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精练二十二经典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准确回答

合集下载

浙江省2018年高考复习:文化经典题复习攻略【优质PPT】

浙江省2018年高考复习:文化经典题复习攻略【优质PPT】

2021/10/10
16
(五)修身养性:君子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安贫乐道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直道而行
5、与人为善
6、文质彬彬
2021/10/10
17
《论语》中几道重要的
探究题
1、《为政以德》P5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 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
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
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
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
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2021/10/10
29
《孟子》
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 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 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 同编撰而成。
2018高考文化经典题 复习攻略
考纲解读
2016年《考试说明》“古诗文阅读”中的第10 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 价” 。
2017年《考试说明》:“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 分析和评价”
解读分析:根据此处的变换及试卷结构分析,原
先的《<论语>选读》题将转换成传统文化经典
的阅读,注意不是不考论语,而是考查范围扩大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夏邑
(今河南商丘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 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 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 《论语》。

2018年浙江省高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8年浙江省高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8年浙江省高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一、语文试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章内容省略](1)文章中提到的“它”指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文章中的“它”指的是[具体内容]。

(2)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答案:作者通过[具体细节]来表现[主题]。

(3)分析文章中[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案:[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具体分析]。

(4)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答案: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具体作用]。

2. 古诗文阅读[古诗文内容省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具体解释]。

(2)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具体翻译]。

(3)这首诗/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这首诗/文表达了作者[具体思想感情]。

二、数学试题1. 选择题[选择题内容省略]答案:[ABCD]。

2. 填空题[填空题内容省略]答案:[具体答案]。

3. 解答题[解答题内容省略]答案:[具体解答过程及答案]。

三、英语试题1. 听力部分[听力材料省略]答案:[具体答案]。

2.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材料省略]答案:[具体答案]。

3. 完形填空[完形填空材料省略]答案:[具体答案]。

4. 写作[写作题目要求省略]范文:[具体范文内容]。

四、综合试题1. 政治[政治试题内容省略]答案:[具体答案]。

2. 历史[历史试题内容省略]答案:[具体答案]。

3. 地理[地理试题内容省略]答案:[具体答案]。

以上为2018年浙江省高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的内容,具体题目和答案需要根据实际的考试内容进行填充。

浙江卷高考语文题型攻略第七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高三总复习苏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浙江卷高考语文题型攻略第七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高三总复习苏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浙江卷高考语文题型攻略第七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高三总复习苏教版语文试题下载试题预览复习要点掌握文化经典阅读题读懂材料、规范答题的要领。

一、请认真研读浙江卷近三年文化经典阅读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篇目试题参考答案考生现场答案2014年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xī):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_观。

择友(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

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

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2015年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______________”一句的注释。

浩然之气(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2016年《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

②德:通“得”。

2018年高考真题语文(浙江卷)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真题语文(浙江卷)Word版含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从懵.(měng)懂的幼儿到朝气蓬勃的少年,从踌躇满志的青年到成熟的中年,最后步入两鬓.(bìng)斑白的老年:有序变化是生命亘古不变的主题。

B. 虽然语言系统有自我净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分层过滤,淘尽渣滓.(zǐ),淬.(cuì)炼真金,但是当下网络语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仍不容小觑。

C. 江上一个个漩涡,似乎在仰首倾听清晨雁鸣;那些雉堞.(di é)、战车,均已废驰;鸟鸣声穿过山风烟霭,落满了山峦;遍野麦浪,渐成燎.(li áo)原之势。

D. 对于那些枉顾道德与法律铤而走险的电商平台,有关部门必须给予相应的惩.(chěng)罚,否则难以制止种种薅.(hāo)顾客羊毛的恶劣行为。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常见常用字字音字形的把握。

主要考查的是多音字、形近字和异形字,有些字的读音区别度很小,可能体现在音调、平翘舌、前后鼻音等。

记忆它的读音时一般根据它的语意或词性。

A 项“两鬓”的“鬓”,念作“bìn。

”C 项“废驰”的“驰”应写作“弛”。

D 项“惩罚”的“惩”,应念作“ché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第55 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络绎不绝....,显示出各界对中- 1 -国插画现状与发展的关切。

【甲】什么是插画?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一本书如果以插画不为主,以文字为辅,就被称为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

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

【乙]在各色画笔下,蝴蝶、花朵、叶子、大树等跃然..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蕴涵的深意纸上,孩子可以对色彩、实物进行认知学习。

在学校里阅读的绘本,父母在家里也可以和孩..。

【丙】“绘境子一起阅读。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学前启动真题体验——试考题·明考向1.(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

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答:解析: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盛年之时曾梦见他,欲行其道。

且孔子自称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周文化的重任,却因自身衰老而“不复梦见周公”。

“梦见周公”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参考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解析:这则材料在于说明德更重要还是才更重要,也就是德与才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华,但如果“骄且吝”,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说明孔子在德与才之间更看重德。

