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的哲学
莱布尼茨

二、哲学的主题、方法和原则
• (二)哲学的方法:调和极端
‚莱布尼茨的使命不同于古代人的使命,他面对着因基督 徒和现代思想而产生的突出的对立,即种种互不相容的情况, 如果还不是古希腊罗马人所熟知的那种程度上的矛盾的话。一 般与特殊、可能与事实、逻辑的东西与形而上学的东西、数学 上的东西与物理学上的东西、机械论与目的论、物质与精神、 经验与天赋观念、普遍联系与自发性、因果联系与人的自由、 天意与邪恶、哲学与宗教——所有这种种对立经过分析后,其 共同因素渐渐被夺去,因而相互尖锐对峙,似乎不可能使之相 互调和,似乎一种追求明确和逻辑性的思想为了选择此一方面 而不得不全然拒绝彼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莱布尼茨为自己 规定的目的是,重复亚里士多德的使命,去发现人的精神似乎 无法理解、也许不愿承认的事物之统一性与和谐。‛
三、批判各种实体观
• (一)批判洛克的‚基质说‛ 洛克:实体与其属性或偶性是截然分开的,前者是承载后者的基 质或寓所,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属性,但是实体是否存在及其本质是 什么我们都无法知道。因此,实体成了不可知的抽象的空洞存在。 莱布尼茨:洛克人为地将实体与其属性对立起来,因而他自然认 为实体是不可知的抽象基质:‚如果你要在实体中区别两种东西, 即属性及其主体,那么自然地你将不能在该主体中感知到任何东 西。‛ 实体自身就显现在其属性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后者认识前者。 在洛克那里,具有完全相同的属性的两个东西可能分属不同的 实体,但是依据不可分辨的同一律,它们就是同一个实体。 洛克:无法确定精神实体是否存在,因而人的位格同一性并不 依赖于精神实体,不过我们可以凭借人的意识,尤其是记忆确定它。 莱布尼茨:记忆并不构成人的位格统一性,相反后者保证了人的 记忆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记忆只是后者存在的证据。精神性的实体
莱布尼茨的不可分辨事物的同一性原则

莱布尼茨的不可分辨事物的同一性原则莱布尼茨的不可分辨事物的同一性原则是一种逻辑原则,它指出,如果一种事物不可分辨,那么它们必然是同一种事物。
这一原则也称为“归一法”(Principle ofIndiscernibles),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一种概念。
这一原则也被称为“归一原则”,是一种逻辑定理,它表明如果两个或多个物体在所有可见的方面都是相同的,那么它们就是同一个物体。
莱布尼茨认为,如果两个或更多的物体具有相同的属性,那么这些物体必然是相同的,而不管它们的位置和时间是多少。
因此,这一原则也被称为“不可分辨原则”。
))Leibniz's Principle of Indiscernibility of Identicals states that if two things areindistinguishable from one another, then they are in fact the same thing. This means that if two things have the same properties and attributes, then they are the same thing. This principle is important to Leibniz's philosophy because it allows for the existence of a perfect order in the universe, in which everything is accounted for and nothing is left out. It also allows for the possibility of a pre-determined fate ordestiny, as two identical things will always have the same outcome.。
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

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涉及到对空间和时间的本质、存在方式和相互关系的理解。
以下是关于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的简要概述:莱布尼茨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纯粹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产物。
他认为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而是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变化的感知方式。
因此,空间和时间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的、相对的。
莱布尼茨认为,空间和时间都是连续的,但它们不是无限连续的。
他认为空间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这些点之间没有距离,只有位置关系。
他认为时间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这些瞬间之间没有先后顺序,只有先后关系。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所感知的世界。
此外,莱布尼茨还提出了“单子”的概念,认为单子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实体。
单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我们所感知的世界。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只是单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是单子对物质运动和变化的感知方式。
因此,时间和空间不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而是单子的存在方式。
总的来说,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是一种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空间和时间是主观的、相对的,是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变化的感知方式所决定的。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最基本的实体单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这种观点在现代哲学中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也对后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思维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主观感受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关系。
