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的外形及解剖
鳖甲鉴定

化学成分
主含骨胶原、碳酸钙、磷酸钙、 碘等。 50% 醇浸出物为 1.53 ~ 1 。 96% ; 95% 醇 浸 0.41 ~ 0.61% ; 水 浸 出 物 为 3.38~4.13%。
Carapax Trionycis
返回
来 源
采收 加工
产 区
性状 鉴别
显微 鉴别
化学 成分
理化 鉴别
含量 测定
Carapax Trionycis
鼋背甲外、内表面观
返回
来 源 采收 加工 产 区 性状 鉴别 显微 鉴别
鼋背甲背中部纹理
化学 成分 理化 鉴别 含量 测定 伪 品 附
同科动物缅甸缘板鳖 Lissemys punctata scutata (Schoepff)的背甲。本品呈长卵圆形, 明显上宽下窄,长13~20㎝,宽12~18㎝。外表面 浅灰褐色,密布颗粒状的点状突起。颈板1块,宽 翼状。内表面灰白色,颈骨略呈宽翼状,完整者可 见前缘板和后缘板,其第一后缘板明显小于第二后 缘板。
伪 品
附
鼋背甲
缅甸缘板鳖背甲 印度缘板鳖背甲
眼斑沼龟背甲
Carapax Trionycis
印度棱背龟背甲 山瑞鳖背甲
返回
来 源
采收 加工
产 区
性状 鉴别
显微 鉴别
化学 成分
理化 鉴别
含量 测定
伪 品
附
同科动物鼋 Pelochelys bibroni (Owen) 的 背甲。本品呈类圆形,长15~25㎝,宽15~25㎝。 外表面白色或黑色,有不规则较粗大的蠕虫状凹坑 纹理,椎板、肋板、颈板粗大,无缘板。内表面类 白色,可见较大的椎骨、颈骨、肋骨。
眼斑沼龟背甲内表面观
鳖

第8章鳖鳖Trionyx sinensis俗称甲鱼、团鱼、水鱼,在分类学上属爬行纲、龟鳖目、鳖科。
我国只有鳖、山瑞鳖和中华鳖3种。
它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具有诸多滋补药用功效,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可作为重要中药材料。
本章介绍的是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的中华鳖。
第一节鳖的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鳖全身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
头部略呈三角形,吻长而突出。
鼻孔位于吻前端。
眼小,颈长,躯干略呈圆形。
背部隆起有骨质甲,甲外裹以柔软的皮,皮肤上有颗粒状小疣,纵行排列。
腹面由竖骨一根、横骨数根组成,骨间由肌肉相连成一体;表层也裹有软皮。
体边缘部分柔软,称裙边。
头和颈能完全缩入甲内。
四肢扁平粗短,前肢5指,后肢5趾,其中3指(趾)有爪,指(趾)间有发达的蹼。
尾短小。
四肢和尾也有较强的伸缩力。
背部通常为暗绿色或黄褐色,腹面为灰白色或黄白色(图2~1)。
图2-1 鳖二、生活习性鳖喜栖息在江河、湖泊、池塘和山间溪流中。
鳖有“三喜三怕”的特点:一是喜阳怕风,在晴暖无风天气,特别是中午太阳光线强烈时,常爬到岸上或露出水面的岩石上晒背。
晒背有取暖杀菌洁肤作用。
二是喜静怕惊,生性胆怯机灵,稍有惊动便迅速潜入水中,多在傍晚时分出穴活动,在夜间环境安静之后活动频繁。
常爬到离岸不远的稻田、菜园中或山地上寻找食物,黎明前再原路返回穴中潜伏起来。
三是喜洁怕脏,鳖喜欢在清洁的活水中生活,水质不洁易引起各种疾病发生。
鳖用肺呼吸,水中的鳖只需将吻端的鼻孔和头上方突出的眼部露出水面即可完成呼吸和对外界的观察,隐蔽性很强。
三、食性与生长鳖是一种广食性动物,喜食动物性饵料。
幼鳖以水生昆虫、水蚯蚓、蝌蚪、小虾等为食。
成鳖摄食螺类、鱼、虾以及动物尸体和内脏,也食蔬菜、瓜果、杂粮等植物性饲料。
鳖是一种既贪食又残忍的动物,在饵料缺乏时,会发生互相残食现象。
鳖的摄食和生长适温为20~30℃,最适生长的温度为26~30℃,在这一温度范围摄食旺盛、生长迅速,20℃以下摄食减少,15℃以下停止摄食、行动变缓,10℃以下潜入泥土中不食不动进入冬眠状态,33℃以上摄食也减少。
甲鱼、老鳖特征

甲鱼、老鳖特征
鳖的身体里近圆形或椭圆形,体表覆有柔软的革质皮肤。
背盘中间穹起向两边倾斜,
皮肤紧贴骨板。
