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人的民间传说与族群认同
谁是白马人doc

谁是白马人doc目录第一章谁是白马人 (5)一、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藏彝走廊里的白马人 (8)(一)白马人是古代氐族的后裔 (8)(二)白马人是藏族的一支 (9)(三)白马人是羌族的一支 (11)(四)“我们是独立的白马人” (11)二、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反思 (13)1、对知识分子话语体系的反思 (14)2、民间话语体系:对族群认同的理性选择 (17)3、听村民们讲故事:英雄祖先的传说;族源的故事 (19)第二章白马人族群认同的建构 (25)一、谁对谁的认同 (25)1、推己及人的“认同圈” (25)2、清晰的族群边界——对于汉族,“合理的”偏见 (25)3、外部认同圈——“他们是大藏人,我们是不同的。
” (28)4、内部认同圈——“我们是真白马,他们是假白马。
” (29)二、族群认同的内在关系解析 (30)(一)亲属关系的建构 (30)1、族内通婚制,姑表婚优先 (30)2、复杂的亲属关系网——族内同代重复通婚 (33)3、亲密亲属关系的构建 (34)4、“不歪”的亲戚 (41)5、干亲关系的构建 (43)6、反面例证:村民选举中的亲戚关系;寨门里的“边缘人” (44)(二)伙伴关系的建构 (46)1、“结群性思维”——伙伴关系 (46)2、亲密伙伴关系的构建 (48)3、伙伴关系——亲属关系的补充 (49)第三章旅游发展中的族群认同变迁 (50)一、族群认同的模糊 (50)二、文化自救 (53)第四章民族旅游业畸形发展的文化致因 (55)一、亲属圈——贫富分化的“双刃剑” (55)二、旅游发展的误区——“家族垄断制” (56)第五章结语 (57)注释 (58)第一手田野资料 (59)参考文献 (59)夺补河边有人家——?白马人?族群认同的建构与变迁中山大学03级人类学系苏晨指导老师:朱健刚【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是从白马人的族群观念和族群认同内在情感的构建及变迁,来反思近代民族识别工作以及关于少数民族族群认同方面的相关研究,通过对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和民间话语体系的对比来说明问题。
“白马人”的历史

“⽩马⼈”的历史据《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地理志》《三国志·魏书》《北史·氐传》《华阳国志》和《括地志》等古籍记载,西汉⽔、⽩龙江流域及涪⽔上游,是古氐原始分布所在。
古代氐族在些部落众多,有⼗多个,以⽩马氐为最⼤。
西汉元⿍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等攻灭氐王,置武都郡,氐⼈受到排挤。
据魏⼈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氐⼈有王,所以来久矣。
⾃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分窜⼭⾕间,或在禄福,或在汧、陇左右。
”东汉末建安⼆⼗四年(公元219年)三⽉,曹操令雍州刺史张既⾄武都,徒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郡界内。
不久,魏武都太⾩⼜前后徒武都汉民、氐⼈等万余户于京兆(故治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汧(今陕西陇县南)、雍(今陕西凤翔南)、天⽔(治上邽,今⽢肃天⽔市)、南安(治獠道,今⽢肃陇西东南)⼴魏(治临渭,今⽢肃天⽔东)等郡县之内。
汉魏时期,武都郡的氐族虽然经过数次⼤的迁徙,但郡内的氐族仍然很多,原有的王候部落组织仍然存在。
《魏略·西戎传》记载:氐我“今虽都统于郡国,然故⾃有王候在其虚落间。
⼜故武都地阴平街左右,亦有万余落”。
韩定⼭《阴平国考》说:“阴平虽称古氐羌地,然考东汉以前,诸羌部落,似犹未⾄阴平,其在阴平者,⽩马氐⽽已。
东汉以后,羌氐错杂,⽽以氐为主。
”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武都氐王杨仆率众内附,被安置在汉阳郡(即天⽔郡)居住。
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遣陈式攻克武都、阴平⼆郡。
蜀汉改“道”为“县,”改刚氐道为刚氐县和⼴武县。
阴平郡领阴平,甸氐(今四川省九寨沟县)、刚氐(今四川省平武县)、⼴武(今四川省青川县)四县。
建兴⼗四年(公元成都南)。
便苻健弟率四百户降魏,只有苻健来到蜀地,降魏的四百户被安插到魏的内郡。