然而,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例如,他的观点似乎忽略了物质的存在和作用,将物质与思维完全割裂开来。
此外,他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逻辑上的矛盾和漏洞。
因此,在理解和评价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优点和缺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莱布尼茨语录

莱布尼茨语录
在我们的生活中,追求完美似乎成了一种时尚。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最好,追求最完美的状态。
然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不要追求完美,要追求进步。
”这句话似乎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追求完美意味着我们总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会
感到沮丧和焦虑。
因为完美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我们总是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完美。
然而,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思维方式,转而追求进步,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追求进步意味着我们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
我
们不再要求自己做到完美,而是要求自己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改善。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再会感到沮丧和焦虑,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所进步。
追求进步也意味着我们不再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
每个人的能力和条件都是
不同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和别人比较,就会让自己感到不够好。
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的进步,就不再需要和别人比较,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进步,都有自己的进步之路。
追求进步还意味着我们不再害怕失败。
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会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意味着我们不能做到完美。
但是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失败只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只要我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能够不断地进步。
总的来说,莱布尼茨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完美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
是追求进步。
只要我们不断地进步,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所以,让我们放下追求完美的心态,转而追求进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思想

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思想莱布尼茨是17世纪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到了启蒙运动和现代科学文化,他被誉为“德国哲学之父”和“欧洲启蒙之母”。
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它是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思想强调世界的和谐性和完美性,并且强调了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莱布尼茨把真理看作是必须通过理性思考来得到的。
他主张通过对内在规律的探寻来寻找真相。
他强调认识的根本问题是如何从感性经验中提取普遍的概念和规律,并建立知识体系。
他认为,普遍的规律或原理是存在于世界的本质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人类通过不断深入这些原理,才能够掌握事物的实质。
在莱布尼茨看来,宇宙是由无数的单子构成的,每个单子都是无限小的、不可分割的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统一体。
他把单子看作是宇宙最基本的元素,而单子之间是通过内在的触觉联系在一起的。
莱布尼茨这个构造论思想模型,将整个世界导向了一个既完美而又和谐的境界。
莱布尼茨也认为,世界是按照最大的原则来运行的。
这一原则是神的完美性和救赎计划,神通过最好的方式创造并管理宇宙,以此最大程度地实现他的完美性和救赎计划。
这意味着,每个人的灵魂是独立的,并遵循同样的最好的方式来实现神的计划,从而形成了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
莱布尼茨强调人在宇宙中的作用和意义。
他主张人类应当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世界的规律,进一步认识上帝的计划和他的神迹,以此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本质。
他认为,人类的目的是通过认识真理来提高自己的灵魂,这是一条通向神的道路。
总之,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入研究了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
莱布尼茨通过构造论思想模型,强调了世界的和谐性和完美性,并通过认识世界内在规律,找寻真理,提高自身灵魂,朝向更高层次的目标。
论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

论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一、引言在哲学史上,天赋观念说是一个长期争议的话题。
