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工程

水工结构工程(081503)

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水利工程(0815)

一、学科总体概况

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由徐芝纶院士于1952年创建,是我国同类专业中建立最早、培养学生最多的学科。1981年即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成为水利部重点学科,1997年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设立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成立教育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并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点。现学科带头人为工程院院士吴中如教授,学术顾问有周君亮和陈厚群等双聘院士,学科主体为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高坝及地基的分析理论、安全监控与现代试验技术。高坝建设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基于动静力模型试验、原型监测和理论分析等综合方法对各类高坝与地基的破坏机理和设计准则的研究,静动力响应理论和应用方法。水利工程安全监控指标的理论和方法,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和自动化监测技术等。

2、水工结构的现代设计计算理论与方法。水工结构不连续非线性问题的分析理论和方法,水工结构可靠度和最优化设计研究, CAD设计软件和复杂结构的并行计算技术等。

3、高边坡及地下工程。高边坡和地下洞室的失稳机理与判据研究,岩体失稳数值分析方法、物理模型和加固技术研究,岩体工程稳定性预测预报方法等。

4、大型水闸、船闸及输水结构。大型水工薄壁结构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研究,大型水闸、船闸、渡槽等建筑物的新型结构型式和设计方法,地基参数反分析数学模型研究,复杂地基上结构、水体和基础相互作用分析。

5、水工混凝土结构及新材料研究。水工混凝土结构的开裂和损伤机理研究、材料的特性与本构模型、开裂和损伤的仿真分析模型、水工结构配筋的新方法;结合室内实验和现场检测,研究钢筋锈蚀的时变过程和材料耐久性与寿命以及新材料研制等。

三、学科队伍情况

现有在职教师69人,其中正高职36人,副高职21人,中职12人,计32人拥有博士学位。已形成以院士及年青博士教授为主的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学术力量雄厚,基础扎实,对外学术交流活跃,与国际上有广泛的合作交流。

四、科研条件与科研成果

拥有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为获取国内外信息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现代通讯设施。本学科发挥综合优势承接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项目遍及全国,如三峡、二滩、小浪底等,总经费逾亿元。科研取得了大量成果,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省部级科技奖达7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出版教材和专著40余部,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等多项奖励。

五、人才培养

学科研究方向具有显著特色,代表了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在理论应用与人才培养方面均做出了重大贡献,领先于高校同行。学科培养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活跃在工程建设、工程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第一线,在全国水利水电建设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六、学科发展前景

本学科的正面临着我国深入开发利用水资源、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以及大量水利水电工程亟待兴建、维护和除险加固的发展机遇。本学科将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全力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承担科研和工程项目,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水工结构专业人才。

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设有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双聘院士2名,长江学者1名,博士生导师19名,硕生导师28名,是我国同类专业中建立最早、培养学生最多的学科之一,1981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成立教育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工程研究中心,2003年成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学科服务于水利、岩土、交通、建筑、市政等工程建设,已形成了水工结构安全工程、现代设计理论和分析方法、高边坡及地下洞室等具有显著特色的多个研究方向,涵盖了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形成了研究人员众多、技术力量雄厚、多学科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高水平研究任务以及长江三峡、二滩、小浪底等众多国家重点水电工程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及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水工结构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水利水电工程(081504)

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水利工程(0815)

一、学科概况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由伍正诚教授于1952年创建,是河海大学最具实力的传统学科之一,为国家的水利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水利水电工程学科1984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被评为水利部重点学科,其水力发电试验中心被评为水利部重点实验室;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与水工结构学科共同成立了教育部水利水电安全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目前拥有一批中、青年教授、博导作为学术方向带头人;陆佑楣、周君亮等双聘院士作为科学研究顾问,一批博士学位的教师为学科主体。

二、主要研究方向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水利水电工程学科已形成以下5个具有显著特色的研究方向:

1、水电站(含抽水蓄能电站、潮汐电站)及泵站水力学。

2、水利水电能源规划与水利经济

3、水电站及泵站结构

4、抽水蓄能及新能源开发技术

5、水利水电工程管理

三、学科队伍

本学科目前拥有一批中、青年教授、博导作为学术方向带头人;陆佑楣、周君亮等双聘院士作为科学研究顾问。计有成员32人,近90%的教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10人,形成了一流的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拥有一批高水平、造诣较深和年轻有为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四、科研条件与科研成果