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郭淮徙氐⼈三千余落以实关中。
经过上述迁徙,魏晋时的氐⼈除在天⽔(即汉阳)、南安、⼴魏(即略阳)三郡形成了新的分布中⼼外,原有的武都、阴平仍是中⼼。
亲历白马人的远古神事

平武县境内的白马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至今保留着独特的传统习俗。
关于白马人的族属一直以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多数学者认为白马人是曾经在这一地区广泛分布的氐族遗存,也有少数学者支持白马人为藏族或羌族后裔。
在过去,白马人对自己的族属没有什么概念,自称为“达布”或“贝”,被汉人称为“番”。
新中国成立后白马人被归为藏族,称为“白马藏族”以示区别。
目前,白马人集中分布在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以平武县最多,大约4000多人。
平武县周边零星分布着白马人的寨子,远远望去,像镶嵌在群山中一般。
头戴毡帽的白马人从来都与深山相伴,他们向自然索取,也虔诚地供养自然。
74 中国国家旅游 China National Travel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在平武当地学者阿贝尔的日常生活中,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白马人,他们一丝不苟地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花腰带和野鸡翎子格外显眼。
这些白马人在街头巷尾讲自己的语言,也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然而,不管走到哪里,白马人跟自然却是融洽的。
汉人讲究,坐要坐椅子、睡要睡床;白马人不讲究,公路边的石头、公园里的树木和草地、街边的水泥台阶都可以是他们的椅子和床榻。
阿贝尔第一次走进白马寨子是在1986年,他对那里的熟悉程度不亚于自己的出生地。
王坝楚寂寞的小街,夺布河亲历白马人的远古神事流过的灌木丛和草滩,焦西岗的风,详述家一畦畦的甜菜和莲花白,扒西家的洋芋地,从羊洞河看过去下壳子错落有致的杉木板房……在阿贝尔的记忆中都非常清晰。
从夺布河畔往上看,半坡上的焦西岗像一头骄傲的牦牛。
仲夏雨雾中的详述家潮湿、朦胧,周边有果木、蔬菜和灌木衬托,水淋淋地葱郁。
从下壳子看上壳子,高在云端入仙境,但也是外人不知其苦难的仙境。
夏天的白马是绿调的水彩画。
而且是浓绿浓抹。
6月是翠绿,7月是葱绿,8月、9月是墨绿。
白马民族文化

白马民族文化1.白马族【简述】白马族据考证是古代白马番人或氐人的后裔,于战国、秦汉时期定居集在四川和甘肃两省交界的摩天岭山脉的南北两侧,全族约1万人左右。
【详述】(1)、起源白马族是炎帝后裔氐人的后裔。
《史记—西南夷列传》[3]“自冉陇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冉陇区域在今茂汶一带,而平武正在茂汶的东北。
这是历史上对白马人最早的记载。
(2)、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在黄河流域建立的先秦政权在当时是最强大的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氐族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以及民族融合的政策,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氐族大部队向北方大迁移的过程当中,小分队“白马番”却不愿意随政权中心迁移,选择留居故地——四川和甘肃两省交界的摩天岭山脉的南北两侧。
惟至明清时已不称为氐,而番或西番,本为白马氐的一支,故白马之名仍保留至今。
(3)、定居《北史·氐传》云:“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
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故《诗》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也。
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
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灭之,以其地为武都郡。
自济、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或谓之白氐、或谓之故氐,各有王侯,受中国拜封。
