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民歌与黑龙江流域其它民歌之比较

合集下载

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

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

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摘要】黑龙江四小民族包括乌兰牧骑、鄂伦春、赫哲和鄂温克,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间音乐特点。

乌兰牧骑的音乐富于草原风情,节奏明快,充满激情;鄂伦春的音乐受自然环境影响,多以动植物为题材;赫哲的音乐风格受到游牧生活的影响,节奏单一而稳定;鄂温克的音乐则以吟唱和地方乐器为主要特点。

不同民族音乐之间存在一些异同之处,但都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特色。

保护和传承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对于维护民族文化传统至关重要,而在当代社会,民间音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注重创新和传统相结合,保持民间音乐的魅力与活力。

【关键词】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乌兰牧骑、鄂伦春、赫哲、鄂温克、保护与传承、当代社会、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包括汉族以外的四大少数民族,即乌兰牧骑、鄂伦春、赫哲和鄂温克。

这四小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民间音乐更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龙江四小民族的民间音乐源远流长,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音乐形式多样,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在乌兰牧骑的音乐中,常常能听到清澈而悠扬的牧歌,表达了草原人民的深情厚意;鄂伦春的音乐则常常带有浓厚的猎人气息,节奏明快而有力;赫哲音乐则饱含着对自然的崇敬和赞美,柔和而优美;而鄂温克的音乐则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朴实的情感。

这些民间音乐不仅展现了黑龙江四小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也传承着他们的历史和生活方式。

保护和传承四小民族的民间音乐,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将深入探讨这些民间音乐的特点、意义和发展前景。

2. 正文2.1 乌兰牧骑民间音乐特点【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乌兰牧骑民间音乐是黑龙江四小民族中的一种独特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草原特色和民族特色。

其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曲调优美动听:乌兰牧骑民间音乐以其曲调优美动听而著称,曲调多为悠扬、舒缓,具有独特的旋律美感,给人一种舒适惬意的感觉。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雅德根舞”与“哈库麦勒”比较研究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雅德根舞”与“哈库麦勒”比较研究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雅德根舞”与“哈库麦勒”比较研究作者:赵秀彦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1期关键词:达斡尔族;歌舞;艺术特征;本质联系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1 — 0147 — 0318世纪中叶,达斡尔族遵从清朝旨意从黑龙江北岸迁徙至嫩江两岸,沿江形成较规整的聚居格局。

随着清廷边防的需要,骁勇善战的达斡尔军民先后被调往海拉尔、新疆伊犁、呼兰、瑷珲等地驻守、参战,使达斡尔族人口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地域分布。

在不同地域300多年的发展中,各地达斡尔人生产生活、语言、习俗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基本分化为齐齐哈尔、莫力达瓦、海拉尔、新疆等方言区。

尤其是传统歌舞,虽保持着大致的相同,还是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并按照各自方言区,逐步形成约定俗成的舞种、称谓和形式。

“跳神”是萨满教最基本的仪式,歌舞贯穿整个仪式过程。

祭祀时雅德根(萨满)边唱边模仿神灵的姿态和舞步,以求神灵降临。

唱诵祷词达斡尔语称作“雅德根依若”,是“跳神”的核心内容。

雅德根在仪式中演唱的依若,不仅是萨满教的一部分,也是原始艺术的一部分。

“哈库麦勒”是齐齐哈尔地区达斡尔人对传统歌舞的称谓,是传统祭日、现代重要节日上表演的歌舞。

(一)古老的萨满仪式活动是肃穆、神圣、神秘的,萨满仪式堪称民间盛会。

仪式上组织者精心准备食品、“雅德根”身着五彩神服、手持神鼓敲着震撼的鼓点、唱诵着优美祷词、展示神秘的舞姿、神奇特异的绝技等。

“雅德根依若”是达斡尔民族最古老的歌,无论是用鼓语呼唤神灵降临,还是神灵附体后代神立言,乃至雅德根的舞蹈,始终以雅德根的独唱及伴唱的呼应完成祭祀内容。

祷词大多以神话为主,有创世神话、天体神等,这些神话是萨满文化的思想核心,由雅德根讲唱传播,将英雄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延续,以古老的民风民俗形式传承发展,这些神话承载着萨满教信仰,并渗透到英雄史诗、说唱、民歌中,成为萨满信仰传承通道、创作主题和源泉。

