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为了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我们展开了此次调研。

一、调研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谋求工作机会。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子女往往被留在农村,由祖辈或其他亲属照顾,这些孩子便成为了留守儿童。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改善他们的生存现状,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对多个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一)生活状况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普遍较为艰苦。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日常生活往往缺乏有效的照顾。

在饮食方面,营养不均衡的情况较为常见,部分孩子甚至经常吃不饱、吃不好。

居住环境也相对简陋,有些孩子居住的房屋破旧,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二)学习情况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面临诸多困难。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辅导,他们在学习上往往比较被动,学习成绩普遍不太理想。

同时,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都无法与城市相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缺乏亲情的关爱和温暖,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

在性格方面,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向、孤僻、敏感等特点,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四)安全问题安全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缺乏父母的保护和监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遭遇各种意外和危险,如交通事故、溺水、触电等。

五、存在的问题(一)监护不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祖辈或其他亲属,他们往往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无法给予孩子有效的监护和教育。

(二)教育资源短缺农村地区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

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3篇)

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3篇)

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3篇)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通用3篇)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篇1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快速增长,青壮年都外出挣钱,留下老人和孩子们在家乡生活。

这些父母在外务工,自己留在家中和爷爷奶奶生活的孩子们被社会称为“留守儿童”。

据统计,我乡留守儿童约800名,虽然说这些留守儿童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是他们在心理状况、教育状况上暴露的问题慢慢的突出。

父母长期远离孩子,使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爷爷奶奶辈的溺爱,在培养他们的品格上还是有所缺失的。

何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岁以及以下的儿童。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在代理监护人的照顾下生活,远离传统式的家庭生活,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问题。

本文就从我乡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心理特点、教育问题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问题在正常状态下,家庭成员以“面对面”为条件展开活动,孩子是家庭生活的一份子。

家中有了孩子便有了地,有了爸爸便有了天,有了妈妈便有了万物。

但是,留守儿童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中,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呢?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1)生活质量不能保障。

一般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父辈进行代理监护的,这些老年人一般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吃饱穿暖问题,而并不懂得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孩子的食物营养往往达不到孩子身体生长的需要,并且在农忙时,老人们又忙于农活,不能够让孩子按时吃饭,更不利于孩子的身体生长;其次,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有较差的生活习惯,由于父母给他们多寄零花钱,再加上代理监护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

(2)留守儿童劳动强度大。

由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在农忙季节,由于有大量的劳动,家长下地干农活,家中的事情就只有留守孩子做了,有时候爷爷奶奶在前,小孩子在后丢种子,小小年龄就学着干农活。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调查报告篇一: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XX年寒假期间调查地点:重庆市武隆县调查对象:重庆市武隆县火炉镇的部分留守儿童、部分外出的农民工以及部分中小学教师调查方法:口头问答、网络、资料搜索等调查目的:①了解留守儿童的概念②当今社会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留守儿童,是什么原因导致那么多的农村孩子不得已长期离开自己的父母③了解当今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所产生的影响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现状、原因、建议、相关文件等调查人:郑加容凭借寒假的机会,就武隆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调查。

在此期间,现在网上查阅了一些相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资料,然后再实地考察询问了部分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看法和意见,我认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名词解释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社会现状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

中国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

%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

%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

有%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留守妇女儿童调研报告

留守妇女儿童调研报告

留守妇女儿童调研报告留守妇女儿童调研报告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十分的重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

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而是为大家收集的留守妇女儿童调研报告,与收藏。

留守妇女儿童调研报告1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数量不断增多,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相关问题,提高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探索有效解决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逐步建立健全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营造共同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社会氛围,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优化留守妇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及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环境。

_区妇联深入笔架山乡、新市渡镇、会龙山街道、牌口乡、—桥镇等单位,通过发放情况统计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对这几个乡镇街道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现状及如何建立关爱服务体系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现状汇报如下:_区位于—偏北,总面积127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5 个街道和—工业园,总人口85.77万,其中女性40.2万人,占46.87%o 全区现有17个乡镇(街道、工业园)目前,我区共有人口85.77万人,妇女40.2万人,占总人口的48.84%,其中留守农村妇女31320人,留守妇女占妇女总数的7.8%;0-18岁儿童共159178人,其中留守儿童5648人,占儿童总数的3.5%。

1、从年龄特征看,以中青年妇女为主。

2、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水平为主。

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学文化程度1970人,17.4%;初、高中文化程度8965人,占79.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有385人,约占3.3%。

3、从分布地域看,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村。

如—桥镇共28个村,—寺村,留守妇女为1326人,占全镇留守妇女人数的11.8%;沛林村1405 人,占12.4%.4、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看,以低技术含量劳动为主。

