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术语标准

合集下载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本标准旨在规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提高中医诊疗质量和安全性。

本标准包含以下方面:1. 望诊术语望诊是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进行观察,以判断病情和病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望诊术语:1.1 神色:指患者的面部表情和颜色变化,可反映脏腑功能和气血状态。

1.2 形态:指患者的体型、姿势、皮肤等变化,可反映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1.3 舌苔:指患者舌上的一层苔状物,可反映体内湿热、痰饮、瘀血等情况。

1.4 指甲:指患者手指甲的颜色、质地、形态等变化,可反映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

2. 闻诊术语闻诊是通过听患者声音和嗅患者气味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闻诊术语:2.1 声音:指患者说话的声音、咳嗽声等,可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2.2 气味:指患者身体散发的气味,如口臭、汗臭等,可反映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3. 问诊术语问诊是中医临床诊疗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体质等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诊术语:3.1 主诉:指患者就诊时陈述的主要症状和病情。

3.2 现病史:指患者就诊时陈述的当前病情、发病时间、治疗经过等。

3.3 既往史:指患者陈述的既往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

3.4 个人史:指患者陈述的个人生活史、饮食嗜好、作息习惯等。

4. 切诊术语切诊是中医临床诊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对患者进行脉诊和触诊等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切诊术语:4.1 脉象:指患者脉搏的跳动情况,可反映体内的气血状态和病情变化。

4.2 触诊:指医生通过触摸患者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如腹诊、胸诊等。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如下:
以下是中医名词术语的大全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中药、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1.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指事物的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2.五行: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分类系统,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每种元素有
其相应的生、克、泄、化关系。

3.气血:中医理论中的基本物质概念,指人体内的气和血。

4.经络:中医理论中的基本通道概念,指人体内的经脉和络脉。

5.八纲:中医诊断中的分类系统,指寒、热、表、里、虚、实、湿、燥八种分类。

中医诊断:
1.望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判断。

2.闻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闻取病人的气味、声音等进行判断。

3.问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病情等进行判断。

4.切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按摩病人的腧穴、肌肉等进行判断。

中医治疗:
1.针灸: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针刺病人的穴位进行治疗。

2.中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草、木、矿物等天然物质进行治疗。

3.推拿: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进行治疗。

4.气功: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练习呼吸、运动等进行治疗。

中药:
1.中药材:中药中所使用的草、木、矿物等天然物质。

2.方剂:中药制剂的一种形式,是将多种中药材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配合制成的。

3.药性:中药材的性质分类,包括寒、凉、平、温、热等性质。

4.用药禁忌:中药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禁忌事项,如孕妇忌用、儿童忌用。

中医诊断术语大全

中医诊断术语大全

中医诊断术语大全中医诊断术语大全中医诊断术语是指中医学中用于描述疾病的名称、症状、病因等的专业术语。

这些术语的出现是为了方便医生和患者进行交流,并准确描述疾病的情况。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诊断术语。

一、中医疾病分类术语:1. 病症综合症:也叫综合症,是指一组有相同基本病理改变的临床表现。

2. 内伤类疾病:指由心脏、肝脏、肾脏等脏腑的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如内伤风、内伤寒等。