背甲边缘为厚实的结缔组织,称为“裙边”。
裙边在水中上下左右波
动时,可以改变鳖的游动方向。
背色随生活环境改变,呈现不同保护色,使鳖在水中
活动时,难于被其他动物发现,为摄食和避敌带来好处。
蝮面光洁平坦,腹甲的各骨
板之间有间隙。
背甲与腹甲由韧带组织相连接。
鳖的头部前端呈三角形,鼻孔在三角形的尖端,便于出水呼吸。
口内较宽阔,无牙齿,上下颚覆有坚硬的角质鞘,形成角质板,以代替牙齿压碎坚硬的螺类。
颈部较长,活
动自如,平时头颈可完全缩进壳内,伸出时几乎可达自身的各个部位。
眼在头的上侧,眼窝稍微外突,视觉敏锐。
四肢扁平,有趾有蹼,内侧三指趾端有爪,既适于在地上
爬行、攀登和凿洞,也适宜于在水中游动。
尾较短,无鳞片。
鳖的内部构造可分为消化系统、骨髂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
统和排泄系统等。
这些系统之间互相联系,彼此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机体,实
现其正常的生命活动。
甲鱼PPT

三、加温养鳖
(一)放养密度 (二)饲养管理 (三)及时分养
(一)加温养鳖各月的放养密度
月份 平均体重 放养密度 (克) (只/平方 米) 5 150 10-15 25 100-120 80-100 每平方米 重量 ( 千 克) 0.75 1.2-1.5 2.0-2.5
8 9 10
(一)加温养鳖各月的放养密度
第五节、敌害及病害防治
一、鳖的敌害及防治 二、鳖的疾病及防治
(பைடு நூலகம்)鳖的敌害及防治
(一)老鼠的危害 对鳖的危害最大 1.筑堤防止老鼠窜入池内 2.捕鼠或用药诱杀 (二)蚂蚁的危害 在池的四周灭蚁,清除蚁巢 (三)其他危害
二、鳖的疾病与防治
(一)鳖病的预防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环境条件的恶化,缺乏科 学的饲养管理,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 针 1.放养前鳖池的消毒 2.转池分养时对鳖体的消毒 3.保持饵料的新鲜 4.接种疫苗 5.防止水质恶化 (二)鳖病的治疗 1.传染性鳖病:腐皮病、红脖子病、白斑病、红底板病、水霉病、疖 仓病、出血病 2.侵袭性鳖病:累枝虫病、水蛭病 3.其他因素引起的鳖病:氨中毒、脂肪代谢不良症
(四)孵化管理
1.孵化基质及处理 (1)基质:河沙或黄沙,沙子粒径0.6~0.7 (2)用沙筛过筛,用水淘洗过滤后阳光下曝晒数日,或用20ppm的 漂白粉溶液消毒 2.鳖卵的排列 (1)室外孵化场:卵子可以排三层,但每层要交错排放 (2)室内:每盘2~3层,最上层覆盖3厘米厚的沙 3.温度、湿度的控制 温度达到37~38度,沙子温度35度,要通风降温,定期检查沙子的湿 度,不能在高温下洒水。 4.稚鳖的收集 用脸盆埋入孵化箱收集或自行爬行掉入室内水池
有关甲鱼的知识点总结

有关甲鱼的知识点总结生物学特征甲鱼的外观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硬壳,一个是身体构造。
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硬壳。
甲鱼的硬壳是一种典型的特征,它由胚胎层、骨骼层和角质层组成。
这三层构造使得甲鱼的壳坚硬而有弹性,可以有效地保护其身体不受外界伤害。
此外,甲鱼的壳还有着美丽的图案和颜色,使得它们在外表上也颇具观赏价值。
其次,我们来看看甲鱼的身体构造。
甲鱼的身体分为头部、颈部、背部、腹部和四肢。
在头部,甲鱼有一个圆形的头部,有着发达的嗅觉器官和视觉器官,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
颈部非常柔软,可以伸缩自如。
在背部和腹部上都有着坚硬的壳,在四肢上有着爪子。
此外,甲鱼的尾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造。
甲鱼的尾巴非常强壮而有力,可以帮助它们在水中游动。
而甲鱼的肌肉非常发达,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姿势和速度。
甲鱼的生活习性也非常独特。
