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笛音乐风格的流布和变迁
浅议竹笛演奏风格流派及演奏技法

浅议竹笛演奏风格流派及演奏技法
竹笛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竹管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笛演奏发展出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和演奏技法。
本文将对竹笛演奏的风格流派及演奏技法进行浅议。
竹笛的演奏风格流派可以分为北派和南派。
北派竹笛演奏强调技巧和表现力的发挥,音域宽广、音色饱满且富有动感。
北派曲目多为快速的曲调,以表现活泼、明快的音乐形象为主。
南派竹笛演奏则注重音调的转变和表达的细腻情感,音域较窄,音色较为柔和,更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和内涵。
南派曲目多为悠扬的曲调,以表现细腻、恬静的音乐形象为主。
竹笛的演奏技法包括吹奏技巧和指法技巧。
吹奏技巧是指演奏者在吹奏过程中使用的呼吸和口腔控制技巧。
竹笛的吹奏技巧分为长音、短音、颤音、滑音等。
长音是竹笛的基本演奏技巧,要求演奏者保持长时间的吹奏稳定音色。
短音是指在演奏过程中迅速停止吹奏,产生短促的音响效果。
颤音是指演奏者用气息控制竹笛音孔的开合,产生颤动的音响效果。
滑音是指演奏者用手指在音孔上滑动,改变音高的演奏技巧。
竹笛演奏的风格流派和技法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在现代竹笛演奏中,不仅可以看到传统的北派和南派风格,还可以看到与其他乐器的跨界融合,例如竹笛与钢琴、小提琴的合奏。
演奏者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演奏技法,以丰富竹笛演奏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竹笛的演奏风格流派及演奏技法丰富多样。
无论是北派还是南派,无论是吹奏技巧还是指法技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竹笛演奏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为音乐爱好者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中国竹笛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竹笛是一种以竹片制成的乐器,具有悠扬动听的音色,广泛应用于民间音乐、戏曲和古典音乐等领域。
中国竹笛艺术可以分为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演奏技巧。
1. 京派竹笛:京派竹笛是指发源于北京地区的竹笛演奏风格。
京派竹笛音色高亢明亮,技巧性较强,演奏曲目以京剧音乐为主,常在传统戏曲演出中使用。
2. 苏派竹笛:苏派竹笛源于江苏地区,与苏州评弹音乐相结合,音色柔和婉转,表现力极强。
苏派竹笛在曲目选择上更加广泛,常演奏民间小调、叙事曲和京剧等。
3. 川派竹笛:川派竹笛是四川地区的竹笛演奏风格,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技巧而闻名。
川派竹笛在双簧管演奏风格基础上发展而来,演奏曲目以川剧音乐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4. 美洲派竹笛:美洲派竹笛是指在华人移民社区中发展起来的竹笛演奏风格。
美洲派竹笛在技巧上更加注重速度和灵活性,演奏曲目多样,包括传统及创作音乐。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流派外,中国竹笛艺术还有许多其他地方性流派和个人风格。
不同流派的竹笛演奏风格和技巧都有其独特之处,但都以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音阶和音律为基础。
中国竹笛艺术流派的分化和发展既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也反映了各地音乐家对竹笛音乐的不同理解和创新。
不同流派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也为中国竹笛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创作灵感。
中国竹笛艺术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也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欣赏中国竹笛艺术,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竹笛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拥有丰富的流派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不同流派的竹笛演奏风格和技巧各具特色,为其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方向和表现形式。
中国竹笛艺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音乐家的努力创作和传播,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推广。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竹笛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竹笛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竹笛经常被用于庙会祭祀、农耕劳作、婚嫁喜庆等活动当中,因此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竹笛音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受到许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竹笛音乐将竹的天然优美与音乐的韵律相结合,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演奏技巧上,竹笛音乐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流派和风格,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竹笛音乐。