从抽样调查的结果看,留守妇女从事种植业约占47%,就近打工占36%, 从事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等,只占15%o5、从留守原因上看,以照顾老人孩子为主。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3篇)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3篇)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3篇)调研报告1: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状况与生活情况分析一、调研目的和方法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因各种原因,如务工、经商等在外地工作的农民妇女,他们的丈夫和子女通常留在农村家中。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状况和生活情况,从而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二、调研结果1. 家庭状况: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状况并不乐观。

调查发现,70%的留守妇女所处的家庭属于低收入农户。

由于男性主要收入来源的缺失,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很多留守妇女打工所得仅能维持家庭基本开支。

此外,约50%的被调查者的丈夫存在嗜赌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家庭收入困难。

2. 子女教育问题:调研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子女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关注的。

由于留守妇女在外地工作,无法亲自照顾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很多孩子缺乏亲情陪伴和言传身教的教育机会,导致他们在学业和性格发展上存在一定问题。

3. 心理健康问题:调研结果显示,留守妇女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孤独和精神上的空虚,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使得留守妇女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三、解决方案1. 完善家庭经济保障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收入水平,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同时,鼓励留守妇女创业,并提供贴息贷款等金融支持,促进他们自主经济发展。

2. 建设留守妇女子女关爱中心:政府可以与社会力量合作,建设留守妇女子女关爱中心,为他们的子女提供照料、教育和心理支持。

这将有助于提升孩子的素质和心理健康,并减少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

3. 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在农村地区成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为留守妇女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排解负面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为了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状况和生活情况,我们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并落实到位,给予农村留守妇女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汉中市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汉中市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汉中市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被称之为“38、61、60”部队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的主体人群。

“留守”使农村实际生活人口结构性失衡,引发了农村家庭的稳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是一个亟待关注和关爱的社会弱势群体。

破解农村留守家庭的“留守”之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近期,汉中市妇联就全市留守妇女儿童生存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目前汉中市全市妇女总数180.75万,有留守妇女36.8万人,约占全市妇女总数的20.36 %;全市儿童人数67.7万,留守儿童13.5万人,约占儿童总数的19.94%。

1、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1)留守妇女以青壮年为主,文化程度偏低。

留守妇女30岁以下的占21%,31--40岁的占68%,50以上的占11%,青壮年妇女比例较大。

40岁以下的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41—50岁的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

只有7%的被调查妇女为高中文化程度。

( 2)妇女留守的原因主要是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

留守妇女家庭一般属中等规模。

4-5口人的家庭占57%,3口之家占29%;5口以上的占14%,且规模呈缩小趋势;96%的留守妇女家庭都有1-2个正在上学的孩子,25%的留守妇女觉得父母年纪大需要照顾,62%的留守妇女认为家里有农活要干。

75%的留守家庭年均收入在1-3万元,主要是丈夫在外打工挣的钱。

减轻家庭负担、改善生活条件、挣钱供孩子上学是妇女支持丈夫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

男性挣钱、女性顾家的传统分工模式仍然是农村家庭的主导模式。

(3)外出打工者基本每年回家一次。

丈夫在外省打工的占66%,在本省跨地区及在本地区务工的分别是15%和19%。

从外出打工的年限看,5-10年以上的占44%,3-5年的占39%,3年以下的占17%。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精选10篇)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精选10篇)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精选10篇)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1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

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

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

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

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二、存在问题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

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调研报告(2) 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调研报告(2)「篇一」前言迎江中学位于大方县城西郊风光迤逦的对江河畔,是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

现有学生534人,其中留守儿童54人。

对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特殊群体,政府文件、学者研究论文等都有不同的表述。

有学者认为: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

在我校,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是: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子女在家中留读的少年儿童。

据我们了解,如果加上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的,那留守儿童的数目远远不止提到的54人。

笔者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之下,对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了解,现将调查到的情况作一下分析。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一、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普遍不力这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其中有28人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一起生活,有6人与亲戚生活在一起,有9人与自己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有5人独自一人生活。

留守儿童普遍都是自己在照顾自己,即使是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大部分留守儿童也基本上是处于无管教状态。

二、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通过对全校的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8.3%,有51.2%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一次,4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

由于与父母的联系少,这样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任性,办事我行我素,困难面前不负责任,遇事推诿怨恨。

(一)性格孤僻、自卑逆反比较普遍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不高,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而初中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自卑、易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视“留守”--XXX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我市位于川东地区,是四川省农业大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市也逐渐成为劳务输出大市。

全市总人口657.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2万人。

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280.4万人,共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178万人,占全省劳务输出总人数的8.5%,占农村劳动力的63.5%,其中:省内转移40万人,省外输出138万人,转移男劳动力98万人,女劳动力88万人。