这个学说主张人类的某些知识是与生俱来的,而非通过经验或学习获得。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天赋观念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观点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概述莱布尼茨认为,人类的理性是天生具有的,而不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或经验积累形成的。
他进一步提出,人类的思考基于一系列不可言喻的、基本的、普遍的观念,这些观念构成了人类理性的基础。
天赋观念说是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理解他的其他观点,如单子论和形而上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的背景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是在欧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背景下提出的。
当时,随着科学知识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对传统宗教和哲学观念产生怀疑。
为了回应这种怀疑主义,一些哲学家开始强调人类理性的天生性质,认为人类的认知具有内在的真理性和确定性。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等前人的影响。
四、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的内容1.人类的理性天生具有:莱布尼茨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理性,这种理性是天赋的,而非通过经验或学习获得。
他认为,理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理性。
2.基本的、普遍的观念:莱布尼茨认为,人类理性基于一系列基本的、普遍的观念。
这些观念是天赋的,因为它们是普遍存在于所有人类之中的。
他认为,这些基本的、普遍的观念是不可言喻的,只能通过理性去把握。
3.天赋观念与后天经验的关系:虽然莱布尼茨认为人类的理性是天赋的,但他也承认后天经验在人类认知中的作用。
他认为,天赋观念是后天经验的框架和基础,后天经验则可以修正和补充天赋观念。
4.天赋观念说的形而上学基础:在莱布尼茨看来,天赋观念的存在和作用是由形而上学原理所决定的。
他认为,形而上学原理是最高的、最普遍的理性原则,它决定了天赋观念的存在和作用方式。
莱布尼茨自然哲学

莱布尼茨自然哲学
莱布尼茨自然哲学是指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关于自然界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
莱布尼
茨的自然哲学包含了他对宇宙的构成、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等方面的思考。
莱布尼茨认为宇宙是由无数个单元的物质元素组成的,这些物质元素被他称为“单子”。
每个单子都是一个自身完整、不可分割、独立存在的实体。
莱布尼茨主张这些单子是通过他所称为“预定的和谐”(pre-established harmony)的方式相互作用,实
现整个世界的有序运行。
莱布尼茨还提出了“连续与离散”的哲学观念,他认为宇宙既包含连续的无限细小的物质单元,也包含离散的实体。
在他看来,连续是一种理性的概念,而离散是一种经验的概念。
莱布尼茨的自然哲学还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知事物之间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莱布尼茨主张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他也认为它们是由人类的感知能力所决定的。
总的来说,莱布尼茨的自然哲学是一种综合了他的形而上学和哲学思想的关于宇宙本质和运行规律的理论。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科学、哲学和数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

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Leibniz-Wolffian system)是德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莱布尼茨和他的追随者克里斯蒂安·沃尔夫合作发展的一种哲学体系。
该体系主要关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旨在建立一个完整的哲学系统来解释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知识的来源。
莱布尼茨是十七世纪后期和十八世纪早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致力于发展一种包含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综合体系。
他相信世界是由各种单子(monad)组成的,每个单子都是一个独立、不可分割的实体,具有独特的意识和目的。
这些单子通过因果关系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序的宇宙。
沃尔夫是莱布尼茨的学生和支持者,他试图进一步完善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并加以系统化。
沃尔夫认为,人类知识的来源可以通过理性推理和经验观察来获得,这与莱布尼茨对理性和经验的重要性相一致。
他还提出了一种形而上学理论,认为世界是由无限的个别物质和无数的原因所构成的。
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合作使他们的哲学体系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
他们的理论在十八世纪欧洲各国的大学和哲学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讨论,成为了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们的思想也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当代哲学家仍在对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
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并非没有争议。
有些学者批评他们的哲学体系过于理性主义和冷漠,忽视了人类的感性和情感。
他们的形而上学理论也遭到了质疑,有些人认为他们的观点过于复杂和偏离现实。
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是十八世纪哲学界的一场重要思想运动,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他们的理论在某些方面存在争议,但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贡献仍然被普遍认为是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第二篇示例: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又称为康德式哲学,是由康德在十八世纪提出的一个哲学体系。