一、中国竹笛的历史竹笛,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古代,竹笛被称为“箫”,是中国古代五声音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竹笛音乐在中国古代曾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高雅音乐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竹笛曾经是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在其诗歌中赞美竹笛音乐的美妙,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箫声咽,秋风寒,夜泪湿,灯花腩。
”这首诗歌中表达了对竹笛音乐的赞美之情,也折射出古代竹笛音乐的美妙和情感表达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竹笛音乐在中国民间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的竹笛乐队和演奏家,他们将竹笛音乐发展得如花似锦,使得中国的竹笛音乐更加多姿多彩。
竹笛音乐在中国古典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竹笛流派分析1. 南管南管,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南管竹笛流派源自广东地区,其音乐风格清新明快、节奏明快多变、情感深沉绵长,给人以高雅、优美的感受。
南管竹笛常常用于戏曲音乐中,如粤剧、潮剧等,被誉为中国音乐之“礼遇”,在中国传统音乐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管竹笛音乐在演奏技巧上有其独特之处,南管竹笛演奏家注重情感表达,善于通过竹笛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来表达情感和情绪,使得南管竹笛音乐更具魅力。
浅议竹笛演奏风格流派及演奏技法

浅议竹笛演奏风格流派及演奏技法竹笛是中国民族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演奏风格流派。
本文将从演奏风格流派和演奏技法两个方面进行浅议。
竹笛的演奏风格流派有许多种,其中最为广泛和常见的有南派和北派两大流派。
南派竹笛演奏风格代表作品有《广陵散》等,其特点是婉转柔美,旋律丰富多变,以叙事性强闻名;而北派竹笛演奏风格代表作品有《阳关三叠》等,其特点是豪情壮丽,音域广泛,以技巧性强著称。
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流派,如西北竹笛、西南竹笛等,它们都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
竹笛的演奏技法相对简单但也有一定的难度。
竹笛主要有吹奏和指法两个方面的技法。
吹奏技法包括气息的控制、音色的变化等,通过控制吹奏的力度和气息的进出,使竹笛发出不同的音色和音高。
指法技法主要是指手指的位置和变化,通过变换不同的指法来演奏不同的音符和音阶。
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法,如颤音、滑音、花舌等,能够为演奏增加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
在演奏竹笛时,演奏者需要注意呼吸控制和节奏的把握。
竹笛音色柔和悠扬,需要合理利用呼吸量和呼吸技巧来实现音色的变化和音乐表达的需求。
节奏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演奏者需要准确地把握每个音符的时值和音乐的节奏感,使演奏更加流畅和准确。
在演奏时,还需要注重练习和熟悉乐曲。
通过反复练习乐曲,熟悉其音乐结构和表达要求,掌握好吹奏和指法技巧,锻炼呼吸控制和节奏感,使演奏更加娴熟和自如。
还可以注重音乐感受和表现力的培养,通过感受音乐的情感和内涵,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使演奏更加有灵魂和感染力。
竹笛是一种博大精深的乐器,拥有丰富多样的演奏风格流派和演奏技法。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一美妙的乐器,将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中国的传统音乐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竹笛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对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美妙的艺术形式。
一、竹笛的起源和发展竹笛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典型乐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竹笛就已经出现在中国的音乐文化中。
在汉代,竹笛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法逐渐发展成熟,成为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
而在唐宋时期,竹笛更是成为宫廷和民间音乐演奏的主要乐器之一,被广泛使用于各种音乐表演和仪式中。
