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公报剖析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及其建议分析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及其建议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发展的加快,湿地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
在全球范围内,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受到严重破坏。
这不仅影响了湿地本身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气候、水资源、土壤质量等。
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旨在通过对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的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湿地保护管理与利用的平衡,探讨如何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利用,进一步推动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对生态系统稳定和全球气候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是当今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保护管理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非常重要。
湿地可以净化水体、调节气候、防止洪灾等,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地球环境的健康。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湿地资源丰富,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材料等生产要素,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湿地也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湿地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深入研究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字数:236】1.3 研究目的湿地是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下,全球湿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本文旨在探讨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公报剖析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公报2009年7月-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对中国境内的36处国际重要湿地(截止到2008年12月)的生态状况进行了评估。
评价周期为2005年至2008年。
评价结果将为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管理和履行《湿地公约》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国际重要湿地的基本概况依照《湿地公约》第二条,各缔约国应指定其领土内适当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给予充分、有效的保护。
目前中国已有36处湿地分四批列入了该名录。
第一批6处是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时列入的;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米埔内后海湾成为中国第7处国际重要湿地;第二、三、四批分别有14处、9处和6处湿地于2002年、2005年和200 8年获得湿地公约认可。
至2010年12月,全世界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达1910处,面积达186.88万平方公里。
截止到2008年12月,中国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达36处,湿地总面积287.84万公顷,约占全国自然湿地总面积的7.95%。
二、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根据国际重要湿地的主要保护对象和湿地类型的不同,本次评估将国际重要湿地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濒危物种保护类型、近海与海岸湿地类型和内陆湿地类型。
本次评估针对不同类型的国际重要湿地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估指标对其生态状况进行评价。
参与生态评估的36处国际重要湿地总体状况较好(详见表1),除3处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为“中”外,其余均为“优”。
表1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评估表注:表中国际重要湿地按类型和批准列入批次及名单顺序排序。
1、濒危物种保护类型的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濒危物种保护类型的国际重要湿地共4处,分别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
该类型国际重要湿地以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变化率和濒危物种栖息地面积变化率为评价指标,整体生态状况良好,除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状况为“中”外,其余均为“优”。
湿地公园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

湿地公园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初。
《湿地公约》认为,湿地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
《国际生物学计划》中认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
中国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海域。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是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根据目前国内外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湿地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
国家林业局的定义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
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湿地公园的湿地往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大多数经过长时期的人为干预,因而往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而正因为如此,国际湿地组织和世界各国专家都十分重视湿地的保护和文化的利用。