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是十八世纪欧洲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莱布尼茨通晓古希腊罗马哲学、经院哲学,熟悉他所处时代的哲学学说和科学成就。
他认为,不论是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还是笛卡尔、斯宾诺莎、培根、洛克等人都没有解决“一”与“多”这一哲学家们始终面临的问题。
莱布尼茨倾向于原子理论,但他不接受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实体。
而在莱布尼茨看来,作为物质实体的原子无论多小,都是空间的一部分,而占有空间一部分的东西是不可能不可分的,而可分的东西必定由部分组成,所以不可能是终极的实在。
因此莱布尼茨认为,万物由原子构成,但不是德谟克利特的物质的原子,而是精神原子,莱布尼茨称之为“单子”。
他说:“我们在这里所要讲的单子,不是别的东西,只是一种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在没有部分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广袤、形状、可分性的。
”他认为,单子才是万事万物真正的原子,因为单子没有部分,不占有空间,是绝对不可分的,这样的原子才是终极的实在。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由于单子没有部分,是不可分的,因此,它不能以自然的方式,通过各个部分的结合而产生,或通过分解而消灭。
他认为,单子的开始和终结只能一下子发生,它只能通过被创造而获得开始,只能通过被消灭而告之终结。
他说,单子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灭,这就是说,它们只能凭借创造而产生,凭借毁灭而消灭”。
2.单子是非物质的精神性的东西。
他认为,精神实体不具有形体,因而是单纯的、不可分的。
3.单子的数目是无限的,单子有质的区别。
他认为,只承认惟一无限的实体,是无法解释其与杂多的样式之间的联系,因此,必须承认实体的杂多性。
单子在性质上还具有多样性。
他说:“每个单子必须与任何一个别的单子不同。
因为在自然中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相似,在其中不可能找出一种内在的差别或基于一种固有特质的差别。
”在莱布尼茨看来,样式的差别来自单子的差别。
4.单子有知觉。
他说:“一切单纯的实体和被创造出来的单子都可以称为灵魂。
”他之所以把单子称为灵魂,就在于单子具有知觉(或表象)和欲望。
单子的变化,就是在欲望的推动下,从一种知觉向另一种知觉的变化。
单子不仅有知觉,而且单子的知觉存在着等级差别,这样就构成了单子等级系统。
最低一级的单子只有微知觉,这类单子根本没有清楚明晰的表象,无生命的东西就是由这类单子构成的;较高级的单子具有较清晰的知觉和记忆,有感性灵魂,一般的动物就是由这些单子构成的;更高一级的单子,不仅具有清晰的知觉和记忆,而且有理性灵魂,能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人就是由这类单子构成的;最高级的单子是上帝,它具有最完满的智慧。
在莱布尼茨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据其单子的高低之分,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系列,宇宙中没有也不可能有飞跃。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人的窗子”。
这也就是说,单子与现实的世界没有实际的联系,同样,单子之间也没有物理的相互作用。
既然这样,那么单子怎么能反映宇宙呢?整个世界的和谐一致性是如何形成的?他在指出单子没有“窗户”时,却承认了一个例外,即上帝,一切的单子共同起源于最高的单子——上帝。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与现实世界、与别的单子没有物理的相互作用,但却有着理念上的联系,它是由上帝确定的。
他说,上帝在创造单子的时候,也规定了它们存在于一定的秩序之中,这个一定的秩序就在于使一切单子身上具有关于同一个宇宙的知觉。
单子之间的理念上的联系是这样规定的:上帝在规定某一单子后来发展的内容和历程时,还同时考虑到了周围其他单子的发展的内容和历程,使其发展变化相互和谐一致地进行。
上帝在创世之初,就规定了各单子之间这种理念上的联系,莱布尼茨把这种理念上的联系称为“前定和谐”。
莱布尼茨借助于“前定和谐”,使单子之间获得了联系。
他说:“这种一切事物对每一个事物的联系或适应,以及每一事物对一切事物的联系或适应,使每一个单纯实体具有表现其他一切事物的关系,并且使它因而成为宇宙的一面永恒的活的镜子。
”他认为,每一个单子像镜子那样按自己的观点反映着世界。
他说:“正如一座城市如果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便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似乎在透视上被增多了一样;同样如此,由于单纯实体的无限多,也好像有无限多的不同的世界,但它们不过是同一个世界依据每一个单子的不同观点而产生的各种不同的透视图。
”莱布尼茨这一思想是针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实体与具体事物相割裂,把一般与个别相对立的错误观点的。
这里,他通过神秘的形式,的确猜测到了有限与无限、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有限中包含着无限,一般寓于个别之中。
莱布尼茨认为,他的这一思想已经解决了哲学家所面临的一与多、个别与一般的问题。
每个单子是一,是个体,但同时又是包含着无限现实事物的宇宙的映像。
列宁在谈到莱布尼茨这一思想时指出:“这里是特种的辩证法,而且是非常深刻的辩证法,尽管有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
”莱布尼茨还将“前定和谐”说运用于社会政治生活,直接为当时德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辩护。
他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由上帝根据“充足的理由”合目的地创造和安排的。
他说:“既然在上帝的观念中有无穷个可能的宇宙,而只能有一个宇宙存在,这就必定有一个上帝进行选择的充足理由,使上帝选择这一个而不选择另一个。
”既然上帝在无数可能的宇宙中选择这个世界而不选择别的,这个世界也就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
而当时德国的君主专制国家就是“最完善的君主统治之下的尽可能最完善的国家”。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从实质上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他说的单子是有知觉、有欲求的精神实体。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单子=特种的灵魂。
