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浅析

合集下载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运用和形象的塑造,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其中,意象与意境是诗歌中最为重要且具有深度的元素之一。

本文将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并探讨它们对于诗歌的表达与传达的作用。

意象是指诗歌中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达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它可以是视觉上的形象,也可以是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其他感官的形象。

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有一句“床前明月光”,这一意象通过描绘月光照射在床前的景象,给人以安静、宁静的感觉。

读者可以通过这个意象感受到诗人在静夜中的孤独和思考,进而对诗歌产生共鸣。

同样,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是一种意象的运用,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境则是指诗歌中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运用所创造出的整体氛围和情感。

它是通过意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来形成的,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意境可以是欢快明亮的,也可以是忧郁沉闷的,还可以是神秘幽远的。

不同的意境能够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给人一种凄凉和孤寂的意境。

通过描绘戍鼓声和雁声,诗人表达了对身在边塞的舍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边塞军民的艰辛和孤独。

又如,北岛的《波》中的“我用所有的波浪,拥抱你的孤独”创造了一种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意境,通过波浪与孤独的对应,表达了对爱人的关怀和陪伴。

意象与意境在诗歌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更是对读者情感和思考的引导。

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独特的意境,诗人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传递给读者,唤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意象与意境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在现代诗歌中,意象与意境的运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拓展。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李白诗歌意象浅析1、引言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作品以其奇特、豪放、浪漫的诗风而闻名。

他的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充满了创新,而且在意象的表达上也颇为独特。

本文将对李白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其诗歌艺术的内涵与魅力。

2、大自然的意象大自然是李白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自然界的美景与人类情感相结合。

例如,在《静夜思》中,李白通过描绘月亮、庭院和床前的景象,表达了他在夜晚孤独时的情感。

在其他作品中,他将山水、风雨、花草等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入诗歌,营造出壮丽、奔放的意象。

3、酒与豪情的意象酒与豪情是李白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

他以饮酒为媒介,表达了他的豪放气概、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李白的诗中常常出现醉酒、吟诗、乘船等场景,这些意象富有情感,充满了奔放与热情。

他通过对酒的描绘和对醉酒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境遇的无所畏惧。

4、与幻境的意象李白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和幻境的意象。

这些形象既有神秘的传说人物,如吴刚、桃花源中的人物等,也有他自己幻想出来的奇异景象。

这些意象既展示了李白的想象力,又传递了他对人生的逍遥自在和对世俗束缚的嫌弃。

5、思乡与离别的意象由于李白的漂泊经历,思乡与离别的意象在他的诗歌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他以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亲人的思念为纽带,表达了他对家园和亲人的深情厚意。

同时,他通过描述别离时的愁苦和离别后的孤寂,传达了他对流离生活的苦楚与不满。

6、总结与展望通过对李白诗歌中意象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李白的诗歌意象丰富多样,正是这些意象的细致描绘和巧妙运用,使得他的诗歌在千百年后依然令人着迷。

附件:本文档附有李白诗歌选集,其中包含了本文中提及的相关诗歌作品。

法律名词及注释:暂无法律名词涉及。

分析现代诗歌中的意象

分析现代诗歌中的意象

分析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在现代诗歌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丰富诗歌的意义,启发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本文将从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的定义、作用以及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代诗歌中意象的美妙之处。

一、意象的定义意象是指在诗歌中通过具体的形象展示出来的事物或情感,它能够直观地触发读者的感受和联想,从而加深诗歌的表达力和艺术性。

意象并非仅在现代诗歌中存在,古代的诗歌同样也运用到了意象的手法,不过在现代诗歌中,意象往往更加抽象和多样化,表达手法更加新颖独特。

二、意象在现代诗歌中的作用1. 丰富诗歌的意义:意象常常用来象征和隐喻,通过选择合适的形象来传达作者的观点、情感或主题,为诗歌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含义。

2. 唤起读者的联想:意象常常用来触发读者的感受和思考,通过形象的描绘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产生共鸣并引发对于诗歌的深层次思考。

3. 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意象可以使诗歌更具艺术性和视觉冲击力,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比喻来增强诗歌的美感和感染力。

三、典型的现代诗歌意象1. 鸟类意象:鸟类常常被用作现代诗歌中的意象之一,它们的自由飞翔和婉转轻盈的形态常常被用来象征自由、美好和诗意。

例如,某首现代诗歌中的句子:“鸟儿翩翩起舞,在无边的蓝天中留下绚烂的弧线”,通过描绘鸟儿的飞翔,传达出人们追求自由和梦想的愿望。

2. 自然意象:自然界的山水、花草树木等元素常常被用作现代诗歌中的意象。

它们可以代表着自然的力量、生命的奇迹,或者是对于大自然的景色和变化的赞美。

比如,“绿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绽放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这样的描绘使得诗歌增添了一种宁静和美丽的意境。