参考答案: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假使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论语·泰伯》) 2.(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浙江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精练二十精赏表达技巧的两个关键点

浙江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精练二十精赏表达技巧的两个关键点

中心题点精练二十精赏表达技巧的两个要点点古诗阅读是一种赏析性、审美性阅读,赏析的要点是对表达技巧的赏析。

在做题实践中,考生计在的一个广泛问题就是技巧判断禁止,成效赏析不到位。

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一方面要持续稳固原有的知识系统;另一方面要增强知识的动向运用,在“判断”和“成效”两个要点点上多下功夫。

阅读下边这首词,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方岳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芦叶篷舟千里,菰菜莼羹① 一梦,无语寄归鸿。

醉眼渺河洛② ,遗恨斜阳中。

洲外,山欲暝,敛眉峰。

人间俯仰遗迹,惋惜两仙翁③ 。

不见当时杨柳,不过以前烟雨,磨灭几英豪。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①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当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返乡。

②河洛: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地域,泛指为金兵所占据的广大中原地域。

③两仙翁:欧阳修与苏东坡。

欧阳修在扬州西北修筑了平山堂,苏轼曾作《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言及平山堂。

1.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远山惨淡,沉沉欲睡,就要收敛自己的眉峰。

运用拟人手法,描述了远山暮色之景,引出对人间沧桑的叹息。

2.联合全词,简析词人的复杂心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孤单流浪,想念家乡之情。

②中原未复,河山破裂之悲。

③光阴易逝,世事无常之感。

④怀才不遇,功业难成之叹。

阅读下边这首清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宿大慈寺范光阳荒祠古冢凭高望,乱竹禅房向晚行。

断续风吹钟愈好,淡浓云过月还明。

里儒信口为诗句,野衲[ 注 ] 迎人亦世情。

唯有空山知我意,故飞毛毛雨助溪声。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把握思想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把握思想

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考情预览】1 •选材 以近五年高考为主,结合2009年开始考查文化经典以来的选文,可看出呈现出以下特点:以儒家经典著 作及注疏、后人相关文章为主,兼及墨家、法家著作。

提醒:道家思想与儒家可比性大,也要注意训练。

2•命题两道题目,题型稳定。

第一道多为填空题,有时也会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第二道为简答题。

考点为对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有时根据文本难度,只考査理解能力,如2015. 2016两年。

心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 规律技法提分点27把握思想明内容f逐句理解析观点技法呈现庶茫疔亞泪:标导航涵思维驱动曲突破理解传统丈化经典以側说法鑼签變考题印证逐核心突破膨i读文支招四意识理解观点一要具备学派意识儒家有仁义礼智信,道家有无为而治,墨家的非攻,法家的锐意改革等,都是各自学派的核心观点,这一点要明确。

二要具备主次意识对于阅读有难度的文本,要以自己能读懂的句子为核心,逐步理解难懂句子的大概含意,然后印证、推测。

三要具备联系意识2.联系题目。

做题之前可先看第二题,它往往会提示选文的话题核心。

四要具备概括意识选文中的事件或观点需要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尽量选用经典中的成语、短语等概括性强的词语。

典题文本(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子曰: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

②使:假使。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孔子说:“(一个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骄傲又吝也就不值得看了。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讲义:第九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二+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讲义:第九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二+Word版含答案.docx

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理解思想,攻克题型一、《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一)为政以德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应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1)~(2)题。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参考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

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

”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题点精练二十二经典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准确回答核心题点精练二十二经典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准确回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是浙江卷考查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要很好地完成任务,准确回答问题,需要从两大方面努力:一是认真研读如《〈论语〉选读》等文化经典,把握住它的思想内涵及其承接的语言文字;二是加大训练量,以练促读,读练结合。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2)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康有为《论语注》)(3)学有未得,愤而忘食。

学有所得,乐以忘忧。

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

如是孽孽,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

……言之甚卑近,由之日高远。

圣人之学,人人所能学,而终非人人之所能及;而其所不能及者,则仍在好学之一端。

此其所以为大圣欤!(钱穆《论语新解》) 1.根据(1)(3)两则材料,用一个词语概括孔子的主要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好学。

2.对孔子的那句话,康有为和钱穆在理解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者分析侧重点有所不同。

康有为谈的是因好学而达到的境界,关注的是结果;不在乎世俗的贫贱与忧苦,忘记了岁月的流逝。

钱穆说的是学习的不同状态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关心的是两者间的关系: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不知老之将至。

参考译文(1)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不回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起来忘记吃饭,快乐起来忘记忧愁,不觉得衰老快要到来,如此而已。

”(2)忘记了吃饭,就不知道贫穷与低贱;忘记了忧愁,就不知道辛苦和悲戚;忘记自己将要衰老,就不知道生与死的区分;不是至高无上的人哪里能到这样的境界呢?(3)学习没有所获,就会发愤而忘了吃饭。

