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版

合集下载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泰山日出
泰山也在运动 变化之中。100 万年以来,它已 经长高了几百米。
什么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 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 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 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 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 起直到思维。”
产生于生产和科学不发达的时代, 缺乏科学性
中国古代的“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金生水,水生木”, “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木胜土,土胜水” 。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2、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
把原子理解为 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克服了直观性和朴素性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又 是方法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第一性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关于世界的本原 是物质的哲学学说
混淆哲学的物质范畴 与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局限性
机械性
人是机器



关节

心脏

神经
齿轮 发条 游丝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ppt课件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ppt课件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 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 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时间和空间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间断的, 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连续的。
时间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含义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在一定的 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 时间、地点和条件安排建设规划,抓住时机, 科学发展。
当代科学对时间空间探索的新进展为人类 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
案例分析:“芝诺悖论”
❖没有发生位移(物理位置)
100
C

50 C

0
C


在标准大气压下
,水保持其自己液体
的物理性质的度就是
0℃—100℃。这个度
的两端,即0℃和
100℃就是关节点或临
界点。
欣赏革命歌曲并思考:歌词包含什么哲理?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 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 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 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如果你是县令,你会做出怎样判决?
案例分析:“芝诺悖论”
议一议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 河流”。 ——赫拉克利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版教育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版教育课件
1、实践是使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的历史前提,也是二者统一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 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复杂发展过程。经历三个阶段: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是标志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一
定范围内暂时处于稳定状态的哲学范畴。 两种情况: 一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
生位置的变化。 二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
止的存在,才能坚持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观点。 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只有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版PPT讲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空间以物质运动为内容,时间和 空间的计量都依赖于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宇宙的时间空间无限与具体事物的时间空间有限。 无限由有限组成,并通过有限而存在。 有限的事物本身包含着无限,体现着无限。

2018版 马原 第一章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2018版 马原 第一章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主观唯心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含义:物质=具体物质形态 • 类型: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阴阳说”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
阴阳:月亮和太阳 日光向背 事物发展的 两种趋势 五行:《尚书.洪范》
(肝)木 五行相生相克图示 火(心) 土(脾)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科隆日报》第179号社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根本方法
黑格尔
柏拉图
下列说法哪些属于主观(或客观)唯心主义: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存在就是被感知; • 理在事先(朱熹); • 意念移物; • “万物有灵”、“元神不灭”; • 心外无物(王守仁);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 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主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贝克莱
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
含义:把人的感觉、观念、心 等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含义:把脱离人而存在的所谓“客观精神”作为世界 的本原,如理念、理、绝对观念、上帝、命运等。
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
“绝对精神”是世界的主 宰
(肾)水

18191《马原》知识要点

18191《马原》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导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具体内容。

2.唯物主义的不同形态及唯心主义的不同形式3.物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1.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2.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矛盾的定义及其两种基本属性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8.矛盾分析法所包含的内容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4.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定义及本性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3.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区别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6.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革命的实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的本质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商品及商品经济的含义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辩证关系3.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二重性4.货币的职能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6.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1.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2)--第一章第3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2)--第一章第3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材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笔记2021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笔记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蓝色为重点课堂笔记+教材+课堂PPT+其他笔记由于时间仓促,部分内容可能出错,欢迎后台留言斧正您的支持是我的动力~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P21-P25哲学是一种系统的、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反思。

★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存在和思维、物质与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哲学问题。

②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心灵)等夸大为唯一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于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世界,对物质的正确认识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基于这个前提,以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是与实践的观点内在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2)具体说明:1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2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3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4.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客观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社会化大生产。

2.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渐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3.人文科学基础:十九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美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科学理论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梦想伟大:为人类的福利而工作。

.献身科学:为人类工作的重要途径。

终身学习:成就伟大的基本条件。

意志超强:创造辉煌的必备素质。

朋友相助:没有恩格斯就没有马克思。

3、发展过程(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列宁宝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并不断中国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逐渐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与鲜明特色1、理论主题(对现代性有原则高度的批判)现代性:现代世界赖以成立的本质根据。

(产业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这三件大事标志着现代社会的降临)2、鲜明特征(1)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
C

50 C

0
C


在标准大气压下
,水保持其自己液体
的物理性质的度就是
0℃—100℃。这个度
的两端,即0℃和
100℃就是关节点或临
界点。
欣赏革命歌曲并思考:歌词包含什么哲理?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 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 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 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
断增强思维能力。
教学要点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物质决定意识 •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 •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
运动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
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 离不开运动)。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将导致形而上学。42毫米
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念
共同特点(错误)
哲学物质范畴=物质的具体形态
错误:以偏概全
可以说“老虎是动物”
不能说“动物是老虎”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 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 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 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映。”(《列宁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第89页。)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 了什么样的错误?
物质
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主体。(运动离不开物质)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 主义。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化学运动
原子、离子、原子团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社会运动
(一)物质
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念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有直观性,朴素性的特点,它把物 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其代表有阴阳说〈阴阳图〉,五 行说〈五行图〉,中国的元气说。
朴素唯物主义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 为一谈,无法解释客观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及其内在差别性,还只是猜测, 没有科学论证。
相对主义诡辩论 形而上学不变论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代印度的“四根”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认为物质是原子,世界 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原 子组成的,原子是“宇 宙之砖”,是不可再分 的最小的物质单位,原 子的属性是质量不变, 广延性,不可再分性。 把物质同物质的结构和 属性混为一谈,因而是 错误的。所以它经不起 唯心主义的进攻。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 的。
2、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不显 著的运动,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自行车上的女孩相 对于行驶的自行车, 她的位置有没有动?
组成她人体的各细 胞、各器官有没有 运动?
割裂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案例分析:“风动?幡动?心动? ”
(慧能)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 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 僧曰:“幡动。”议动不已。慧能进曰:“不是 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语见《东山外集》)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没有发生质变(化学性质)
静止的表现形式 没有发生位移(物理位置)
5
( 奴隶社会 ) 社 会 运 动
原始社会
封共建产社主会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社会运动
生命运动
化学运动
物理运动
机械运动
高级运动源于 高 并包含低级运动, 级 但不能把高级运动
简单地归结为低级 运动。
在一定条件下 低 各运动形式可以相 级 互转化。
运动,就它被理解 为存在方式,被理解 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 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 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 切变化和过程,从单 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 思维。”运动是标志 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 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物质的存在形态
1.运动的含义
运动的形式
(1)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移动)
(2)物理运动(热、光、电磁
、原子内部基本粒子的运动和变化)
(3)化学运动(化合分解)
(4)生命运动
第一章 世界的物 质性及发
展规律
•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根本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
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与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
坚持了唯物 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 一元论和二 元论划清了 界限。
第二, 坚持了能动 的反映论和 可知论,批 判了不可知 论。
第三,
体现了唯物 论和辩证法 的统一,克 服了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的缺陷。
第四,
体现了唯物 主义自然观 与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统 一,为彻底 的唯物主义 奠定了理论 基础。
一、一物、质物及质其及存其在形存态在形态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 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 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 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 知论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