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doc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管理学、农村社会学、农村政策学)

农业知识综合四科目考试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是农业推广(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根据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农村与区域发展方向的培养目标,和测试考生对于“管理学、农村社会学、农村政策学”等农业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制定。
一、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特征、功能
(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管理变革理论
(四)组织文化与管理环境
(五)企业战略管理
(六)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
(七)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
二、农村社会学
(一)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概述
(二)农民、农业与农村问题
(三)中国农村土地关系的变革
(四)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五)村民自治与农村发展
(六)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
(七)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八)农村社会保障与城乡一体化
三、农村政策学
(一)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农业土地政策与农地流转制度的创新
(三)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政策
(四)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政策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保护政策
(六)农业的综合支持政策。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时间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共包括农村社会学(50分)、农业政策学(50分)和农业经济学(50分)三部分,这三部分的考试大纲分述如下:一、农村社会学(部分)(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村社会学》是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之一,占《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李守经主编的《农村社会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三)考试内容1、乡村建设运动。
2、农民的社会化及其特征。
3、农村家庭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4、农村邻里关系及其特点。
5、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
6、农村社区的类型与特点。
7、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及其分化。
8、农村社会流动。
9、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及现状。
10、农村社会控制的原则与机制。
(四)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五)试卷结构(农村社会学考试内容占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基础课试卷内容的三分之一,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村社会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名词解释 10分简答题 25分论述题 15分(六)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七)主要参考书[1]《农村社会学》,李守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二、农业政策学(部分)(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业政策学》是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农业知识综合课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何忠伟主编的《中国农业政策与法规》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湖北大学2024年研究生招生考大纲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硕士生入学考试《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42)着重考察考生农业理论综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掌握农业农村政策,农村社会,农村公共管理的基本观点、方法、原理研究和分析农村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农业农村政策学》一、绪论1.习近平的三农思想2.农业农村政策概述、研究内容及其历史演变。
二、农业农村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及调整1.农业农村政策的制定。
农业农村政策的主体与客体、目标的确定,制定的程序。
2.农业农村政策的执行3.农业农村政策的评估及调整三、农村经营制度1.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内容。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目标、内容。
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标、内容。
四、农村产业发展政策1.农村产业结构政策。
农村产业结构政策目标、内容。
2.农村产业现代化政策。
农村产业现代化政策目标、内容。
3.农村产业融合政策。
农村产业融合政策目标、内容。
五、农产品与农村市场政策1.农产品加工贸易政策。
农产品加工政策、流通政策、价格政策、贸易政策。
2.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粮食政策。
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我国主要粮食政策。
六、农村土地政策1.农村土地政策概述。
农村土地及农村土地政策的概念、目标及演进、变迁。
2.农村土地物权政策。
农村土地所有权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政策,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政策。
3.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政策,家庭承包地、宅基地抵押流转的政策探索。
4.农村土地保护政策。
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土地用途管制及闲置管理政策。
七、农村人力资源政策1.农村人力资源政策概述。
人力资源的含义、特点,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的目标及内容。
2.农村就业政策。
农村就业形势及特点,农村就业政策的目标及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扩大就业政策。
3.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政策。
北京农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村发展)2021年初试大纲

2021年初试科目(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村发展)考试大纲《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时间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由农村政策学、管理学、农村社会学三部分组成。
其中,农村政策学(50分)、管理学(50分)、农村社会学(50分),考试大纲如下:第一部分:考试相关说明一、卷面结构1、课程组成:农村政策学、管理学和农村社会学。
2、内容组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占70%;应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知识应用题等方面的内容占30%。
3、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二、考试时间和方式1、考试方式:笔试2、考试时间:3小时第二部分:考试大纲性质、考试要求及大纲内容农村政策学: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村政策学》是攻读农村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初试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要求1.了解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的基本政策,掌握重要政策的内涵、目标和实施路径。
2.通过对农村政策的了解,能够对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解答思路,以此为依据考察考生是否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是否具备进一步培养的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
