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尿路感染(上)-中医治疗顽固性尿路感染
中医怎么治疗尿路感染

中医怎么治疗尿路感染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导致尿道、膀胱一系列结构与功能改变,局部免疫力下降,因而易造成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尿路感染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于老年女性而言,其发病率更是高达10%。
究其原因,是由于女性尿道短而粗,细菌容易上行感染。
其次,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导致尿道、膀胱一系列结构与功能改变,局部免疫力下降,因而易造成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老年女性尿路感染在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四大特点。
1.尿路感染反复发病,迁延不愈。
经常是一年内十几次甚至数十次发病,抗生素一年服到头。
其原因除了老年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容易发病外,更主要是目前不少医生是凭经验选择抗生素,而尿液细菌培养及细菌药物敏感测试需要五天后方能出结果,不能马上指导医生正确选择抗生素,由此造成抗生素应用不规范,大量耐药菌株出现,以致病情迁延难愈。
2.症状繁多。
老年女性尿路感染病人除了有尿频、尿急、尿痛、乏力、腰酸等基本症状外,还有长期服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出现食欲下降、胃痛胃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更兼有女性绝经后易出现的尿道口干涩、排尿不尽、排尿后少腹酸胀,甚或小便失禁等诸多症状,给病人带来莫大的痛苦。
3.容易伴随心理障碍。
老年女性尿路感染容易发病,迁延难愈,再加上诸多的症状,久病之后,或多或少给病人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比如不愿外出、害怕社交、情绪低落、顽固失眠,甚至厌恶生活产生轻生的念头等,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4.并发症多。
老年人本身抵抗力弱,应用一些肾毒性药物容易产生肾功能衰竭,再加上老年人多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因此在尿路感染急性发作期,容易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重并发症,此外,还容易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肾乳头坏死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中医把慢性尿路感染归属于“劳淋”范畴,认为是感受外邪与自身抵抗力下降所致,对于老年女性而言更是强调后者,因此,采用清化湿热、补益脾肾的治疗方法常能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尿路感染的中医诊治思路

尿路感染的中医诊治思路
诊断
判断是急性还是慢性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患者存在反复尿路感染史,合并
肾小管功能损伤或肾脏形态异常之一者,可诊 断为慢性肾盂肾炎。
肾脏形态异常:影像学检查提示: (1)肾盂形态异常:肾盂畸形、瘢痕; (2)肾脏表面不光滑、萎缩或双侧大小不 一。
尿路感染的中医诊治思路
二、辨证治疗
尿路感染的中医诊治思路
一、尿路感染的诊断
(一)定性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痛、尿急、 排尿困难等膀胱刺激症状,耻骨上叩痛,或发 烧、乏力,腰部脊肋角疼痛时可初步诊断为尿 路感染,如尿检有脓尿和细菌尿则可明确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老年患者尿路感染时 可无上述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甚至是以胃肠 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为就诊时 首发症状,因此尿液检查十分重要。
尿路感染的中医诊治思路
定性诊断
尿路感染确诊依赖于细菌学检查证实尿路中细 菌存在。符合下列指标之一者,即可诊断为尿 路感染。 (1)新鲜中段非离心尿革兰染色后油镜观察,
细菌>1个/油镜视野; (2)新鲜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105/ml; (3)膀胱穿刺的尿培养阳性。
尿路感染的中医诊治思路
定性诊断