达斡尔_鄂温克_鄂伦春民族民间音乐的异同及其成因

达斡尔_鄂温克_鄂伦春民族民间音乐的异同及其成因

个民族在宗教、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存在着诸 多共同特性, 但是民族不同, 经历殊异, 民间传统 音乐也保留着各自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三个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 共性特征
1. 三个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及其称谓相近 从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族对音乐体裁的 表层关系的选择上看, 三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都有 山歌、歌舞、萨满调三类音乐体裁和音乐形式, 而 且其称谓也相 似。达斡 尔族称山 歌小调歌 曲为 扎恩达勒 , 其意可直译为 歌 ; 鄂温克称 扎恩 达拉嘎 , 扎恩达 是唱的意思, 拉嘎 是名词后 缀; 鄂伦春称之为 赞达仁 , 鄂伦春语意 为放声 唱的意思。达斡尔族称舞蹈歌曲为 鲁日格勒 , 原意为 燃烧 之意, 由围着篝火跳舞得名 ( 又称 哈库麦 ) ; 鄂温克族称 努克该勒 ; 鄂伦春族称
例 3 鄂伦春民歌赞达仁 !站在高山顶上唱歌 ∀
朴的爱情歌曲也是这三个民族民歌咏唱的重要内
容。萨满宗教祭祀音乐的祈词内容也是对有灵万
物 # # # 诸如天地山河、风雨雷电、祖先诸神的赞美
与祈求, 反映出人的精神寄托与自然环境及其生
存状态之间的密切相关的直接联系。
3. 三个民族民间音乐歌词的语音韵律、修辞 和衬词使用的特点相似
同, 经历殊异, 民间传统音乐也 保留着各自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正如三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格、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没
有因为同他民族交流 而随之改变一样, 三个少数民族各自固有 的音乐思 维方式也在 他们所喜 爱的民歌中 得以充 分的保
留和体现。
关键词: 达斡尔族; 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 民间音乐; 共性特征; 个性特征
神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唱歌是人民精神生活中不 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涉
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音乐内容上划分,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域特点与中国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民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一、东北地区民歌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民歌的特点是奔放豪放、朴实自然。

歌词常以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欢乐为主题,歌唱方式力度大、音域宽广、以嗓音厚重浑厚为主。

代表性的东北民歌有《二马上向前冲》、《女儿情》等。

二、华北地区民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华北民歌的特点是清唱多、旋律简单优美、节奏稳定。

歌词主要以表达对农田劳动、家庭生活以及感情表达为主题,歌唱方式充满力量、语调稳定。

代表性的华北民歌有《百灵调》、《战马奔腾》等。

三、西北地区民歌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西北民歌的特点是豪放激昂、热情奔放。

歌词多以歌颂民族团结、沙漠风情、牧民生活为主题,歌唱方式通常较为高亢、音域广阔。

代表性的西北民歌有《塞上曲》、《孔雀飞舞》等。

四、西南地区民歌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西南民歌的特点是悲壮磅礴、丰富多样。

西南地区多山,民歌中表达了对山水的歌颂以及对自然的感慨和热爱。

歌唱方式独特,常带有喉音、颤音等特殊技巧。

代表性的西南民歌有《茉莉花》、《藏儿哥》等。

五、华南地区民歌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华南民歌的特点是悠扬动听、多样性强。

歌词主要描绘生活琐事、感情抒发以及揭示社会生活。

歌唱方式轻柔流畅,多以二人对唱或合唱形式呈现。

代表性的华南民歌有《兰花草》、《梧桐雨》等。

总结起来,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和差异主要体现在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展现了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这些民歌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国多元的音乐文化。

