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模型标准研究及进展V5_20150825(发表)

合集下载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与技术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与技术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与技术石油勘探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对于地质模型的构建和技术手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地质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保障石油勘探成功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探讨在石油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与技术,以及相关应用。

一.地质模型的基本概念与构建要素地质模型是对地质体的结构、性质和属性进行描述和预测的数学模型。

地质模型的构建需要以下基本要素:1.地质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过地质调查、地震勘探、岩心采样等手段获取大量的地质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与解释,确保数据可靠。

2.地质图件及概念模型的构建:根据采集到的地质数据,利用地质图件和概念模型来描述地质体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3.地质体的几何建模:基于采集到的数据和构建的概念模型,利用地质建模软件对地质体进行三维几何建模,从而形成可视化的地质模型。

4.地质属性的赋值与模拟:为了更好地描述地质体的属性分布,需要将地质属性赋值给三维几何建模中的每一个体元,同时通过模拟手段对未知地质属性进行预测。

二.地质模型构建的技术手段地质模型的构建离不开现代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地质模型构建技术:1.地质建模软件:地质建模软件是地质模型构建的核心工具,它能够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建模和分析功能,如Petrel、Geoscience ANALYST等。

2.地质属性插值和模拟技术:插值和模拟技术可以对采集到的地质属性进行推算和预测,以便形成更为准确的地质模型。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克里金插值、模拟退火等。

3.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反演技术借助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特性,通过处理地震资料来推断地下地质模型。

4.岩心物性测试和分析:通过采集岩心样品进行物性测试和分析,可以获取到更为准确的地质属性数据,为地质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

5.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地质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地质模型构建结果。

三.地质模型构建的应用与前景地质模型的构建在石油勘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意义。

石油勘探地球物理技术的新进展研究

石油勘探地球物理技术的新进展研究

石油勘探地球物理技术的新进展研究一、引言石油勘探是现代工业的主要源头之一,而地球物理技术则是石油勘探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变革,地球物理技术已经出现了多项新的进展和创新,这些进展为石油勘探的高效性和精确度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本文将围绕石油勘探地球物理技术的新进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新进展一:石油勘探地球物理技术的数字化地球物理技术的数字化是当今最具前瞻性的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数值模拟方法和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地球物理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数字模型技术已成为石油勘探地球物理技术和地质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实现地下结构、油藏储层性质和油气运动规律等的数字化重构,提高了勘探精度和采收率。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地下岩石介质相对于流体介质的成像,通过各种地震、电磁波、重力等物理现象的检测和数据采集,构建数字化的地下区域结构,进行三维、四维成像,提高勘探精度。

此外,石油勘探地球物理技术的数字化还可以实现勘探成本的降低和勘探效率的提高,从而为石油勘探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新进展二:多物理场综合调查技术石油勘探地球物理技术的多物理场综合调查技术,是将多个物理参数的数据集成分析,实现对地下结构的多角度探测。

与传统单一物理场手段相比,多物理场综合调查技术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油气藏的物理性质和储层构造,使石油勘探在不断前进的同时,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多物理场综合调查技术可以同时使用地震波、重力、电磁波等多个物理手段,深入探测油气藏的各种物理特性。

与单一物理场手段不同,多物理场综合调查技术不仅可以准确把握浅层物性变化的信息,还能更加准确地反映深部物性的变化。

因此,在勘探过程中,多物理场综合调查技术能够更好地反映油气藏的分布情况和油藏性质,提高勘探单元的油气勘探效率。

四、新进展三:四维地震监测技术石油勘探地球物理技术中的地震技术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石油勘探开发模式研究

石油勘探开发模式研究

石油勘探开发模式研究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石油作为世界上主要的能源之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石油勘探开发是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

石油开采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勘探、开发、生产和加工等多个环节。

石油勘探开发模式的研究不仅对于提高勘探开发效率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还是能源领域专业人士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石油勘探开发模式可以分为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两种。

传统模式主要包括3D地震勘探、井式施工和测井解释等技术手段,在技术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成熟度。