1.膀胱湿热 主证:小便频数,灼热刺痛,淋沥不畅,溺色 黄赤,少腹拘急,或有寒热、腰痛、口苦、便 结、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见小 便频数灼热刺痛,溺色黄赤;湿热阻滞,下窍 不利,则见少腹拘急;若湿热内蕴,邪正相争 可见寒热,口苦;腰为肾之府,湿热之邪犯于 肾则腰痛,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中医治疗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作者:娄彦珍来源:《中外医疗》 2014年第3期娄彦珍河南省舞钢市舞阳矿业公司职工医院中医科,河南舞钢 462500[摘要] 中医学理论认为尿路感染属于“淋证”、“腰痛”等范畴,其主要的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活血止痛、补肾健脾等,目前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案有针灸推拿、口服中药、中西医结合等,该文章通过对目前报道的对尿路感染的中医治疗的各种治疗方案的总结,阐述中医治疗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中医治疗;尿路感染;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27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c)-0197-02[作者简介] 娄彦珍(1966-),女,河南临颍人,大学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糖尿病、肝病研究。
尿路感染(UTI),简称尿感,是指病原体侵犯尿路粘膜或组织引起的尿路炎症。
细菌是最多见的病原体,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也可引起感染。
根据感染部位,尿路感染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前者为肾盂肾炎,后者主要为膀胱炎。
根据有无基础疾病,尿路感染还可分为复杂性尿感和非复杂性尿感。
1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尿路感染在中医学中属于“淋证”、“腰痛”等范畴,其主要的病机为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
其在中医上的治疗主要有针灸推拿、中药口服、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即为金匮要略[1]中对尿路感染的描述。
古代医者按照病症的虚实将尿路感染分为虚证和实证。
前者主要包括阴阳两损证、肾阴虚损证、心脾气虚证、肾气不摄证、肾虚湿热证、奇经虚损证。
而后者主要有气闭郁滞证、心肝火盛证、精瘀阻窍证、湿热下注证;现代的许多医家按照肺腑的标准,将其分为脾虚气陷型、肝郁气滞型、湿热型、肾元亏虚型。
目前许多医家临床诊治的主要依据大多是按照景岳全书[2]中提到的以膀胱热为标、肾虚为本的治疗原则,即“凡下陷者宜升提,涩者宜利,热者宜清,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虚者宜补。
中草药治疗尿路感染

36医药健闻中草药治疗尿路感染邵盛 (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700)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性活动、妊娠、避孕药物都是引起已婚女性发生尿路感染的原因。
什么是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指尿道受到病原体感染,引起尿路炎症,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两种。
其中,上尿路感染被称作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被称作膀胱炎。
在中医学角度看,尿路感染隶属于“淋症”“腰痛”的范围,临床上可分为膏淋、血淋、石淋、热淋、气淋、劳淋六种证型,发病机制为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
尿路感染要及时治疗,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并发性疾病,如肾乳头坏死、肾脓肿等。
中草药治疗尿路感染的理论依据尿路感染主要症状表现为欲出未尽、小腹拘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或痛引腰腹,属于中医学“淋证”范畴。
究其成因,多为情志郁怒、年老久病、饮食不节以及外感湿热等所致。
不外乎湿热邪气乘虚而入,肾阴亏虚,肾虚、湿热,与相火依附,水道不畅,气化不利,肾气不足,湿热邪毒之气侵入,形成膀胱湿热;若湿热游留,湿热火蕴必然伤肾,淋证缠绵难愈,肾虚之体亦易感邪发病。
淋证与肾密切相关,病位在膀胱。
《诸病源候论》记载,淋证是一种以膀胱湿热为标、肾虚为本的疾病,“湿热”“肾虚”分别是淋证主要病理因素、根本内在病因。
根据上述分析,需要使用消炎药物治疗泌尿系感染。
