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鸩而亡的苏格拉底

合集下载

酒后误事的历史故事

酒后误事的历史故事

酒后误事的历史故事在历史上,我们经常可以找到一些酒后误事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会给人们带来许多启示和反思。

一个有趣的酒后误事的历史故事是关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故事在当时备受瞩目。

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经常和朋友们聚集在雅典的客厅里进行哲学讨论。

有一次,他和几个好友一起参加了一个盛大的酒宴。

这个酒宴是由一个富有的人举办的,人们都沉浸在狂欢的氛围中。

酒宴进行得非常愉快,大家喝酒、聊天、跳舞,热闹非凡。

然而,随着酒宴的进行,人们开始放肆地喝酒,其中包括苏格拉底自己。

他和朋友们一起灌了好几杯酒,渐渐地醉了。

在醉酒的状态下,苏格拉底变得有些疯狂。

他放开了自己的思维,开始四处发表他的哲学观点,吸引了众人的注意。

然而,他的言辞变得越来越激烈,他开始讽刺和挑衅他人,让人们感到非常不舒服。

其中一个年轻人感到被苏格拉底的辱骂所冒犯,他情绪激动地向苏格拉底发起了挑战。

在酒宴的气氛中变得紧张起来,人们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然而,酒醒后的苏格拉底,并没有对这一事件做出任何回应。

他继续以平静和理智的态度回答年轻人的质疑,并以他一贯的哲学思考引导对话。

慢慢地,气氛缓和下来,人们意识到醉酒状态下的苏格拉底并非真实的他。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首先,酒后容易失去理智和控制,逼迫我们展示我们内在的本质。

其次,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言行,以避免因酒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最后,我们应该记住,人的真实品质和品格不应该只取决于酒后的表现。

总结来说,这个酒后误事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英雄也有失控和疏忽的时候。

我们应该从故事中吸取教训,时刻警惕内心的冲动和情绪,在喝酒时保持理智和节制。

这样才能避免因酒后误事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困扰。

苏格拉底之死与守法

苏格拉底之死与守法

摘要苏格拉底之死一直被法学界所关注,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智者,用自己遵守法律的行动,捍卫了雅典的法治。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法治也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法律发展,到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再到近现代的启蒙运动,和近代法治的建立和健全,西方国家的法治建设比我们早,法律思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人们心中法治观念和法治态度是不同的。

而我国要成为现代法治国家,就要先宣传法治的思想。

现今,民事判决执行难问题是影响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问题之一。

法律判决如果得不到执行,那么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从苏格拉底之死显示出了遵守法律的必须性与可贵性,如果人们能自觉遵守和执行法律,那么执行难就不再难了。

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我国公民心中形成守法的思想,形成法治思想,在我国社会要形成法治文化。

而在加强法治宣传,建立法治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执行力度,完善执行制度,从思想和制度两方面入手,从而解决我国的执行难问题。

关键词苏格拉底;守法;执行;法治ABSTRACTThe death of Socrates has alway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y the method educational circles, a wise man of this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used himself to obey law to defend Attic of rule of law。

"Rome was not built in one day", and the rule of law could not be a day either and can complete of, the law that is from ancient Greece, ancient Rome development, arrived medieval theology rule, again arrived near modern of enlighten spor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rule of law with sound, west n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comparing with us earlier, the law thoughts in the position in the people's heart is different from the rule of law idea and the rule of law attitude in heart .But the our country wants to become a modern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will publicize the thought of rule of law first。

借刀杀己——苏格拉底之死

借刀杀己——苏格拉底之死

借刀杀己——苏格拉底之死徐州师范大学07教11黄欢(07091052)前言外国教育史是大二的课,何老师介绍苏格拉底生平时提及的绞杀并未引起我的半分诧异。

直到自己翻柏拉图的书时才开始迷惑:苏格拉底是讲“知识即美德”的道德家,雅典是宽容言论自由的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的民主政体的典范,为何雅典要判苏格拉底的死刑?这个西方思想史上的“心病”,文聘元在《西方的哲学故事》中归纳了对它的六种解释①:(一)苏格拉底代表‚真理‛,而‚真理‛抵档不住‚真实‛,毒药是‚真实‛,所以苏格拉底式的‚真理被毒药毒死了‛。