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输转过程中,农村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妇女是指丈夫在外务工,留守家中,肩负起家庭全部的生活、生产劳动和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责任的农村已婚妇女。

留守儿童则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18岁以下农村儿童,他们往往生活在由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

2010年4-7月,市妇联在全市县、乡、村妇联组织的协作下,深入到7个县(市、区),对农村留守妇女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调研,调查采取统计调查、乡村干部教师座谈、调查对象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一、现状根据我市基层妇联组织摸底调查数据显示,我市有45岁以下的留守妇女约41万人,占同年龄段农村已婚妇女总数的33.7%,其中,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12.2万人,占留守妇女总数的29.7%。

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高中及以上文化仅占19.8%。

丈夫省外务工的29.4万人,占71.7%。

我市有18周岁以下儿童约134.5万人,其中,留守儿童有44.6万人,占儿童总数的33.2%,双亲外出的儿童22.7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0.9%。

在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中,随祖辈生活的13.9万人,寄宿学校的5万余人,托亲友照顾的3.4万人,其余为自己独立生活、无人监护的。

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交通相对闭塞、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万源、开江、宣汉、渠县四个县留守儿童占18岁以下青少年总数比例均在30%以上,万源市高达37%,而经济较为发达、城郊结合区域分布较广的达县、通川和大竹三个县(区)的比例则相对较低,通川区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不到10%。

(一)留守妇女的基本特点务工收入仍是留守妇女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有65.6%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以务工收入为主,有20.7%的留守妇女认为丈夫外出打工后,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变化,64.2%的留守妇女认为家庭经济状况有一定改善。

照顾家人成为留守主要原因。

留守妇女中,曾经有过外出打工经历的占留守妇女总数的85.5%。

导致她们结束务工回家的最主要原因是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占80.1%;其次是因为工资太低,找不到合适工作,占11.11%;接下来是要回家生小孩,占2.9%。

也就是说,因为照顾家庭的需要,必须要有一个人留在家里的情况下,往往是妇女选择了回归家庭。

留守妇女对家庭和丈夫的满意度比较高。

在调查中可以看出,留守妇女虽然独自在家承担着照顾老人小孩和从事家务劳动的责任,但是她们对当前家里的状况是比较满意的。

有31.8%的妇女认为跟家里老人相处十分融洽,有64.2%的妇女认为相处一般。

有17.9%的妇女对丈夫的家庭责任心很满意,有70.5%的妇女选择满意。

留守妇女成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在“留守妇女的日常劳动主要包括哪些”这一问题中,我们设置了“务农、家务、照顾老人孩子、副业养殖”等几个可多选的选项,选择的比例分别为69.6%、57.9%、75.6%、23.2%。

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妇女在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还有些留守妇女甚至当起了种植养殖大户,在家也干出了一番事业。

因此,虽然在农村收入较高人群中,大多数外出务工丈夫的绝对收入高于妻子,但如果把留守家乡妻子所承担的家务劳动,以及抚育孩子和赡养老人所付出的劳动价值化的话,妇女为家庭所作出的贡献与男子比较,应该评价为平分秋色,甚至更胜一筹。

(二)留守儿童的基本特点基本生活有保障。

父母外出务工,带给留守儿童经济上的改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83.8%的孩子有零花钱,有46.9%的孩子每月零花钱在100元以上。

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上的需求已在较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自理能力较强。

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现状,使留守儿童不得不学会自立自理,能够较为独立地生活和照顾自己,已经成为留守儿童的明显特征。

有47.9%的留守儿童希望在父母外出期间,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有77.6%的留守儿童既会做饭又会洗衣服。

很多留守儿童不仅要照顾自己,有些还要照顾年迈或有病的祖辈,在家里负担着主要责任,心理和身体上的压力过早地压到了他们稚嫩的肩膀上。

能够理解父母打工的行为。

当“留守”在农村社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加上学校教育的引导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留守儿童们大多数都能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而且在精神上给予了父母一定的支持。

有30%的孩子表示对外出的父母很满意,有93.4%的留守儿童明白父母为什么打工,有近90%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是为了给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有个孩子在问卷中写道:“父母打工,辛苦是为了我,我以后要有出息,让我的父母不用那么辛苦,让我的父母没有白辛苦。

”二、问题(一)丈夫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

留守妇女问题主要存在于五个方面:第一,劳动强度大。

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这一现象是非常突出的。

在多项选择“你认为当前生活的主要压力是什么”一题中,选择“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占66.2%,高居各项选项之首,有39.1%的妇女在每天干完活以后,感觉“十分疲惫空虚”,有40%的妇女认为目前的劳动强度和压力对自己来说“很重,难以承受”,有51.7%的妇女认为“还算正常,基本能接受”。