”这里所说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和与之连接的四川西北部。
由此可见,氐人在战国至秦汉已经定居在松藩、平武、甘肃南部广大的地区,与白马人现今居住的地区是吻合的、一致的。
2.人文风俗(1)、祭祀【巫师】:白马人倡导万物有灵,崇拜大自然和祖先,其中尤以山神为最高尊崇,白马人信奉“白莫”,白莫是白马人对巫师的统称,仅限于男性,有学问的白莫叫“白该”,年轻的、学问尚浅的叫“白啥”。
白马族巫师白谟【祭神】:白马族每个村寨都有座拔地而起、林木茂盛山头被尊为“神山”。
神山上不能放养牛羊,更不能随意砍伐。
白马人一直保护着神山的生态环境,而神山浓荫覆盖,泉水潺潺,千百年来,仿佛也在庇护着一个个古老的村寨。
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的审美内涵

钱 员外 只给 了班岱三斤油 。班岱提着三斤油朝拜 峨眉长老 , 向长老诉说了来龙去脉 。长老让班 岱看 了现世 薄 , 说他 下一
世是县 官。随后 , 钱员外也背着一篓油去朝拜峨眉山 , 长老让
故事不是把非凡 的智 慧集 中到某一个代表人物身上 , 而是泛
化在很 多人物 的身上 。这 些故事是 广大 白马民众 的智慧创
美观 念 和 审 美情 趣 , 有 丰 富的 审 美 内涵 . 体表 现 为 以 智 慧 为 美 、 勤 俭 为 美 、 具 具 以 以孝 为 美、 以善 为 美 。
关键词 : 陇南白马人 民间故事 ; 审美理 想; 审美 内涵
中图分类号 : 0 . I 73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9 2 (0 2 0 — 5 — 3 10 — 0 0 2 1 ) 10 10 并要公鸡蛋 。妻子 回答说 , 自己的丈夫去挖烟雾根 和耕锅盖
方面:
一
子在家待着 , 嘱咐她们 , 并 不管谁 叫门都 不许 开门 , 以免撞上
吃人婆 。 吃人婆想尽 了一切办法 , 但终 于还是没能得逞 。 姐妹 俩 爬在树上 , 吃人婆砍树 , 结果 被砍到的树砸成 了肉饼 , 最后 变成了陀螺 。娥代莲和伙伴们一边用鞭 子抽 打着陀螺 , 一边 唱起 了童谣 。姐妹俩以机智 和勇敢制服 了凶狠和残忍的吃人 婆, 消除 了村寨的一大隐患。
道德 方面有着 民间性 和本土性等 天然 的优 越性 。在 长期 的
生产 生活实践 中 ,陇南 白马人形 成 了该族 群特有 的审美 观 念、 审美 情趣 , 并将其 逐渐积淀成 了民族 的审美 心理。 陇南
白马人 民间故事表达 了下层 民众 对 自然 和社会 的认 识 和理
陇南白马藏族风物传说的文化内涵

的艺术反映。 徊 山班家的传谚 、 ( 僦 头坝的传说》
方传说大多以民族迁徙、征战为表现 内容 ,在解释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1 - 1 5
基金项 目:陇南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科研项 目 “ 陇南白马人 民间故事研 究” ( 2 0 1 2 L S S K 0 2 0 0 4 ) 作者简介 :杨军 ,男,甘肃徽县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中文 系 讲 师,主要从 事民闻文学研 究。 ①本文所引传说均见 《 1 咙南 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 :故事卷》 ,邱雷生 、 蒲 向明主编 , 甘肃人 民出版社 ,2 0 1 1 年版 。
了,终 于逃 过这 一劫难 ,从 此 白马人 永远 铭 记 那只
自豪感。 “ 这些传说在讲述他们艰辛的迁徙生活的
背后 ,浮现 的是 陇南 白马人 在 民族 集体 记忆 中实现 自我 ‘ 身份 ’认 同 的强 烈意 愿口 】 。 关于 “ 族群 ( e t h n i c g r o u p ) ” 的 概念 ,以 马克
摘
要 :陇 南 白马 藏 族 风 物 传 说是 其 “ 1 : 7 传的历史” ,是 陇 南 白 马藏 族 民族 记 忆 、族 群 认 同 的 艺术 反 映 以及 道
德 意识和 生活民俗的集 中展现。透过这 些丰 富的传说 故事 ,. - q -  ̄窥见其鲜明的民族 个性 、独特的生活民俗 以及 民族
“ 四 山班 家” ( 入 贡 山、麦贡 山、 中岭 山、立志 山)
的白 马人和 达嘎一 起奋 勇杀敌 ,杀退 了官兵 ,保住
了白马山寨。从此,两兄弟重归于好 ,共同建设美
白马人的族群认同——基于地域、“沙嘎帽”与白鸡传说的思考