学习有所收获,就会快乐得忘了忧愁。

学习没有止境,这样孔子的发愤和快乐也没有止境。

像这样勤勉,只担心时间不足,而不知道岁月已经过去了。

……说的时候非常谦卑浅俗,由此一天天达到高远的境界。

圣人学习的,人人都能学习,但最终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而人们所不能达到的,则仍然在好学这一点上。

这就是他之所以成为大圣人的原因啊!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2)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韩非子·二柄》)(3)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名不为指也。

(公孙龙《指物论》)3.(1)(3)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名”分别是指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定)名分名称4.分析(1)(2)两则材料中孔子、韩非子对于言行问题的不同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侧重说言,强调言要行得通;认为不能马虎对待自己的言语,要能够说得清相应的名分,说出来还一定要行得通。

韩非子侧重说行,通过考察行是否和言统一来进行赏罚;认为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

参考译文(1)所以君子用一个词,一定(有它一定的理由,)可以说得出来,而顺理成章的话也一定行得通。

君子对于措辞说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

(2)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

(3)世界上之所以没有独立存在的物的属性,是因为物有各自的名称,而物的名称并不反映物的具体属性。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尽心上》)二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墨子·兼爱上》)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5.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在“爱”的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__爱,墨子主张________爱。

(各用一个字概括)答案仁兼6.结合材料,简析孟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的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孟子之“爱”:由己及人有差等;以血缘为基础,出于天性。

②墨子之“爱”:视人如己无差等;以利益交换为基础,出于功利心。

(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一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抱仁爱之心,但谈不上亲爱之情。

只有亲爱亲人才能仁爱百姓,只有仁爱百姓才能爱惜万物。

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

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兄长的。

二假若使天下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看待弟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之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之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之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之损害他。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论和与同》) 注①献:进言指出。

②干:违背。

③据:大夫梁丘据。

7.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思想。

答案中庸8.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和”,讲究原则以寻求各方的统一与平衡,如材料所言,国君认为可行之事而实则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应加以指出,切不可君云亦云,反之亦然。

“同”,则是无原则的调和,君云亦云。

(2)“和”的结果是达到整体的和谐,使可行的更加完备;不可行的能从中汲取积极的因素。

“同”的结果,则因异口同声而趋于单调沉闷,给事业带来损害。

参考译文(1)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谐。

”(2)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

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百姓没有争斗之心……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

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能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一、通过阅读,抓住关键词语,准确把握思想内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所提供的语段材料,都具有短小凝练、字约意丰的特点。

阅读它们,既要遵循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要求,更要把握经典阅读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于迅速提取关键词语(个别材料在语句中),由此对接经典名家中哪一章哪一部分的思想内容,进而准确把握其思想内涵。

如2017年浙江卷两段《论语》材料,能体现孔子教育技巧的是他对两个学生的教育用语上:对子贡,用“(吾与女)弗如”;对颜渊,用“(我与尔)有是”,一个“弗如”,一个“有是”,可以看出因人而异的勉励技巧;再加上“吾与女”“我与尔”主语的使用,体现了孔子没有为师之架,处处把自己摆进去的平等思想。

又如2016年浙江卷《墨子·节用》段,其思想内涵已明确为“节用”,而“节用”的关键含义就体现在“去费”,如何“去费”呢?“用财不费”“民德不劳”。

通过层层关键词语的提取,墨子节用思想的具体内涵就十分清楚了,答题更不在话下了。

因此,提取关键词语,对接经典思想,是经典阅读的独有方式。

二、因题而异,准确回答从命题形式和考查能力上看,有的题目侧重识记理解,有的侧重归纳概括,有的侧重分析评价。

1.对于侧重识记理解的题目,要善于抓材料的关键词句,提炼观点,并结合题干提示,检索相关知识(名句、成语、思想等)。

2.对于侧重归纳概括的题目,要根据问题的指向,准确提炼作者的观点。

准确提炼观点的一个快捷有效的方法是:从“仁政、忠孝、信义、友爱、修身、教学”这几个方面去思考,因为这几个方面是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3.对于侧重分析评价的题目,要在提炼观点的基础上,对选文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或处世立命的道理进行正确的评价。

评价要客观、准确,符合时代的主流意识。

一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一分为二或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片面偏激。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论语·子路》)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1.分别概括两则材料中孔子力主匡正的内容: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正名正己(正身)2.孔子如此重视“正”,其中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崇尚礼乐之制: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希望匡正名分,恢复周礼,以维护有差别、有等级的社会秩序。

(2)主张为政以德:孔子强调为政必先正己,以身作则,要以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方能收到风行草偃的效果。

参考译文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先生去治理国政,先生将先做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名分吧!……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失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