这一问题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由舍斯托夫演绎得极为出色:当人类的苦难比海底的沙子还重时,什么是思维正确的真理?什么是知识正确的德行?另有人如托瓦尔则惊叹:苏格拉底的死亡中最可怕的是雅典继续走它的路,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我们今天不是常说:‚地球照样转!"(二)尽管苏格拉底反对雅典民主法制的内容,但仍然遵守雅典民主法制的形式,甘愿服从判决饮鸡酒而死。

因为守法是公民最起码的道德。

法的内容是可以修改或改变的,但法的形式改变等于取消法本身。

而城邦无法无以立城邦,公民无法无以立公民。

苏格拉底的行为既表明他是法的批判者同时又是法的维护者,从而显示了公民最高的德行。

伯内特、泰勒特别强调了这种看法。

(三)苏格拉底之死是人类会死、能死、赴死的典范。

他为自己承诺的神义、真理、原则而死,也为自己承诺的公民职责与义务而死,即为思想言论自由,包括承担这种自由所招致的一切横逆并在此横逆中挺身为一自由人。

黑格尔这样说。

尼采也如是说:‚苏格拉底在我们看来是第一个不仅知道生,而且知道依照那种知识的本能去死的人。

‛罗素最后还是忍不住椰榆了一句:‚如果他不是相信灵魂不朽,不是相信死后与神同享福社,我会对他的死表示更多的尊敬。

‛(四)不少人将苏格拉底的死同基督耶稣的死比较,认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因死称义‛。

我们的孔夫子是知道‚杀身成仁‛的,可惜天道没有给予他如此悲壮的命运。

语文版语文高一苏格拉底生平 苏格拉底之死 素材 语文版必修2

语文版语文高一苏格拉底生平 苏格拉底之死 素材 语文版必修2

苏格拉底生平儿时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其父索佛洛尼斯科斯(Sophroniscus)是雕刻匠,母亲费纳瑞特(Phaenarete)是助产妇。

苏格拉底生就有着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

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

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

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

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

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终身信奉。

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

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青年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

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

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

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

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苏格拉底喝下毒酒,通过“死亡”这道大门进入永生

苏格拉底喝下毒酒,通过“死亡”这道大门进入永生

苏格拉底喝下毒酒,通过“死亡”这道大门进入永生苏格拉底喝下毒酒,走了两步,说两腿发麻,便躺到吊床上。

一会,监刑官摸摸他的身体已发凉,就把他的脸盖起来。

突然,苏格拉底自己掀起盖头,说:克里托,我欠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公鸡,请不要忘了还他。

”苏格拉底被誉为“西方的圣人”,与我国的孔子属于同一时代。

苏格拉底喜欢思考和探索,有时,他正和别人聊天,聊着聊着会突然陷入“冥想”。

他冥想的时间很长,最长的一次是呆站在雅典广场,从清晨到黄昏,又从黄昏到第二天的清晨,整整“冥想”了一天一夜。

他喜欢当街演讲,战争、政治、哲学、艺术、伦理、道德都在他演讲之列,他的演讲蕴含着逻辑力量和智慧的光芒。

他非常爱国,三次服兵役,还救下了雅典政治家军事家阿尔基比阿德斯、古希腊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色诺芬,后者后来成为了他的学生。

大约从40岁起,苏格拉底有了一大批自己的崇拜者,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师徒三代人被称为古希腊三贤。

作为思想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能者治国论”,他认为国家重要的公职不应该由抽签选举产生,而且他经常以演讲和辩论的形式宣传“能者治国论”,这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

公元前399年的一天,苏格拉底被人起诉,投票结果,他被判处死罪。

按照当时的雅典法律规定,被判死刑的人可以提出选择流放或缴纳罚金来代替死罪。

但是苏格拉底拒绝了,在等待死亡的一个月里,他的几位有钱的朋友买通了看守,只要苏格拉底同意,他随时可以潜逃,但苏格拉底又拒绝了。

30天后,苏格拉底喝下了毒酒,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那句话也是苏格拉底留给人类的最后一句话。