白马人的族群认同——基于地域、“沙嘎帽”与白鸡传说的思考权新宇【摘要】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探讨处于华夏边缘地带的白马族群的空间分布,其空间分布的边缘性塑造了白马族群文化的非主流特质.作为其服装的典型代表——“沙嘎帽”正是这一非主流特质的外在表征,充当了白马族群的族徽,其内在意象为来自于白马民间底层的社会记忆——白鸡传说.外在表征与内在意象的契合构成了白马族群认同的基本元素之一.【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7)003【总页数】5页(P65-69)【关键词】华夏边缘;白马人;“沙嘎帽”;白鸡传说;族群认同【作者】权新宇【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甘肃成县74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3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来看,一个民族或族群的存在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作为这一理论的逻辑延伸就是任何民族或族群文化都创造并发展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而人是具体文化的创造者,人的文化创造又是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中展开的。
就白马人①而言,他们是白马族群地域文化的创造者,而白马族群文化又是在白马族群居住地和历史变迁中展开的。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族群地域孕育了白马人族群认同意识。
一、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白马族群的空间分布历史常强调一个民族、族群或社会群体的根基性情感联系[1](P138)。
“历史不仅是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2](P71)。
以白马为称谓的族群历史十分悠久,最早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述:“自冉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徒、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
其俗或士箸,或移徙,在蜀之西。
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卷76)云:“白马氐者,武帝元鼎六年开,分广汉西部,合以为武都”。
上述白马氐之地多见羌人活动,称为“白马羌”,表明羌族中的一支已迁入其地。
“中国白马人”研究讲解

“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档案谭昌吉/文在甘肃南部的文县、四川西北部的平武、松藩、南坪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活化石――氐族后裔的“白马人”。
从白马人的地域、遗传、民俗、语言、信仰、婚丧、服饰及肤色等人文等等特色构成了一部神奇魅力的独特群体,多年来引起专家学者的注重和研究,初步认定为是全国仅有的民族研究实体,称之为“中国白马人”。
他们的地域一般与中国的大熊猫栖居地相连。
如国家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和王郎自然保护区所居的位置、地域相同。
这里的人们将共同为保护其中于丰富资源、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共同发展这里的社会经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深入研究“中国白马人”文化责无旁贷,利民千秋,功在万代的伟业。
尤其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接纳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后,“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更是世界重视和注目的课题。
一、“中国白马人”命名的成立“白马人”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这支民族有她们共同的地域和语言,有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与历史上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氐族等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的是封闭式的传承着古老民族的风情。