三、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振兴基础、发展态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远景谋划二、关键点: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第二章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一、学习要点: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二、关键点: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第三章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一、学习要点: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二、关键点: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第四章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一、学习要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二、关键点: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第五章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一、学习要点: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二、关键点: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第六章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一、学习要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夯实基层政权二、关键点: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第七章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一、学习要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二、关键点: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第八章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一、学习要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二、关键点: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管理学:一、考试大纲的性质《管理学》是攻读全日制农村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发展专硕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2020版)《农业知识综合四》(科目代码:342)包含管理学、农村社会学和农村政策学三部分考核内容。
本考试大纲分别对三部分的考核内容予以说明。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Ⅰ. 考查目标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管理学、农村社会学和农村政策学的相关专业素质和基本能力。
具体包括:1.考生应全面掌握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管理学的有关方法,并能够运用管理学理论及方法,分析和解决组织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能够结合组织管理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2.要求考生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3.要求考生全面掌握农村政策的实质、基本特征、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农村政策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作用。
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政策,能够运用政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农村发展中的具体政策问题。
Ⅱ.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论述题。
Ⅲ. 考查内容第一部分管理学一、管理与管理学1.人类的管理活动2.管理的职能与性质3.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4.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二、管理思想的发展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2.西方传统管理思想3.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4.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三、管理的基本原理1.管理原理的特征2.系统原理3.人本原理4.责任原理5.适度原理四、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1.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2.几种相关的道德观3.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4.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5.企业的社会责任五、管理的基本方法1.管理的方法论2.管理的法律方法3.管理的行政方法4.管理的经济方法5.管理的教育方法6.管理的技术方法六、决策1.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2.决策的类型与特点3.决策的理论4.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5.决策的方法七、计划与计划工作1.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2.计划的类型3.计划编制过程八、计划的实施1.目标管理2.滚动计划法3.网络计划技术4.业务流程再造九、组织设计1.组织设计概述2.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3.部门化4.集权与分权十、人员配备1.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2.管理人员的选聘3.管理人员的考评4.管理人员的培训十一、组织力量的整合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2.直线与参谋3.委员会十二、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1.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2.管理组织变革3.组织文化及其发展十三、领导与领导者1.领导的性质和作用2.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3.领导方式及其理论4.领导艺术十四、激励1.激励的性质2.激励理论3.激励实务十五、沟通1.组织中的沟通2.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3.冲突与谈判十六、控制与控制过程1.控制及其分类2.控制的要求3.控制过程4.危机与管理控制十七、控制方法1.预算控制2.非预算控制3.成本控制4.其他控制方法十八.管理的创新职能1.创新及其作用2.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3.创新的过程和组织十九、企业技术创新1.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2.技术创新的源泉3.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二十、企业组织创新1.企业制度创新2.企业层级结构创新3.企业文化创新二十一、展望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学1.科学技术革命与管理学2.互联网对管理学的挑战3.未来的管理第二部分农村社会学一、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3.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二、农村社会学的简要发展史1.国外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2.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学3.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学三、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1.农民的内涵及其特征2.农民的社会化3.农民的历史地位与中国农民问题四、农村人地关系1.人地关系界定及相关理论2.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人地关系五、农村社会关系1.农村社会关系概述2.农村社会网络3.农村社会资本六、农村的婚姻、家庭与家族1.农村婚姻2.农村家庭3.农村家族七、农村社会组织1.农村社会组织概述2.村民自治组织3.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八、农村社区1.农村社区的起源及特点2.村落3.农村社区权力结构4.农村社区建设九、农村社会分层1.农村社会分层概述2.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历史变迁3.当代中国的农村社会分层十、农村社会流动1.农村社会流动概述2.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演变3.当今世界的农村社会流动4.当代中国的农村社会流动十一、农村社会问题1.农村社会问题概述2.农村人口问题3.农村教育问题4.失地农民问题十二、农村社会控制1.社会控制概述2.