它们是一种冷血动物,它们的活动和食欲都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
在寒冷的冬季,甲鱼会进入休眠状态,几乎不再进食和活动,待到春天来临时再度苏醒。
这种习性使得甲鱼不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是一种非常适应水域生活的爬行动物。
饲养管理甲鱼的饲养管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由于甲鱼是水生动物,因此在饲养甲鱼时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水域环境。
首先,我们来看看水质的问题。
甲鱼需要的水质是清澈透明的、含氧量高的水质。
在饲养甲鱼时,需要经常更换水质,并定期清洗水槽,保持水质的清洁和透明度。
其次,我们来看看饲料的问题。
在甲鱼的饲养中,需要给它们提供适宜的饲料。
甲鱼的饲料主要是水生植物、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少量的水果和蔬菜。
在喂食时,需要适量的给甲鱼提供食物,不能给予过多的食物,以免对甲鱼的健康造成影响。
同时,还需要注意给甲鱼提供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保证它们的身体健康。
此外,甲鱼的饲养环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饲养甲鱼时,需要提供一个宽敞的水域空间,摆放一些水草和岩石,为甲鱼提供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
在水域中应该安装过滤设备和加热设备,以保证水质清洁和温度适宜。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鳖的养殖 ppt课件

脂 肪:采用脱脂鱼粉。投喂前加植物油,稚鳖+2%,
成鳖+5%。
碳水化合物:最多不超过20%。
维生素 矿物质
国产鳖饲料的问题: 激素添加过量 粘合剂过量 真蛋白偏低 维生素偏低
ppt课件
35
ppt课件
36
(三)影响饲料效率的因素
饲料效率概念:体重增加的重量与消耗饲料的重量之比,以 百分率表示。
是评价饲料利用率的一种指标。 1、配合饲料的加工技术
以8~10%为宜。
3)通气 与砂粒直径大小有关,以0.6~0.7mm为宜。
18
ppt课件
第三节 鳖的繁殖
(二)产卵与孵化 3、产卵场的设置与鳖卵的收集
ppt课件
19
第三节 鳖的繁殖
(二)产卵与孵化 4、人工孵化
20
ppt课件
ppt课件
21
鳖卵沙质孵化
海绵孵化
即将产出的鳖卵
室外简易孵化房
ppt课件
投喂量与次数:鲜活料投喂占鳖重的5~10%或15~20%, 人工配合料为鳖重的0.5~3%,一般1~1.5%。20~25 ℃, 下午4时投一次;25 ℃以上,上午(8~9时)、下午 (5时)各投一次。
管理:水质、水位、防病等。
17
ppt课件
第三节 鳖的繁殖
(二)产卵与孵化
1、卵子的类型及发育特点 属多黄卵。正常受精的精子,
ppt课件
1
鳖(Tviongx sinensis)的养殖
ppt课件
2
第一节 鳖的生物学特性
1、鳖的种类及地理分布 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 物亚门、爬行纲、龟鳖目、鳖科。
鳖科
鼋属 鳖属
中华鳖 山瑞鳖
3 PPT课件
野生甲鱼辨识方法

野生甲鱼辨识方法野生甲鱼的辨识方法主要包括外观特征、生活习性、行为方式、栖息环境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
下面将详细介绍野生甲鱼的辨识方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识别野生甲鱼。
1. 外观特征:(1) 外形特征:野生甲鱼的头部扁平,呈三角形,具有硬质壳盖,壳盖上有明显的纵向线纹,背壳一般呈褐色或黑色,有时也会出现棕色、绿色或灰色,有的身上还带有黄色斑点。
体型圆胖,背部隆起。
(2) 头部特征:头部扁平宽阔,眼睛小且位于顶部,两侧有鼓起的骨块。
嘴部较宽大,下颌有角质突起。
(3) 四肢特征:四肢短小,前肢上具有爪,后肢没有爪,爪的形状呈圆状。