那句话的意思是,他马上要通过“死亡”这道大门进入永生,他要求弟子们代他向古希腊医神献祭一只公鸡表示感谢,让他的灵魂从“肉体”这场大病中痊愈,让他进入到一种“更繁荣的生命。

”。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5课《苏格拉底之死》》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5课《苏格拉底之死》》

总结归纳人物形象
苏格拉底在安静中死去。他以无与伦比的 “智慧”击败了生命本能,超出了与生俱 来的死亡恐惧,捍卫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进入了一种崇高境域。他的天才学生、本 文的作者柏拉图,通过描写他的“安静” 之死,塑造出“最勇敢”“最有智 慧”“最正直”的圣人形象。
延伸拓展
苏格拉底的精神有着无法估计的魔力,他的思想与 精神浓缩在许多浑厚而充满智慧灵光的名言中, 至今还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1.我们的需要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2.想左右天下的人,需先能左右自己。 3.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4.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 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5.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 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本来的那一 份。
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古希腊著名 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其学说具有 神秘主义色彩,认为天地万物生存毁灭, 皆出于神意,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 而在于“认识自己”,在于教诲人们过道 德的生活,认识普遍的道德规范,倡导 “知德合一”说,认为“美德即知识”, “作恶即无知”。他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 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公元 前399年他以传播异说和毒害青年罪被判处 死刑,从容饮鸩而亡。
6.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知人们答案,而 是向他们提问。 7.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 光。 8.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9.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 加你的怒气。 10.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 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 病情。
布置作业
选取本课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你最喜欢的一 则苏格拉底的名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进行深入思考,写出真实的感受。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年,本是极平凡的一年,但它却因一个人的死而被历史所铭记,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

这一年的5月21日,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并饮鸩自尽。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师爷,他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几乎和孔子在中国的地位等同。

他的死是雅典的悲剧,更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影响力甚至可以和耶稣之死相提并论。

1.被判有罪公元前399年4月的一个清晨,苏格拉底正在市场上和人讨论科学问题,一个人带着两个证人走近他,扬言要到执政官那里告苏格拉底不敬神,腐蚀青年等罪状,要求判处他死刑。

苏格拉底有一些吃惊,但旋即坦然地和人继续他们有关科学的讨论。

对苏格拉底的控告在执政官处登记后,一下就成为了爆炸性新闻。

人们争相传播这一消息,而苏格拉底的敌人也联合了起来。

审判日期定在了5月21日。

历经波折后,雅典重新建立了新的民主制,但这个时候的民主制其实已经有些变味儿了,不再如当初民主制度具有严肃性和崇高性了。

这一点,从雅典民主法庭在战争关键时期判处有战功的将军死刑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

对此,苏格拉底的学生和朋友非常替他担心。

有人为他准备好了答辩,告诉他只要苏格拉底照本宣科,就会被判无罪,但被苏格拉底拒绝。

5月21日的审判大会上,苏格拉底不仅没有请求宽恕,反而开始了慷慨激扬的演讲。

他宣称自己奉有神谕,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而其他人无论身居何位,都是一群笨蛋。

苏格拉底激怒了陪审团,最终,500人的陪审团投票结果是判处有罪280张票,判处无罪220张票,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起诉人提出要求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此时,如果苏格拉底提出自愿流放或者支付一笔罚金,它的死刑是完全可以被免除的。

然而,苏格拉底依然拒绝这么做,他甚至狂妄地建议宣布他为雅典的公民英雄,让市政府在他的余生中免费供应他一日三餐(在当时的雅典,这是一项很特殊的尊荣)。

苏格拉底的态度再次激怒了陪审团,在接下来的投票中,他被以360比140的票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

阮炜:―苏格拉底问题‖背后的政治一―世俗的圣人‖——与耶稣比较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圣人,即孔子。

在西方,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降,耶稣之外又多出了一个圣人,即苏格拉底。

大体上讲,苏格拉底只是在知识分子中才被视为圣人,准确地说被视为一个―世俗的圣人‖。

[1]这里定语―世俗的‖表明,此圣人苏格拉底与彼圣人耶稣有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的原因又在于前者与后者拥有的神圣向度没有什么关涉。