中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历史演变3.加速转型时期农村社会控制体系的完善十三、农村社会保障1.农村社会保障概述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演进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4.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趋势与对策十四、农村社会现代化1.农村社会变迁2.农村城市化和农村社会现代化3.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模式4.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十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第三部分农村政策学一、中国农村发展概述1.中国农村发展的基本历程和特征2.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环境3.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任务二、中国农村政策体系1.农村政策体系的历史回顾2.当前农村政策的基本取向3.当前农村政策体系框架三、农业基本经营制度1.当前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形成和演变2.当前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主要内容四、农地制度与政策1.我国农地制度的基本演变2.农地流转政策3.农地征用政策4.农地整理政策五、农产品供给保障政策1.农产品供给保障的政策背景2.农产品供给保障政策的内容3.农产品供给保障政策的实施现状六、粮食政策1.国家粮食安全2.粮食直补政策3.粮食风险基金4.针对重点地区实施的粮食政策七、农产品风险控制政策1.农产品风险控制政策的背景2.农产品风险控制基金3.最低收购价政策4.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八、农业技术应用补贴与培训政策1.农业技术应用补贴的政策背景2.良种补贴3.农机补贴4.测土配方施肥补贴5.农民科技培训九、农民收入政策1.农民收入政策背景2.农民增收政策3.农业补贴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背景2.农民转业培训3.城市吸纳与管理农民工政策4.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5.农民工权益保障政策十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政策1.农民合作组织的政策背景2.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政策3.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十二、农村人口政策1.农村人口政策背景2.农村计划生育政策3.农村人口质量政策4.其他农村人口政策十三、农村扶贫政策1.农村扶贫政策背景2.农村扶贫政策的主要内容3.农村扶贫政策的执行成效十四、农村金融政策1.农村金融政策背景2.1979-2006年的农村金融政策3.2006年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新政4.其他农村金融政策十五、农村教育政策1.农村教育政策背景2.免费义务教育3.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十六、农村医疗政策1.农村医疗政策背景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3.农村医疗机构队伍建设十七、农村交通政策1.农村公路政策2.农村客运政策3.农村货运政策4.农村交通工具政策十八、农村水利政策1.农村水利政策体系的历史回顾2.小型农田水利政策3.农业水资源价格政策4.农村饮水安全政策十九、农村电力政策1.农村电力政策体系的历史回顾2.扩大农电覆盖范围政策3.农村用电价格政策4.地方电力项目政策二十、农村文化事业政策1.农村文化事业政策背景2.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政策3.农村信息化工程4.农村电影放映工程5.乡镇综合文化站6."农家书"与村镇图书室7.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二十一、农村新能源政策1.农村新能源政策背景2.农村生物质能源政策3.农村太阳能政策4.农村其他能源的开发利用二十二、农村民政政策1.农村民政政策的背景2.烈军属政策3.农村五保制度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5.农村养老制度6.殡葬政策。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doc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2018年)《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共包括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和管理学三部分,各部分考试大纲分述如下:一、农村社会学(部分)(一)大纲综述《农村社会学》是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钟涨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农村社会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民的社会化3、农村社会资本4、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5、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及阶层结构变迁6、失地农民问题7、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演进(三)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四)试卷结构农村社会学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试卷内容的1/3,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村社会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
1、名词解释(10分)2、简答题(15分)3、论述题(25分)(五)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三部分的考试时间合计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其中,本部分占50分)。
(六)主要参考书《农村社会学》,钟涨宝,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二、农业政策学(部分)(一)大纲综述《农业政策学》是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钟甫宁的《农业政策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导论政策与政策科学;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
2、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农业政策与经济理论;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3、农业政策的制定农业政策问题内涵和特征;农业政策目标的含义、特点和确定原则;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思路与要求;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原则和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化与选择。
海洋大学考研《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范围说明
一、考试性质
《农业知识综合四》是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农业知识综合入学考试是为招收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它的指导思想是既要为国家选拔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又要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农业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考察目标
《农业知识综合四》主要是对考生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的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发展经济学、农村政策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测试考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现代经济管理学理念和知识的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参考书目
1.《发展经济学》第四版,马春文,张东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2.《农业经济学》第三版,李秉龙,薛兴利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