而现代模式则强调技术创新、智能化和高效化,旨在提高勘探开发效率。

现代模式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新型地震勘探技术、远程测控技术、油气增产技术、综合应用技术和数字油田技术等。

新型地震勘探技术是现代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地震勘探技术主要是3D地震勘探,局限性较大。

而近年来,一些新兴地震勘探技术比如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俯冲带地震勘探技术、海底地震勘探技术等技术手段已经逐渐成为主流。

这些技术手段在成像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检测深度和深度分辨率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勘探准确性的提高和成本控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远程测控技术是石油勘探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石油勘探开发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聪明,需要发挥智能化技术的优势,远程测控技术也就应运而生。

尤其在油气井的智能化控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远程监控等方面,远程控制技术的应用非常普遍。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程测控系统、无线传输技术、地磁识别技术、振动识别技术等等,可以让工程师实时地掌握生产运行的状况,迅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问题。

油气增产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同样重要。

油气增产技术指的是人工开采过程中,通过增加钻井量、改善注水及聚合物驱油处理、提高井口排量、增大油藏压力等多种技术手段以提高油气产量和降低开采成本的综合技术。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石油勘探论文(5篇可选)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石油勘探论文(5篇可选)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石油勘探论文(5篇可选)第一篇: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石油勘探论文1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应用1.1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中的可膨胀套管技术可膨胀套管技术开发与20世纪80年代,而后在90年代初由壳牌公司提出,可膨胀套管是一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金属钢管,其具有良好的塑性,其在井下可通过机械或者液压的方式使可膨胀套管在直径方向上膨胀10%-30%,同时,在冷做硬化效应下提高自身刚性,可膨胀套管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使用同一尺寸套管代替原来的多层套管成为可能,实现一种小尺寸套管钻到底的目标,是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最大限度的降低钻井工作量,从而降低钻井成本,可膨胀套管技术应用将使传统的井身结构发生重大的变革,实现钻更深的直井和更长的大位移井,从而更经济的达到储层,可膨胀套管的优点是可以封堵任意一个复杂的地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多个复杂地层与有限套管程序的矛盾,使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尺寸井眼钻速慢的问题。

1.2做好石油地质勘探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加强对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复杂构造及非均质速度建模及成像新技术、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储层及流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非均质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模拟和表征分析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时移地震技术、深海拖缆及OBC勘探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微地震监测技术等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

同时,需要将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链从勘探技术研究向研发、应用一体化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从而极大的提高我国石油勘探研发能力的提高。

现今,石油勘探新技术主要有物探技术、测井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中遥测技术与光纤传感技术等方面。

其中,物探技术主要包括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和三位地震技术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新的高分辨油藏地震技术四维监测技术被发现与应用,很高的促进了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提高,在勘探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生产、勘探的成本。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技术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技术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技术石油勘探是指通过探测地下的岩石结构、流体分布等信息,以确定潜在的石油储量和采油方案的行为。

地质模型构建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石油勘探中常用的地质模型构建技术,并探讨其在提高勘探效率和减少勘探风险方面的应用。

一、地质模型构建的意义在石油勘探中,地质模型构建是对地下地质结构的描述和分析过程。

它通过分析各种地质因素,如岩性、构造、断层、岩相、孔隙度等,将地下地质结构抽象成数字模型,以便石油工程师在制定勘探计划和采油方案时能够更为准确地预测石油储量、判断石油储集层的连通性和储层垂向扩展等。

地质模型构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石油勘探的成败。

二、地质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1.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向地下发送震波,利用地下介质的不同反射特性记录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情况,进而获取地下地质信息。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是地震数据转化为地质模型的关键环节。

这一环节包括地震数据质量控制、地震数据正演、地震数据反演等,目的是提取出地下地质层面的信息,帮助勘探人员构建准确的地质模型。

2. 流体动态模拟技术流体动态模拟是指通过流体力学的原理和方程,模拟地下储层中的流体运移过程,以预测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规律和分布情况。

在地质模型构建中,流体动态模拟技术可以用来验证地质模型的有效性,评估油气的产量和水驱开发效果,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3. 地质建模技术地质建模是指根据采集到的地质数据(如地层岩性、矿物组成、孔隙度等)和地震解释结果,通过建立一系列地质模型,对地下地质结构进行描述和分析。