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及演唱分析

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及演唱分析

当代音乐2019年第4期MODERN MUSIC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及演唱分析崔姝声[摘要]东北地区的民歌作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地区艺术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

而在东北地区更是生活着较多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歌艺术与东北小调共同构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歌系统,在丰富东北地区文化的同时,也给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因此,本文主要对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与演唱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风格;演唱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4-0093-02[收稿日期]2019-01-12[基金项目]沈阳音乐学院院级课题项目(2017YL17)。

[作者简介]崔姝声(1977—),女,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

(沈阳110180)东北地区主要是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地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族、满族、赫哲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在东北地区的深厚历史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中衍生出的东北地方民歌也体现出了独特的特征。

东北民歌是东北文化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对东北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和人文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也深受大众的喜爱与欢迎。

通过对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风格特点和演唱的研究,从而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发展东北地区是对辽宁省、吉林省以及黑龙江省的泛称,其共同属于东北平原。

而东北地区不仅是我国重工业的重要基地,更是我国的产粮大省,因此不论是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还是语言特点基本上都是比较类似的。

但对于东北地区的人民来说,就必须给予“闯关东”足够的重视,这是因为很多东北人最初都是河北、山东等地的人,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在闯关东之后留在了东北。

此外,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还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例如满族、赫哲族、朝鲜族、蒙古族等等,这些民族中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歌。