而他们又最集中的分布在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路域、九寨县下塘地区、松藩县小河地区。
更多的还是在甘肃省文县境内,分布在白水江南岸的白水江保护区中的白马河、丹堡河、让水河流域的各乡镇。
其人口特点:1978年白马人总约10000人左右;1982年白马人总计量15000人(其中:平武、松藩、南坪共6800人;文县有4700人);1990年人口普查平武3390人;文县5906人。
2005年人口普查平武3627人;文县6500人。
在研究白马人的定名时我们发现没有完全统一的称谓,如平武白马路的白马人自称“夺补”、火溪沟称为“纳伙”、黄羊关称为“贡皮”、文县称“达嘎”、铁楼称“如瓦”、南坪称“俄瓦”、俄果称“热格”等等。
以及“达布人”、“贝”和“白马藏族”这些都难以完整的代表白马人的一切。
白马人在现今有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和共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认同是指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
它既是一个社会群体借以证明自身合法性的依据,又是一个群体借以团结其成员的核心力量。
族群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想象”。
文县白马人是我国“藏彝走廊”中一支民俗独特的族群,他们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
这些民间传说构成了白马人最重要的“集体记忆”,一代一代深深地镌刻在族民们的脑海中。
白马人在对祖先历史的追忆中,延续并强化着“想象的共同体”意识和“边界”意识。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来看,一个民族或族群的存在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作为这一理论的逻辑延伸就是任何民族或族群文化都创造并发展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而人是具体文化的创造者人的文化创造又是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中展开的。
就白马人①而言,他们是白马族群地域文化的创造者,而白马族群文化又是在白马族群居住地和历史变迁中展开的。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族群地域孕育了白马人族群认同意识。
白马族群自战国至秦汉以来就居住在松藩、平武、甘肃南部广大的地区,与白马人现今居住的地区基本上是吻合的、一致的,均处于华夏边缘。
白马人世居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较多地保留了从古代社会承传下来的文化信息。
这一居住空间的边缘性塑造了白马族群在空间和文化上的双重边缘性。
正是这一特点构成白马人不同于周边共生族群———汉、藏和羌的文化景观。
正是这些文化景观建构了白马族群认同的逻辑起点,也正是这一族群地域孕育了白马族群的认同意识。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进行民族调查和识别时,鉴于白马人聚居区与藏族聚居区地缘关系紧密,又由于部分白马人识藏文、说藏话,便被暂定为“藏族”。
人们习惯以“白马藏族”称之,但是,他们认为自己不是“藏族”,称自己为“白马人”。
他们也多次要求政府承认他们为一个独立的民族。
20世纪70年代后期,费孝通先生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组会议上把“平武藏人”或“白马藏族”作为民族识别工作遗留问题的典型予以介绍,认为“平武藏人”或“白马藏族“”在历史上并非藏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当然,费孝通先生对自己的观点有所保留,他补充说“:他们原来究竟是什么民族呢?有些历史学者根据关于这一地区的历史记载认为有可能是古代氐族的后裔。
但是魏晋之后的史料就缺乏有关这地区氐族的记载,几百年的空白还不易填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学者认为,白马人是我国古代北方重要民族———氐族的后代,是至今依然保持氐族语言、文化传统的唯一土著族裔,此谓氐族说。