常见的地质建模软件包括Petrel、Gocad等,它们可以将地质数据以三维模型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勘探人员更好地理解地下地质结构,指导勘探工作。

三、地质模型构建技术的应用地质模型构建技术在石油勘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勘探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地质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提高勘探效率。

油藏描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油藏描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油藏描述 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石油大学(北京)地科系
石油大学(北京)
油藏描述概论 油藏描述新方法、新技术
第一部分
油藏描述概论
什么是油藏描述? 描述什么? 怎样描述?
什么是油藏描述?
一、基本概念
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单一圈闭中,同一面积内, 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
油 构造——圈闭、断层 藏 三 储层——储层分布、储层参数 要 流体——油、气、水 素
水淹层解释及 剩余油预测
油藏动态监测
油 藏 数 值 模 拟
储层预测模型
研究流程图
剩余油分布定量预测模型 储层性质动态变化
剩余油储量计算
流体性质动态变化
储层流体相互作用机理
制定合理调整方案
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的特点
1.单井到多井的飞跃 2.定性、半定量到定量的飞跃 3.单学科-多学科分体式到多学 科一体化的飞跃 4.研究过程自动化、成果可视化 5.现代数学的充分应用 6.复合型人才的出现
粉砂岩渗透率解释模型
A、一油组 Perm=2×10-7· 5.2453 por R2=0.6712 B、二油组 Perm=1×10-3·0.2955por e R2=0.8095 C、三油组 Perm=9×10-7· 5.1829 por R2=0.6712 D、四、五、六油组 Perm=1.8×10-4· 2.1056 por R2 =0.7323
油藏静态地质模型 已开发储 量 计 算 油 藏 质量评 价 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及调整方案
开发中后期阶段油藏描述流程图
勘探与开发数据库
开发地震信息库
地质信息库
测井信息库
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
动态库
关键井(对子井)研究

油藏数值模型现状及发展趋势

油藏数值模型现状及发展趋势

油藏数值模型现状与开展趋势吴晰一、前言随着计算机工程、数学模型和油藏工程等学科的不断开展以与融合,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得到不断的开展和广泛的应用并日趋成熟完善。

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可以掌握油藏的整体规律;研究合理的开发方案,选择最优的开采参数,以最少的投资、最科学的开采方式而获得最高采收率与最大的经济效益。

试井分析方法随着测试手段的提高,经历了常规试井分析方法和现代试井分析方法的开展和完善,成为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开发动态调整的重要工具。

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现状与开展趋势2.1 渗流模型综述渗流模型有以下几种分类:A.按渗流性质分为黑油模型、组分模型、混相驱模型、热采模型与化学驱模型等B.按油藏类型分为砂岩油藏模型、裂缝性油藏模型、气藏模型、凝析气藏模型与复杂断块模型等IMPES方法、半隐式、交替隐式、全隐式与自适应隐式等D.按线性方程组得解法分为各种节点排序方法、各种直接法与各种迭代法等,并可对井、区块或油田给定各种边界条件。

总结各种模型的共同点就是先进展微元体分析用积分或微分方法导出系统的质量守恒方程,然后将运动方程和状态方程代入,在此根底上,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进展各种必要的简化和处理。

2.2 数值求解方法从大的方面而言,离散求解方法主要有四类: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边界元法与有限体积法。

他们各有优缺点,有限差分法最为成熟,占主导地位,但是在处理网格方向、复杂边界与稳定性方面有局限性。

有限元法可克制这些问题,但是它不太适用于点源和点汇问题。

边界元法是最新兴起的一种解法,它的优点是使问题的维数降低一维,从而使数据准备工作量大为减少,但是求解复杂的边界积分方程与方程推导比拟复杂。

2004年X青山、段永刚等用边界元法处理复杂油藏边界与分析油藏不稳定渗流问题。

在网格离散后形成大型的代数方程组得解法上主要有直接法,迭代法和预处理共轭梯度法。

可根据求解的问题和方程的特点加以选择。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开展趋势如今油藏数值模拟在软件与模型的技术上已经很成熟了。