3.《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周三多、陈传明等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一、《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一、总体要求掌握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农村社会现象,对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第二章中国的农村社会学1、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2、乡村建设运动第三章农民1、农民的涵义和特征2、农民的社会化第四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1、农村的婚姻观2、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3、农村家庭网络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1、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演变2、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功能3、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建设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1、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2、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征3、农村社会流动第七章农村社区1、农村社会及其特点2、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结构3、农村社会发展第八章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1、农村社会问题2、农村社会控制第九章农村社会保障1、农村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演变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第十章农村社会变迁1、农村社会变迁及其特点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3、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农村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观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2、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3、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第十二章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1、农村城市化的理论2、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实践3、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目标和内容4、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及实践三、参考书李守经主编. 《农村社会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发展经济学》考研大纲一、主要参考教材《发展经济学》,中国科技出版社,2004,赵邦宏、宗义湘、张润清主编二、总体要求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三、章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1、发展经济学的产生2、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第二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发展中国家”的由来及称谓3、发展中国家分类4、发展中国家特征第三节发展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内容1、发展经济学的性质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四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意义和方法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意义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第一节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结构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3、结构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二节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新古典主义思路的观点3、新古典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三节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激进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3、激进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四节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新制度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第五节简析四种基本思路1、各种思路的特点2、各种思路的优缺点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亚当·斯密(Adam Smith)2、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3、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 Malthus)4、约翰·穆勒(John Atuart · Mill)5、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 · List)6、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第二节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思想2、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前提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表达及数学推导4、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应用5、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索洛模型的基本思想2、索洛模型的前提假设3、索洛模型的数学推导4、对索洛模型的评价第四节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1、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模型的前提假设2、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模型的理论含义及数学推导第五节新增长理论与知识经济1、新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2、新增长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3、新增长理论概述4、新增长理论的评价5、新增长理论与知识经济的出现第四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的含义2、经济增长度量3、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第二节经济发展1、经济发展含义2、经济发展度量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三节经济不平等及其度量1、平等与不平等2、收入不平等度量第五章制度与经济发展第一节制度与新制度经济学1、制度的内涵2、新制度经济学第二节经济增长的源泉:制度的重要性1、经济增长的分析2、制度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第三节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变迁的一些基本概念2、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模型3、制度变迁的过程4、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第四节几种主要制度、产权、市场、国家1、产权(Property rights)2、市场(Market)3、国家(country)第五节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第六章市场、政府与经济发展第一节市场经济与市场失灵1、市场与市场经济2、市场失灵3、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缺陷第二节政府的职能1、资源配置2、风险投资3、稳定经济职能4、调节分配的职能5、其他职能第三节政府干预的形式1、计划2、财政政策3、货币政策4、产业政策第四节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1、平衡增长理论2、不平衡增长理论3、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第五节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1、“发展极”理论2、“回浪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3、倒“U”型理论第七章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第一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1、人口过渡理论与经济发展2、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与经济发展3、家庭生育理论4、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政策第二节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2、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第三节环境的经济学分析1、经济发展与环境