(4) 尾部特征:尾巴呈楔形,较长且宽度变窄。
2. 生活习性:(1) 栖息环境:甲鱼喜欢栖息在河流、湖泊、池塘等淡水环境中,特别是植被茂盛、水质清澈的地方。
喜欢在水底或浅水区域觅食,并在水中休息。
(2) 活动时间:野生甲鱼为冷血动物,喜欢在白天暖和的时候活动,晚上则常常埋身于水底或堆积物底下休息。
(3) 觅食习性:野生甲鱼以底栖动物、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为食,能够捕食小型鱼类、甲壳类等。
觅食时会伸出颈部,将猎物吞食。
3. 行为方式:(1) 日晒行为:野生甲鱼喜欢晒太阳,经常在陆地上或岩石上曝晒,以吸收更多的阳光和热量。
(2) 游泳方式:甲鱼游泳时以四肢划水,尾巴则用于稳定身体的平衡和方向控制。
游泳速度相对较慢,一般以漂浮的方式在水中前进。
4. 栖息环境:(1) 水质要求:野生甲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喜欢水质清澈、富含氧气的环境,对水温和pH值的要求也较为严苛。
(2) 栖息地特征:野生甲鱼偏好砂底、泥底或岩石底的水域,以及植被茂盛、有洞穴或树根等隐藏处,以便在水下休息和觅食。
通过以上的外观特征、生活习性、行为方式和栖息环境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出野生甲鱼的身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甲鱼的种类繁多,辨识时还需与其他鱼类和龟类进行区分,以免出现误判。
对于辨识更准确的结果,建议找到相关的甲鱼专家进行鉴定。
鳖的外形及解剖

实验16 龟(鳖)的外形与解剖一、实验目的通过解剖龟(鳖)以及示范标本的观察,掌握爬行动物真正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材料活龟(或中华鳖);鳖或龟、石龙子的解剖标本;鳖或龟、石龙子、蛇等的骨骼标本。
三、实验器具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各种镊子、解剖针、放大镜、吸水纸、棉花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一)外形龟与鳖外形相似,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及四肢等5部分。
1.头和颈头部呈三角形,有1对鼻孔位于最前端。
鼻后有眼,眼具眼睑及瞬膜。
鼓膜明显,位于眼后。
口裂呈“人”字形,在腹面。
口内无齿,具角质鞘。
颈粗而长,转动灵活,可缩入背腹甲内。
2.躯干躯干部背腹扁平,具坚硬的背甲和腹甲(图16-1),背甲与腹甲之间以甲桥相连。
3.四肢和尾四肢和尾之表面被有鳞片,可缩入背腹甲内。
前肢5指,各指具爪;后肢5趾,趾间具蹼,除第5趾外,其余各趾均有爪。
尾细长,圆锥形。
(二)解剖1.麻醉将活龟的口腔张开,用细滴管向舌根的喉头开口处滴乙醚4-5滴,或用蘸有乙醚的脱脂棉球植入泄殖腔深处。
若不麻醉,活体解剖亦可,但需注意安全,以免被龟咬伤(可先用细绳绑紧龟的颈部)。
2.解剖将龟腹甲朝上,置于解剖盘内,用小钢锯锯断身体左右两侧背、腹甲相连的甲桥,使背腹甲分离。
再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割断附在腹甲上的肌肉、皮肤等,将腹甲整块去掉,即可暴露内脏器官。
背甲腹甲图16-1 龟甲骨板及盾片模式图(自张孟闻等)若解剖中华鳖,可直接用解剖剪从颈(或尾)的腹面剪开皮肤,然后向两侧剪开,将背、腹甲分离(注意背、腹甲在体侧接缝位于背面),同样去掉整块腹甲,以暴露内脏器官。
(三)内部结构观察1.循环系统心脏剪开薄的包心膜,暴露心脏,可见心脏由一心室二心房组成。
心室位于腹面,呈倒三角形。
心房位于心室前方,左右两心房由隔膜完全分开。
用钝镊子提起心脏,向前翻图16-2 鳖的消化及呼吸系统(自丁汉波)转,可见心脏背面中央为横置的椭圆形静脉窦,壁薄。