油藏数值模拟进展

油藏数值模拟进展

80年代 90年代
工业性应用,向综合性多功能模型发展。 工作站数值模拟。
2、国内
1) 发展历史 60 ˜ 70年代 处于停顿状态。 81 ˜ 85年 起步阶段,引进国外软件。 86 ˜ 90年 将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研制列为国家 “ 七五”攻关项目。 91 ˜ 95年 推广使用,并继续引进国外先进软件。 96 ˜ 成立软件中心,发展我国自己的软件。
四、网格多样精确化 80年代 矩形网格; 90年代 多样精确化网格。 • 动态局部网格加密 • 杂交网格 • 非正常连接 • 变通网格技术 • 角点网格 • 中垂线网格
五、数值解法标准化 80年代 预处理共轭梯度法用于五点 差分格式和矩阵网格的标准排列。 90年代 预处理共轭梯度法用于九点 差分格式和复杂网格系统。
• 堵水
•选择性堵水
•非选择性堵水
•防止底水锥进的隔板
3)化学驱对油水运动规律的影响
•活性剂驱 •聚合物驱 •碱驱 •混相驱
四、 国内外油藏数值模拟发展概况
1.国外
1) 发展历史 50年代 数值模拟起步 1953年美国G.H.Bruce等人发表了“孔隙介质中不稳定气体渗 流的计算”。 60年代 黑油模型 油、气、水三相和三组分,质量守恒。 70年代初 热采模型 蒸汽驱和火烧油层,质量守恒+能量守恒。 70年代末 •组分模型 油、气、水三相和多组分,质量守恒+相态软件 •化学驱模型 油、气、水三相和各种化学物质组分,质量守恒+化学反应
• 切割
• 多维显示
八、水平井模拟技术
• 井筒模型 • 油藏模型 井筒周围 柱坐标 油藏 直角坐标 水平井端部 球形坐标 把井筒水力学与油藏渗流结合起来。
九、三元复合驱模拟技术
• 对流、扩散引起的组分质量守恒方程 • 物化参数确定 •聚合物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模型标准研究及进展马涛黄文俊刘景义王铁成黎勇王军(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信息技术中心,北京,100007)摘要:勘探开发数据模型(EPDM)1.0版是中国石油在“十一五”期间组织建设A1、A2系统过程中形成的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标准。

随着“十二五”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上游信息系统集中建设、集成应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中国石油针对信息系统基础建设中共同的数据标准、数据模型等发展瓶颈问题,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升级工作,提出了新的数据模型体系化建设原则,在其指导下,编制了EPDM模型2.0版本,形成了配套体系及多项特色设计,增强了EPDM模型的适用性、实用性和完整性,为“十三五”石油上游专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勘探开发;数据模型;EPDM;模型管理引言在用计算机系统模拟或表述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对现实世界客观对象的静态特征、动态特征和完整性约束条件进行抽象和数字化、符号化表述,这个过程就是数据建模的过程,对客观对象本身特征及相互之间联系的表述即为数据模型。

通常,数据模型包括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统一业务标准的基础就是要统一数据模型标准。

在石油上游业务领域,有多个国际性的标准化组织,如:SLC(Standards Leadership Council)、Energistics/POSC、PPDM、SEG、SPE、API等,致力于石油上游业务及相关标准的统一,全球几乎所有大型的油公司及油服公司除拥有自己的企业标准外,还通过加入或资助国际性的标准化组织,参与行业数据标准的研究与制订,共享其研究成果。

统一数据标准的最大好处在于提高企业内部及与企业外部之间的信息与数据交换效率,减少企业业务运营与研发成本,提高企业参与国际业务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中国石油作为大型国际化能源公司,在上游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信息与数据的标准化工作,一直致力于标准的持续改进与提升。