3. 外感类疾病:指由外界六淫风、寒、暑、湿、燥引起的疾病。

4. 气血病:指由气机运行不畅、气血亏虚引起的疾病。

5. 湿病:指由湿邪困脾而引起的疾病,如湿热病、湿寒病。

6. 痛类疾病:指由气滞、血瘀等引起的疼痛疾病,如气滞胸痛、血瘀痛等。

7. 寒热病:指由寒或热邪引起的疾病。

8. 虚病:指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导致的身体疾病,如气虚病、血虚病。

9. 实病:指由气实、血实、阳实、阴实等导致的身体疾病,如气实病、血实病。

10. 癥瘕:指由邪气或瘀血停滞在经络中而引起的疾病。

11. 畏寒发热病:指患者感觉畏寒的同时又发热的疾病。

12. 经络病:指由经络不通畅引起的各种病。

13. 神经病:指由精神异常引起的各种病。

14. 变态反应性疾病:指机体对某些特殊因素引起的过敏反应。

二、中医症状术语:1. 然火:指内脏病变时,患者面色潮红、眼目炯炯有神,口唇红赤等症状。

2. 云厥:指因气血亏虚或气机不畅引起的头目眩晕、意识丧失的症状。

3. うよめかみ:指因风寒入侵引起的头痛。

4. 畏光:指患者对光线敏感,眼睛容易疼痛。

5. 鼻塞:指鼻腔受寒邪阻塞而引起的症状。

6. 咳嗽:指喉咙部位因寒邪或热邪引起的症状。

7. 呃逆:指因胃部功能紊乱引起的打嗝等症状。

8. 诸舌:指舌头状况异常,如舌苔、舌质发生变化。

9. 听力减退:指因耳部受寒邪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听力下降。

10. 便秘:指大便干燥、不畅通的症状。

11. 腰痛:指腰部出现疼痛或不适感。

12. 下肢痿软:指下肢失去力量,不能正常行走的症状。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疾病部分)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疾病部分)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疾病部分) 】NO.1[分类]皮肤病类[疾病名称](白)秃疮[注释]因剃发感染,风热凝滞所致。

以头部脱片状白屑,久则发失光泽、折断,自觉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

NO.2[分类]胎、产及其疾病[疾病名称](产后)恶露不绝[净][注释]多因血热、血瘀、气虚,气血运行失常,或感染邪毒所致。

以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净为主要表现的产后疾病。

NO.3[分类]胎、产及其疾病[疾病名称](产后)恶露不下[注释]多因血瘀所致。

以胎盘娩出后,胞宫内的余血浊液停留不下,或下亦甚少,并伴小腹疼痛等症为主要表现的产后疾病。

NO.4[分类]疮疡病类[疾病名称](穿)胁痈[注释]多由肝胆火郁所致。

生于季肋处的痈病类疾病。

NO.5[分类]躯体痹、痿、瘤等病类[疾病名称](腓踹)转筋[注释]因下肢受寒着凉,经气不利,使肢体(常见于小腿)肌肉挛急。

以小腿或指、趾发作性筋肉剧痛、僵硬,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NO.6[分类]皮肤病类[疾病名称](肺风)粉刺[注释]因肺风、胃热或肝瘀所致。

以面及背部见黑头或白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疤痕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

NO.7[分类]男性前阴病类[疾病名称](肾)囊痈[注释]因肝肾湿热下注,或外湿内侵蕴酿成毒所致。

以阴囊红肿热痛,肾子(睾丸)不肿大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

[分类]眼病类[疾病名称](时复)目痒[注释]因时邪与湿热交阻所致。

以发病时白睛红赤,奇痒难忍,每年至期而发,过期乃愈,呈周期性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

NO.9[分类]传染病、寄生虫病类[疾病名称](时疫)霍乱[注释]因饮食不洁、感受疫疠之邪,损伤胃肠,升降失司,清浊相干。

以骤起剧烈吐泻米泔水样物,目眶凹陷,小腿转筋,津气严重耗损,甚至因厥脱而毙为特点的烈性疫病类疾病。

NO.10[分类]新生儿病、小儿特发病[疾病名称](小儿)客忤[注释]小儿由于神气未定,因骤见生人、突遇异物等所致。

中医疾病术语标准

中医疾病术语标准
国内国际交流 医院中的医疗、科研与教学
医院管理的需要 社保医疗付款制度
负责进每行修年订出、版推一广本和应用工 《世界卫生年鉴》
收列了各国的死亡原因 的统计资料。
• 经卫生部批准,世界 卫生组织于1981年 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 建立疾病分类合作 中心,在我国引进和 推广国际疾病分类.
• 为了把我国的出院 病人统计工作与世 界卫生组织的统计 工作接轨.从1990年 我国开始推广使用 ICD-9,2000年开始 推广使用ICD-10
诊断学、临床各科等八大类3543个词条。
• 其中包括400条症状及体征术语,400条证候术语, 500条病名术语及100~200条治疗术语。术语语种为 英文及中文。
• 研究始于2004年,经过中国、日本、韩国、英国、美国、澳大 利亚等多国专家的多次研究讨论,现己完成初稿。
• 其使用对象定位于西方国家传统医学学生及从业人员,运用领域 包括传统医学临床、信息、教育及科研。
1990年世界主要死因构成
死因
发达国家
心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传染病、寄生虫病 损伤和中毒 围产期死亡
其他 合计
47.47 21.15 3.41 4.37 7.60 0.79 15.21 100.00
发展中国家
全世界
16.88
23.89
7.01
10.25
6.49 44.16
5.79 35.04
ICD-10
• ICD-10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组织编写单位: 世界卫生组织 中文翻译单位: 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
分类合作中心 中文版出版单位: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份: 1998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治法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治法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治法部分) 】NO.1[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急则治标[注释]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