而湿地保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水栖息地的保护。
2002 年的主题是水生命.2005 年的主题是湿地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
以此来增加文化内涵.可以弥补湿地自然景观相对单调的缺憾。
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还具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休闲等多种社会经济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居全球各类生态之首.分别高出农业和生态用地很多倍。
2003 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必须要高度重视对湿地的保护,并要重视对湿地合理的利用。
关于我国湿地的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湿地的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以杭州湾湿地公园为例摘要: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小组5个成员对杭州湾湿地公园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在后期加以文献调查。
通过调查,我对中国的湿地现状有了个大致了解。
从横向看,我国自1992年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之后,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湿地的措施,建立了许多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从纵向看,我国湿地保护落后欧美国家40年,湿地保护意识也不够深入人心。
因此,我国湿地的发展空间很大,在对其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可创造其经济价值。
关键字:湿地现状发展前言:实践目的及意义:了解我国湿地的现状,对湿地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使更多人关注湿地;实践时间及地点:2013年7月28日~30日,杭州湾湿地公园;实践人员:调查手段:实地调查与文献调查相结合。
正文:湿地的简介湿地是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盐沼、水稻田、水库和池塘等的总称,它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
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杭州湾湿地公园调查情况杭州湾湿地公园是宁波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是澳大利亚至西伯利亚候鸟迁徙线上重要的“中转站”,每年有上百种、几十万只候鸟在迁徙途中经过此地。
我们一路穿行,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芦苇林,真可谓是“蒹葭苍苍”。
可惜不是候鸟迁徙的季节,未能有幸欣赏到大规模候鸟齐飞的壮观景象。
乘坐乌篷船,在回环曲折的河道和水面中穿梭之时,有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感觉——时而见着几只绿头鸭在水面悠游,时而碰着久违的儿时记忆里的红蜻蜓,时而看着白鹭三三两两地从芦苇中飞起,不由想起郭沫若先生之言:“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船行至码头,右侧便是水禽栖息区,此区域西北角生活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麋鹿,传说中的“四不像”,旁边的宣传栏上还重点介绍了去年第一头在此处出生的小麋鹿。
关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xx年关于专题调研的工作安排和全国人大环资委关于《湿地保护法》立法调研的要求,成立了以xxx副主任为组长的调研组,以“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参加,赴酒泉市阿克塞县大苏干湖、小苏干湖湿地,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哈拉诺尔湖湿地,张掖黑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南黄河首曲湿地、尕海湿地进行了调研,分别听取了酒泉市、张掖市和省发改委、环保厅、水利厅、林业厅等部门的汇报。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情况甘肃是全国湿地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现有湿地总面积169.39万公顷,湿地率3.98%,湿地斑块总数4015个,包含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4大类16个类型。
其中自然湿地面积164.24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96.96%。
14个市州均有湿地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的酒泉、张掖和高寒阴湿区的甘南州,占湿地总面积的89.83%,目前受到有效保护的湿地达到总面积的50%以上。
与2003年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相比,湿地总面积增加了50多万公顷。
我省湿地具有分布广,自然湿地占比大,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
其中甘南州玛曲湿地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状态最原始的诺尔盖湿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生存着多种珍贵的动、植物,而且是黄河水资源的重要涵养区。
黄河流经玛曲县,蜿蜒433公里,经湿地涵养补给后水量增加了45%,玛曲湿地被誉为“黄河蓄水池”。
我省气候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严酷,水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维系水资源的湿地是全省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态资源。
保护好我省湿地生态环境,具有减轻沙尘暴危害,阻挡沙漠南移,保障国家战略通道畅通,维护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黄河上游水源补给区生态安全的重大意义。
我省把湿地保护作为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实施湿地生态保护恢复和环境治理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重要湿地整体较好湿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地球之肾”。
中国是亚洲拥有湿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自1992年中国正式签署《国际湿地公约》以来,中国的许多湿地因其重要的生态价值,逐年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予以保护。
2009年7月—11月,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对中国境内的36处国际重要湿地(截止到2008年12月)的生态状况进行了评估,并授权本刊独家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公报》。