具有消炎作用的中草药有很多,如海金沙、黄芩、紫花地丁、蒲公英、连翘、苦参、马齿苋、金银花、黄连、鱼腥草、黄柏、大青叶、土茯苓、板蓝根、大黄、虎杖、益母草、穿心莲等。
在临床上,需要根据不同证型,在医生指导下辨明体质、辨证用药。
不同类型淋病的症状与中草药治疗膏淋膏淋有虚证和实证两种表现形式。
实证的表现症状为排尿有酸痛感,尿液性状会发生改变,如变为脂状、米糕样,病情会反复发作。
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身体无力、头痛头晕、体重减轻、腰膝酸软等症状。
好发于青年人群,每年的6~10月是该病的高发时期,有丝虫病接触史、恶性肿瘤、结核、胸部受到外伤者比较容易患膏淋。
尿路感染的病因分析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尿路感染的病因分析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尿路感染简称尿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以及尿路畸形的病人,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是指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主要是指膀胱炎、肾盂肾炎。
膀胱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根据有没有尿路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又可以分为复杂性和非复杂性尿路感染。
复杂性尿路感染是指伴有尿路引流不畅、结石、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结构或者功能异常,或在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上发生的尿路感染,没有伴有结石、畸形等上述情况者称为非复杂性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尿路感染的感染途径包括上行性感染,是指病原菌经过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输尿管、肾盂引起的感染,称为上行感染,大概占尿路感染的95%;血行感染是指病原菌通过血运到达肾脏和尿路其部位引起的感染;直接感染泌尿系统周围器官组织发生感染时,病原菌可以直接侵入到泌尿系统导致感染。
中医治理尿路感染,一般以清热解毒为主,所含的中草药药力能层层渗入,能从根本上治疗尿路感染,而且中草药与西药不同,基本不含激素,对人体的副作用很小。
1、膀胱湿热,气化不利【证候】起病较急,小便频数短赤,急迫不爽,灼热刺痛,尿色黄赤,或有排尿困难,小腹胀满或痛,婴幼儿多伴发热、哭闹不安,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方剂】八正散加减。
【药物】瞿麦、萹蓄、栀子、滑石、川木通、车前子、生大黄、生地黄、竹叶、甘草。
【加减】尿痛,加川牛膝、海金沙、琥珀;血尿,加小蓟、白茅根;发热恶寒,加柴胡、黄芩。
2、心火亢盛,下移小肠【证候】尿频尿急,小便滴沥刺痛,或大便秘结,心烦不眠,口舌生疮,口干口渴,舌尖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心泻火,利水通淋。
【方剂】黄连导赤散加减。
【药物】黄连、生地黄、竹叶、川木通、灯心草、莲子心、滑石、白茅根、甘草。
【加减】尿痛频急,加石韦、萹蓄、瞿麦;大便干,加生大黄、枳实;心烦不眠,加牡丹皮、栀子;口舌生疮,加石膏、栀子。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难治性尿路感染

冯曲叶 刘早 宁 ”
关键 词 : 中西 医结合 ; 腔 炎性 包块 盆 中 图分类 号 : 7 1 3 R 1. 3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0 6 0 7 ( 0 0 1 — 0 0 0 10 — 9 9 2 1 ) 0 2 — 2 4
老年 期尿 路感 染 常 由于 发病 隐 蔽 、 断 不及 时 、 诊 治疗 失 当及 含草 等 ; 重湿 热 : 蒲公 英 、 偏 加 蛇舌 草 、 草 、 茜 苦参 、 竹 叶、 山栀 、 淡 焦 有 加 仙鹤 草 、 草 、 茜 槐花 、 天 、 景 三七 等 。 其它 各种原 因 , 情 反复 造成 难 治性 尿 路感 染 。笔者 近年 来采 猫爪 草 等 ; 血尿 : 荠 菜 花 、 使病 服法 : 日 1 , 每 剂 每剂 水 煎 3次 , 并约 50 l分 3 口服 , 合 0m , 次 疗程 用 中西医结 合治疗 方法 获得 了一 定 的疗效 , 报道 如下 。 现 1 临床资料 6 个月 至 1 。 年 本 组 自 20 04年 8 至 20 月 09年 6月本 院 门诊 及 住 院 患者 共 3 治疗结 果 .疗效 标 准 :参 照 第二 次 全 国 肾脏 病 学术 会议 讨论 通过之 尿路 10 , 女性 , 0 例 均为 年龄 5~ O岁 , 均 6 岁 ; 程 1 4 。诊 31 07 平 5 病 年~ 年 感染疗 效评 定标 准 。 