1997年推出了《勘探开发数据库结构》;2000年,在对SY/T6184-1996《油田开发数据库文件格式》修订的基第一作者简介:马涛,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信息技术中心、北京中油瑞飞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现从事数字油田建设与应用研究工作,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青龙胡同1号歌华大厦1501室,邮编:100007础上,发布了SY/T6184-2000《油田开发数据库表结构》;2002年推出了《PCDM(200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字典》;基于2010年下发的《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模型(EPDM)1.0版本》,2012年发布了《Q/SY 1547.1/2/3-2012油气勘探开发数据结构》企业标准;2012年A1系统技术支持中心根据油田业务需求,扩展并发布了《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模型(EPDM)1.5版本》,在部分油田得到应用。

在“十二五”信息化集成建设的总体要求下,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提出了“面向油气勘探管理业务、面向工程技术综合分析、面向地质综合研究应用、面向专业综合管理和决策支持”的系统建设原则,和“实现勘探与开发一体化、实现工程与地质一体化、实现科研与生产管理一体化、实现动态与静态一体化”的系统建设目标。

以“四个面向”和“四个实现”为指导,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协同工程技术分公司组织开展了勘探开发专项业务的全面梳理工作,并按照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模式持续开展石油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模型(EPDM)的升级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已完成《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模型(EPDM)2.0版本》的编制,并启动标准的测试、评审和完善工作。

1 EPDM模型标准概述1.1 EPDM模型标准及应用情况《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模型(EPDM)1.0版本》是在中国石油“十一五”信息化项目A1(勘探与生产技术数据管理系统)、A2(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成果之一。

遵循面向对象的模型设计思想,以POSC EPICENTRE 国际标准为指导,借鉴了Landmark公司EDM井筒模型标准,融合了中国石油PCDM 2002版数据字典,结合中国石油实际业务与管理需要,在大量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形成了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模型EPDM,后经进一步整理、审核后,于2012年9月发布了《Q/SY 1547.1/2/3-2012油气勘探开发数据结构》石油行业企业标准。

《Q/SY 1547.1/2/3-2012油气勘探开发数据结构》标准包括勘探开发基础数据、生产数据和技术数据三个分册,分别对油气勘探开发基础实体、油气生产数据和专业技术及成果数据进行了规范和统一,为集团公司“十二五”勘探开发信息系统建设及油气田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模型(EPDM)1.0版本》发布后,国内多家油气田公司参照该标准开展油田级中心主库的建设。

大庆油田基于A1主库搭建了油田数据资产库,通过数据汇交系统实现了数据的正常化管理,将油田公司60余年的勘探开发数据资产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管理,为各类科研项目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支持,项目数据准备时间由以前的17-20个工作日缩短为2-3工作日以内,提高项目整体效率8%~10%;借助EPDM勘探开发一体化设计,畅通了勘探与开发之间的数据通道,实现了勘探与开发业务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了勘探开发研究成果的质量。

“十二五”期间,吉林油田、大港油田、新疆油田、西南油气田、塔里木油田、华北油田等多家油气田公司完成了勘探开发一体化中心主库建设,大部分已投入生产应用。

1.2 需求及挑战随着勘探开发上游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集团公司提出并组织了以“两个物联网”,即油气生产物联网(A11)和工程技术物联网(A12),“两个生产运行”,即工程技术生产运行(A7)和采油与地面工程运行(A5),和“两个数据管理与应用”,即勘探与生产技术数据管理系统(A1)和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A2)为主线的A1/A7/A12和A2/A5/A11集成应用建设。

通过统一标准,建设数据集成共享中心,通过统一技术平台,逐步推进模块化集成应用,满足对同一地质目标跨板块、多层级的生产管理协同,跨区域、跨专业、跨部门的研究协同,创建“大生产”、“大科研”协同工作环境,支持“四个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同时,基于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一体化中心主库,对实现多元化集成综合应用,提升信息系统协同应用价值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为实现上述目标,基于上游业务的统一数据标准建设,成为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的发展瓶颈,须对原有的、基于A1和A2项目形成的EPDM模型1.0版本(以下简称“1.0版”)标准进行提升,包括对核心业务对象进行有效的外延和统一管理,能够支持围绕上游核心业务对象所开展的各项业务活动的灵活扩展,支持与ERP等经营管理系统的信息交换和集成应用,满足上游勘探、评价、开发、生产主要过程信息管理、应用集成、业务协同的需要,实现信息的纵向贯通、横向共享,全面提升勘探开发生产工作效率,支撑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变革及其改造升级。

