而发,一言错出,遗祸无穷。

第七计:众不敌寡鬼谷子曰:“将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逆之,逆之,虽盛必衰。

”译文:一个人,一旦他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做事,即使一时拥有强大的势力,也必然会失败;一个人,如果能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做事,那么,即使目前势单力薄,也能以少胜多。

第八计:计中诡计鬼谷子曰:“凡趋合倍反,计有造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

”译文:世上万事千变万化,一个主帅,必须拿出多个计谋去应付不断变化的情况。

《鬼谷子》(第11章决篇)原文及注释?

《鬼谷子》(第11章决篇)原文及注释?

《鬼谷子》(第11章决篇)原文及注释《鬼谷子》(第11章决篇)原文及注释《鬼谷子》第11章决篇凡决物,必托于疑者。

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

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

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

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

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

于事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贵则决之;去患者,可贵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

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鬼谷子》第11章决篇(现代译文)凡为他人决断事情,都是受托于有疑难的人。

一般说来,人们都希望遇到有利的事,不希望碰上祸患和被骗诱,希望最终能排除疑惑。

在为人作决断时,如果只对一方有利,那么没有利的一方就不会接受,就是国为依托的基础不平衡。

任何决断本来都应有利于决断者的,但是如果在其中隐含着不利的因素,那么决断者就不会接受,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疏远,这样对为人决断的人就不利了,甚至还会遭到灾难,这样决断是失误的。

圣人所以能完成大业,主要有五个途径:有用阳道来感人的;有用阴道来惩治的;有用信义来教化的;有用爱心来庇护的;有用谦洁来净化的。

行阳道则努力守常如一,行阴道则努力掌握事物对立的两面。

要在平时和关键时刻巧妙的运用这四方面,小心谨慎行事。

推测以往的事,验证未来的事,再参考日常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王公大臣的事,崇高而享有美名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不用费力轻易可获成功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费力气又辛苦,但不得不做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消除忧患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实现幸福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

因此说,解决事情,确定疑难,是万事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乱治,决成败,难为者。

故先王乃用
蓍龟者,以自决也。

【出处】
本句出自《鬼谷子》:决篇
【原文】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①,以正乱治②,决成败,难为者。

故先王乃用蓍龟③者,以自决④也。

【注释】
①决情定疑,万事之机:判断是非,解决疑难,是事物发展的关键。

陶弘景注:“治乱以之正,成败之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故曰难为。


②以正乱治:以之决定社会动荡不安还是清明安定。

③蓍龟:占卜的意思。

蓍,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筮竹。

龟是龟甲,龟甲灼烧后根据纹理来决断疑问。

④自决:自己作出决断。

陶弘景注:“夫以先王之圣智无所不通,犹用蓍龟以自决,况自斯已下,而可以专己自信,不博谋于通识者哉!”
【译文】
所以,为事情做决断以解决疑难,是做事情的关键。

制止动乱决定成败,是很难做到的事。

所以,古代先王自己用筮草和龟甲,决定一些难断之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