二、竹笛的音乐表现形式1. 古典音乐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竹笛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乐器,其演奏风格清丽婉转,充满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
古典音乐中的竹笛通常是由一根竹子制成,具有特殊的音色和音质,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在古典音乐中,竹笛通常与其他乐器搭配演奏,形成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古典音乐中的竹笛演奏技法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吹奏、吐音、吹打等多种技巧,能够表达出各种动听的乐曲和旋律。
而在不同的地区和流派中,古典音乐中的竹笛演奏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2. 民间音乐在中国的民间音乐中,竹笛也是一种深受喜爱的乐器,常常被用于各种民间音乐演奏和表演。
民间音乐中的竹笛演奏风格通常比较直接和朴实,能够表现出淳朴自然的音乐情感。
在一些民间音乐中,竹笛常常被用于演奏慷慨激昂的乐曲,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热情洋溢的音乐风格。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音乐中,竹笛也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比如在一些地方戏曲音乐中,竹笛经常被用来演奏有情感的、柔美的音乐,能够与戏曲表演相得益彰,起到了重要的配乐作用。
三、竹笛的演奏流派1. 苏派在苏派竹笛的演奏中,常常能够感受到悠扬的歌唱表现和流畅的旋律演绎,表现出典雅圆润的音色和音韵。
在江南地区,苏派竹笛经常被用于各种音乐演出和表演,成为了传统民间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
中国竹笛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已经成为了民间乐器之一,历经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及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一、江南派竹笛
江南派竹笛别称浙派竹笛,主要流布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区,代表人物有著名笛手汪粤、张洪量、施洪等人。
江南派的竹笛以音色柔和、婉转著称,主要演奏曲目有《二泉映月》、《高山流水》等优美的古曲。
二、西北派竹笛
西北派竹笛别称陕北竹笛,以陕西、宁夏、甘肃等地为主要流行地区,代表人物有范宗钦、刘继千、王振山等。
西北派的竹笛以音色粗犷、豪放为特征,主要演奏曲目有《西凉咏史》、《马踏边疆》等富有旷阔草原气息的曲子。
三、汉笛
汉笛是中国著名笛子演奏家丁善德先生所创建的一种竹笛,也被认为是一种流派。
汉笛以其音色独特、艳丽动听而备受好评,常被用于演奏一些古风民乐曲目。
北京派竹笛源于清乾隆年间,主要代表人物有聂耳等。
北京派的竹笛以音色明亮、高亢为特色,常被用作伴奏器乐,演奏曲目有《茉莉花》、《那就这样吧》等具有京味儿的曲子。
五、民乐派竹笛
民乐派竹笛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的一支,主要代表人物有李祥霆、姚洁等。
民乐派的竹笛音色纤巧、委婉,演奏对象广泛,常被用于演奏一些小清新的曲子。
综上所述,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不仅在本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在国际上也有不少的粉丝及爱好者。
相信随着时代的推移,竹笛艺术将会继续发扬光大,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美妙旋律。
浅议竹笛演奏风格流派及演奏技法

浅议竹笛演奏风格流派及演奏技法竹笛是我国传统乐器之一,流传已久,历经千年不衰。
它以其优美的音色、独特的演奏方式和广泛的应用范围,在音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竹笛的演奏中,主要有北方、南方、桂林、云南、四川、陕西等几大流派。
北方流派的竹笛技巧最为独特,其演奏力度强劲有力,音响华丽,音色清晰。
北方流派的竹笛曲调大多具有激烈的节奏感,以表达豪迈、激情澎湃的武术精神为主。
演奏时要注重节奏和控制呼吸,同时要注重笛子舌腭的灵活运用,让音乐更富有传统北方文化的独特韵味。
南方流派的竹笛风格则更加柔和,音韵悠扬,以柔美、细腻、清新为主。
它曲调多以诗情画意为主,曲调优美,叙事性强。
南方流派的竹笛在演奏时,需要注重气息的细腻掌控和指法的适时转换,让乐曲从点滴之间,散发出一丝温润如玉的感觉。
桂林流派的竹笛特色在于其音色浑厚、独特,有着独特的山水风情。
其曲调多以山水之间的景色为基础,以表达中国南方山水美的感觉为主。
演奏时,需要注重技能的匠心制造和高超的技巧,以表现出竹笛特有的韵味。
云南流派的竹笛以其全景、民族特色闻名,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云南竹笛的曲调非常多,曲调韵味独特,音色清晰,常以民族舞蹈为基础以表现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优美的形态和地方特色。
四川流派的竹笛以其韵味上奇特,技术上变化多端而有名。
其曲调涵盖范围广,以体现川西文化为主,表现了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
演奏时需要注重指法的精准转换和音乐的情感表达。
陕西流派的竹笛曲子曲调雄奇有力,主要是以表达歌颂祖国、祭祀神灵、祈福求愿等所需的宗教和社会活动为主。
演奏时需要注重气息掌握和时间感把控,以表现出陕西竹笛乐韵味独特的风格。