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3、环境质量与社会福利4、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第四节可持续发展理论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系3、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4、可持续发展的测度第八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第一节资本形成的作用第二节资本形成的理论1、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2、“大推进”理论3、“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4、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第三节资本形成的来源1、资本来源的一般公式2、国民储蓄3、其它资本形成的来源第四节金融深化和资本形成1、金融深化的涵义2、金融深化的表现3、中国的金融深化过程及其对资本形成的影响第五节两缺口模型与外资的利用1、两缺口模型2、外援的利用第九章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第一节人力资本的含义与作用1、人力资本的含义2、人力资本的作用第二节医疗保健与人力资本1、人力资本的形成2、发展中国家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教育与经济发展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3、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节教育深化与智力外流1、教育深化2、智力外流第五节人力资本形成的战略选择第十章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第一节技术进步的含义与作用1、技术进步的含义2、技术进步的类型3、技术进步的作用第二节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定量测算2、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统计第三节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1、技术创新2、技术引进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战略1、技术选择2、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战略第十一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第一节传统的贸易与发展观点1、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2、要素禀赋学说第二节发展中国家与新贸易理论1、贸易条件问题2、贸易保护问题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与政策1、进口替代战略2、实施进口替代的贸易保护措施3、对进口替代战略的评价4、出口替代战略5、发展对外贸易的策略第十二章传统农业的改造第一节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发展中国家农业面临的问题2、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第二节传统农业的特征1、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停滞与增长2、传统农业的特征3、传统农业的改造第三节农村城市化的发展1、城市化的定义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进程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对策三、《管理学》考研大纲(参考书:《管理学》第二版,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要求: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掌握下列各章重点复习内容的知识要点,并能够将所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用于企业管理中相关问题的分析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2018年)《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共包括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和管理学三部分,各部分考试大纲分述如下:一、农村社会学(部分)(一)大纲综述《农村社会学》是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钟涨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农村社会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民的社会化3、农村社会资本4、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5、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及阶层结构变迁6、失地农民问题7、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演进(三)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四)试卷结构农村社会学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试卷内容的1/3,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村社会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
1、名词解释(10分)2、简答题(15分)3、论述题(25分)(五)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三部分的考试时间合计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其中,本部分占50分)。
(六)主要参考书《农村社会学》,钟涨宝,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二、农业政策学(部分)(一)大纲综述《农业政策学》是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钟甫宁的《农业政策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导论政策与政策科学;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
2、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农业政策与经济理论;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3、农业政策的制定农业政策问题内涵和特征;农业政策目标的含义、特点和确定原则;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思路与要求;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原则和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化与选择。
4、农业政策的执行农业政策执行的内涵和特点;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农业政策执行的基本程序。
5、农业政策的评估与调整农业政策评估的含义和评估原则、评估标准的基本内容;农业政策评估的内容、方法和基本程序;农业政策调整的含义、内容及形式。
6、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农业结构政策的具体目标;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主要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农业经营规模政策。
7、农业土地政策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政策;农业土地流转政策;农业土地保护政策。
8、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业科技政策的含义和目标;主要的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业技术推广政策。
9、农产品流通政策农产品流通政策目标和手段;主要的农产品国内价格政策;农产品市场结构政策。
10、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农业自然资源保护政策。
11、农村社会发展政策农村扶贫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三)考试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业政策的实质、基本特征,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农业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了解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农业政策。
能够运用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些具体的农业政策问题。
(四)试题结构农业政策学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试卷内容的1/3,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业政策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
1、名词解释题(10分)2、简答题(15分)3、分析与论述题(25分)(五)考试方式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三部分的考试时间合计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其中,本部分占50分)。