愈 : 阴性 , 洁 中段 尿沉渣 白细胞 数正 治 尿菌 清 断参照全 国第 二届 肾脏病 学术会 议 讨论 标准 。 常 , 完全 消 失 , 症状 随访 1 无 复发 。基 本治 愈 : 状与尿 检 达治 年 症 2 治疗 方法 2 西药治疗 : 考第 二届 全 国 肾脏病 学 术会 议推 荐 的治 疗方 案 。 愈 , 随访 6 月 至 1 再 复发 。有 效 : 阴性 , 尿沉渣 白 . 1 参 但 个 年 尿菌 中段 症 随访 6周 至 6 月再 复发 。元效 : 个 症 ①根据药敏谱选择有效抗生素 1 2种 ,单独或联合用药 2周 细胞数 正 常 , 状有 所好 转 , 至 ( 身症状 明显 , 染严 重 者 给予静 脉 用药 ) 全 感 以后 , 状 减退 , 如症 而 状 无 明显好 转 , 周 内复发 。 1 . 2 治 O例 , 基本 治 愈 2 例 , 8 有效 1 例 , 效 2 , O 无 例 总有 尿 菌 阴性 者则改 用抑 菌疗 法 。 如症 状 不减 退 , 或稍有 减退 , 菌 3 结果 : 愈 5 但尿 仍 阳性者 , 续用 药 1 2 , 后 再 给 予 抑 菌疗 法 。② 抑 菌 疗 效 率 9 %。 继 至 周 然 6 法 : 用有效 的抗 生素 , 复方新 诺 明 、 喃旦 啶 、 选 如 呋 喹诺 酮类 、 头孢 4 体 会 氨苄 等 , 任选 1 , 晚睡前 排 空 膀胱 后 服 1 剂 量抗 生素 , 周 种 每 个 每 老年 人全 身情 况虚 弱 , 疫 功能低 下 , 免 正不 胜邪 , 肾脏 及整个 泌 尿道 发 生退 行 性变 , 尿路 黏 膜 防御 机 制减 退 , 之如 无力 性膀 加 更换 1 , 流连用 3 6月 。 种 轮 至 排尿 残 致使 黏膜 毛细 2 . 2中药疗 法 : 病病机 总 属本 虚标 实 , 本 肾虚 湿热 。 淋久 湿热 伤 肾 , 胱 , 反 射 障碍 , 余 尿量 增 多 , 膀 胱 内压 增加 , 局部 易招致 感染 。 因此不 能单纯 依赖 由肾及 脾 , 至脾 肾两虚 , 由实 转 虚 ; 邪 气未 尽 , 渐伤 , 每 而 如 正气 或 血管 血流 减少 , 抗菌 力减 弱 , 而加用以补脾益气 , 或以滋补肾阴肾阳, 扶正祛邪的中药 虚体 受邪 , 成虚实 夹杂 之 证 。病位 在膀 胱 与 肾 , 与肝 脾有 关 。 抗生素, 则 且 膀 开 膀胱 无力 , 排尿 液 , 外 益肾清 利法是 治疗 老年难 治性 尿 感 的大 法 , 肾即维 护 肾气 扶正 同用 。肾气 亏虚 , 胱气 化 无力 , 阖失 度 , 益 有 故 固本 , 利即清 湿热 利小 便 。基本 方 : 黄芪 、 党参 、 白术 、 清 生 潞 炒 淮 如 肾气 得 以康 复 , 利 于 残余 尿 量 的排 除 , 补 肾是 治疗 老年难 山药 、 半夏 、 梗 、 法 苏 虎杖 、 钱草 、 前草 、 泻 、 金 车 泽 泽兰 、 枝草 、 荔 石 治性尿 路感 染 的一个 重要 环节 。 韦、 鹿街草 、 猫爪 草 、 杜仲 、 牛膝 。随证 加减 : 肾 阳虚 : 厚 怀 偏重 加仙 参考文 献 叶 李 刘 临床 肾脏 病 学. 版 . 京 : 民卫 生 第二 北 人 灵脾 、 菟丝 子 、 角胶 、 鹿 巴戟 天 等 ; 重 肾 阴虚 : 太子 参 、 偏 加 细生地 、 【] 任 高 , 幼姬 , 冠 贤. 1 20 . — 4. 2 制 首乌 、 山萸 肉、 莲 草 、 旱 白茅 根等 ; 重 肾气 虚 : 偏 加狗 脊 、 断 、 川 鹿 出版 社 .0 73 9 3 6 『1 2 王海燕. 病学第 三 帆 北京 : 民卫 生 出 -20. 4-22 肾脏 人  ̄ k 08 2617. 1 江苏 省武进 中医医 院(1 10 2 3o ) 『 王永炎. 中医 内 学涕 一版 北京 : 3 ] 临床 科 北京出版社. 9 . 0-0 0 1 4 19 12. 9 1 3 21 5 1 00年 月 5日收稿
尿路感染的中医治疗

尿路感染的中医治疗1.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对虚实夹杂者,又当通补兼施,审其主次缓急,兼顾治疗。
2.辨证论治(1)膀胱湿热证证候:小便频数,灼热刺痛,色黄赤,小腹拘急胀痛,或见恶寒发热,或腰痛拒按,或见口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
加减:若大便秘结者,可重用生大黄,加枳实;兼心烦,口舌生疮糜烂,可加竹叶、甘草以清心火、利湿热;舌苔厚黄腻者,可加苍术、黄柏;湿热伤阴者,见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光红等,去大黄、加生地黄、牛膝等。
中成药:甘露消毒丸,口服,每次6~9g,每日2次。
(2)肝胆郁热证证候:小便灼热刺痛,小便不畅,有时可见血尿,少腹胀满疼痛,烦躁易怒,口苦口黏,或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舌质暗红,脉弦或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通淋。
方药:小柴胡汤合石韦散加减。
加减:少腹胀满疼痛,痛引阴器,加川楝子;湿热伤阴,口干,舌红少苔,加知母、生地黄、白茅根等。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口服,小蜜丸每次6~12g(30~60丸),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