开江县甘棠乡一名妇女,丈夫外出务工,她独自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外,养了12头母猪,还承包别人闲置的土地种了1亩烟叶、5亩稻谷和2亩玉米,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但是,她表示,自己感觉非常疲惫非常累,常常有一种坚持不下去的感觉。

正是这些留守妇女,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责任和压力,在默默地为家庭为社会奉献。

第二,精神负担重。

一是独自面对责任的压力大。

38.2%的留守妇女认为丈夫不在家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有52.2%认为有一定影响;有32.9%的留守妇女认为丈夫不在家,自己没有安全感;有82.1%的留守妇女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感觉压力很大,很需要依靠。

有的留守妇女表示,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而且听到风吹草动就会非常害怕,担心被骚扰,担心小偷。

二是牵挂丈夫的忧心大。

有63.8%的妇女担心丈夫的健康,有28%的妇女担心丈夫变心,有8%的妇女担心丈夫在外受气。

三是夫妻情感交流的影响大。

由于大多数留守妇女的丈夫是跨省务工,所以一年中,她们少有与丈夫团聚的机会。

妨碍留守妇女去探望丈夫的原因主要是费用太高、没有时间、家庭责任重走不开等。

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导致夫妻感情疏远,精神上得不到相互的慰藉。

四是生理需求的焦虑大。

虽然在问卷调查中,仅有25.1%的留守妇女选择了自己要面对生理需要带来的焦虑,但是座谈和走访中了解到,留守妇女的生理需求已经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有村干部反映,近年来,农村留守妇女婚外情时有发生,有时候还会演变成为纠纷和刑事案件,农村家庭离婚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第三,卫生保健差。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重荷,留守妇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农业生产上,放在赡养老人、教育子女上,无暇或无经济能力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加之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卫生保健较差的现象。

有28.5%的留守妇女在感觉身体不适的时候仍不会去及时就医,有63%的留守妇女对妇女生理健康常识与保健知识了解一些,但不全面,有27.5%的留守妇女表示知道一点。

坚持每年参加妇科检查的妇女基本没有,有40.4%的妇女表示自己只会在身体不适的时候参加妇科检查,有59.6%的妇女则表示只要组织检查,自己会参加。

第四,致富能力弱。

留守妇女感到生产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由于家庭的牵绊,她们不能外出挣钱,在家也只能从事传统农业,收入较低,劳动强度大。

有49.2%的留守妇女认为当前创业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创业目标和经济实力”,有70%的留守妇女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能够引进居家就业项目,使她们能够既照顾家庭又挣到钱。

第五,维权意识有待提高。

有85%的留守妇女对于国家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了解很少,很多妇女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维权,也不知道怎么维权。

受到伤害时,有的死缠烂打,有的忍耐承受,有的茫然无措。

(二)务工带来的经济上的宽裕使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的需求已经不再重要,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等正悄然成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难点。

首先,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为主要问题。

一是亲情严重缺失。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2.8%的留守儿童父母一年或一年以上回家一次,一年之中,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日子也就屈指可数的10来天。

72.4%的孩子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应该是能和父母在一起,78.3%的孩子希望父母早日回家,让自己感受被关心的滋味。

有个孩子在日记中说:“如果可以换来妈妈的爱,我可以献出一切,包括生命。

”这些稚嫩但充满强烈情感的语言,表达出了留守儿童对于亲情的无比渴望。

难以想像,大批留守儿童在经历这种与父母长期分离、情感上长期缺乏交流的亲情之后,对于亲情的理解和认识会不会有偏离,会不会影响到下代甚至更后一代对于亲情的理解。

二是人格性格发展出现障碍。

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正确教育引导,加上有些孩子总认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显得自卑,有事不爱与人交流,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在自我保护上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部分由祖辈照顾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的溺爱、纵容,在性格上表现出来自私、霸道、蛮横,有些由其他监护人照顾的孩子,则相对比较内向,有心事不愿意倾诉,过多压力和想法没有正常的渠道来疏导,必然会造成人格和性格的扭曲。

有超过5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的性格变了;在问到“如果做错一件小事,被老师和家长批评时,你会怎么样”,有32%的孩子选择了“心里气愤”、“无所谓、听完就算”和“当面顶撞,对着干”。

三是漠视亲情友情。

亲情的缺失,导致了情感上的冷漠。

留守儿童往往在现实中朋友显得比较少,有事喜欢闷在心里。

有34.4%的留守儿童有心事不愿意向他人倾诉,有59.3%的孩子对父母没什么感情,认为与父母交流有困难,有的孩子在问卷中写道:“父母因为我是累赘,就把我留在家里,父母打工,对我没有影响,希望他们走得越远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