(六)主要参考书《农业政策学(第二版)》,钟甫宁,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三、管理学(部分)(一) 大纲综述《管理学》是报考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订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北京林业大学《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绪论管理的涵义;管理者的定义及分类;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的技能;组织环境定义和分类;管理的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管理思想及其主要观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及主要内容;社会系统理论的内容;“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的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3、决策与战略管理计划的定义及分类;计划工作的原则和步骤,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制定目标的特点及作用;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的特点及过程;目标管理的局限性;战略的定义;战略分析及实施过程;战略制定的原则;决策的涵义与原则;决策要素与分类;决策过程步骤;决策的软技术与硬技术及其方法应用。
4、组织管理组织概念及组织分类;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步骤;组织结构的特征因素与权变因素;组织结构的类型;组织设计的内容;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确定管理幅度的方法;责权分配;组织设计原则与程序;组织变革动因与过程;组织变革的障碍及其克服措施。
5、人的行为与管理行为的概念与分类;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人性假设及其主要观点;群体的概念、作用、特征;群体对个体行为影响;群体冲突的概念、作用;处理冲突的方法;非正式群体;激励概念;激励理论分类及其主要内容(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激励原则和方式。
6、领导性格理论;行为方式理论(怀特和李皮特理论的领导方式分类、领导连续流、利克特理论的领导管理方法、阿吉里斯理论、二维构面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图、雷定三维构面理论);权变理论(路径-目标理论、菲德勒模型、生命周期理论、管理方式抉择图、领导替代理论、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领导者的分类及其品质;沟通的性质、功能;信息沟通的渠道;组织沟通的原则、途径、障碍。
7、管理控制管理控制的涵义和基本原则;计划与控制的关系;管理控制的原理及其主要内容;管理控制基本过程;管理控制的类型及其特点;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条件、步骤、考虑因素;管理控制的方法。
8、绿色管理思想与实践绿色管理的内涵、绿色管理的类型、绿色管理的影响因素、绿色管理的实施体系。
(三)考试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管理的有关方法,并能够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类组织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能够结合企业管理案例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试题结构管理学原理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试卷内容的1/3,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管理学原理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
1、名词解释(10分)2、辨析简答(15分)3、综合论述(或案例分析)(25分)综合论述题要求用管理理论结合当前实际生活中的管理问题进行回答。
案例分析要求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三部分的考试时间合计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其中,本部分占50分)。
(六)主要参考书《管理学原理》,宋维明,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农业综合知识三(包括食品卫生学、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工艺学)》研究生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业综合知识三》包括《食品卫生学》、《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工艺学》三门课程。
《食品卫生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食品中存在或可能进入食品的而且能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掌握基本的食品卫生学的评价方法以及预防控制措施,为学生将来从事和食品相关的各行各业,尤其是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食品质量管理》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系统了解现代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相关内容,掌握食品质量安全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危害,了解现阶段食品安全性控制方法,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从事和食品相关行业,尤其是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理论课,本次考试内容主要分食品加工原理、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乳制品加工工艺学等三部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综合运用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工程原理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食品加工的原理和技术。
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考试大纲。
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食品安全与加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食品卫生学》第一章食品的生物性污染教学内容:1.食品污染概念与分类2.食品的细菌污染3.食品的腐败变质4.致病性细菌对食品的污染5.病毒对食品的污染6.食品的霉菌污染7.寄生虫对食品的污染基本要求:掌握食品的细菌性污染途径及检验方法,掌握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过程、影响因素、鉴定方法及预防措施,了解污染食品的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等的病原学特点与性质、感染途径、对人体危害、预防措施。
第二章食品中的化学性污染教学内容:1.食品中农药残留2.有害金属对食品的污染N-亚硝基化合物对食品的污染多环芳烃对食品的污染5.二恶英对食品的污染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污染基本要求:了解农药、有害金属、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二恶英、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等对食品污染的途径及对人体危害,掌握其对食品污染特点、对人体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第三章细菌性食物中毒教学内容:(1)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2)沙门氏菌食物中毒(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4)李斯特菌食物中毒(5)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6)空肠弯曲菌食物中毒(7)变形杆菌食物中毒(8)致贺氏菌食物中毒(9)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10)肉毒杆菌食物中毒(11)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12)其他细菌性食物中毒基本要求:了解引起食物中毒的各种细菌的特点,了解各种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掌握引起食物中毒的机制以及预防措施。
第四章各类食品卫生教学内容1.粮豆类卫生2.蔬菜,水果卫生3.畜禽肉类食品的卫生4.鱼类的卫生5.蛋品的卫生6.奶类的卫生7.食用油脂卫生8.冷饮食品卫生9酒类卫生10调味品卫生11.水的卫生基本要求:了解各类食品主要卫生问题及预防措施。
《食品质量管理》第一章食品与食品危害介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历史、现代食品安全面临的新挑战、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食品质量控制体系主要介绍HACCP必要基础程序,HACCP预先步骤,HACCP-危害分析,HACCP -关键控制点,HACCP-关键限值与监测程序,HACCP-纠偏行动与验证程序,HACCP-记录保存程序与实施。
第三章HACCP体系的基础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与标准卫生操作程序(SSOP)。
4、其他质量体系:ISO9000系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