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浅探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关键词:朗读研究理解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在单元提示中也随处可以见到类似这样的话“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大意”或“在熟读课文中揣摩文章语言”等等。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把读放在重要地位。

但是在当前初中的语文课堂上,特别是在一些农村中学的课堂上,毫不夸张地说,约有一半的课是在“寂然无声”中“悄悄进行”,朗读只是成为教师讲课甚至是公开课教学的点缀和附庸。许多语文教师对朗读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只有“讲”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只担心“讲”得不够,“讲”得不全,生怕朗读会占用时间,浪费时间。即使有朗读,也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

即使是“朗读”课,有的也没发挥“朗读”应有的作用。以学生最为重视的诗歌、文言文的朗读为例,学生的朗读也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他们只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背诵”的任务,认为只要背下来了就行,至于读音及意思不大关注。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比较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

一、首先要求学生分析、研究和体会作品

诗人艾青说过:“朗诵者可以说是‘解释的艺术家’。”这就是说,朗诵者只进入作者的心灵是不够的,还要使作品融进朗诵者的心灵。这就告诉我们,应该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深刻感受作品的形象,并依据作品展开想象。只有对作品有了深入的认识,朗诵时才能把握好朗诵的基调,朗诵者的字字句句都牵动着听众的心,朗

诵者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迫使”听众与他发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朗读者再根据作品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自己的再创造,使作

品的形象在自己的眼前在自己的心中活动起来,好像亲眼见到,亲

身经历一样。这个过程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这种想象所燃烧起来的艺术魅力,能唤起听者的想象,使听者也仿佛“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这样的朗诵自然会有感染力。

也就是说,学生真正读之前,必须有几个“准备条件”:初步分析作品——进一步研究分析作品——综合性的归纳——内在的心领

神会,展开联想。

二、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地朗读

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读准字音,记住字义。

(二)流畅,即正确把握语速语调,语气连贯。

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

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

诵读情感的变化由语速语调来表达,一般说来,如果表现的内容

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每个句子又都有语调,语调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缓急,语调也表达情感的变化,表示提问、激动、命令、惊异等语气用升调;表示肯定、感叹、祈使等用降调;表示复杂的感情用曲调;分量较重的文句则用平调。

(三)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变文字这种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

语言学家德·索绪尔说:“语言符号不是联系一个事物或一个名称,而是联系一个概念和一个听觉形象。”这个“听觉形象”不仅仅包含有理念上的内容,而且包含有感情上的内容,它所表达的内容

比文字符号所能表达的内容要多得多。对此俞平伯先生也有一段精辟的文字论述:

“作者当日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及其刊布流传,已成陈迹。虽其生也至微,虚无缥缈,淡若轻烟,阅水成川,已非前水,读者此日之领会与作者当日之兴会不必尽同,甚或差异,而沿流讨源,终归一本。孟子所谓‘以意逆志’者,庶几近之,反复吟诵,则真意自现……”

三、展开形式多样的朗读

现在课堂上朗读的形式单调乏味,语文课堂上的“朗读”大多采

取齐读,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名朗读较少,更不必说其他形式的朗读了。采用齐读确实可以达到训练面广、气氛热烈、增强集体观念的目的,但用得过滥、安排不当,就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朗读水平,不利于对“滥竽充数”者进行必要的具体的指导,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一)在语文的课堂朗读中,首先应该有教师的范读

范读,是教师把自身对教材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示范地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范读,是朗读教学中最原始、最朴实、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教师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可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朗读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倘若进行优美抒情的课文教学时,教师更应该用情用心地去读,把学生带入尽善尽美之中。教师范读,永远是最优质的教学方式。

(二)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

要注重个体差异性,不要以自己的“标准答案”去套,要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朗读的形式不拘一格,如朗读、诵读、表演读等。可以高声朗诵,也可轻声低吟;既可摇头晃脑陶醉于其境,也可“手舞”一番;既可一个人默默体会,也可三五人共同揣摩。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以我的试验,此种方法很受学生欢迎,气氛很好,声音比集体朗诵更大。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基本的,也是永远都不

会过时的教学方式,不论是现在的“新课标”,还是过去的“教学大纲”,都很重视朗读。古人也曾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了朗读这种教学手段,不仅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会使语文课上得轻松愉快,营造出良好的课堂艺术氛围!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