该公报本次评估周期为2005年至2008年,将国际重要湿地划分为三种类型,濒危物种保护类型、近海与海岸湿地类型和内陆湿地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估指标对其生态状况进行评价。
根据最终的评估结果,参与评估的36处国际重要湿地总体状况较好,除3处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为“中”外,其余均为“优”。
“异族入侵”威胁湿地生态被评级为“中”的3处国际重要湿地分别为: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和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其中,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濒危物种保护类型,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和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属近海与海岸湿地类型。
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评级较低的原因是,在评估周期内,斑海豹数量急剧减少。
据推算,2005年,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的斑海豹数量在2000~3000头之间,2008年数量在1500~2000头之间。
根据评估报告分析:大连斑海豹数量调查主要是在冬季结冰的繁殖期进行,由于近几年气候偏暖,温度偏高,海冰数量少,结冰期短,导致调查到的斑海豹数量减少。
与濒危物种保护类型的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近海与海岸湿地类型的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和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临的最大威胁和问题为外来物种入侵,入侵物种为互花米草,其中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面积占国际重要湿地面积的比例为36. 65%,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超过了20%。
此外,由于试验区部分滩涂被围垦和水产养殖,导致了保护区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地利用方式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率由2005年的3.5万公顷变化为2008年的3.4万公顷,植被覆盖面积减少了近1000公顷。
我国湿地状况及保护措施

我国湿地状况及保护措施我国湿地的现状及保护措施摘要: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多样,湿地的类型丰富,是世界上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总面积达六千多万公顷的湿地正在呈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
尽管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湿地丧失和退化的速度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各种湿地资源还处于被严重威胁之中。
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湿地。
关键字:湿地现状保护引言: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它不但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更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湿地面临的着巨大的威胁,本文首先从描述湿地的生态功能,然后提出我国湿地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湿地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解决措施。
一、湿地的含义狭义: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
广义: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湿地公约》中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水域。
同时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源不超过6 米的沿岸带水区。
二、湿地的生态功能1.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地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储存库,人类生产和生活用水除少数来自地下水源外,绝大多数来源于湿地,同时湿地还是补充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但更重要的是湿地具有调节径流、控制洪水的生态功能,对区域防洪,抗旱和减灾,维持区域水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湿地中的沼泽,由于土壤结构的特殊性,具有很强的蓄水性和透水性,被称为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但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在丰水期将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储存起来,不仅可以避免发生洪水灾害,同时又能保证在缺水期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
武汉湿地现状分析报告总结

武汉湿地现状分析报告总结引言湿地是地球上最脆弱、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
武汉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内陆城市,拥有众多湿地资源。
为了全面了解武汉湿地的现状,本报告对武汉湿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方法本次分析使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对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实地调查以及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武汉湿地的面积、类型、生态状况等信息。
结果面积根据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的数据,武汉市拥有湿地面积约为XXX平方公里。
其中,河流湿地约占总湿地面积的XX%、湖泊湿地约占XX%、沼泽湿地约占XX%。
武汉湿地分布广泛,大部分分布在市区的周边地区。
类型分布在武汉湿地中,河流湿地是最主要的湿地类型。
武汉市被长江、汉江等多条河流环绕,形成了大量的河流湿地。
此外,武汉市还有多个湖泊和沼泽湿地,如东湖、红螺寺湖等。
生态状况对武汉湿地的实地调查显示,部分湿地生态状况较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功能完整。
然而,也存在一些湿地面临着生态破坏和退化的问题。
其中,河流湿地面临着水污染、水位调节不当等问题,湖泊湿地受到过度开发和水质恶化的威胁,沼泽湿地受到了人类活动的破坏。