此外,关于白马人族属、族渊问题的讨论,学界还有藏族说、羌族说、羌氐和其他族等说法。
目前“,白马人”被学界称为待识别民族(族群),但在国家民委网上发布的待识别民族中,未见“白马人”或“白马藏族”的有关信息。
一、民间传说:白马人重要的集体记忆族群是人类社会结群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人们情感依归和心理认同的社会单位。
关于族群,马克思·韦伯所下的定义成为国内学术界所引用,即“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徙中的共同记忆,面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这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这一定义的重要特点在于强调主观信念、记忆及其假想的历史因素。
民间传说是一个族群对相似认同的一种主观的信念,一种在特定聚落范围内的集体记忆。
文县白马人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最具代表性的有:达嘎达玛传说、火圈舞传说“、池哥昼”传说、白羽毛传说和白马老爷传说。
这五大传说构成白马人最重要的集体记忆。
(一)达嘎达玛传说白马人民俗活动丰富而独特。
从腊月初八开始,各白马山寨人都参与到烤街火、跳圆圆舞和“池哥昼”等集体活动中,到正月十七结束,历时四十天左右。
可以这样说,这是白马人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集训。
据传说,这项大型集体活动的来历是这样的:随着岁月的流逝,白马人祖先达嘎、达玛兄弟俩都已年近花甲。
达嘎回忆起当年为射虎一事,与弟弟达玛反目而懊悔不已。
达嘎特别想亲人团聚,重温手足之情。
他思前想后,终于下决心派人请回弟弟。
兄弟俩相见,抱头痛哭,悲喜交加。
达嘎一再挽留弟弟多住些时日,商议各山寨大事,达玛爽快地答应了哥哥。
兄弟俩很快邀请各寨子头人前来议事。
经过大家会商,制订了三条协议:(1)族人要精诚团结,一致对外,一寨有大事、有难,便鸣放三眼铳炮为信号,各寨听炮声便回放,说明已知道哪个寨子有事,要急忙组织人员前去救助或商议。
(2)制订了每年从腊月初八开始,头人每晚要组织人敲锣打鼓到每家每户凑柴。
凑好柴后,便在场上生起篝火,全村老少尽情地跳圆圆舞,尽情地歌唱,颂扬当年同官兵作战的英雄。
(3)每年从正月十三开始,各寨子要跳“池哥昼”,祈求神灵护佑山寨百业兴旺,驱灾降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火圈舞传说火圈舞,又叫“圆圆舞”,白马语称“呆舟”。
从农历腊月八开始,到正月十七结束。
每天晚饭后,各个山寨的男女老少自觉到固定的地点,将凑到的柴放在场地中央,然后点燃,生起篝火。
大家手拉着手,连成一个大圆圈,围着熊熊大火,尽情地跳舞唱歌。
相传在很久以前,白马人的先民在腊月被官兵追杀,被迫走上了迁徙之路,后被官兵围困在山岭上白马人坚守了七天七夜。
到了第八天,即腊月初八,疲惫不堪的白马人在山岭上歇息,燃起熊熊篝火,以驱赶冬夜寒冷,并渐渐进入梦乡。
半夜时官兵偷袭,危难时一只白色雄鸡拍翅而鸣,惊醒了梦中的白马人,躲过了这一次劫难。
为纪念腊月初八摆脱大劫难,白马人便把这一天定为火圈舞的开始日,成了白马人的传统纪念日。
(三)“池哥昼”传说“池哥昼”是白马人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至今的一种传统祭祀活动和民间舞蹈。
白马藏语称面具为“池哥申耿”。
面具舞,甘肃文县白马人称“池哥昼”“、池哥蹈”“、仇池舞”等,四川平武白马人称“跳曹盖”。
“池哥昼”,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划归“傩舞”之列。
甘肃文县白马人面具舞的舞蹈队列,统称为“仇池冒”,一般由九人表演,均为男性。
其中四人扮成山神,叫“池哥”,为四弟兄,象征白马藏人祖先达嘎、达玛的四个儿子;两人扮成“菩萨”,也叫“池姆”;两人扮成夫妻,又叫“池玛”,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儿童扮成猴娃子。
在白马人的传说中最早有白马四兄弟、两个媳妇和一个小妹,曾经翻山越岭,云游天下。
有一天傍晚,他们走到四川境内,筋疲力尽,饥饿难当,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便前往投宿。
小妹上前去敲门,开门者竟是一位英俊潇洒的四川小伙子。
小伙子见眼前这位美如天仙的白马姑娘,顿时喜出望外,心想可能是仙女下凡到他家来了,急忙招呼他们进来,拿出好茶饭招待,并再三挽留多住几日。
白马人一行盛情难却,就在小伙子家里住了下来。
有一天,小伙子想约姑娘出去玩,却又不好意思,便从火中取出一个“黑火糟”,趁姑娘不注意,往她脸上一抹,转身跑出门去。
