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革命实践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革命实践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和革命指导思想,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取得对现实世界的真正认识。
革命实践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具体革命实践中的应用,是实践观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革命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旨在进一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要义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础和目的”。
它强调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实地把握和改造客观现实。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提出,突出了实践的决定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得以有效应用于革命实践中。
二、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验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革命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发展。
历史上的革命实践不仅证明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必要性,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革命实践是人民群众为了摆脱剥削和压迫而进行的斗争实践,既包括武装斗争,也包括社会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等各种形式。
革命实践是人民群众对现实社会矛盾的认识和改造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应用和检验。
革命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特点和原则。
首先,革命实践是对现实社会的直接干预和改造,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必须基于准确的理论指导,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够产生最大的革命效果。
其次,革命实践是一个不断触及和变革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实践与实践不断相互作用推动的。
在革命实践中,人民群众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实践的对话,不断调整和发展自己的认识,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前进。
革命实践也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在革命斗争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验证才能决定理论的正确性。
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今后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观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强调理论的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检验于实践,并且实践是验证真理的最终标准。
本文将从实践观的内涵、实践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以及实践观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路径。
一、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认识活动源于实践,也必然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不仅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手段,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只有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才能够具有真理性。
同时,实践观强调实践的主体地位,认为实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动改造和创造,是人的意志活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实践观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观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实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动力。
只有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把改造世界的理想目标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践观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与实际接触、贴近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广泛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不断推动事业发展。
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实践观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观点,更是在现实社会中指导我们行动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够确定理论是否正确。
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理论,才能够使理论更好地适应实际需求,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实践观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更要有实践的锤炼和检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
四、实践观的实践路径实践观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并最终实现实践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走好实践观的实践路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的认识和理论阐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根本关注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
从实践出发、到实践回归,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认识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是源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经验。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深层次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更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认识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被证实,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者。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
实践观告诉我们,任何认识都是从实践出发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任何认识都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存在的,实践是认识的终点;任何认识都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实,实践是认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认识观,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实践观教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注重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创新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南。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更是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变革。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直接现实性意味着实践能够将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直接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比如,建筑师通过设计图纸,并在建筑工人的施工实践中,将想象中的建筑变为真实的建筑物。
自觉能动性则体现在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们不是盲目地进行实践,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行动。
社会历史性表明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且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的知识和观念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渐积累和形成的。
例如,农民通过长期的耕种实践,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机器的操作技能和生产工艺。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促进了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同时,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能够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的认识,才是正确的、可靠的认识。
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以获取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还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其次,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也相互之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比如在工厂的生产实践中,工人之间、工人与管理者之间就形成了特定的分工合作关系。
