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案例欣赏共41页
2021年全国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

2021年全国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1. 《苏州刺绣》进校园:苏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与一所中学合作,开展了苏州刺绣进校园的实践活动。
学校开设了苏州刺绣课程,邀请刺绣大师进行指导,让学生亲自体验刺绣的魅力,并制作了一批精美的刺绣作品,展示给校内外师生。
2. 《京剧脸谱》进校园:北京京剧院组织剧团成员进入学校,为学生们讲解京剧脸谱的历史、意义和表演技巧。
学生们通过观看演示和实践练习,学习了不同脸谱的特点和不同角色的表演技巧,并在学校文化艺术节上进行了精彩的脸谱表演。
3. 《粤剧八音》进校园:广东省粤剧院邀请了一支粤剧八音团队进入农村学校,向学生们介绍了粤剧八音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并进行了实践教学。
学生们通过学习粤剧八音的演奏技巧和乐器制作方法,增加了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和兴趣。
4. 《昆曲表演》进校园:江苏省昆剧院组织了昆曲表演团队进入城市中学,进行昆曲表演的实践活动。
学生们观看了专业的昆曲表演,并参与了角色扮演和舞台布景的制作,深入了解了昆曲的表演技巧和舞台艺术。
5. 《陕北民歌》进校园: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了陕北民歌团队进入农村学校,开展陕北民歌进校园的实践活动。
学生们学习了陕北民歌的歌曲和唱腔,通过合唱和个人表演,传承了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
6. 《藏族刺绣》进校园: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与一所藏族学校合作,开展了藏族刺绣进校园的实践活动。
学校邀请了藏族刺绣师傅来校进行刺绣技艺的传授,学生们学习了藏族刺绣的图案和技法,并制作了一批具有藏族特色的刺绣作品。
7. 《彝族古歌》进校园: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了彝族古歌团队进入农村学校,开展彝族古歌进校园的实践活动。
学生们通过学习彝族古歌的歌词和演唱方式,了解了彝族的文化和音乐艺术,展示了彝族古歌的魅力。
8. 《川剧变脸》进校园:四川省川剧院邀请了川剧变脸表演团队进入城市中学,进行川剧变脸的实践教学。
学生们学习了川剧变脸的技巧和动作,通过表演和互动,感受了川剧变脸的神奇和艺术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事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事例巧手银针金线 “绣”出潮乡文化潮州有句俗话:“潮州珠娘免落田,银针绣出半年粮。
”可见,潮绣不只是潮州民间妇女们诉诸情感的信物,还是让她们安身立命的“钱袋子”。
在潮绣的世界里,技艺高超的绣娘们巧手细捻针线,一起一落绣缀世界万物,一花一木浓彩淡抹皆相宜。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潮绣工艺发展到鼎盛时期,品类繁多,绣工遍布城镇农村,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产值超过1亿元,潮绣厂中不再只有绣娘们的身影,不少男绣工们也着手学习这门精细活,用针笔线墨谋出好出路。
“1977年我就进入到潮绣厂,从事高精绣品的研制工作。
”蔡民强回想起毕业后被分配到国营潮州市刺绣厂工作时,自己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
那时的他细心钻研潮绣技艺,花了几年功夫潜心搜集整理出潮绣技艺200多种针法,并详细记载和论述形成翔实文稿。
在采访的过程中凤凰网广东了解到,过去潮州人坐着红头船下南洋,在异国他乡的漫长航旅中,他们常常会携带着一些潮绣祭祀用品以祈求远途平安顺利。
久而久之,祭祀文化中“拜老爷”的传统便被带到海外,从而带动了潮绣制品在海外的需求,让潮绣制品在东南亚一带广泛流传、兴盛一时,受到当地华人华侨的喜爱。
这些带着家乡气息的潮绣制品,或许也代表着这群潮州游子心中最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
精致华丽的潮绣不只应用于庙宇祭祀的装潢,还运用在婚嫁庆贺场合的绣品中。
蔡民强介绍,潮绣嫁衣在潮州婚嫁文化中最为出名,自清代以来,潮州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亲便会为女儿预制嫁衣。
一套潮绣嫁衣全部是用金线银线织成,新娘穿着上身便会显得华贵隆重。
“现在绣制一套全新的潮绣嫁衣价格不菲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技艺繁琐。
”蔡民强向凤凰网广东介绍,潮绣的特色在于造型立体,绣制的花样饱满,让人有种“裸眼3D”的奇妙观感。
苏、湘、蜀绣都以绒绣作平绣,如果说它们像中国的彩墨画传神且富有韵味,那么以金银绒绣作垫绣的潮绣,就像是富丽堂皇的浮雕装饰画,明亮且立体。
潮绣富有质感的呈现效果往往离不开绣工师傅对“立体垫高”技法的熟练掌握。
教育部非遗传承案例名单(2篇)