姑娘见是小伙子,急忙追赶,在小河边追上了小伙子。
河边垂柳依依,河水泛银,皎洁的月光下,白马姑娘和小伙子漫步河畔,相依相偎,倾诉爱慕之情。
由于白马人有严禁和外族通婚的禁令,这位姑娘被开除族籍,白马四兄弟愤然离去。
无奈之下,姑娘只好落户四川。
十几年过去了,白马姑娘十分思念故乡的亲人,就和小伙子带着孩子,一路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回娘家探亲。
白马山寨里亲人相见,抱头痛哭。
后来,白马藏人为了纪念这几位弟兄家人,就把他们刻成面具。
四弟兄叫“池哥”,两个媳妇叫“池姆”,白马姑娘和四川小伙子叫“池玛”,还有个小孩,就是“池玛”之子,叫“猴娃子”。
白马人把他们当成山神崇敬,每年正月举行“面具舞”活动进行纪念。
(四)白羽毛传说白马人的服饰十分独特,男女都喜欢戴一顶由羊毛压模后制成的白色毡帽,白马人自己称这种毡帽为“沙嘎”帽。
“沙嘎”帽上还有其他一些装饰物,但是在每顶“沙嘎”帽上,有一样东西是不可少的,那就是插在帽顶侧的白色雄鸡的尾羽。
一般是男性插一支白羽毛,女性是两支或三支。
为什么每顶沙嘎”帽上都必须要插上一支或几支白色雄鸡的尾羽?很久以前,官兵时常侵扰白马人山寨。
为了自卫,白马人自建武装,由头人统领,与官兵交战。
有一天,官兵又攻打白马山寨。
他们浴血奋战了三天三夜,因寡不敌众,由头人统领逃到白马坡。
所有人都疲惫不堪,以酒解疲劳,醉后倒头便睡。
约三更时分,官兵追来。
这时,逃难时带来的一只白公鸡便不停地叫鸣,唤醒了头人夫人,头人夫人推醒头人,头人又叫醒族人,组织族人转移逃难,在森林中隐藏起来。
官兵赶到后,白马人已经跑得无影无踪,四处查找不见影子,只好收兵而去。
白公鸡叫鸣,帮助白马人逃过了这一劫。
白马人感念白公鸡的这一功德,后来组织了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将这只白雄鸡奉为神鸡,拔下一支羽毛,插在头人“沙嘎”帽上,把这只白雄鸡放生。
并命令白马人家家养白鸡,人人帽上插白羽毛。
从此,白羽毛成了白马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那里有白马人,那里就晃动着白羽毛。
(五)白马老爷传说白马人崇拜自然神灵。
在白马山寨,能听到这样一个说法“:最早见到阳光的山是雪山宝顶,最受人们尊敬的神是白马老爷。
”四川平武白马人聚居的白马乡火溪沟和羊洞河交汇处,有一座并不高的“白马老爷山”,上面堆有一些石头。
传说白马老爷是个神仙,他要从文县赶到四川峨眉山去参加神仙聚会。
神仙只能夜行昼停,白马老爷踏着夜色,披星戴月,急急匆匆赶路。
当他路过白马山寨时,突然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天崩地裂,房屋倒塌,人畜死伤严重。
面对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白马人哭天喊地,但又无可奈何。
白马老爷见状,立刻停下来做法术,与恶魔风雪雷电搏斗,直至天亮,使白马山寨得免灭顶之灾。
但天亮之后,白马老爷由于错过了神行走的时辰,无法前行,就化作一股云烟不见了。
眨眼间一座山峰突现在人们眼前,白马人都说这就是白马老爷的化身。
于是,白马老爷就日日夜夜守护着白马山寨,保佑白马人生活安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白马人民间传说的族群认同功能族群认同本质上就是:基于族群“集体记忆”或“共同记忆”之上的族群中的个体对族群共同体的归属认知和情感依附。
族群认同是一个族群对自我认同的界定,是一个族群成员的主观自识和心理依归。
对于一个族群而言,只有具有了认同感,该族群才可能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也才可能具有前进和发展的持久动力。
民间传说所构拟的祖先的“历史”,属于美国人类学者凯斯指称的“民间历史”(folk histories),即韦伯所谓的“共同记忆”(shared memories)的一部分。
这一特定的民间历史显然是由认同的需要设定的。
凯斯认为,文化认同本身并不是被地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或者以某种看不见的神秘的方式传布的,事实上是主动地、故意地传播出去的,并以文化表达方式不断加以确认。
在这里,祖先的历史并不要求局外人看中的所谓的“客观与真实”,重要的是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社会记忆。
在白马人的意识中,传说的历史是值得崇信的,并一代一代深深地镌刻在族民们的脑海中,在对祖先共同的追忆中延续着族群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