在演奏竹笛时,技巧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演奏中需要注重呼吸、音准和节奏掌握,还要注意指法和舌腭技巧的灵活运用。
演奏时应该注重气息的平稳流畅,同时还需要注重像“吹绵羊”一样把握一定的力度,以保持竹笛音色的美妙和清香。
此外,还要注重强化指法、呼吸和心理承受力,全面提高演奏技能。
培训课件中国竹笛音乐风格的流布与变迁研究论文

中国竹笛音乐风格的流布与变迁研究论文音乐风格是音乐意义产生的根底,音乐的韵味存在于风格之中,由于受地域的原因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所影响,他们的艺术风格也就迥然各异了,所以它有多样性,丰富性及特殊性。
地域文化的差异是中国竹笛不同音乐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中国竹笛南北两派长期存在于不同的地域文化中,这种地理上的分界给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了分隔,因而,在竹笛的演奏风格、音乐作品及音响形态上都表达出相对独立性、差异性。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竹笛音乐风格的流布与变迁研究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中国竹笛音乐风格的流布与变迁研究全文如下:摘要:竹笛作为伴奏、合奏乐器是在20世纪开场的,其中20世纪50至60年代是竹笛艺术开展的崭新阶段。
这一时期竹笛流派开场形成,其演奏艺术风格开场逐渐鲜明,以南北两大流派为主。
本文以竹笛艺术的南北流派及其艺术风格为主线,探讨竹笛艺术的风格流布与变迁。
关键词:竹笛艺术音乐风格流派划分竹笛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有关中国竹笛的起源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是由汉武帝时丘仲所创造。
从竹笛诞生起至今日,众多的竹笛演奏家们为竹笛艺术的开展作出了出色的奉献,使我国的竹笛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的光芒。
汉唐以前,竹笛多为文人雅客的器具,可想而知,当时的演奏形式多为独奏。
宋元以来,随着戏曲的开展,竹笛被广泛运用于民间戏曲中,并担任主奏或领奏的角色。
明代末年后,竹笛进入了快速开展时期,演奏技法及音乐风格被充分地展现,并为群众所熟知。
一、竹笛艺术开展的新时期及流派划分竹笛的声音清澈明亮,表现力强。
隋唐时期既有大横吹与小横吹的记载。
宋朝,笛子在民间音乐中已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当时民间音乐表演形式中有“鼓笛曲〞,从其名称中即可看出鼓和笛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乐器。
明、清时期,笛子开场广泛应用于民间音乐中,其中,十番锣鼓与江南丝竹等乐种中多用笛子作为其主奏乐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竹笛音乐风格的流布和变迁
竹笛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有关中国竹笛的起源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是由汉武帝时丘仲所发明。
从竹笛诞生起至今日,众多的竹笛演奏家们为竹笛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使我国的竹笛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的光芒。
汉唐以前,竹笛多为文人雅客的器具,可想而知,当时的演奏形式多为独奏。
宋元以来,随着戏曲的发展,竹笛被广泛运用于民间戏曲中,并担任主奏或领奏的角色。
明代末年后,竹笛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演奏技法及音乐风格被充分地展现,并为大众所熟知。
一、竹笛艺术发展的新时期及流派划分
竹笛的声音清澈明亮,表现力强。
隋唐时期既有大横吹与小横吹的记载。
宋朝,笛子在民间音乐中已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当时民间音乐表演形式中有“鼓笛曲”,从其名称中即可看出鼓和笛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乐器。
明、清时期,笛子开始广泛应用于民间音乐中,其中,十番锣鼓与江南丝竹等乐种中多用笛子作为其主奏乐器。
新中国成立后,竹笛的演奏技法逐步发展成熟,音乐风格也逐渐清晰。
20世纪中国竹笛艺术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竹笛艺术家,他们为竹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所创作的优秀作品为竹笛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
其中冯子存先生、卫仲乐先生堪称竹笛事业的领军人物。
卫仲乐先生于1938年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演出时首次演奏了竹笛独奏民间乐曲《鹧鸪飞》,并录制唱片。
冯子存先生创作的竹笛独奏曲《喜相逢》轰动一时。
自此,中国竹笛开始以独奏、合奏的形式频频出现于舞台之上,成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乐器。
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流派与风格的区分。
以竹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自产生起就有南北之分。
产生此区分方法的原因在于南北文化的差异及地域的差异,南北人文的差异。
自古以来,便有北方人粗犷豪放,南方人细腻婉约的说法,表现在竹笛艺术中亦是如此。
南北派笛曲风格迥异,南派在音乐风格中强调音色的柔美,旋律的波浪式起伏,且具有歌唱性。