再次,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正是人们不断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和
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
界的基础,是理论的源泉和验证的标准。
实践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包括认识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实践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来实现人类的理性目标,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感觉和直觉对
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个具
有目的和计划的行动过程,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从实际行
动中获取知识和理解,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社会实践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社
会实践是人类通过各种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来改造世
界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实践不仅是个体
的实践活动,也是各个阶级和社会团体的实践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实践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和历史
发展的限制,但也可以通过主动的实践来改变社会和历史。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工作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指出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
的重要作用,提醒人们要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实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证性,克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区别。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改造世界的动力,是一切理论的基础。
实践观的提出,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了其鲜明的特色,而且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实践观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表明,真理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真正认识世界,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要了解某种科学理论是否正确,就需要进行实验来验证。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才能获得新的认识,发现新的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积累新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地提高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认识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只有通过实践,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改善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
工业革命的发生,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结果。
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地创造新的事物,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才能具有真正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才能为实践指明方向,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只有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践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
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检验和完善理论,不断地提高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在实践中观察世界,指导行动,体现实践主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之一。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
实践是人们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实践反复观察、实验和检验,我们才能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唯一的真理标准,任何理论都必须以实践为依据,通过实践的检验和验证,才能够确认其真实性。
二、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1. 实践的社会性与革命性实践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与革命性,它是与社会发展和变革密切相关的。
我们通过实践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实践方法要求我们深入社会实践,观察社会现象,研究社会规律,通过实践改造社会。
2. 实践的实证性与实践性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实证性是指通过实践所获得的认识,必须具有实践基础和实践检验。
实践性是指实践方法必须具备实践指导、实践应用的特点。
只有实证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3. 实践方法的历史性与革命性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方法具有历史性与革命性。
通过对历史的实践研究,我们可以理解历史发展轨迹、把握历史走向,从而指导实践行动。
革命性是指实践方法要求我们不断革除旧的、过时的观念和模式,推动实践的不断革新和创新。
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人的实践能力。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实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目标。
第二,重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实践要注重方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实践环境,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二、实践旳系统构造
❖ 人类实践是一种极其复杂旳系统,它由诸多要 素构成,其中旳每一种要素又都有着十分复杂 旳构造,属于实践系统中旳一种子系统
❖ 实践系统所包括旳最基本旳要素或子系统有: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旳中介系统
❖ 上述否定实践客体是实践系统不可缺乏旳构成要素旳看法是片面 旳,实际上,假如说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旳实践所包括旳是一种 “主体——客体”关系,那么,交往实践所包括旳则是一种“主 体(客体) ↔ 主体(客体)”关系,即交往各方互为主客体旳关 系
3.实践旳中介系统
❖ 实践旳中介系统是在实践活动中把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联络 起来旳纽带,是实践主体用以探索和改造实践客体并把主体 旳实践能力现实地传导到实践客体旳媒介,它是多种实践手 段旳总和
❖ 另一类是智能性工具,它们以不同方式延伸着人旳在感官和 大脑、放大着人旳智能,如古代人类就已开始使用旳多种计 算工具、近代发明旳望远镜、显微镜,尤其是20世纪中叶出 现并在当代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旳电子计算机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旳旳自觉活动
马克思:“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旳成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旳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 地存在着”
动物活动旳计策性与人类实践旳自觉目旳性。马克思: “有意识旳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旳生命活动直接区别 开来”
3.实践是社会性旳、历史性旳活动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旳,实践活动赖 以进行旳条件和手段都是由社会提供旳,甚至实践活 动所改造和探索旳对象也是人们社会活动旳产物
南斯拉夫旳“实践派”哲学:“实践是人旳一种理想活 动,是人实现其生命旳最理想旳潜在可能性旳一种活动, 所以实践本身便成了一种目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一、马克思实践观产生的历史渊源实践属于人的活动。
在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都提出过实践概念和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上思想家的实践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这是西方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然,同时也奠定了马克思现代哲学的关键性理论基础。
实践范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时期。
在推崇德性论的时,苏格拉底把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研究哲学的基本要求。
也正因如此,苏格拉底叩开了实践的大门。
苏格拉底强调,要想生活往好的方向转变,必须学会运用善的理论来指导生活。
柏拉图把注重将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相结合,他的实践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于社会的理想和教育思想当中。
到了法律篇,柏拉图开始注重研究政治实践。
柏拉图的实践思想和他的社会阶层理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于是他的理论便具有了明显的阶级倾向。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深受柏拉图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实践的伦理学、政治学。
在实践科学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实践视为一个范畴来看待。
并阐述了实践的内涵和意义。