一般的西方老百姓虽然并非不知道―苏格拉底‖这个名字,但从传统和习俗上看,他们显然更信耶稣。

何以见得?西方语言常常以―耶稣‖或―耶稣基督‖作惊叹词,而―So-crat-es‖这几个音节却绝对没有这样的功能,便是证明。

试想,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如果遇什么惊悚、恐惧之事,脱口而出的呼语竟然是―Socrates‖,而非―Jesus‖,或―Jesus Christ‖,那该是多么荒谬,多么可笑!乍看起来,―世俗的圣人‖是一个悖论。

―俗‖与―圣‖本应是矛盾冲突的两极,至少很难调和,但在苏格拉底身上却能较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不太让人难堪。

何以如此?苏格拉底之所以被视为―世俗的圣人‖,应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他也像耶稣那样大力张扬一些新的价值观,从而对传统价值体系构成了挑战,也对既有社会政治秩序或既得利益构成了威胁。

事实上,起诉他、置他于死地的人对他提出的三项指控中的两项是:―崇拜新神‖和―不崇拜城邦诸神‖。

在当时条件下,崇拜新神,不再崇拜旧神,意味着用新的价值观来置换旧的价值观。

如果这种指控属实,那么苏格拉底的行为与耶稣宣称自己是―基督‖或救世主,甚至是―上帝之子‖,从而对犹太教大祭司的权威构成威胁如出一辙。

另一项指控更为致命,看上去是导致苏格拉底被处死的主要原因,即―腐蚀青年‖。

那么,他是如何―腐蚀‖青年的呢?既然将青年吸引到苏格拉底身边的是他那独特的论辩方式和―哲学‖(或者说―爱智学‖),对他们的―腐蚀‖也不可能不发生在价值维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399年春,时年七十的苏格拉底被雅典的统治者判处死刑。

罪名:不敬神灵和蛊惑青年。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 年,正值华夏战国时代的初期(周安王三年),古希腊雅典的三位罗织罪状的检查官:墨勒托斯,一位拙劣的悲剧合唱歌曲的作者;安尼托斯,一位制革的匠人;一位演说家,一起指控当时著名的学者、哲学家苏格拉底有罪。

他们对苏格拉底指控的基本内容如下:“苏格拉底违反法律表现在他不尊敬城邦所信奉的诸神,而且还引进新神;他的违法还表现在他蛊惑青年,使之误入歧途。

”不知道这三位检察官用了些什么证据,竟然说服了雅典的公民,让他们认为城邦应该判苏格拉底死罪。

这样,苏格拉底就被宣判为有罪,定为死刑。

但是没有随即行刑,推迟了一个月以后才执刑。

在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有充裕的时间与机会出走逃避。

他的朋友克里同曾多次劝说他远走高飞,但他不为所动。

因为苏格拉底自认是一名雅典公民,就要遵守雅典所制定的法律,以身殉道,甘愿受死。

苏格拉底还认为,如果在他的朋友及学生的协助下越狱逃走,是“以错对错”,这种办法不可取。

另外,按照当时雅典的法律规定,所有被判有罪的人都可以请求宽恕。

但是这样做就等于承认自己有罪,当然苏格拉底是不愿意这样做的。

当时雅典法律还规定,被判有罪的人还有自己选择某一种刑罚的自由,即在认罪的前提下交罚金或者选择被放逐处罚。

这些都是古希腊雅典当时宽容的民主措施。

然而,苏格拉底一贫如洗,他声称,自己没有这笔钱,也不愿意交罚金。

苏氏也不愿意领着妻子和孩子,在法庭垂泪乞求同情和宽恕。

他倔强的态度惹怒了法官,但他表示“我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婢膝地乞求比死还坏得多的苟且偷生”。

苏氏对死也不畏惧,因为他认为“灵魂不灭”或“灵魂转移”,人死后可以到另一世界,即冥府,在那里,“充满希望”的新生又将开始。

他视死如归,最后临危不惧,饮鸩就刑。

那是5 月间的一天,苏格拉底将饮鸩就刑。

当死神的脚步向苏氏越来越逼近的时候,在囚禁着苏氏的地方聚集了不少人,其中有他的挚友克里同,还有其他的朋友及他的学生。

这时,克里同问苏格拉底:“你还有没有别的事情要作交待?如关于你的家人或其他别的事,我们都是愿意尽力去做这些事的。

”苏格拉底回答道:“没有什么事情。

我只是希望你们能按照我往常所说的那样去做,要好好照顾自己。

你们若是能好好照顾自己,就等于是帮助我和我的子孙后代。

要是你们不好好地照顾你们自己,不遵从我方才及以往说过的道理,不管你们现在如何郑重地答应我所要做的许多事,那都是没有什么用的。

”克里同说道:“我们一定要努力去做的,但我们该怎样安葬你呢?”“按照你们所想的方式就可以了,只要你们心中真正感到我还存在着,并没有离开你们,那么你们就以你们所想的方式埋葬我吧。