北派音乐风格则强调音色高亢,旋律跌宕起伏。
20世纪50至60年代,以冯子存先生与赵松庭先生为代表的北南两大流派在竹笛演奏风格上已有较大区分。
此时的竹笛艺术无论在演奏风格还是演奏技巧,亦或是作品的创作中都取得了全面的发展。
南方流派多演奏曲笛,演奏的作品多
为江南一带的地方音乐,多为江南民歌所改编而成的独奏曲。
在演奏技巧上,通过对气息的控制,多采用竹笛演奏中的“颤”、“打”等演奏技巧,将江南水乡所独有的韵味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竹笛南北流派的音乐风格及代表人物
南派曲笛,艺术风格委婉秀丽。
曲笛音乐的变奏多体现在不同板式的组合模式中,多表现在速度与节拍中,以及乐曲情绪变化中,跟随旋律的变化做相应的加花或缩减,表现在乐曲中既有抒情悠扬的片段又有活泼欢快的片段。
南派曲笛用调多为C、D调,在演奏技法上多注重“气”与“指”的结合,作品格调多为抒情及写意,侧重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及美好的愿望。
如《秋湖月夜》等。
说到南派竹笛不得不提及的艺术家是赵松庭先生,为南派曲笛的代表人物。
赵松庭先生集竹笛理论、演奏、创作于一身的大师。
他涉猎广泛,不仅学习昆曲、乱弹等戏曲,更兼具吸收民间音乐。
他的吹奏特点为热闹、活泼但又不失典雅秀丽。
其演奏艺术的积累建立在广泛的戏曲音乐基础之上,代表作为《早晨》。
赵松庭先生擅长运用传统的演奏风格与吹奏技巧将现实生活展现,并广纳百家,不仅吸收了北方流派的演奏技巧,更是吸收了昆曲中的运气方法及灵活流利的指法。
北方流派,多演奏梆笛,主要流传于冀西北地区。
演奏作品多为北方民间音乐,如二人台、山西梆子等地方音乐及地方戏曲所改编而成的竹笛独奏曲。
演奏风格豪放、粗犷。
演奏技巧上多采用“吐”、“花”、“抹”等技巧。
梆笛的变奏特点在于节奏、速度、旋律上的对比,板式结构为严格的变奏体。
演奏技巧的变化多为跟随旋律的变化进行改变。
北派梆笛用调多为F、G调,在演奏技法上多注重“舌”与“指”的运用,作品格调多为叙事与写实,着重于表达现实生活场景,如《小八路勇闯封锁线》。
北方梆笛的代表人物有冯子存、刘管乐等,从两位竹笛艺术家的演奏作品及演奏技巧上即能全面了解北
方梆笛的风格与特色。
冯子存,北方梆笛的主要代表人物。
其演奏艺术朴实无华,极具民间音乐素养。
他的演奏特点为运用短促的顿音,有力的剁音,饶有韵味的抹音,华丽的花舌及颤音将富有北方独特韵味的旋律尽情展现。
从其代表作品《喜相逢》中可看出北方梆笛的风格特色为音调高亢,旋律起伏,乐曲情绪粗犷奔放。
冯子存创作出大量富有地方区域色彩的笛曲,刘管乐则最早受冀中地方戏曲“老调梆子”的影响,吸收了河北吹歌、冀南民间音乐发展起来,并长时期的服务于民间吹鼓乐。
三、竹笛艺术创作及代表性作品
从20世纪60年代起,竹笛音乐创作开始进入新的阶段,新一代年轻的竹笛艺术家们在经历音乐院校的系统训练后,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以往的传统风格做了创新与突破,竹笛音乐风格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
如《帕米尔的春天》、《扬鞭催马运粮忙》、《春到湘江》等。
当竹笛音乐创作形式与音乐风格开始表现出多元化时,专业作曲家们与演奏家们共同合作充分发掘了竹笛演奏特色,进而创作出极具特色的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竹笛作品。
如俞逊发先生的《秋湖月夜》、《汇流》、《赤日》等,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秋湖月夜》一曲根据南宋诗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一词创作而成。
乐曲采用大G调低音曲笛,旋律恬静典雅,旋律中有古朴的钟声,演奏时运用气吐泛音来模仿钟声,给人肃穆庄重之感。
该乐曲所带给人的新意之感超出以往作品,全新的音响感受将竹笛的演奏技法及表现风格做了新的拓展。
《汇流》一曲属于协奏曲体裁,该曲式结构突破以往传统民族音乐体裁,全曲共分五大部分,分别为“瀑布飞泻”、“山河壮观”、“滴水成泉”、“花香鸟语”、“汇流奔腾”。
旋律中尽显大自然的雄伟壮阔及作者的博大胸怀。
《赤日》一曲将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作曲技法相结合,展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于乐谱中,把听众带入到了远古的时空中。
竹笛创作者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风俗传统等,这些形成了创作者不同的创作习惯。
他们的创作追求往往与自身所处的环境有较大关系。
在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中凝聚了许多生活经验与文化性格。
新一代的竹笛艺术家运用丰富的创作技法,创作出了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作品。
从以上这几首作品中可看出,新的创作技法已被充分运用到竹笛音乐领域,成绩卓着的作曲家们运用现代技法创作出了自由、深刻的,并兼具现代性与探索性的作品。
四、结语
竹笛的发展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几乎是同步的。
不同时期的竹笛演奏家们为竹笛艺术的发展注入了不同的血液。
竹笛音乐创作,演奏手法、音乐风格的发展与演变,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向前。
竹笛音乐早已不再是纯粹的民间音乐,它已逐步演变成极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民族。
竹笛艺术创作者们有着清晰的理论结构,虽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但却有相同的艺术目标,那就是创作出个性强烈、丰富多彩的作品。
随着竹笛艺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竹笛音乐风格会更加灿烂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