(3)脾肾亏虚,湿浊缠绵证证候:小便淋沥不已,时作时止,每于劳累后发作或加重,尿热,或有尿痛,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口干不欲饮水,舌质淡,苔薄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健脾,清利湿浊。
方药:清心莲子饮加减。
加减:兼脾虚气陷,肛门下坠,少气懒言,可合补中益气汤;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可合金匮肾气丸。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口服,每次6g,每日3次。
(4)肾阴不足,湿热留恋证证候:小便频数,滞涩疼痛,尿黄,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清热通淋。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加减:小便灼热刺痛,加瞿麦、萹蓄、滑石;骨蒸潮热,加鳖甲、青蒿;气阴两虚,气短乏力,加黄芪、党参、白术。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口服,水蜜丸每次6g(30粒),每日2次。
中医治疗尿路感染的方法有哪些【医学健康养生常识】

中医治疗尿路感染的方法有哪些
文章导读
尿路感染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在患上尿路感染时会有尿频尿急的现象,有时还会出现小便疼痛,很多绝经之后的女性都会很容易出现尿路感染的情况,这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所以患者一定要积极的配合治疗,中医治疗尿路感染还是比较有效的,那么中医治疗尿路感染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急性期
1、膀胱湿热
症状:小便频数,短涩刺痛,点滴而下,急迫灼热,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发热恶寒,口苦呕恶,或腰痛拒按,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泻火,利湿通淋。
方药用八正散加减,木通6g,瞿麦10g,扁蓄10g,车前子 15g,山栀子6g,滑石30g,大黄 6g(后入),灯芯草10g,蒲公英30g,生甘草 6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尿路感染(上)
作者:马晓北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第04期
中医学对尿路感染的认识
中医治疗尿路感染具有控制症状迅速、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
尿路感染属于中医学“淋证”的范畴,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
淋证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淋证有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等六淋之分,证情有虚有实,多虚实夹杂,且淋证常易转化。
尿路感染有的有临床症状,有的则无。
凡有尿路刺激症状,除非特异性尿路感染之外,肾结核、泌尿系结石,膀胱癌、前列腺炎、乳糜尿等均属淋证的范畴。
因此,非特异性尿路感染属于中医淋证中热淋、血淋、劳淋的范畴。
淋证发病与湿热毒邪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湿热毒邪蕴结膀胱,或肝失疏泄,或脾肾亏虚,均可使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发为淋证。
本病病机核心是膀胱气化失调,其发病是以脾虚、肾虚为主,气滞、湿热为标。
湿热贯穿于病程的始终,急性期正盛邪实,以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为主;慢性期病程日久,正气已伤,余邪未尽,湿热留恋,缠绵难愈。
重点:尿路感染的中医辨治原则
尿路感染相当于中医学中所说的热淋、血淋及劳淋。
若湿热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小便灼热刺痛,则为热淋;若膀胱湿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以致小便涩痛有血,乃成血淋;若久淋不愈,湿热留恋膀胱,由腑及脏,继则由肾及脾,脾肾受损,正虚邪弱,遂成劳淋;若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亦为血淋。
可见淋证的发生除与膀胱、肾有关外,还与肝脾相关。
其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之邪。