第1篇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工作,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
为表彰在非遗传承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教育部特制定《教育部非遗传承案例名单》。
以下为部分入选案例,以供大家学习借鉴。
二、教育部非遗传承案例名单1. 案例一: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是我国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
该中心以“保护、传承、创新”为宗旨,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教学、传播和人才培养。
近年来,该中心成功举办了多场国际国内非遗学术研讨会,为我国非遗传承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2. 案例二: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非遗传承基地塘栖镇非遗传承基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
该基地以“传承非遗、弘扬文化”为目标,设有传统工艺、民俗文化、戏曲表演等多个非遗项目展示区。
基地通过举办各类非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非遗爱好者的关注,为非遗传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3. 案例三: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黄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于2010年,主要负责黄陂区非遗资源的调查、保护和传承工作。
该中心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各类非遗培训活动,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
同时,中心还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为非遗传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4. 案例四: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非遗传承基地潮安区非遗传承基地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以“传承潮汕文化,弘扬潮州精神”为宗旨。
基地设有潮州木雕、潮州刺绣、潮州陶瓷等多个非遗项目展示区,通过举办各类非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潮汕文化。
5. 案例五:四川省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成立于2013年,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该基地以“保护、传承、创新”为宗旨,设有蜀绣、川剧、蜀锦等多个非遗项目展示区。
非遗传承创新案例分析

非遗传承创新案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既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财富,也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传统。
然而,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几个成功的非遗传承创新案例,探讨其成功之处以及对传承工作的启示。
案例一:苏绣的现代创新苏绣,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源远流长,技艺精湛。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手工艺缺乏兴趣,苏绣的传承遇到了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绣传承人开始进行现代创新,将苏绣技艺与时尚元素相结合。
他们设计出一系列的时尚产品,如鞋子、包包和服装,并积极参与时装周等活动,提高了苏绣的知名度。
同时,他们还开设了苏绣培训班,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传承了苏绣技艺。
这些创新措施不仅让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传承工作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案例二:古琴的数字化传承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韵。
然而,由于其演奏技巧复杂,传承工作面临着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古琴传承人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创新,开发出了古琴教学APP。
通过该应用程序,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古琴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
同时,这些传承人还建立了一个在线社区,让学习者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
这一数字化传承模式不仅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也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途径。
案例三:马戏的文化创新马戏作为一种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曾经在中国非常受欢迎。
然而,在现代社会,马戏在面对电影、电视等娱乐形式的竞争下逐渐式微。
为了保护和传承马戏文化,一些马戏团开始尝试文化创新。
他们结合了当代的科技和创意元素,设计出了一系列新颖的马戏表演,如灯光马戏、投影马戏等。
这些表演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使马戏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同时,马戏团还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开设马戏培训班和表演交流活动,推动马戏文化的传承。
综合实践案例(非物质文化)——皮影戏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综合实践学习案例:题目:探究青海省皮影戏的发展与现状班级:湟中县土门关乡初中七(2)班指导老师:赵元飞喇海忠组员:张宪秀赵洪昌曹得清马兰霞课题研究的科目:语文研究目的:我省皮影艺术遍布民间,历经几次兴衰。
然后现状却呈现濒危之势,后继乏人。
为了挖掘我国皮影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俗文化。
使青少年更多更好地接触将已消逝的非物质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延续文化发展。
通过宣传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研究意义:在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更该具备文化内涵。
在当今社会,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流,物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非物质精神文化的发展。
皮影戏等一些文化面临消逝后继无人的危险,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呼吁当代青少年关注皮影戏文化遗产。
初中生对皮影戏文化并非了解,通过这次研究,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皮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
内容:从皮影戏的起源,发展,现状,艺术价值,前景等方面进行研究。
探究方法:可以在网上查相关资料、运用调查问卷、归纳总结,了解青少年对皮影戏的认识。
指导老师:赵元飞喇海忠调查问卷:赵元飞写作:喇海忠赵元飞收集资料:赵元飞喇海忠时间安排和活动步骤:第一步:发放调查问卷及相关资料的收集,研讨小结。
收集并整理资料。
探究性学习及任务:了解本地民风民俗,探究民间艺术皮影戏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资料)研究皮影戏的价值与贡献中国皮影艺术源于生活还于生活。
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由皮影艺术构成的文化氛围,早已波及到世界各国。
皮影戏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
它自13世纪先后传入亚欧各国到现在,都一直受到外国人的喜爱。
早在1781年,德国文豪哥德就用皮影戏来庆贺他的生日,使得宾客惊喜不已。
在土尔其,至今还盛行着皮影戏的传统文娱活动。
我国的皮影剧团每到国外演出,都受到高度赞誉。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国外学者公认中国皮影戏是近代发明电影的先行。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