”苏格拉底说完这句话后微微一笑,看着围绕在他身旁的众人,接着又说:“各位,克里同并不了解现在的这个我就是苏格拉底,反而认为在不久后他看到的尸体才是我,所以才向我提出如何埋葬我的问题。

在我饮鸩去世后,我要告诉你们,我去另一个国度了。

有关这个问题,刚才我们谈论了许久。

这是因为一方面希望你们镇定下来,另一方面,也是在安慰我自己。

可是我们之间方才的谈话,好像克里同并没有听进去。

我恳求你们向克里同担保,向他作保证,我死后是不会留在这儿的,会去离这儿很远的乐园。

这样一来,克里同的心情就能平静下来。

那样,在他看到我躯壳被埋葬或焚化时,他的悲恸或许要减少的,因为他不会感到那样做不是对我的虐待;同时,在埋葬尸体时,他不至于说:‘埋葬的是苏格拉底。

’克里同啊,你必须丢掉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想法,以免伤害自己的心灵。

你要鼓足勇气说:‘埋葬的只是苏格拉底的躯体。

’关于怎么样埋葬,就照你的意思,按照现行一般的民俗做就行了。

”苏格拉底说完上面这些话后就站起来,然后走进另一间房子去沐浴。

这时,克里同和其他人留在外面,没有跟着进去。

他将苏格拉底向他们说过的事情提出来,大家互相间讨论讨论。

对于这些,他们进行了回忆、反思,对于苏氏以往的不幸遭遇,感到哀伤和叹息。

在场所有的人都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一群没有父亲的孤儿,必须就要面对寂寞和现实的人生。

在苏格拉底沐浴完毕以后,他的家人,包括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17岁,名叫兰普罗克勒斯,另外的两个都还很小,以及他的第二个妻子克珊狄波斯,来到他身边。

苏氏当着克里同等人的面将他迫切希望的事向他的家人讲了,作了交待。

然后让妻子和孩子先回去。

随即转身到克里同等人处。

这个时候天渐渐黑起来了,苏氏坐了下来,便不再多说话了。

不一会儿,由11人组成的刑吏队的一名下属走近苏格拉底的身旁说道:“苏格拉底啊,你跟别的囚犯真是很不同呀!在我接到命令要他们饮鸩就刑时,他们要不是耍赖就是咒骂我。

而你对我从来没有埋怨过。

自从你被关在这里以后,我已经了解你是这座牢里所有犯人中最高尚、最温和也是最伟大的人物,到现在我相信了这一点。

你是一位很明事理的人,你清楚,有关你的事,责任不在我,因此,对我也不生气。

想来你也明白,我要对你说些什么,我就是要请你保重,也要请你对这无法改变的事,要以轻松平静的心情忍耐下去。

”这人说完上面这些话以后,就淌着眼泪难过地离开了。

这时众人沉默,苏格拉底对正离去的那人的背影说道:“你也要保重,我会照你所说的话那样去做的。

”然后,苏氏向克里同及其他在场的人说道:“那个人跟我很亲近,他一有空总是来和我说话。

像他这样的人现在已经不太容易找到了!我是由衷感激他。

克里同,我们要照他所说的话去做。

请你叫人把鸩,即毒药拿来好吗?要是还没有准备好,就让他们赶快准备吧。

”克里同回答道:“苏格拉底,可是太阳仍然照耀在山顶上呢,还没有落坡。

其实我也知道,不少人接到就刑的通知后,总是要拖延一段时间才饮鸩,即毒药。

他们还要尽情吃一些美味,最后欢乐一番,然后才去死。

所以,你用不着那么急,时间还是有的呢。

”苏格拉底回答道:“克里同啊,那些人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对自己有好处。

但是,我不像他们那样也是有理由的,因为我觉得推延饮鸩,即服毒的时间,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用的。