莱布尼茨=唯心主义者。
而物质是灵魂的异在或是一种用世俗的、肉体的联系把单子粘在一起的浆糊。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直接导致了神的存在。
他认为神是单子中的单子,一切单子都是神创造的,单子之间的和谐也是神安排的。
不过,莱布尼茨的哲学在其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形式中,却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第一,他把单子看做能动的。
单子是有欲求的,而不是惰性的、无活力的。
在他看来,既然是实体,就应该是自身能动的,而笛卡尔、斯宾诺莎的那种惰性的、被动的物质,是不能作为最后的实体的。
第二,单子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莱布尼茨认为,作为单纯实体的单子是各自孤立、互不依存,但是凭借上帝这一中介,单子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他的单子论,还反映了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联系。
第四,他认为,单子有质的区别。
机械唯物主义把广延看做是物质的惟一特性,这种只从量上看问题是无法把不同的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
在他看来,要说明客观事物存在的质的差异性,就必须寻求在各种事物间存在着的“一种内在的差别或基于一种固有特质的差别”。
这种内在的差别就在于构成各种物体的单子本身具有高低不等的知觉能力。
第五,他还表述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证法。
因为他既肯定单子是不可分的,又肯定单子的变化是连续的。
莱布尼茨单子论中虽然包含着比较丰富的辩证法因素,但辩证法是与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总的来说,他的思想体系仍然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
这主要表现在:1.把世界的运动归之于单子的运动,精神的运动,物质则是僵死的、静止的存在物,从而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内在联系;2.提出了“前定和谐”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上帝在创世之初就已经预先安排好了的,是单子中的潜在秩序和过程的展开,这种思想也是违反辩证法的;3.片面夸大连续性,宣称“自然从来不飞跃”。
莱布尼茨的认识论: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是同他的单子论一脉相承的。
他从单子的等级出发,贬低感性,抬高理性,把感性认识看做纯粹动物的认识。
正因如此,他反对经验论,尤其是洛克的经验论。
他的《人类理智新论》一书,就是专门为了反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而写的。
他认为经验论只抓住了个别事物,不能把握普遍的、必然性的东西。
若仅凭经验,这是动物行为。
他说:“禽兽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
”“禽兽的联想纯粹和单纯的经验主义者的联想一样,他们以为凡是以前发生过的事情以后在一种使他们觉得相似的场合下也还会发生,而不能判断同样的理由是否依然有效。
人之所以如此容易捕获禽兽,单纯的经验主义者之所以如此容易犯错误,便是这个缘故。
”莱布尼茨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与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的区分的角度对经验论作了批判,这一批判是深刻的。
作为一个唯理论者,莱布尼茨企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企图找出一条介于笛卡尔与洛克理论之间的中间道路。
他在详细分析了洛克的经验论后写道:“我一向是并且现在仍然是赞成由笛卡尔先生所曾主张的对于上帝的天赋观念,并且因此也认为有其他一些不能来自感觉的天赋观念的。
现在我按着这个新的体系走得更远了;我甚至认为我们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来自它自己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与它的。
”莱布尼茨继承了笛卡尔的唯理论,主张“天赋观念”论。
在他看来,单子没有可供外界事物出入的“窗户”,不能接受任何外来事物的影响,因此,认识也就不可能有任何客观来源,而只能是天赋的。
不过,莱布尼茨并不赞成笛卡尔所主张的人的心灵生来就有清楚明白的天赋观念。
他说:“我们不能想象,在灵魂中,我们可以像读一本打开的书那样读到理性的永恒法则,就像在布告牌上读到审判官的法令那样毫无困难,毫不用探求。
”在他看来,天赋观念并非总是从一开始就是清楚明白的(除了在上帝那里),而是从比较模糊的天赋知觉逐渐发展。
“观念与真理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并不是作为现实作用而天赋在我们心中的。
”可见,莱布尼茨在宣传天赋观念论时,强调天赋的观念的“潜在”性。
他在叙述如何使潜在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时,强调了感觉经验的作用。
他说:“只要凭感觉所提供的机缘,集中注意力,就足可以在我们心中发现这些法则。
”可见莱布尼茨并不否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然而,莱布尼茨认为,对个别事物的感性经验虽然必要,但是它们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特殊的个别的例子,不可能提供普遍性的真理。
这里他在暗示:既然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不是来自感觉经验,那就只能为心灵先天所具有。
洛克奉行“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是在感觉中”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原则,他断言,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为基础,我们的心灵是类似一块白板的东西,经验可在这上面写上自己的符号。
莱布尼茨则证明心灵本质上是活动的,因此,他在《人类理智新论》中对洛克的这一原则作了一个补充,即“心灵中所有的,无一不是先已存在于感觉中,只有理性本身除外”。
他认为,心灵既然是能动的,就不会是白板。
他把人的心灵比作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
大理石上的纹路虽不是现成的形象,但大理石已有的纹路决定了它适合于雕琢成什么样的形象。
“如果在这块石头上本来有些纹路,表明刻赫尔库勒的像比刻别的像更好,这块石头就会更加被决定用来刻这个像,而赫尔库勒的像就可以说是以某种方式天赋在这块石头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