浅析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特点、现状及其保护

浅析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特点、现状及其保护

达斡 尔族 民间音 乐包括 民间歌 曲 、 民间歌舞音乐哈库麦 、 说唱音乐 的人们 在看到大 自然 的景 色 , 在生产 劳动中 , 表达喜 、 、 怒 乐抒发心 乌春三类 。民歌包括 “ 扎恩达 勒” 雅 德根” , 与“ 调 前者是类似 山歌题 声 , 整精神 , 调 消除疲劳时唱出的一种曲调 。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 自治区 、黑龙江省和新疆塔城县 , 的曲调上根据 当时的情景和感受 即兴填词歌 曲 ,以反 映生活现实 , 有 自己的民族语 言达斡 尔语 , 成了布特 哈、 形 齐齐哈尔 和新疆 三种 思想感情和愿望 。 方言, 但语音 、 汇、 法的差别不大 , 以互相通话 。 词 语 可 达斡尔族 没有 2I 历 史渊 源 .. 1 本 民族文字 , 主要使 用汉文 , 少数人兼用满 文、 蒙古 文和哈萨 克文。 达斡 尔族的 “ 扎恩达 勒” 产在遥远 的年 代 , 史料记载 , 生 据 那时
1民 间舞 曲 少量 的农作 物 , 并季节性地从 事林 、 、 牧 渔等业 , 他们在 闲下时常在 “ 日格勒 ” 鲁 是达斡尔族 具有代表性的 民间舞 。它 因地而异 , 有 起 唱“ 扎恩达勒” 而“ 。 扎恩达勒” 说法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 “ 阿罕伯” “ 、郎突达贝” “ 、哈库麦” “ 、 哈根麦勒格 ” 等几种不 同称谓 。 曲调 , 反映出每个人 的心情 , 格性等演唱艺术。 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嫩江流域 的达斡尔族聚居区 ,鲁 日格勒” “ 舞 21 .. 2演唱方法 是对其 民间舞 的统称 , 多为妇女表演的 自 娱性舞蹈 。据考证 , 日 “ 鲁 “ 扎恩达勒 ” 的内容 , 多是反 映历史事件 、 生产 、 生活 、 英雄事迹 格勒 ” 的汉 语意思为 “ 燃烧 ” “ 旺” 达语“ 日格勒贝 ” 或 兴 , 鲁 可以 引申 和悲欢离合 的爱情 , 它在体载上主要包 括抒 情和叙事 两部分 , : 如 牧 为“ 跳起 来吧” 因为表演时边舞边喊“ 。 罕伯 、 罕伯 ”所 以“ 日格勒” 歌 、 , 鲁 猎歌 、 渔歌 、 祝酒歌 、 歌 、 情 婚礼歌 、 放排歌 、 摇篮 曲等 , 而在形式 又有 “ 罕伯舞” 之称 。 上则有独唱和对唱两种 ,其 中一 问一答 的对歌形式居多 。“ 扎恩达 “ 日格勒 ” 鲁 舞历 史悠久 , 据史料记 载 , 古代 达斡尔在 春意微透 勒 ” 为有歌词 和无歌词两种 , 心上人》 《 分 如《 、德莫 日根》 , 等 这类“ 扎 的夜里 聚集在村头 的草坪上 , 围绕熊 熊燃烧的篝火手舞 足蹈 , 你呼 恩达勒” 曲调丰富 , 结构多变 , 附有 “ 一耶 , 一耶” 讷 呢 的衬托词 , 无歌 扎恩达勒” 多是触景生情即兴吟咏。只充填“ 一耶 , 一耶” 讷 呢 我唤 , 于劳动之余 以舞蹈形式抒发心 声 , 调整精神 , 消除疲劳 。由此 词的“ 可见 ,鲁 日格勒” “ 与达斡尔族人 民的生产 、 生活 、 习俗有着密切 的关 的衬词 。节拍略有 自由处理 , 曲词也随着感情变化。 系。 21 .. 3存在价值 达斡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鲁 日 “ 格勒” 以群舞为 主, 多 “ 扎恩达勒” 达斡尔人中 占有重要 的地位 。它是达斡尔 民歌优秀 是古老 的达斡尔 民间音乐 的遗存 。挖掘 、 抢救 、 整 表现狩猎 生活和劳动场 面 ,表演时舞 者上身和手臂 的动作较 为丰 的传 统民间音乐 , 富, 脚下 以侧滑步为基本步伐 , 蹈开始时先唱徐缓轻快 的舞歌 , 舞 舞 理和保护民间歌唱艺术“ 扎恩达勒” 有着重要价值。 扎恩达勒” “ 多达 挖掘 、 理 、 整 抢救 、 保护 “ 扎恩达勒 ” 将推动和促进达 斡尔族 者 随着歌声轻 柔地舞动起来 , 观者可任意加入 队伍随舞 , 旁 舞蹈 气 上百种 , 氛逐 渐热烈 , 节奏加 快 , 舞者不断穿插交换 位置 , 舞蹈达到高 潮时 , 传统文化 的发展 , 的丰 富内容和基本特征 , 中国民歌 中, 它 在 实属罕 同时齐发 出“ 嘿哲 ” “ 哲 、德乎达” 等简短风趣 的呼号 , 上踏 出有 力 见 , 实用价值 看 , 掘 、 脚 从 挖 抢救 、 理和保护 达斡尔传 统 民间音乐 , 整 的节拍 。“ 日格勒” 源于达斡 尔族 的劳动生产生活 , 鲁 来 因此 舞蹈 中 “ 扎恩达勒” 对我 国文化建设 和精神文 明建设 , 丰富各族人民群众 的 促进各 民族人 民的共同发展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都 有采集 、 提水 、 捕鱼 、 飞翔 、 禽类斗 闹的内容及舞蹈形 象。如今 , 在鲁 文化生活 , 将产生重要作用。 日 格勒舞 的原生地 区, 这种民间舞蹈备受冷落 , 面临失传 的危机 , 急 需采取保 护措施 。 21 .. 4主要形式 达斡尔族是个精于骑射 、 擅长歌舞的 民族 。聚居在黑龙 江省 的 达斡尔族 主要 聚居在 内蒙古 自治 区和黑龙 江省 , 少数居住在新 开拓者 ” 。族源契丹 。达斡尔族有 自己的语 达斡尔族 的鲁 日格勒舞又称 “ 哈库麦 勒” 它一方面具有传统 狩猎歌 疆塔城县 。达斡尔 意即“ 。 舞 的特 征 , 如从原始狩猎 篝火歌舞 中保 留下来圆 圈队形 、 仿走兽 言 , 没有文字 ; 清朝满族文化影响 , 模 但 受 通用满文 , 后普遍使用汉文。 对 以音调热 吼 叫和飞禽呜 叫的呼号等 内容 , 一方面有 了很 大的发展 , 队形 达斡 尔族 的 民间音乐有 山歌 、 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 , 另 如 有多种变化 , 演唱的新 曲数 量增 多 , 歌舞 内容更 为广泛 , 衬词更加丰 情奔放 、 委婉多变 、 节奏鲜 明、 节拍严正见长 。 a山歌 , . 达斡尔人称为“ 扎思 达勒 ”通 常在野外生产劳动 的间 隙 , 富和独特等等 。 更值得一提的是 , 哈库麦勒歌舞有 了比较清晰的“ 三 歌词 可即兴填词 。 曲调高亢、 悠扬 , 多 段式” 表演程 式 , 第一段“ 比歌 ” 以歌为主 , 以舞 为辅 ; 第二段 “ 赛舞 ” 或赶车的旅途 中唱 , 见景生情 , , 具有达斡尔族 山歌的独特风格 , 达斡尔族 民间艺术 工作者在 以舞 为主 , 以歌为辅 ; 第三段 “ 打斗 ” 以打斗为主 , , 演员 随着 高声激 颤音 , 昂的呼号 , 振臂挥 向对方 , 彼此盘旋打斗在一起 , 后决 出胜负来结 本 民族山歌基础上加工改编 的 上人》 《 最 、山乡》 《 、催眠 曲》 山歌 , 等 可谓是当今达斡尔 民歌 的优秀作 品。 束歌舞表演。 如 E 不仅曲调优美, 人》 歌诃也隹动感人, 以下是其首尾两段: 在研究 和探索北方 民族 原始狩猎 歌舞发展和沿 革 的变 化轨迹 时光像 流水 哟, 春天又 到我家乡 , 方面 , 哈库麦勒歌舞如 同一件 “ 活化石” 此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 。 哈 库麦勒歌舞与满族“ 莽式 ” 宫廷歌舞有很多相似 的地方 , 特别是在哈 辽阔的原野 哟, 披上嫩绿 的春装 , 嫩江深 又长 哟, 船儿却又要远航 , 库麦勒歌舞中出现的打斗动作与满族“ 莽式空齐 ” 大率举 一袖于 的“