3. 城市意象:现代诗歌中的城市景象常常被用作意象来表达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街道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都可以被转化成为诗歌的意象,表达出对现代社会的触动和思考。

综上所述,意象在现代诗歌中具有丰富意义、引发联想和增强表现力等作用。

诗歌鉴赏意象解读

诗歌鉴赏意象解读

诗歌鉴赏意象解读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审美观点。

在诗歌中,意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诗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本文将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解读和鉴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一、自然意象自然意象在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它们是诗人借由自然界的景观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例如诗人常用的太阳、月亮、山水等自然元素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比如,太阳往往象征着光明、热情和勇气,而月亮则多被视为寂静、温柔的象征。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通过描绘夜晚中明亮的月光和地上像霜一样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这一意象的鉴赏不仅限于其形象表达,还需结合上下文去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思想渗透。

二、感官意象感官意象是指通过描述事物的声、色、香、味、触等感官体验来营造情感和氛围。

通过这些意象,诗人能够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或情感。

比如,晓霞的红、秋叶的黄、花朵的香等都是感官意象的常见表现。

在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一句,通过描述明亮的银烛和冷清的秋夜,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朦胧而寒冷的秋夜情境中。

这种感官意象的运用使诗歌更具有生动感,使读者更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

三、人物意象人物意象是指诗歌中出现的具体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刻画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人物意象可以是现实中的具体人物,也可以是作者自己的心灵投射。

诗人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向读者传达着他们对人性、生活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里的“浓睡不消残酒”形象地描绘了一个游走于梦与醒之间的迷茫女子,诗人通过这一形象传达出对爱情的无奈和苦闷。

通过人物意象的刻画,诗人能够更加立体地表达情感,使读者更易于共情。

四、抽象意象抽象意象是指那些难以具象化的概念和情感的意象,它们通过诗人深邃的思考和精确的语言表达,将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分析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艺术形式,常常通过意象的运用来增强其表达力与感染力。

意象是诗歌中富有象征性的形象,它可以是具体的物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通过意象的描绘与组合,诗人能够将内心的世界与读者的感知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本文将通过分析不同诗歌作品中的意象运用,探究意象的作用以及与诗歌意义的关联。

首先,一个常见的意象是自然景观。

自然界的美丽与恢弘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以壮丽的自然景色来表达对国家兴旺的期盼。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通过描述"百川东到海"的意象,传递了诗人对国家强大的期望。

再比如,现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通过描绘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这些自然景观的意象使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更加生动、深入人心。

其次,身体感觉的意象也是诗歌作品中常见的表达形式。

通过描写视觉、听觉、感觉等感官体验,诗人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情感。

例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山行》中,他借助感官的描述,将自己在山中行走的体验传递给读者。

他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遥知兄弟登高处"和"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了诗人既有的喜悦又有的孤独。

又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秋》中,他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以及利用感官意象,如"果实饱满,核颜黄,紧裹竹篱,连栗移香"等,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天的丰收和温暖。

此外,物体的象征意义也是诗歌作品中常常使用的意象。

通过给物体赋予象征意义,诗人能够在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传递出深层的思想或情感。

例如,南宋文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他利用青玉案这一物体意象,表达了对流年逝去的感伤与对爱情的思念。

赏析诗歌意象的方法

赏析诗歌意象的方法

赏析诗歌意象的方法摘要:一、了解诗歌意象的概念二、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三、分析诗歌意象的类型四、掌握诗歌意象的赏析技巧五、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正文:诗歌是一种充满韵律美和意象美的文学形式。

它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表达诗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为了更好地欣赏诗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诗歌意象。

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意象的概念。

诗歌意象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表达情感和思想所采用的具体而生动的形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又是含有诗人情感的形象。

诗歌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通过对它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其次,我们要学会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

诗人的写景往往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基础。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描绘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为后两句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通过分析诗中的景物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诗歌意象的类型。

诗歌中的形象大致可分为豪放洒脱型、忧国忧民型等。

例如,李白的诗大多表现出豪放不拘、豁达大度的风格,而杜甫的诗则表现出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忧虑和同情。

了解诗歌意象的类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人的风格特点。

此外,我们还要掌握诗歌意象的赏析技巧。

一是要关注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二是要分析诗歌意象在诗中的作用,三是要体会诗歌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通过这些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诗歌,领略其中的美妙意境。

