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问题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人教版

中国现代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工业化起步→一五计划1.时间:1953——1957年2.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成就:工业: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1953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956年)、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和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7年);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工业基地: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二.民主法制建设→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制定: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2.内容: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3.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基本形成。

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底2.概况:农业→建农业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道路(行业) 手工业→建手工业合作社,走手工业合作化道路(途径)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企业的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3.意义 (1)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的任务(2)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问题:存在过急、过快、过粗的缺点四.社会主义探索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2.内容:(1)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指出当前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3.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五.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1.表现:(1)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发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其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3)发动文化大革命(1966—1976)①原因:毛泽东错误估计国内形势②开始: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③最大冤案:迫害刘少奇(1980年平反)④抗争:“二月逆流”、“四五运动”⑤结束:1971年9月,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文革结束。

重难点专题02 近代化的探索-2023年中考历史 专练(上海专用)

重难点专题02  近代化的探索-2023年中考历史 专练(上海专用)

2023年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重难点专题02 近代化的探索【例题】(2020上海节选)题目三【中国近现代史——探索与发展】 [步骤一]析史料,明事件材料一: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虛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材料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

世人闻此疆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1)“练兵”“海军”是哪场运动?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面是哪场革命? [步骤二]论主题,谈认识(3)对近代以来中国曲折前行的探索历程的认识。

【答案】(1)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3)认识(节选部分):近代中国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艰难曲折,中国近代化探索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体现了对西方学习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特点。

虽然也取得一系列成果,但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没能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考点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经济近代化洋务运动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起步 (1)口号:“自强”“求富”。

(2)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创办新式学堂。

(3)影响:为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政治近代化戊戌变法一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起步(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各阶层触动极大。

中国人由向欧美学习转移到向日本学习。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3)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技文化,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开创了我国政治改革的先河辛亥革命一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1)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界人士对清政府不再抱有太多的幻想,投身革命的仁人志士越来越多。

中考历史复习第3课时 两次工业革命及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中考历史复习第3课时 两次工业革命及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三课时两次工业革命及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18世纪末,随着英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人士对中国的态度多以侮辱和谩骂取代以前的尊重和颂扬,这是因为英国在这一时期(D)A.与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B.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正在进行工业革命2.1776—1780年间,英国棉纺织品出口每年为670万英镑,1797—1800年则增加到4 143万英镑;煤产量1770年为260万吨,1790年增至760万吨,1836年又增至3 000万吨。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B) 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的开展C.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市场D.电力的广泛应用3.某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你认为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A)A.汤姆乘坐火车去旅行B.珍妮坐飞机俯瞰伦敦美景C.约翰驾驶汽车去上班D.查理打电话问候好朋友4.“机器生产”“工厂”“工人阶级”“铁路”……这些流行语集中出现在19世纪上半期的(A)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美国5.“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

”英国取得如此国际地位的主要原因是(C)A.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B.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C.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D.掌握着欧洲和世界霸权6.科技创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新变化,以下成果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是(A)A.火车机车 B.电灯泡C.早期汽车 D.飞行者一号(D)A.它的发明者是哈格里夫斯B.它以内燃机作为动力C.它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D.它反映了工业革命的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领域8.1870—1900年,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两倍多;1870—1913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两倍多。

这一现象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B)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B.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C.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D.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9.19世纪70年代以后科技发展的显著特点是(A)A.电力的广泛运用B.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新C.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展D.新材料的出现10.有人评价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2.新中国成立后,从“一五”计划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此后,中国现代化建设 迅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 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专题概述
知识网络要点整合来自命题规律三、教育近代化
洋务运动
建立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戊戌变法
废除八股取士;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基本 内容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 制遭到严重践踏
阶段 特点
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 主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建设受到 挫折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 设不断完善
专题概述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五、新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前 农业 土地改革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 所有制;实行农民 土地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 为公有制;实行集体 经营
专题概述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专题(三) 中国近(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考试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综合探究题等, 试题往往以纵向为主,图文并茂,注重考查近代化的艰难探索 及其特征、近现代化的比较及其启示、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举措和成就等。联系热点有民族复兴、伟人诞辰 ( 逝世 ) 周年 纪念、党的会议周年纪念、“中国梦”等。
合作北伐
探寻道路
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战略转移) 1935.1,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玩久了党和红军,是党和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1936.12.12,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初步形成。 1937.7.7,卢沟桥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 族抗战开始。 1946.6,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1947.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1948.9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主力) 1949.4,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问题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问题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问题1.近代企业:(1)外商企业;鸦片战后出现;甲午战后发展(《马关条约》把办厂条约化、合法化)。