《对达斡尔民歌“扎恩达勒”的演唱阐释》范文

《对达斡尔民歌“扎恩达勒”的演唱阐释》范文

《对达斡尔民歌“扎恩达勒”的演唱阐释》篇一一、引言达斡尔民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历史、情感、习俗以及人民生活经验的完美融合。

在达斡尔语中,“扎恩达勒”代表着美妙的歌唱。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详细阐述“扎恩达勒”的演唱技巧、情感表达以及文化内涵,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达斡尔民歌“扎恩达勒”的背景与特点达斡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

他们的民歌“扎恩达勒”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以其深情的旋律和丰富的表现力闻名。

其歌词内容多以描述自然风光、历史事件、爱情故事以及生活习俗为主,表达了达斡尔族人民的情感与心声。

三、演唱技巧的阐释1. 声音的运用:在演唱“扎恩达勒”时,歌唱者需运用深厚的嗓音基础和技巧,包括运用气息控制音量,用共鸣调整音色等。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歌唱者需灵活地调整声音的强弱和音色的变化,以展现歌曲的情感张力。

2. 节奏与旋律:在演唱中,节奏与旋律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扎恩达勒”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歌者需要在恰当的地方增加拍子的强调,或在部分句段适当延长时间值等。

旋律则需要表现出细腻而有力的动态,从而达到生动表达歌词情感的目的。

3. 表情与动作:除了声音的运用和节奏旋律的掌握,歌唱者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也是表达歌曲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和身体动作的配合,歌唱者可以更好地传达歌曲的情感和主题。

