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PPT课件23 课件

唐宋时期兴起的沿海港口城市: 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
明清四大工商业名江镇
航运业
湖北汉口镇
制瓷业
江西景德镇
总结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
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 从城市功能看 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
过政治功能。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 从商业活动看 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晓市、
凤凰古城
材料一: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 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但作为居 民区的坊和作为商业区的市完全移入城内,并严格 分开。商业活动集中在市中进行,每天中午击鼓三 百声开市,日没前三刻击钲(小锣)三百声收市。 市设有市令……负责市门启闭、管理市场交易。
唐朝及以前
宋朝
时间 市 地点
①农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古代的商业政策:重农抑商
1.含义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
材料二 按照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在生产力 并不发达的古代,“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 织,或受之寒”。而商人们不事生产,“聚弗靡之 财,蓄积待时”,他们依仗其雄厚的财力,生活上 “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侯, 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视为“邦之蠹也”。
高中历史的解析如何分析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

高中历史的解析如何分析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在探讨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时,我们需要进行高中历史的解析。
中国历史悠久而独特,其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分析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的特点、发展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农耕文明的特点与发展中国农耕文明的特点包括农业的主导地位、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农民的社会地位。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发展了丰富的农业技术和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耕种、灌溉、耕牛、农具等农业技术的创新使得农业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农民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社会,农耕文明的发展与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息息相关。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农民地位低下,承担着巨大的赋税和劳役压力。
然而,在一些较为繁荣的朝代中,农民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农耕文明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二、商业文明的特点与发展与农耕文明相对应的是商业文明,它主要表现为商品交换的兴盛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商业文明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宋代和明清时期。
商业活动的兴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繁荣。
商业文明的特点之一是商品经济的兴盛。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城市的发展,各种商品的交流和贸易逐渐增多。
物质文明和货币经济的出现促进了商业活动的繁荣。
中国古代商业活动的发展也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变迁密切相关。
例如,在宋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商业发展,如发行纸币和推行市易制度等。
明清时期,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封建土地经济逐渐衰落,市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三、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的相互关系中国的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虽然有所差异,但二者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的关系。
农耕文明为商业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市场需求,而商业文明则为农耕文明带来了发展动力和技术的改进。
通过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相互作用,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期而稳定的发展。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农耕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共42张PPT)

耦犁→一牛挽犁 曲辕犁(特点)
第八页,共四十二页。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二、古代(gǔdài)手工业的发展
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 2.主要行业: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丝 织(苏州、杭州)。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 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 ;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二页。
栏目 导引
热点聚焦•学以致用
模块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热点问题
1.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战略定位 ,制定和出台(chū tái)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 举措。2011年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的热议“十二五” 民生发展关键词:强农惠农、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中国古代农业,世界闻名,中国古代的重大(zhòngdà)文明成就 ,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农业和手工业存 在着密切关系: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 本特点。
第二十页,共四十二页。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重要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 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nèiróng)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 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 场。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考情播报
1.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过程,主要生产工具的变迁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jīběn)特点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租佃关系的产生,中国 古代不同时期土地制度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
3.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中西文化起源比较

第二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上一节讲到中西民族生存环境的不同,中华文明的自然基础是河流,而西方文明是海洋,这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生产形式和经济模式,这一节,我们就中西民族不同的经济生活形态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一)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的三点区分:磨制石器,制陶,出现农业)(1)仰韶文化时期(7000-5000年前)西安半坡遗址,发现最初的农具:石斧、石铲、骨锄、陶刀;小米和粟的皮壳说明:黄河中游已经广泛种植耐旱的粟谷和蔬菜,形成稳定的农业定居点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骨耜,木耒耜等种稻工具和大量炭化的稻谷。
出现家畜的驯化和饲养(2)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华夏居民主要谋生手段。
出现灌溉系统和排水工程。
2.发展(1)夏:农业是关系国之存亡的命脉这一部分,很难找到史料记载,但是从流传下来,大家都熟知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农业已是当时主要的经济形式。
同一时代的西方的神话大都是宙斯,阿伽门农等神力和勇士,而我们这一时代的神话却是:古代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炎帝);教民耕种的后稷;为民治水的大禹养蚕抽丝的嫘祖;。
(2)商代:农业是华夏居民最基本的生存手段关于这一部分的历史考证,我们主要从殷墟甲骨文中寻找。
甲骨文中很多基本词语的字型都与农业密切相关。
例如:男: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3)周代:农业是经济生产活动的中心内容①周王朝对诸侯功臣分赏土地,赐予田产和臣民,使他们成为拥有土地和农奴的领主②周代帝王开始身体力行的方式,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充分显示统治者对于农业的重视。
《诗经周颂》写到: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③从周代始,由民间歌谣汇集的《诗经》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的描绘。
(4)自周以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铁制农具及牛马等蓄力的广泛使用;施肥灌溉等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秦国开凿的郑国渠,李冰主修的都江堰等。
第二章 寻根