对中国民族企业起着阻碍和客观促进的双重作用。

(2)洋务企业:六十年代开始;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其破产。

是中国自己最早的近代企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工业革命。

其军事企业是封建性企业;民用企业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3)民族企业:①旧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发展的春天。

②过渡时期(1949~1956年):合理调整工商业;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五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获得新生。

(4)官僚资本:以四大家族为代表,产生发展于蒋介石统治时期;建国初没收。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3.新中国的工业化:(1)七届二中全会:1949,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土地改革:1950,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一五计划: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重点发展重工业)。

195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中共八大:1956,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

-2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业化的提出1、1949年3月,在河北省今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共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时期;②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1953年,中共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编制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考命题研究河北省中考历史热点专题三中国近现代化之路试题

中考命题研究河北省中考历史热点专题三中国近现代化之路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中国近现代化之路专题概述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消费取代手工劳动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中国的近现代化就是要实现社会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变为近代工业社会,要完成这个任必须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民族HY和社会民主,二是国家繁荣富强和民生的改善。

本专题是中考的热点与重点,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主张,重大理论成果以及成败得失。

特别是HY政治民主法制建立、工业化建立需着重注意。

近代化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而且还包括文化、教育、国防、交通、生活等的近代化。

知识清单阶段表现起步阶段(1840~1895年)经济洋务运动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教育1862年,洋务运动中创立京师同文馆,中国第一所近代社会生活(1)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成立;1893年,唐胥铁路通车;(2)1880年,建立电报局;1872年,创立申报整体开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开展政治,(1)资产阶级维新派进展戊戌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2)革命派进展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HY,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完毕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指导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这与维新思想、民主一共和思想被称为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教育,(1)戊戌变法中建立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2)1904年,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创立近代教育体制;(3)1905年,废除科举制社会生活,(1)1897年,创办商务印书馆;(2)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第一部电影定HY山;(3)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4)辛亥革命后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变礼节等曲折开展阶段(1919~1949年),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政治,进展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HY战争(中一共七大)、解放战争(会谈)思想,1945年,确立HY思想为HY的指导思想腾飞阶段(1949至今),经济,(1)三大改造使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新生;(2)第一个五年方案奠定了工业化根底;(3)20世纪50~70年代曲折中开展;(4)HY 开放后获得了辉煌的成就政治,(1)HY民主政治曲折开展:经历了HY过渡时期,建立HY,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全面建立十年由开展到开场遭到破坏;(3)“文革〞时期HY民主法治遭到严重践踏;(4)HY建立新时期,民主法制建立得以健全和完善,向依法治国方向迈进腾飞阶段(1949至今)思想1997年,中一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HY拓展延伸1.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困难曲折,民族HY、社会民主是实现国家富强、民生改善的前提;而国家富强、民生改善是民族HY、社会民主的终极目的。

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精选 中国现代史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含解析)

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精选 中国现代史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含解析)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 (·福州)张謇是中国近代的著名实业家、近代儒商的典范。

他以“实业救国”为理想,创办的企业是( )A.轮船招商局B.汉阳铁厂C.湖北织布局D.大生纱厂【答案】D2. (·海南)张謇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

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

”张謇创办的“有用事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B.汉阳铁厂C.轮船招商局D.大生纱厂【答案】D3.(·娄底)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了成功人士民意测验,投票选举“最敬仰人物”,晚清状元张骞得票最高。

张骞高票当选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大D.近代报纸非常普及【答案】C4.(·苏州)右图是1820-1840年间,中国一项进口物品的统计图。