四、情感表达的阐释在演唱“扎恩达勒”时,歌唱者需要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通过声音、表情和动作等手段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表达爱情主题的歌曲中,歌唱者需要通过声音和表情表现出深深的情感投入和渴望;在表达自然风光或历史事件的歌曲中,歌唱者则需要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变化来展示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与赞美。

五、文化内涵的阐释“扎恩达勒”不仅是歌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歌词内容到歌曲结构,从歌唱者的演唱到听众的感受,“扎恩达勒”都蕴含着达斡尔族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

达斡尔族民歌

达斡尔族民歌

达斡尔族民歌————————————————————————————————作者:————————————————————————————————日期:浅谈达斡尔族民歌班级 09音教1班学号 09084105姓名邱敏浅谈达斡尔族民歌摘要: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塔城县,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达斡尔语。

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哈库麦、说唱音乐乌春三类。

关键词:扎恩达勒,哈库麦勒,乌春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

族源契丹。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后普遍使用汉文。

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以音调热情奔放、委婉多变、节奏鲜明、节拍严正见长。

一、民间歌曲“扎恩达勒”达斡尔族民歌主要有“扎恩达勒”,它是一种山歌体裁的民间歌曲,通常在森林、放牧或赶车的旅途中抒唱。

歌词不固定,多半是触景生情、即兴吟咏,并衬用“讷耶哟”等虚词填充,曲调悠扬,尤多颤音,具有达斡尔族山歌的独特风格。

扎恩达勒,是一种类似山歌、小调体裁民间歌曲的统称。

这类歌曲通常是在人们放牧、砍柴、骑马、踩黄花、踩柳蒿芽时即兴唱的。

传统的达斡尔族民歌中,扎恩达勒可分为有词的和无词的两种形式。

有词的扎恩达勒根据曲调的固定程度可分为三种:(1)词曲固定的扎恩达勒,一般不允许随意改动词曲,它大多是在世代传唱中经过不段完善保留下来的。

(2)曲调固定、即兴填词的扎恩达勒,通常表现为一曲多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歌者可在不同的场合即兴填词来表现不同内容。

(3)词曲皆即兴的扎恩达勒,歌手触景生情即兴咏唱的民歌,在词曲的艺术上一般不够完美,歌词常用衬词填充。

无词的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民歌中比较独特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以“讷一呀呢一呀”这种无实质意义的衬词唱曲调的歌,多是即兴演唱。

在结构上比较有词的扎恩达勒要小。

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民歌的主体部分,也可以说是达斡尔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达斡尔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题材为人们书写了一幅有声的历史画卷,并真实地记载了迭斡尔族发展历史、民族风俗,再现了达斡尔族人民的心声。

本文从达斡尔族概况、民歌的特点、达斡尔族民歌与黑龙江流域各族民歌体裁的异同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等四个方面来探讨迭斡尔族民歌与黑龙江流域其它民歌体裁的异同。

关键词:达斡尔族;民歌题材;民歌比较
本文是2009年度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达斡尔族歌曲的创作与研究》论文,课题编号090041
一、达斡尔族概况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

我国历史文献中曾出现过几种不同音译的名称,如打虎儿、达呼尔、达瑚里、打呼里、达乌尔等等。

“达斡尔”意为“开拓者”,是契丹族的后裔。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表明,达斡尔族人口数为132394人。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目前己搜集到的用满文拼写的达斡尔语手抄本中,有清代达斡尔文人阿拉布丹的《四季歌》《蝴蝶花的荷包》《戒酒歌》等数十篇优秀作品。

叙事诗和民间歌舞真实地反映了达斡尔族的生产和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由于达斡尔族多居住在祖国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还有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演变,从而形成了他们社会和文化多元的特征。

达斡尔族文化体现了农、牧、渔、猎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都表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上。

其中宗教习俗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达斡尔族大部分人信仰萨满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达斡尔族崇拜自然界,每年阳历五月都要屯众宰杀猪或牛以祭拜天、地、山、川等诸神。