动脉心脏腹面无动脉圆锥,动脉弓直接由心室发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6 龟(鳖)的外形与解剖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解剖龟(鳖)以及示范标本的观察,掌握爬行动物真正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材料
活龟(或中华鳖);鳖或龟、石龙子的解剖标本;鳖或龟、石龙子、蛇等的骨骼标本。
三、实验器具
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各种镊子、解剖针、放大镜、吸水纸、棉花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外形
龟与鳖外形相似,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及四肢等5部分。
1.头和颈
头部呈三角形,有1对鼻孔位于最前端。
鼻后有眼,眼具眼睑及瞬膜。
鼓膜明显,位于眼后。
口裂呈“人”字形,在腹面。
口内无齿,具角质鞘。
颈粗而长,转动灵活,可缩入背腹甲内。
2.躯干
躯干部背腹扁平,具坚硬的背甲和腹甲(图16-1),背甲与腹甲之间以甲桥相连。
3.四肢和尾
四肢和尾之表面被有鳞片,可缩入背腹甲内。
前肢5指,各指具爪;后肢5趾,趾间具蹼,除第5趾外,其余各趾均有爪。
尾细长,圆锥形。
(二)解剖
1.麻醉
将活龟的口腔张开,用细滴管向舌根的喉头开口处滴乙醚4-5滴,或用蘸有乙醚的脱脂棉球植入泄殖腔深处。
若不麻醉,活体解剖亦可,但需注意安全,以免被龟咬伤(可先用细绳绑紧龟的颈部)。
2.解剖
将龟腹甲朝上,置于解剖盘内,用小钢锯锯断身体左右两侧背、腹甲相连的甲桥,使背腹甲分离。
再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割断附在腹甲上的肌肉、皮肤等,将腹甲整块去掉,即可暴露内脏器官。
背甲
腹甲
图16-1 龟甲骨板及盾片模式图(自张孟闻等)
若解剖中华鳖,可直接用解剖剪从颈(或尾)的腹面剪开皮肤,然后向两侧剪开,将背、腹甲分离(注意背、腹甲在体侧接缝位于背面),同样去掉整块腹甲,以暴露内脏器官。
(三)内部结构观察
1.循环系统
心脏剪开薄的包心膜,暴露心脏,可见心脏由一心室二心房组成。
心室位于腹面,呈倒三角形。
心房位于心室前方,左右两心房由隔膜完全分开。
用钝镊子提起心脏,向前翻
图16-2 鳖的消化及呼吸系统(自丁汉波)
转,可见心脏背面中央为横置的椭圆形静脉窦,壁薄。
动脉心脏腹面无动脉圆锥,动脉弓直接由心室发出。
在心室的前端中央可见3条动脉弓:左侧一条为肺动脉弓(其起点在心室右侧),出心室后即分为左、右肺动脉流向左、右肺。
中央一条为左体动脉弓(其起点在心室的中部),出心室后转向身体左侧。
右侧一条为右体动脉弓(其起点为心室的左侧),出心室后分为2条,其中一条转向身体右侧(仍称右体动脉弓),在心脏背面与左体动脉弓汇合成背大动脉,另一条再分为左、右总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分别供应头部和前肢的血液。
静脉由于静脉血管壁薄,不易观察。
左、右肺静脉在静脉窦前面汇合后注入左心房。
左、右前大静脉和后大静脉及肝静脉则汇入静脉窦,然后注入右心房。
2.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直肠、泄殖腔、泄殖孔)和消化腺(肝脏、胰腺)等组成(图16-2)。
口腔爬行动物的口腔与咽有明显的界限。
龟(鳖)口腔内无牙齿,上、下颌具有角质鞘。
口腔顶壁有硬腭,底部为一肌肉质的短舌。
在舌基后面有喉头突起,其上有纵行裂缝为声门,为气管在咽部的开口。
在口腔内侧的左右两角各有一耳咽管的开口。
咽和食道口腔深处为咽(喉头背面),下通食道。
剪开颈部皮肤可见食道较长,位于气管的背面,下连胃。
胃和肝脏肝脏位于腹腔前端、心脏两侧,黑褐色,分为左右两叶。
将肝脏右叶翻转可见绿色胆囊与之相连。
翻起肝脏左叶,可见背面弯曲的胃。
胃色浅,位于腹腔左侧。
胃前方与食道相连的为贲门,后端稍细小的部分为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
十二指肠和胰腺胃幽门末端稍紧缢,十二指肠为紧接胃幽门的由左向右移行的细管,呈“U”形弯曲,在其弯曲处有淡黄色、细长的胰腺。
胆囊和胰腺分别有输胆管及胰管能入十二指肠。