此外,需进一步提升对数据模型的标准化和一致性管理,支持业务一致、标准统一原则下的个性化需求,对历史原因造成的标准差异、数据差异、数据库差异,采用统一、兼容、包容的原则进行分析与处理。

2 EPDM模型2.0版本设计理念EPDM模型2.0版本(以下简称“2.0版”)的升级建设工作依照标准化、体系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遵循石油工业业务标准,基于业务建模,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开展2.0版数据模型的研究、分析与建设。

通过使用“数据模型管理系统”支撑“数据模型设计规范”和“数据模型管理规范”的贯彻与实现。

勘探开发上游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架构及建设规划见图1。

图1 勘探开发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架构及建设规划2.0版升级建设,遵从了从实际业务分析出发,先概念模型,后逻辑模型,再物理模型的设计方法,与1.0版形成过程比较有四方面的较大改变:一是引入勘探开发主数据(或共享数据)管理(E&P MDM)概念,扩展了 1.0版中基本实体(或基础数据、或核心实体)的管理范围,提升了对基本实体的管理层级,考虑了与企业主数据(MDM)的数据交换以及上游各业务阶段、各个专业、各种应用、各种系统等对基本实体的引用的需求,从而保障了业务的继承性、一致性,为数据及信息的共享奠定基础。

二是加强了业务数据规范建设,包括物探、钻井、录井、测井、试油和样品实验等专业,在各专业数据规范中,均包括了业务流程和数据规格说明书两个部分,实现了对业务的结构化和量化描述。

这些业务数据规范是业务与数据模型之间的“桥梁”,可以起到业务与IT沟通的“中间语言”的作用,即是业务应遵循的标准,更是IT实现要达到的目标。

三是增加了数据标准保障层的建设,包括数据模型设计规范、数据模型管理规范和模型管理系统建设,通过模型管理系统,使得设计和管理规范能够落地,同时增强对数据标准的建设和管理能力。

模型管理系统具有数据模型采集、浏览、变更管理、模型评价、实例监控等功能(见图2)。

图2数据模型管理系统功能示意图四是2.0版模型支持分级管理,基本实体、技术成果数据和生产管理数据三大部分内容中的基本实体作为顶级业务对象,即可以逻辑上放在A1系统内,也可以置于油气田中心主库中,甚至集团公司层面中进行统一管理。

基于基本实体对象所派生的业务活动及其产生的技术成果数据和生产管理数据,其范围可以按照规定的规则进行扩展,业务范围可延伸至整个上游勘探开发生产活动。

通过勘探开发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了跨板块勘探开发数据标准的统一,强化了业务标准与数据标准的结合,提升了上游业务数据管理、应用与共享水平。

3 EPDM模型2.0版本主要构成在勘探开发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架构及建设规划中,2.0版模型由基本实体、技术成果数据和生产管理数据三部分组成。

基本实体是所有业务活动开展的核心,包括项目、组织机构两大管理实体和工区、地质单元、生产单元、站库、井、井筒、设备七大技术实体。

技术成果数据业务范围包括物探、钻井、录井、测井、试油试采、井下作业、样品实验、区域地质和单井地质专业。

生产管理数据业务范围包括油气生产(油、气、水)、生产测试、增产措施、采油工程、地面工程、设备管理、物资管理、队伍管理、监督管理、人员管理。

2.0版模型结构是从9个基本实体类,向外派生17个专业实体类,进而衍生各专业业务活动和具体属性(见图3)。

图3数据模型结构树及工作进展目前已完成了基本实体、技术成果数据和部分生产管理数据模型的升级。

4 EPDM模型2.0版本技术特色2.0版模型继承了1.0版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实体对象高度抽象,多层级关联等对模型开放性和适应性的增强设计;继承了多井筒、多层段设计,地质油藏能够精确描述,模型接近业务实际;继承了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设计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