达斡尔家庭都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外,还以巫术治病,届时要宰杀牛、羊,奉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等食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这种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达斡尔族民间美术、剪纸、刺绣、玩具等,是妇女们的手工艺品,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

世代相传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传统的曲棍球运动盛行,该地区享有“曲棍球之乡”的声誉。

二、达斡尔族民歌的特点
达斡尔族民歌体现了达斡尔族各种民俗习惯,一些民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反映这些民俗的民歌还依然在达斡尔族民间中流传。

如祭祀活动中的“雅德根”歌曲,哄孩子睡觉的摇篮曲,以及游戏活动中的游戏歌等等。

达斡尔族知识的传授主要依赖于口头,民歌也是如此。

因其易于流传,而成为民间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民歌主要出现在“哈库麦勒”中。

达斡尔族民歌基本上使用五声音阶的宫、羽、商、徵4种调式。

大部分具有短小精悍,句逗分明,结构方整等特点,一段多为4旬,其中两句构成的民歌常常重复下旬,并且重复语句中多用衬词,演唱时普遍习用慢颤音。

特别是在乐句末尾的长音上,颤音由慢起而不断加快,曲调的收束常用下滑音。

口弦、抓鼓、腰铃、四胡、三弦等乐器都是达斡尔族常用的民间乐器。

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以音调热情奔放、委婉多变、节奏鲜明、节拍严正见长。

达斡尔人称山歌为“扎恩达勒”,是指通常在野外生产劳动休息或赶
车的旅途中哼唱,歌词因景而异,即兴填词,并衬用“讷耶哟”等虚词填充,曲调高亢、悠扬,多颤音,具有达斡尔族山歌的独特风格。

达斡尔族民间艺人在“扎恩达勒”的基础上加工改编出《山乡》《心上人》《催眠曲》等山歌,堪称是当今达斡尔民歌的优秀作品。

对口唱是达斡尔族歌曲中比较普及的演唱曲,它以反映达斡尔人的日常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一问一答,演唱者可即兴填词互问互答,曲调明朗欢快。

歌舞曲是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曲调清秀舒缓,歌词内容多以达斡尔人的家庭生活、伦理道德和爱情为主题。

三、达斡尔族民歌与黑龙江流域各族民歌体裁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是“黑龙江流域”这方水土养育着黑龙江这方游牧渔猎民族。

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黑龙江流域这块广袤的土地上。

各游牧渔猎民族同源于黑龙江流域,共同生活在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

他们共同利用这里的自然资源,游牧、打鱼、农耕,也就是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必然有很多相似之处,语言上也有很多共同点。

各民族在“语系”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在“语族”方面分“通古斯”和“蒙古”两种,“语支”方面分“满”和“通古斯”两种。

可见这些民族在语言方面是“大同小异”的。

(二)不同之处
源于黑龙江流域诸民族的传统民歌在体裁形式方面有“大同”之处,也有“小异”之别。

这些民族歌曲的体裁形式基本上可分四大类,类别称谓和表演形式等方面有不少相同的地方,这就是“大同”之处。

然而各民族的民歌有各自不同的体裁形式,民族风格和特点,这就是“小异”之别。

1.山歌小调类歌曲。

山歌、田歌、牧歌、小调等在源于黑龙江流域诸游牧渔猎民族的传统民歌中均属一个类别,而且有各自的传统称谓。

这些称谓分别是:满族:倒喇(亦译作“道瓦喇”):达斡尔族:扎恩达勒;鄂温克族:赞达拉嘎;蒙古族:道;锡伯族:乌春;赫哲族:嫁令阔;鄂伦春族:柬达仁(亦译作“赞达仁”)。

一般像满族、赫哲族民歌中长调类的歌曲或山歌类的歌曲比较少,而蒙古族的多些。

但是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歌中类似长调或山歌类的歌曲却很多,然而在风格特点方面却因民族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2.民间“歌舞”歌曲。

这些民族都曾经历过原始的狩猎时期,尽管目前这些民族的歌舞艺术表现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可以找到不同程度的原始狩猎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段。