• 按照这一划分,他把中国、印度、巴比伦和 埃及这几个古老文明发祥地的地理环境均归 为大河所灌溉的平原流域,而欧洲文化的源 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则显然是海岸地域环 境孕育的产儿。尽管黑格尔对中西文化特征 的论述含有不少武断的偏见,但他对不同历 史文明地理差异的分析却为我们研究中西文 化的自然背景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
推动或制约不同民族文化创造的主 要因素是什么呢?古往今来的许多 学者都把地理环境乃至气候的作用 排在首位,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 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近代的孟 德斯鸠、黑格尔,到现代欧美的著 名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如汤因比、 伯恩斯、亨丁顿等都曾对此有过各 辟蹊径的论述。
第一节 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
•
古希腊文明获得发展的另一重要条件是地中海地 区特殊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从地图上我们可 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中海是一个地形封闭的陆 间海,它位于北纬30。- 460之间。北、东、南三 面分别与欧亚非三洲大陆相邻,西面通过仅10多 公里宽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通,东北部通 过更为狭窄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小小的马尔马拉海 与另一片陆间海——黑海相连。总之,这是一片 基本上为大陆环绕的海域,因而它的水文性质也 独具一格。由于出口海峡较浅,水流不能与外洋 自由流通,地中海内潮汐很小,海面较为平静。 海水很深,含盐量特别高,在表层水面形成了反 时针向的沿岸海流,这些都为海上航行提供了有 利条件。
• 总之,“没有一个伟大的整块。……相反地, 希腊到处都是错综分裂的性质”。这种特殊 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 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 化聚合,也陶冶了希腊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 独立的基本性格。
第二节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
• 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必然会带来各相异趣的生产形式 和与之相应的经济模型。在此基础上,又会产生出各自民 族最初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所有这些既构成了特定的 文化形态,又是两种文化传统风格各异的深层结构以及民 族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还需要对中西先民的 经济生活形态作进一步的追寻。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我 国著名学者梁启超早在1922年撰写的《什么是文化》一文 中便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 业也。”孙中山先生也曾阐述过近似的观点:“简单地说, 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生存要求和生活需要所产生的一切生 活方式的综合和他的表现。”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农耕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1.商业发展历程
朝代 先秦时 期 秦汉 隋唐 宋元 表现 特征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 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私商成为社 从官府垄断到私人商业发展 会主体 “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有所发展,但总 体水平不高 商业发展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隋唐时期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农 村集市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使用 纸币“交子”;草市发展;海外贸易繁荣; 市坊界限打破,商业时间、空间不受限制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城镇商业繁荣,江南 出现大批专业性工商业城市;地域性的商 商业依然繁荣,出现新景象 人群体——“商帮”活跃,如徽商和晋商
①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
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 主要来源。 ②局限性: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 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目录
【深化点拨】
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占
主导地位,手工业、商业处于农业的从属地位。历代王朝统 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对私有土地实行管理,以稳定小农经济;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促使明清时
1.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项目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土地制度
目录
【深化点拨】
铁犁牛耕技术是中国古代基本的耕作方式,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发明,可以调节
犁耕的深浅,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中国 传统的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
目录
2.小农经济 (1)含义:自耕农经济又称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 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评价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PPT课件7 课件

认识局限: 直观的认为商业不能创造有
形的物质财富
维
护
形势需要: 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打击 自
商人囤积居奇、限制土地兼并
身
统治权谋: 预防商人实力膨胀威胁皇权 通过政府垄断与民争利
统 治
……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古代商业起源较早;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既促进了中 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我们现在使用的钱
币将退出流通领域
作为文物展览,供
人们参观浏览。
丝绸之路
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楼兰在历史 舞台上只活跃了四五百年便在公 元4世纪神秘消亡。百年来,楼兰 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探险 家、史学家、旅行家研究考察的
热点。楼兰美女、楼兰 古墓、楼兰彩棺…一个 又一个楼兰之谜诱惑着 所有的人们。
H、职业商人、货币产生
温故知新
时间
原始社会末期 商朝
发展 情 况 以物易物 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周朝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
私商为主,黄金白银成为货币,都会兴起
隋唐 宋 元
明清
商业活动蓬勃发展(都会、对外交往) 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步入新高峰
商业市镇的兴起,贵金属白银推广。 农副产品商品化,区域大商帮形成。
陶瓷之路港口: 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等
3、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明清时期:棉纺——松江 冶铁——佛山 制瓷——景德镇 转运——汉口、朱仙 丝绸——盛泽镇
结合教材阅读下列历史现象
1.农业为“本业” ,商业为“末业”。——战国
2.上农除末。
——秦
3.“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

商人阶层与商业组织
商人阶层
在农耕时代,商人阶层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他们通过从事商业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力 量。
商业组织
在农耕时代,商业组织的形式主要包括行会、商帮、贸易公司等。行会是商人自发组成的组织,主要用于保护自 身利益;商帮则是由地域性的商人组成的团体,主要目的是进行区域内的贸易;贸易公司则是较为先进的商业组 织形式,主要从事长途贩运和国际贸易。
商业交易的方式与手段
商业交易的方式
在农耕时代,商业交易的方式主要包括物物交换、以物易物 、货币交换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货币交换逐渐成为主要的 交易方式。
商业交易的手段
在农耕时代,商业交易的手段主要包括市场交易、集市贸易 、行商贸易等。市场交易是指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的交易,集 市贸易是指定期举行的集市上的交易,而行商贸易则是指商 人长途贩运进行的交易。
城市成为统治者或贵族的居住地, 拥有行政管理和司法机构。
经济中心
城市聚集了手工业、商业和贸易 活动,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
文化中心
城市成为文化、教育和艺术活动 的场所,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和知
识。
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经济联系
城市从农村获取农产品和原材料, 同时向农村提供制成品和服务。
社会结构
城市与农村在人口分布、社会阶层 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03
商业活动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提高了生活水
平。
城市对商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提供安全保障
城市作为政治、军事中心,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安全保障。
促进信息交流
城市是文化和信息的交流中心,有利于商业信息的传播。
聚集财富与资源
城市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财富和资源,促进了商业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