每一个哲学范畴的形成都有自己的历史,实践范畴也是如此。
实践范畴直到亚里士多德才形成了一个关于人的行为的概念。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实践这一概念只是被视为一个常识性概念,尚未进入西方哲学领域。
近代早期的实践思想主要是将实践视为一种认识的方式与手段,认为实践能够为认识提供方式、方法,能够为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涵和本质以及认识自然提供手段。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认为,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事物的认识,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人们进行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培根的实践思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培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手段这是由科学认识的任务所决定的。
揭示出自然的本质是认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就是说,进行认识的目的就是去揭示事物的本质。
而不能只是对自然作出简单直观的反映。
康德对于实践问题的研究是从对人的本质入手的。
康德的实践哲学主要是研究,人的理性的实践主体和道德法则的实践客体之间的关系。
但是他只是试图去实现二者形式上的统一,却使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仍就处于对立的状态。
为这之后的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奠定了基础。
黑格尔的实践思想在整个认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黑格尔与之前的哲学家不同,他认为,实践在内容上来看并不是在主观方面的功能更大,而是应该将实践看成是对客体进行的改造。
黑格尔还认为实践观研究领域,实践具有目的性,黑格尔又一重大研究则是认为,实践是一种中介,是人类进行认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1]第二、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的,然而,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却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博士论文”时期的理论批判实践观。
马克思写博士论文的时代,欧洲处于新的历史转折点。
马克思早在1838年写的《关于伊壁鸡鲁哲学的笔记》以及1841年,马克思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写的题为《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鸡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中,表现了对实践非常重视。
他指出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特别是德漠克利特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时,表述了深刻的实践思想。
在马克思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中,由于受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把实践观理解为一种理论批判活动,在当时现实的斗争中,在理论的论战中,对哲学与实践的关系及哲学本身的作用,多少还带有一点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痕迹,正如他谈到哲学本身的功能时说道:“不过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
第二,《德法年鉴》时期的政治批判实践观。
经过《莱茵报》时期的实践,到《德法年鉴》时期对宗教异化根源的探索,马克思认识到:“在我们看来,宗教己经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因此,要消灭宗教,就要改造宗教产生的世俗基础。
在“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就要去“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亦即政治异化。
要把“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这里表明了马克思向科学实践观的接近,不过,这一时期,马克思还没有研究生产实践,还不了解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时期实践观的发展。
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时期对实践观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把实践理解为理论批判活动,而且把理论批判活动与物质实践活动区别开来,认为在现实中,仅有理论批判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物质实践,因此他鲜明地指出了“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思想后来被毛泽东通俗化的表述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非常明显,马克思在这里所阐述的实践观,主要是指人们改革现实的革命斗争,是人们进行革命活动的政治斗争。
第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确立1844年4月至1845年2月,以《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及《神圣家族》等著作为代表,马克思、恩格斯朝着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的锁钥”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大大深化了在此之前的实践思想,并且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雏形。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马克思确立了他实践观思想的主要内涵和理论框架。
马克思哲学革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性行为。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起点是《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这里的起点有两层含义: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历史起点是指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的历史开端应被追溯到1844年4一8月,尤其是8月写作《手稿》的第四手稿部分,即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这一时期,逻辑起点是指马克思哲学体系建立的初始范畴和理论基石应是实践范畴,而马克思第一次系统表达自己的实践思想是在《手稿》中。
《手稿》的庞杂内容是被实践观这一思想红线贯连起来的,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表现为有机统一的四个方面:实践的自然前提、实践的本质内容、实践的歪曲形式及实践的未来表现。
这四个方面组成马克思实践观思想的内在理论构件,即自然前提论、对象性活动论、异化劳动论和人化自然论。
其中,自然前提论是这一理论体系的起点,其展开环节是对象性活动论,变异环节是异化劳动论,复归环节是人化自然论。
[2]第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部著作可以说是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确立成熟的标志。
克思在《提纲》中,深入地分析批判了旧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建立了自己哲学思想的基础一实践唯物主义,具体有以下几点内容: 1.把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
2.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3.革命的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在《提纲》中批判了环境决定论和英雄史观的两种错误观点。
马克思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4.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突出强调了哲学的实践特征。
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地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学术动态:欧阳英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框架内的个体实践。
此文试图通过对集体实践加以进一步剖析, 而将作为集体实践存在基础的个体实践的存在及其意义予以较为充分的揭示, 并且希冀通过这种探讨, 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以及唯物史观, 更加客观地评价萨特对于唯物史观的改造。
萨特在其晚年重要著作《辨证理性批判》一书中就提出了“个体实践”的概念,萨特认为, 个人是实践的主体, 因此, 个体实践是历史人学的起点, 只有从此入手, 才能把握辩证理性运动。
个体实践概念在晚年萨特那里受到高度的重视并得到了较充分的展开说明, 但它却一直没有为我国学术界所认同。
其中重要的原因则在于, 这是一个涉及如何理解实践社会性的问题。
从传统教科书来看, 所谓实践, 主要是指人类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 它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大特性。
社会性的具体含义是说, 人同自然界的斗争是以社会形式共同进行的, 所以, 这种理解本身即意味着集体实践有着更为客观的存在基础, 这也是葛兰西的“集体实践”观念之所以可以成立的重要理由。
此文恰是希望承认个体实践并将个体实践合理地纳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框架内的一次大胆尝试。
即认为个体实践与集体实践都是人类的实践活动[3]郭祖炎、刘雪影的论后实践哲学的限度一文主要探讨后实践哲学是为着实践哲学的补偏救弊而提出的。
在后实践哲学中,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超验维度和经验维度的张力的存在是极其微弱的,既缺乏社会实践背景现实的有力铺垫,又部分地缺失了理论承接的维度。
后实践哲学的限度体现在对马克思实践哲学价值定位的偏见,对实践哲学本土化本真面目部分的扭曲以及对实践哲学本土化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重向度衔接的漠视和浅见[4]。
参考文献:[1]孙靖.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性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3:2-7.[2]何焱.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4: .15-25.[3]欧阳英.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框架内的个体实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5(5):30-35.[4]郭祖炎、刘雪影.论后实践哲学的限度[J].学习论坛,2008,24(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