如果到了这时候,还什么也放不下,只能增添些自我嘲讽而已。

因此,还是照我的吩咐去做吧,不要再坚持了。

”到了这个时候,克里同只好用目光暗示在旁等候吩咐的小童,那个小孩就走到外面去了。

一会儿,这个孩子又走了回来,并且领着一个人进来。

这个进来的人手里捧着一只杯子,里面盛的就是鸩,即毒药。

于是,随时都可饮鸠就刑了。

苏格拉底对这个手里捧着毒药杯的人问道:“请你告诉我,我该怎样做才行?”那个人说:“你喝下这杯毒药以后,只要不停地在这里走,如果感到两脚逐渐沉重起来,而且越来越重,于是你就躺下来。

这就表明毒药已经生效了。

”说完了这些话,此人就将盛着毒药的杯子递给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把杯子接了过来,脸色一点也没有变,镇定自若,跟平时的表现完全一样。

他看了一看把杯子递给他的那个人,然后问道:“我可不可以从杯子里取一点出来,把它献给神呢?”那个人回答道:“我们准备的毒药的分量刚刚好。

”苏格拉底于是说道:“这我是知道的,我只是想向神祷告罢了,祷告我从这个世界到达另一个世界,能够平安幸福!这也是我用这杯中之物作为饮料,以此来向神许愿。

”苏格拉底把毒药饮下去了。

方才,在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在抑制自己,尽量忍着眼泪,不要哭出来。

但他们看到苏格拉底喝光毒药就刑时,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了,不得不捂着自己的脸哭了起来。

要是说这是为了苏格拉底而哭泣,倒不如说是自我悲伤,感到自我的不幸,为的是丧失了这样好的朋友和老师而哭泣。

克里同最不能抑制自己的眼泪,因而站了起来。

在场的阿波罗多罗斯是苏格拉底的好友,眼睛早就哭红肿了,现在更是情不自禁,呜呜地痛哭起来,泪流满面,悲伤极了。

阿波罗多罗斯悲痛欲绝的表现,使在场所有的人都受到感染,大家难过得更不能自制,悲恸到了极点。

只有苏格拉底的态度十分从容,镇定自若。

他看到众人的这种情形,说道:“你们到底在干什么呢?真是让人受不了。

我之所以要把女人和孩子打发回去,就是怕他们像这个样子。

我经常听人说,作为男人,应该安静地死去。

所以你们面对着我,应该镇定下来,要坚强些!”周围的人听到苏格拉底说的话,都觉得不好意思,于是全都抑制住了自己的眼泪。

然后大家看着苏格拉底在不停地走动,逐渐发觉他的脚步沉重起来。

拿鸩,即毒液给苏格拉底喝的那个人,就让他躺了下来,然后用手在苏格拉底的身上摸了起来,并对他左右的脚踝进行检查。

这个人用力压住苏格拉底的脚踝,并问道:“感不感觉痛?”苏格拉底回答说:“不。

”那个人又按他的膝盖,并告诉周围的人,说道:“苏格拉底的身体已经慢慢地僵直了,已经没有了知觉。

”那人又重复地摸了一次,再对众人说道:“要是僵冷到了心脏时,就可以说一切都结束了。

而现在他的下半身大部分都已经僵冷了。

”这时,那个行刑的人在苏格拉底的脸上盖了一层布。

就在这时,苏格拉底将盖在脸上的布拉开,开口说话:“克里同,我还欠医神阿斯克勒皮俄斯一只公鸡(这是医神的圣物),请不要忘了,要还给他。

”这就是苏格拉底临终时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克里同赶忙对苏格拉底说道:“好的,还有没有其他别的事情呢?”这时,苏格拉底已经无法开口回答了。

舌头已经僵直了。

随即,苏格拉底的身体痉挛了一下。

那个行刑的人当即把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拿开。

这时苏格拉底的两眼已失去了光彩。

克里同用手轻轻地按摩着苏格拉底的双眼和嘴,使之能安然地阖闭起来。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