临床辨证应别证情之缓急、正虚与邪实孰多孰少孰为主。
其治疗急性期以清利为主,缓解期以补益为主。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为基本原则。
实证以膀胱湿热为主者治以清热利湿;以热灼血络为主者,治以凉血止血。
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以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以补虚益肾。
同时正确掌握标本缓急,在淋证治疗中尤为重要。
对虚实夹杂者,邪重时,宜急则驱邪;邪退正虚时,宜缓者培补;正虚邪弱时,应扶正驱邪,兼顾治疗,补虚不恋邪,驱邪不伤正。
急性期尿路感染的辨治
急性期尿路感染包括急性尿路感染和慢性尿路感染的急性发作期,临床上以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腰痛或发热恶寒、偶见血尿为特征,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其大致分为3型。
膀胱湿热证症见小便频数,灼热刺痛,淋沥不畅,溺色黄赤,少腹拘急,或有寒热,腰痛,口苦,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多见于疾病的初期,病邪在腑,尚未及脏。
主因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与选方治以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常用方剂为八正散合导赤散加减。
加减伴发热恶寒者加金银花、柴胡,有血尿者加小蓟、白茅根、旱莲草,大便溏者去大黄。
肝胆郁热证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欲呕,小便热涩,溺色黄赤,少腹胀满,舌红,苔黄,脉弦数。
主因肝气失于疏泄,少阳枢机不利,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与选方治以清肝利胆通淋。
应用龙肝泻肝汤加减。
加减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小便灼热、疼痛较剧者加竹叶、蒲公英、石韦。
湿热中阻证症见高热寒战,午后为甚,身重疼痛,脘腹痞满,胸闷不饥,口干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溏薄,小便灼赤或浑浊,尿时涩痛,舌质红,苔厚腻,脉濡数。
本病因湿热侵犯三焦,阻滞经络气机,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与选方治当清热化湿,选方三仁汤加减。
加减湿重,舌苔白腻,胸闷呕恶者,加藿香、佩兰、苍术;热重,舌苔黄腻、口渴、尿黄者,加黄芩、黄柏、苦参;尿道涩痛明显者,加车前草、白茅根、琥珀。
缓解期尿路感染的辨治
急性症状已缓解,病程>6个月,小便涩痛不甚显著,时作时止,腰痛、疲乏无力,常因劳累或感冒引起急性发作。
阴虚湿热证症见潮热盗汗,尿频、尿痛反复发作,小便短赤而涩,腰膝酸软或酸痛,头晕耳鸣,甚则头痛,咽干口燥,舌质偏红,苔黄腻或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病机为湿热久蕴,热盛伤阴,阴虚火旺。
治法与选方本证既有阴虚又有湿热,应注意滋阴不能助湿,利湿不可伤阴,理应滋阴清热利湿,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加减湿重者,加滑石、白茅根;腰痛明显者,加川断、狗脊、杜仲;血压高者,加天麻、钩藤。
脾肾两虚证症见小便赤涩不甚,但淋漓不尽,时发时止或小便清长、夜尿多,遇劳尤甚,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面浮肢肿,纳呆腹胀,大便稀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与选方此为脾肾两亏,湿浊留恋,气化失司,预示病邪由腑入脏,脾肾受伤,正气受损。
可用无比山药丸以益肾健脾,清利湿浊。
加减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者,加熟附子;厌食、苔腻者,加陈皮、白术。
气滞血瘀证症见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淋沥不畅,反复发作,少腹、腰胁酸胀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细涩。
治法与选方本证主要因肝气郁结日久,气血运行郁滞,湿热稽留下焦,膀胱气化失司,可用桃核承气汤祛瘀行气,清利湿热。
加减兼夹湿邪加车前子、滑石、通草;发热、恶寒加金银花。
临床经验方:参苓六黄汤
在临床中以上3种证型多混合出现,既有病久脾肾阳虚,阳损及阴正虚的一面,又有气滞血瘀、湿热下注邪实的一面,临床治疗时可扶正祛邪并行,方用著名中医药学家方药中先生创制的参苓六黄汤,往往能够治愈许多久治不愈的慢性泌尿系感染的患者。
参苓六黄汤药物组成:党参、茯苓、生黄芪、黄精、生地、黄连、黄柏、生蒲黄、怀牛膝、车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