保护现状针对武汉湿地的保护,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加强了湿地管护力度,加大了污水治理力度,实施了湿地恢复和修复项目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湿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结论武汉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然而,湿地面临着一系列的威胁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加强保护。
未来,应该继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强监测和管理,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利用,使武汉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和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公报2009年7月-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对中国境内的36处国际重要湿地(截止到2008年12月)的生态状况进行了评估。
评价周期为2005年至2008年。
评价结果将为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管理和履行《湿地公约》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国际重要湿地的基本概况依照《湿地公约》第二条,各缔约国应指定其领土内适当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给予充分、有效的保护。
目前中国已有36处湿地分四批列入了该名录。
第一批6处是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时列入的;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米埔内后海湾成为中国第7处国际重要湿地;第二、三、四批分别有14处、9处和6处湿地于2002年、2005年和200 8年获得湿地公约认可。
至2010年12月,全世界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达1910处,面积达186.88万平方公里。
截止到2008年12月,中国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达36处,湿地总面积287.84万公顷,约占全国自然湿地总面积的7.95%。
二、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根据国际重要湿地的主要保护对象和湿地类型的不同,本次评估将国际重要湿地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濒危物种保护类型、近海与海岸湿地类型和内陆湿地类型。
本次评估针对不同类型的国际重要湿地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估指标对其生态状况进行评价。
参与生态评估的36处国际重要湿地总体状况较好(详见表1),除3处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为“中”外,其余均为“优”。
表1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评估表注:表中国际重要湿地按类型和批准列入批次及名单顺序排序。
1、濒危物种保护类型的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濒危物种保护类型的国际重要湿地共4处,分别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
该类型国际重要湿地以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变化率和濒危物种栖息地面积变化率为评价指标,整体生态状况良好,除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状况为“中”外,其余均为“优”。
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种群数量从1986年的39头增加到2005年的1007头,到2008年,麋鹿种群数量已达到1317头。
2008年的种群数量比2005年增加了310头,增加率为30.8%。
自然保护区中的麋鹿栖息地面积2668公顷基本维持不变。
据推算,2005年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的斑海豹数量在2000-3000头之间,2008年数量在1500-2000头之间。
数量变少的原因是近几年气候偏暖,温度偏高,海冰数量少、结冰期短。
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误捕海龟数变化指标替代种群数量变化率指标。
据连续多年监测结果,自误捕海龟数量2005年为29只,2008年的61只,增加率为110.3%。
由于采取了严格的保护保育措施,自然保护区中的海龟栖息地面积400公顷维持不变。
中华鲟为江海洄游鱼类。
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共设置了15个监测点,每年5-8月份监测长江口浅滩区摄食育肥的幼鲟数量,通过幼鲟数量变化指标替代种群变化率指标。
2005到2008年的4年间,监测记录到中华鲟幼鲟的数据为150、600、29、205尾,幼鲟数量总体趋势为增长,增长率为36.7%。
2、近海与海岸湿地类型的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近海与海岸湿地类型的国际重要湿地共10处,分别为东寨港、米埔内后海湾、双台河口、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海丰湿地、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类型国际重要湿地以湿地面积变化率、植被覆盖变化率、物种多度变化率、水鸟数量变化率、濒危物种数变化率、植物入侵物种、土地(水域)利用方式变化率为评价指标,整体生态状况较好,除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和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状况为“中”外,其余均为“优”。
经评估,东寨港、米埔内后海湾、双台河口、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海丰湿地和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8处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优。
湿地面积变化率、植被覆盖变化率、物种多度变化率、水鸟数量变化率、濒危物种数变化率、植物入侵物种、土地(水域)利用方式变化率基本没有变化,一些国际重要湿地的指标甚至出现增长,如米埔内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的潮间带红树林覆盖率增加了11%,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增加了3%以上;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面积增长2.1%、濒危物种种类和数量均增加;东寨港的植被覆盖率增加2%;双台河口的濒危物种的数量增加较多;广东海丰湿地的水鸟物种数量和濒危物种数量均出现大幅增加,水鸟物种数量和濒危物种数量分别由2005年的16 3种、31种增加到2008年的193种和40种。
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和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最大威胁和问题为外来物种入侵,入侵物种为互花米草,其中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面积占国际重要湿地面积的比例为36.65%,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超过了20%。