在鄂温克族的“鲁克该勒”和鄂伦春族的“吕日格仁”的形式中,原始狩猎舞的痕迹更为明显。

达斡尔族的“哈库麦勒”歌舞形式非常完整,也非常典型,是完全由传统狩猎歌舞中演化过来的,是从内容到形式已发展到相当完美程度的民族传统歌舞形式。

它既不是原始意义上的“狩猎”歌舞,又不是单纯“舞蹈”意义上的“舞蹈艺术”。

从“哈库麦勒”的表演形式上看,“哈库麦勒”中的“麦日西格”(达斡尔人对舞蹈的称谓)很像“莽式”的“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两人相对而舞,旁人拍手而歌”的表演程序,“麦日西格”亦是“莽式”一词的音转。

赫哲族的“哈康布力”形式已经失传。

赫哲族老人葛长胜回忆说:“舞时,举起两臂,如两翼张开,翩翩起舞,时而发出摹仿天鹅的嘎嘎叫声。

”根据赫哲族老人的回忆,赫哲族的舞蹈家们已经恢复了这一歌舞形式,并以传统的称谓叫“哈康布力”。

“哈康布力”与达斡尔族的“哈库麦勒”的称谓,无疑也是一个
名词的不同音转。

3.民间“说唱”歌曲。

黑龙江流域诸游牧渔猎民族传统的“说唱”形式与民歌是分不开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不同民族中的流传与演化,同’个称谓的含意也在变异。

如锡伯族的“乌春”是泛指“民歌”,而达斡尔族的“乌钦”(或称“乌春”)是单指“说唱”歌曲。

满族“朱赤温”是后唐时期的一种说唱形式,其曲调就是民歌。

据有人考查,“朱赤温”经常唱的民歌有:《空齐歌》《猎歌》《呀h森调》等等。

达斡尔族“乌钦”形式是由民歌体音乐向说唱体音乐过渡的典型“说唱音乐”。

在“乌钦”的序儿与小段寓言故事类的“乌钦”中完全用民歌演唱。

说唱大段的故事,则完全用“吟诵式”的曲调。

赫哲族的“依玛堪”基本上用“吟诵式”的曲调演唱。

为了加强故事的戏剧性,艺人往往根据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来即兴发挥。

4.“萨满”歌曲。

在历史文献中及一些民族中也有称杏满、萨蛮、查玛、萨玛等。

关于“萨满”‘词,有关辞书解释为“通古斯语”,是“激动不安”或“狂怒之人”的意思。

黑龙江流域的诸游牧渔猎民族都信仰或崇拜“萨满”。

“萨满”犹如神界派到人间的“使者”,可以行走在宇宙三界。

“萨满”可以驱使鬼邪,也可以使人的灵魂脱离躯壳去游历世界,为人“求安寻福”“避灾免祸”。

各民族的萨满在举行各种仪式时相同的特点是都穿法衣,手持法鼓,都有相对固定的“神词”“神歌”“神舞”。

然而各民族“萨满”运用的“词”“歌”“舞”等艺术形式,包括表演方法、念诵的词汇、辞格等,都是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四、达斡尔族民歌与黑龙江流域各族民歌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
一个民族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各相邻民族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是分不开的。

达斡尔族民歌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其它兄弟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营养,尤其是与其有着历史渊源的鄂温克族、蒙古族、鄂伦春族以及汉族,这些民族的文化艺术都对达斡尔族民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文化艺术交流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因而,达斡尔族民歌也越来越多地吸收着其它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营养,用以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如在民歌音调上,达斡尔族歌手或是将其它民族的音调全盘拿来填上本民族的歌词,然后再按其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对语言语音和演唱风格上加以改造:或是将其它民族的民歌音调局部拿来融汇在本民族的民歌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风格,如《四季歌》,很容易看出汉族民歌《小放牛》的“影子”。

达斡尔族民歌,自它产生之日起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仍犹如一朵瑰丽的鲜花,开放在达斡尔族人民的心里,它成为达斡尔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的生命将如这个民族一样永恒而璀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