小肠和直肠十二指肠后有弯曲盘旋的小肠,小肠末端急剧膨大部分即为直肠(大肠)。
小肠与大肠交界处有短小的突起,为盲肠。
直肠通入泄殖腔,然后由泄殖孔开口于体外。
胃与肠由肠系膜悬垂于腹腔内,在十二指肠和直肠的肠系膜上(盲肠附近)有椭圆形、暗红色的脾脏,它不是消化器官,属淋巴系统。
3.呼吸系统
龟(鳖)呼吸器官的结构较两栖动物的更加复杂(图16-2),更能适应陆上生活。
能独自承担、完成呼吸功能。
气管和支气管气管长,由软骨环支持,在颈部与食道平行纵走,且能随颈的伸缩而伸屈。
支气管为气管后端之分支,分别进入左右肺。
肺肺发达,海绵状,内有许多肺泡,分左右两叶,紧贴于腹腔前端背壁。
副膀胱亦称泄殖腔囊,位于膀胱(其内一般充有液体)背面,是泄殖腔两侧向腹腔突出的囊状结构,为水栖爬行动物的辅助呼吸器官。
4.生殖系统
(1)雄性(图16-3A)
精巢(睾丸) 1对,卵圆形,黄色,与肾脏相并列。
精巢上方有副睾。
副睾属中肾残余部分,由精巢发出的许多细小的输精管弯曲而成。
输精管由副睾通出,向后通向阴茎基部。
阴茎泄殖腔腹壁形成一条黑色的沟状物,称阴茎,其前端为扁平卵形的阴茎头。
阴茎平常藏于泄殖腔内,交配时则突出体外。
(2)雌性(图16-3B)
卵巢 1对,位于腹腔后部,形状不规则,随季节不同有较大变化,一般为橙红色粒状物。
产卵期,有时在卵巢内可见成熟的卵。
输卵管 1对,为盘曲于卵巢两侧的白色扁平管,前端粘连于肠系膜,有漏斗状的喇叭
A B
图16-3 龟的泄殖系统
A.雄性;B.雌性。
(自王所安)
口。
其后段为子宫及阴道,后端开口于泄殖腔后部的侧面。
5.排泄系统
肾脏 1对,扁平状,位于生殖腺背面,紧贴在腹腔后端背壁上。
输尿管位于肾脏外侧,末端开口于泄殖腔。
膀胱在直肠腹面,呈囊状的二叶,开口于泄殖腔的腹侧(与副膀胱的开口相对)。
6.神经系统
剖开脑颅暴露整个脑部,可见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及延脑5部分。
大脑半球形状较大,嗅叶发达,后部稍掩盖的为间脑。
中脑成为大形的左右视叶。
小脑较发达,延脑在垂直的平面上形成一明显的弯曲。
具脑神经12对。
7.骨骼系统(示范)
龟和蜥蜴的骨骼均为硬骨,由中轴骨和附肢骨组成,其中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部分。
(1)龟骨骼标本
头骨脑腔较两栖类膨大,眼窝间具眶间隔。
枕骨具1枚枕髁与颈椎相关节。
A
B
图16-4 龟的带骨及肢骨
A.肩带及前肢骨;B.腰带及后肢骨。
(自王所安)
脊椎第一枚颈椎为寰椎,第二枚颈椎为枢椎,其余多枚为普通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及肋骨常与甲板愈合。
尾椎游离。
附肢骨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前乌喙骨组成(图16-4A),无锁骨(演化为腹甲的
图16-5 石龙子的骨骼(自丁汉波)
图16-6 蜥蜴的肩带与前肢骨骼(自王所安)
上腹板)。
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3对骨互相结合而成(图16-4B)。
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愈合,构成了封闭式的骨盆。
四肢骨属标准的五趾型四肢骨,无特殊变化。
(2)蜥蜴骨骼标本(图16-5)
脊柱颈椎8枚(同龟一样第一枚为寰椎,第二枚为枢椎),保证头部能仰俯及左右转动。
胸椎和腰椎共22枚,均有肋骨相连,其中前5对胸肋与腹面的胸骨相连,构成胸廓。
荐椎2枚,其宽大的横突与骨盆相连。
尾椎数目多。
带骨肩带由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软骨和锁骨等组成,乌喙骨的一端连于胸骨、锁骨的一端连于上胸骨,可见肩带与肋骨、胸骨相连接(图16-6),较两栖类更为牢固。
腰带与荐椎宽大的横突相连,亦远较两栖类坚固。
五、作业与思考题
1.爬行动物对陆地生活有何适应性结构特征?为什么说它们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2.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