此外,由于实验区部分滩涂被围垦和水产养殖,导致了保护区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地利用方式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率由2005年的3.5万公顷变化为2008年的3.4万公顷,植被覆盖面积减少了近1 000公顷。
3、内陆湿地类型的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内陆湿地类型的国际重要湿地共22处,分别为向海、扎龙、鄱阳湖、东洞庭湖、鸟岛、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湿地和水鸟自然保护区、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碧塔海湿地、大山包、鄂陵湖、拉什海湿地、麦地卡、玛旁雍错、纳帕海湿地、扎陵湖、洪湖湿地、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类型国际重要湿地以湿地面积变化率、水源补给状况、地表水水质、地表水富营养化程度、植被覆盖变化率、物种多度变化率、水鸟数量变化率、濒危物种数变化率、植物入侵物种、土地(水域)利用方式变化率为评价指标。
这些内陆国际重要湿地的评价指标在2005-2008年期间基本没有变化,一些评价指标甚至出现增长,所有22处内陆类型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均为“优”。
其中扎龙、大山包、鄂陵湖、拉什海的湿地面积出现增长,特别是扎龙自2001年春季开始实施生态补水,并于2009年建立了长效的生态补水机制,对湿地生境的稳定和维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物种数量出现大幅度的增加,达到252种,主要是植物物种的增加。
向海的水鸟物种数量增加了4种。
拉什海湿地鸟类种类、水鸟种类和濒危物种种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鸟类物种数量从2005年的199种增加到2008年底的225种。
但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了13400公顷,年递减率达0.97%,而且湖泊水质较差,为劣Ⅴ类水。
随着雨季排水将水花生、水葫芦排入洪湖,导致了湖北洪湖湿地植被入侵现象严重。
据统计,2008年洪湖湿地水花生、水葫芦面积达到了1340公顷,占湿地植被面积的比例为4.1%。
三、中国国际重要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和问题1、外来物种入侵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等4个国际重要湿地的最大威胁和问题为外来物种入侵,主要是互花米草在沿海入侵。
2008年监测数据显示,崇明东滩互花米草面积达15.68万公顷,占湿地植被面积的36.7%。
盐城、漳江口和山口红树林互花米草分布的面积分别超过了湿地植被面积的20.0%、3.0%和2.9%。
2008年,湖北洪湖湿地水花生、水葫芦面积达到了1340公顷,占湿地植被面积的比例为4.1%。
拉什海湿地的入侵植物主要为红花月见草、鬼针草、辣椒草等,呈零星状分布,总面积不足湿地植被面积的1%。
2、国际重要湿地周边环境发生变化由于国际重要湿地周边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一些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减少,如鄂尔多斯遗鸥、大连斑海豹等。
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流域内灌溉用水量过大以及淤地坝等工程建设,使进入湿地的来水量大幅减少,导致遗鸥的生境遭到破坏,遗鸥的数量急剧减少。
大连斑海豹数量调查主要是在冬季结冰的繁殖期进行,由于近几年气候偏暖,温度偏高,海冰数量少、结冰期短,导致调查到的斑海豹数量减少。
3、围垦和改造改变了湿地使用性质近海与海岸湿地类型的国际重要湿地,由于围垦、养殖占地、工业和交通等占用湿地现象严重。
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围垦和工业用地,到2008年开发利用13941公顷滩涂,土地(水域)利用方式变化率4.91%左右。
北仑河口、漳江口和海丰湿地等也有类似现象。
4、人类活动干扰依然严重存在如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周边地区大量开垦湿地,实行人工截流分洪,堵坝排水,强排改道,使天然状态下的汇水面积明显缩小,导致国际重要湿地不断退化。
向海由于牧业生产、农药的使用、机器的噪音等干扰,致使水鸟数量减少。
5、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偏高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国际重要湿地的富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
兴凯湖、三江、洪河和向海的地表水营养化程度为中度营养,扎龙为富营养。
这是由于这些国际重要湿地周边有大量农田,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和排放,以及水中的大量植物生长迅速,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程度为较高。
洪湖和鄱阳湖为中营养化,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为富营养化,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磷、总氮。
四、亟待加强的重点工作1、加强湿地保护立法通过加强湿地立法,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并通过立法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湿地生态补水制度、湿地土地占补平衡等制度,把国际重要湿地纳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禁止开发区范畴,明确湿地在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位。
2、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开展国际重要湿地生态恢复,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对国际重要湿地采取退耕还湿、植被恢复、生态补水等恢复工程,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水鸟迁徙地和繁殖地的生态安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国际重要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监测和控制部分国际重要湿地受到外来物种入侵,特别是近海与海岸湿地类型的国际重要湿地。
禁止将自然湿地无天然分布的外来野生动物放生野外,禁止将本地无天然分布的外来野生植物种植于国际重要湿地内,严格控制外来生物物种侵入湿地。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治理已被外来物种入侵的湿地。
4、加强对国际重要湿地周边地区和上游的综合治理完善水控制、调配工程的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减少水开发项目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及其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建立湿地保护与河流流域综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