最后,我们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多感悟,积累一定数量的诗歌作品。

只有对诗歌有深入了解,才能在赏析诗歌意象时游刃有余。

总之,赏析诗歌意象是一项富有艺术魅力的任务。

通过抓景物特点、分析诗歌意象类型、掌握赏析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诗歌,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美好意境。

浅析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特征

浅析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特征

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界的意象。

李商隐诗歌中大量运用了自然界的意象,如“春潮带雨晚来急”、“夜半无人私语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

这些意象都是他对大自然情怀的浓厚体会,也是他对生命变化不断的眷念之情。

二、宫廷文化的意象。

李商隐在其作品中广泛使用宫廷文化相关的意象,如《锦瑟》中写到“天高任鸟飞;云深不知处” 、《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等。

这些形式都能勾勒出一副壮丽耀眼而又庄重神圣的宫廷图画。

三、心理情怀的意象。

李商隐通过对心理情怀所作出表示,如《望庐山瀑布》中写道: “日照香炉生紫火;遥看瀑布欲封天。

有花忽隐明浓;无鸟忽飞是还乾。

……… ” 这样尤其抒发出一片孤独而又追寻平衡之情怀.。

浅析诗歌中意象的内蕴及作用

浅析诗歌中意象的内蕴及作用

209周刊理论博览|教师论坛摘 要:“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指自然意象,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

中国诗歌意象丰富,特定的意蕴与诗人情感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包含了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趣。

诗歌意象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了它,可以用意象分析法阅读理解诗歌作品。

关键词:诗歌;意象;意蕴;意趣;意境;阅读鉴赏“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意象”作为文论术语来使用,始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但是它的思想来源可以上溯到《老子》和《易传》。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

这方面的论述很多。

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实际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动物类:1.鸦、杜鹃、猿、蝉。

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

2.鸿雁、青鸟、鱼(比目鱼)、鸳鸯、鹧鸪。

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3.黄莺。

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4.燕子。

燕子,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二、植物类1.柳。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2.梅。

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

3.菊。

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4.莲。

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5.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意象浅议
基于课堂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朱建省
综观现行语文教材,古诗篇目较以往大大增加,这既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个回应,更是为了能全面而深入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古诗阅读作为高考阅读的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普遍较低,甚至说很差,究其原因,在于学生读不懂诗,而学生读不懂诗的根本的、主要的原因又在于教学中诗歌意象分析的缺失。

诗歌教学,贵在分析意象,而不是通过翻译直接告诉学生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为什么诗歌教学贵在意向分析呢?因为诗的本体就是意象。

就诗歌创作而言,往往会遇到“文不逮意”,故而选择“立象以尽意”;就诗歌欣赏而言,“象”是寻“意”基础和依托。

可见,“意”与“象”密不可分,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意象简述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哲学典籍中的“意”和“象”,经后世学者的完善与发展,才成为我国古代诗论和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意象,顾名思义,指意与象的融合体。

最先由汉哲学家王充提出;作为审美范畴,魏晋时刘勰最先运用。

刘氏认为“意象”就是心意与物象的契合体。

后来唐代王昌龄、司空图都对此有所发挥。

但无论是刘勰还是王昌龄、司空图,他们所谓的“意象”仅属于正在艺术构思中的形象。

自宋代之后的文论,所谓的“意象”大多则是指已经创造出来的艺术想象,明清两代最为明显。

清初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可谓“意象”之集大成者。

他认为“意象”乃是诗的本体,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

“景”不能脱离“情”,脱离了“情”,“景”就成了“虚景”,就不能构成审美意象;同样,“情”不能脱离“景”,脱离了“景”,“情”就成了“虚情”,也不能构成审美意象。

据此,王夫之指出意象的两大基本形态:一为“情中景”,一为“景中情”。

此后,关于“意象”的论说仍持续不断,比如晚清的王国维,近现代的宗白华、朱光潜等都有独到的见解,这里就不再述说了。

意象浅见
“意象”的发展与完善是艰苦而卓越的;同样,诗歌“意象”的分析也是艰苦而难懂的。

既如此,就高中生而言,怎样教会其理解诗歌意象呢?我认为没必要进行学理上的深究,然可通过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地使学生明白其个中意思即可。