学科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交流,水力发电实验中心、水电站和泵站实验室、水电站结构实验室、水动实验室、机械实验室以及振动台实验室等设备先进,堪称一流;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全面参与三峡、溪洛渡、锦屏和向家坝等枢纽工程和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科研工作,参与国家“863”、“948”和“973”、“南水北调”及“西电东送”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总额近5000万元,其中约1/4为国家和部省级基金及纵向项目;获国家教学科研成果奖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7项;发表中情所检索论文300余篇,其中SCI、 EI收录32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申请专利5项。

五、人才培养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科在理论应用与人才培养方面为我国水电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学科培养的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活跃在全国各地大中型水利水电建设领域,大部分一直工作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第一线。学科十分注重梯队建设及人才培养,逐年从国内外引进具有较强科研业务能力的专家学者充实学科队伍,使本学科具有较高的研究起点,与国际同类学科保持同步前进,持续以旺盛的活力快速发展。

六、学科发展前景

通过“十五”期间及“211工程”的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的实验条件上了一个新台阶,新建了3000m2的水力发电试验中心,其中新增3套可编程瞬变流流量控制设备和新建1座水力机械多功能模型试验台、改建1座水力机械动态试验台。水力发电试验中心所提供的试验空间、模型水头、模型流量和量测装置使水力发电试验中心的试验条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随着我国水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和西部大开发,需要修建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本学科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承担更多的科研和工程项目,为国家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适用于研究方向1)

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适用于研究方向2、3、4、5)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管理(081526)

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水利工程(0815)

一、学科概况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管理是为了顺应我国水利水电“建管并重,综合整治”的发展趋势而设置的新学科,该学科属于水利工程一级学科,是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适应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服务于水利、土木等工程的学科。本学科目前拥有一批中青年教授、博导作为学术方向带头人,陆佑楣等双聘院士作为科学研究顾问,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学科主体。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水利水电系统规划与运营管理。包括:a.水利水电规划。研究如何经济合理地综合治理河流、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合理开发方式、开发规模和可以获得的效益,以及拟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合适运行方式等。b.水利经济。研究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的技术经济问题,包括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经济手段(水资源费、水价、电价等)、政策法规措施,综合利用水利枢纽投资费用分摊,水利水电工程的综合评价等。

2、水利水电系统工程。研究最优化方法、多目标决策、系统分析等优化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和调度中的运用。

3、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管理。包括建设管理模式,建设期动态跟踪、控制技术,施工新材料、新技术,施工仿真数字化技术,施工管理信息系统,施工管理专家系统,地基处理和生态造土技术等。

4、水利水电建设风险分析与管理。包括水利水电建设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风险监控,风险管理决策的理论和方法等。

5、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评价与生命诊断。考虑结构、稳定、渗流等对工程进行安全评价,考虑安全、工程效益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工程进行生命诊断。

6、水工建筑物综合整治技术。包括拆坝新技术,大坝拆除后对泥沙的处理方式、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的安置等问题;部分功能退役的大坝建筑物的维修保养问题;河势修复和生态修复等。

7、水利水电工程数字仿真技术。对天然水体、河流、湖泊、水工建筑物中的水体流动、污染物输移和水环境演变现象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 对洪水演进过程进行测报, 从而达到对水工建筑物的运行进行控制, 为防洪和水环境水生态的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三、学科队伍

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13人,副教授9人。学科学术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广,目前已形成以中青年教授、博导为主的高素质的学术队伍。

四、人才培养

本学科培养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掌握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管理前沿动态,能熟练应用现代技术理论和先进的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手段开展研究工作,具有解决水利水电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较好的外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工程实践,毕业后能很好地胜任教学、科研或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作。

五、学科发展前景

国外发达国家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建设任务已经完成,水利水电工作重点已转移到工程管理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受“重建轻管”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一直比较薄弱,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现象严重。“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建管并重,综合整治”是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未来我国水利水电工作重点将逐步转移到工程管理上来。本学科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承担更多的科研和工程项目,为国家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