男
汉
66
155
灯舞(苏家作龙凤灯舞)
河南省博爱县
毋启富
男
汉
64
156
Ⅲ-46
沧州落子
河北省南皮县
张洪通
男
汉
58
157
Ⅲ-48
火老虎
安徽省凤台县
孙永超
男
汉
85
158
Ⅲ-52
肉连响
湖北省利川市
吴修富
男
土家
80
159
Ⅲ-55
翻山铰子
四川省平昌县
吴华得
男
汉
41
160
Ⅲ-56
靖边跑驴
陕西省靖边县
张有万
男
姚启华
男
汉
68
88
Ⅱ-87
嘉善田歌
浙江省嘉善县
顾友珍
女
汉
71
89
Ⅱ-104
老河口丝弦
湖北省老河口市
余家冰
女
汉
64
90
Ⅱ-109
苗族民歌(湘西苗族民歌)
湖南省吉首市
陈千均
男
苗
65
91
Ⅱ-110
瑶族民歌(花瑶呜哇山歌)
湖南省隆回县
戴碧生
男
瑶
59
92
Ⅱ-111
黎族民歌(琼中黎族民歌)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
自治县
黄代书
男
土家
64
39
Ⅱ-17
傈僳族民歌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
自治州泸水县
李学华
男
傈僳
56
40
Ⅱ-19
裕固族民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案例一、案例背景及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现象和表现形式。
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本文将以中国传统戏曲为典型案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二、中国传统戏曲概述中国传统戏曲起源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剧种。
在中国的地域范围内,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越剧等。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包括音乐、舞蹈、唱腔、表演等多种元素。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录方式。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戏曲常被用作庆祝节日和重要场合的娱乐活动。
三、中国传统戏曲面临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戏曲面临着许多问题。
其中包括:1.观众群体缩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少。
2.演员队伍老龄化。
传统戏曲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练习,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年轻人不再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戏曲技艺,导致演员队伍老龄化。
3.传承方式单一。
目前,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师徒制度。
这种方式虽然保证了戏曲技艺的延续,但也存在局限性。
四、中国传统戏曲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
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戏曲文化,并鼓励年轻人参与到相关活动中来。
2.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加大对传统戏曲的资金投入,支持相关机构和个人开展戏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3.制定政策法规。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保证了传统戏曲的合法权益和发展空间。
4.探索新的传承方式。
政府鼓励对传统戏曲进行创新和改革,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表现形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五、典型案例:京剧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为了保护和传承京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成立京剧保护中心。
非遗保护典型案例

非遗保护典型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下面列举几个非遗保护的典型案例。
首先,云南丽江古城借助非遗保护实现了城市更新。
丽江古城是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丽江市政府采用了非遗保护的方式,对古城内的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如“东巴文化”、“木刻年画”等。
这不仅促进了丽江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在非遗保护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其次,浙江义乌市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义乌市是一个以商贸业为主的城市,但在最近几年,义乌市政府开始注重非遗保护,如“皮影戏”、“剪纸”等。
通过非遗保护,义乌市成功地将文化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增强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一个集商贸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城市。
第三,广东佛山市重视非遗保护,将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佛山市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南拳”、“佛山木偶戏”等非遗项目。
为了保护这些非遗项目,佛山市政府将非遗保护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非遗保护基地、成立非遗保护委员会等。
这些措施为佛山市的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非遗保护是一项重大的文化责任,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非遗保护,将非遗传承下去,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
好的传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