“意象”之“意”与“象”犹如“盐水”之“盐”与“水”。

这样比喻的根据在于“意象”是“意”与“象”、“情”与“景”
的交融和统一。

缘其交融统一,缘其有机融合,所以在不懂意象之象征意义的人来看,他们只见“象”而见不出“意”;犹如在不知一瓶水是盐水的人来看,只见“水”而见不出“盐”。

因为诗中之意象要通过品读才能见出“意”,亦如那瓶水只有去品尝方知是盐水。

这“意”、这“盐”深渗于“象”、“盐”之周身,看不见,却能细心体会到。

这就是意象的妙处。

当对“意象”有这样一个形象的理解后,我们再在诗中看到“沙鸥”、“大雁”时,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只普通的沙鸥、大雁,而是一只被主体情感观照了的沙鸥、大雁,或者说是打上主体情感色彩的沙鸥、大雁。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高考题: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题干要求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问题要求回答作用,而要回答作用,首先必须理解意象沙鸥。

上面我们已说过,“沙鸥”绝不是一只普通的沙鸥,更不是诗人胡乱选取的物象,它是诗人的意中之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所以要指出诗人的主观情意,就必须从融入了诗人情思的沙鸥入手,沙鸥的举动特征即诗人内心情感的特征。

诗人做客他乡,朋友散落,在船上只能面对飞来飞去的沙鸥,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地由此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生怆然之情。

这里诗人不直言自己孤单漂泊,却借写沙鸥到处飞翔而顿生伤感,其实就是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写到处飞翔的沙鸥来衬托诗人的孤单漂泊。

这就是写沙鸥意象的作用。

沙鸥的情形即诗人的情形,这种分析法得益于“同构相似”理论,然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显然不够现实。

因此对诗中意象的理解,我们还可以通过多读诗、多学诗来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

人类的情感不外乎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爱憎情仇,诗人们为表达这些情感,对眼前之景、物所进行的意向性选择具有普遍的一致性。

正因为此,人们才能读懂诗,才能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也正因为此,我们学诗者就有必要总结、归纳、梳理、识记一些常见的意象,这对中学生大有助益。

意象梳理
上面通过对“意象”概念的通俗理解,似乎很简单,然要学会分析一首诗,光靠理解“意象”的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这得大量地去读诗,特别是要学会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

因为诗中的意象是人类共同情感的表征,这些意象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已约定俗成。

人们若要表达某种情思,就会不约而同地借助同一某物;或人们若见到某景某物便生发、引起某一
特定的情思,这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

如漂泊在外的游子,看见大雁南归便勾起思归之情;再如漂泊在外的游子若见到秋叶飘零便触景伤怀,漂泊无依之感油然而生。

这里的“大雁”、“秋叶”本是寻常事物,怎么它们偏偏就成了象征游子思归、漂泊之感的“意象”了呢?因为“大雁南归”、“秋叶飘零”与“游子”的有家难归、漂泊无依有某种相似之处。

正因为此,诗人才会假托这一特定的自然物以更委婉、曲折而又形象地表达其情思。

因此积累些意象并熟悉其象征意义不失为鉴赏诗歌的一条有效途径。

下面罗列一些诗中常见的意象以供学生读诗之用。

白云象征恬淡闲适、西风象征落寞衰败、冰雪象征纯洁忠贞、明月象征思乡怀人、流水象征时光易逝、关山象征征戍离别、柳枝象征离愁别绪、竹子象征气节刚正、梧桐象征孤独忧愁、丁香象征愁思情结、梅花象征孤傲纯洁、莲花象征爱情思念、芭蕉象征孤独忧愁、草木象征兴衰之叹、菊花象征清高孤傲、红豆象征相思眷念、松柏象征孤直坚贞、鹧鸪象征离愁别绪、杜鹃象征凄凉哀伤、沙鸥象征漂泊无依、鸿雁象征思乡怀亲、乌鸦象征衰败荒凉、栏杆象征寂寞离愁、长亭象征依依惜别、长城象征忠诚将领、长缨象征杀敌报国,如此等等。

然这种归类整理,并不等于说某某必须象征某某,或某某必须由某某来象征,我们不能作机械而死板的理解。

从上面的罗列来看,思乡思亲之情不光可由鸿雁引起,亦可由明月触发,这就说明人类的某种情思与客观自然物不是一一对应,而往往是一对多。

至于同样的思乡思亲,为什么只能用鸿雁而不用明月,抑或只能用明月而不用鸿雁,这主要取决于主体所处的特定环境。

总之,“意象”作为诗之本体,这就决定了“意象”是诗歌教学、诗歌鉴赏的关键。

因此,帮助学生理解“意象”概念,梳理一些常见意象,并以此去分析诗就成为诗歌教学的重点。

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