请根据这一时段的历史知识作出判断,该物品指的是(C)A.谷物B.棉纱C.鸦片D.茶叶【答案】C5. (·苏州)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右图所示变化的原因包括(D)①清政府的推动②辛亥革命的鼓舞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6. (·青岛)下表是中国近代前期商办企业统计表:统计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②海外华侨竞相投资③辛亥革命的推动④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激励措施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7.(·泰安)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C.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D.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案】D二、非选择题8.(·内江)(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考通关——《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中考通关——《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中考通关——《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内容标准(2011版)】(1)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选择题1.(2020·广东省·18)题I8图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初期,苏联专家正在给中国工人讲解“古斯—150”型气车。

这一场景出现在()题18图A.解放战争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2.(2020·甘肃天水·7)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70年来,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坚持不懈,与时俱进的编制实施计划规划。

“一五计划”实施的重点是()A.发展轻工业、商业 B.发展农业C.培养建设人才 D.发展重工业3.(2020·山东德州·11)新中国高度重视工业体系建设,从一五计划开始就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为此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下列成就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的有()①鞍山大型轧钢厂②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③第一批解放牌汽车④大庆油田投产A.①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4.(2020·山东潍坊·18)右图是潍坊华成机器厂的老照片。

它反映的是()A.完成土地改革运动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5.(2020·山东泰安·6)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在考察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时说:“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2020·湖南衡阳·11)右下为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工业品和粮食产量变化柱状图。

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抗美援朝的推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一五计划”的实施7.(2020·四川凉山·5)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事件是()A.经济特区的建立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8.(2020·浙江台州·23)新中国成立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问题
1.近代企业:
(1)外商企业;鸦片战后出现;甲午战后发展(《马关条约》把办厂条约化、合法化)。

对中国民族企业起着阻碍和客观促进的双重作用。

(2)洋务企业:六十年代开始;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其破产。

是中国自己最早的近代企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工业革命。

其军事企业是封建性企业;民用企业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3)民族企业:①旧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发展的春天。

②过渡时期(1949~1956年):合理调整工商业;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五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获得新生。

(4)官僚资本:以四大家族为代表,产生发展于蒋介石统治时期;建国初没收。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3.新中国的工业化: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土地改革:1950,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一五计划: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重点发展重工业)。

195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中共八大:1956,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业化的提出
1、1949年3月,在河北省今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共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
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时期;②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1953年,中共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编制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规定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二.我国工业化的主要历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1、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2、工业化方面的特点:主要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东北成为重工业基地
3、主要原因:政权巩固;经济恢复;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中共的正确领导;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苏联援助;抗美援朝的胜利。

4、工业化的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新中国的工业化在曲折中前进
1.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2.特点:能源(石油)建设和国防科技成就突出;主要分布在内陆
3.原因:
取得成就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五基础;八大;
曲折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苏关系恶化。

(三)文革时期和两年徘徊(1966—1978)新中国工业化的重大挫折
1、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2、工业化特点:能源、国防科技、主要分布在内陆
3、原因:有所发展原因:周邓工作努力;广大干群对“左”的抵制。

损失原因:“左”倾错误泛滥
四)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90年代):工业化的调整和迅速发展新时期
1、工业化主要成就:
2、工业化的特点: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沿海——内地
3、主要原因: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
B.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开放
D.重视科技教育
E.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
1 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B)
A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B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民政府认为要实现工业化应该(B)
A.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
B.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c.允许农民土地所有制存在
D.壮大私人手工业的规模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D)
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
②对工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③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④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期间,西藏取得的主要工业成就是D
A.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B.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c.初步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
D.发展了交通运输业
5.“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B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③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④开始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建国后,东北成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其建设成就主要集中于A
①一五计划期间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③文革十年期间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④
7、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里的“一桥”建成于B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二五”计划期间 D.“文化大革命”时期
8、把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中共的重要会议包括A
①中共“七大”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④中共“八大
A.②④ B.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改革开放以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改革农村传统经济结构而开辟的新路是C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进行土地改革
C 发展乡镇企业
D 对农业实行宏观调控
10、下列交通干线对于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是c
①宝成铁路②鹰厦铁路③包兰铁路④兰新铁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这突出体现在C A.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B.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
C.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D.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已经超过第一、二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