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下.应及时救治标病,如止血、止泻、止痛等,然后治其本病的治疗原则。

NO.2[分类]治则[治法名称]缓则治本[注释]与急则治标相对而言。

在病势缓和、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以调理、补益为主的治疗原则。

NO.3[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标本兼[同」治[注释]在病证出现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NO.4[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时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时令气候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5[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地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地域环境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6[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人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病人体质等个体差异,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7[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扶正祛[达]邪[注释]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而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扶正固[培」本[注释]对于正气亏虚的病证,宜采用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

NO.9[分类]治则[治法名称]祛邪扶[安]正[注释]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取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而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

NO.10[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攻补兼施[注释]对于虚实夹杂,或虚实病情相当的病证,可采用既扶正又祛邪,即祛邪与扶正并重的治疗原则。

NO.11[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先攻后补[注释]先攻邪后培补的治疗原则,用于体弱正虚而又有急须攻下或攻破之症的病证。

NO.12[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先补后攻[注释]先补虚后攻邪的治疗原则,用于需攻破或攻下而又正虚体弱不堪攻的病证。

NO.13[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寓攻于补[同义词]补中寓攻[注释]为治疗虚实平杂病症的一策略。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中医临床诊断术语是中医学中用于描述疾病诊断和病情表达的。

它遵循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原则,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进行辨证论治。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医临床诊断术语及其参考内容。

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精神状态、舌质、舌苔、面色、眼底、舌动脉等来判断病情和辨证。

例如:“面色苍白”、“舌质红”、“舌苔黄腻”等。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咳嗽声等来判断病情和辨证。

例如:“声音低沉”、“咳嗽有痰声”等。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其主诉、病史、症状等来判断病情和辨证。

例如:“身体有发热感吗?”、“觉得口干吗?”等。

4.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以及其他部位,来判断脉象和病情。

例如:“脉虚弱”、“舌下脉微弱”等。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还包括了对不同病症的分类和描述。

1. 四诊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表里、上下等四种分类,以便于辨证论治。

例如:“寒证”、“热证”、“虚证”、“实证”。

2. 具体病症描述:中医将不同病症进行详细的描述,如相关症状、病程以及体征等。

例如:“头痛、恶心呕吐、鼻塞流涕,伴有咳嗽”、“发热、身体酸痛、口干不渴”等。

此外,中医临床诊断术语还包括了对辨证的特点和方法的描述。

1. 辨证特点:中医辨证有辨证取象、辨证施治、辨证肯定等特点。

例如:“辨证取象注重全面、综合,观察问题要从整体、全局的角度来考虑。

”2. 辨证方法:中医诊断采用了四诊法、八纲辨证法、五官辨证法等多种方法,以了解病患的整体状态以及病情的变化。

例如:“八纲辨证法是通过观察疾病表现出的寒热、汗出、身体疼痛等不同表现,来判断辨证。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对于中医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的辨证论治,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疾病部分正文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疾病部分正文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临床977种常见病及其定义。

并有症状性术语49条。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医疗、卫生统计、中医病案管理、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科研、教学、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领域。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列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同时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ZY/T 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传染病、寄生虫病类infectious diseases, parasitic diseases3.1 (时疫)霍乱(pestilential)cholera因饮食不洁、感受暑湿疫疠之邪即霍乱弧菌,损伤胃肠,升降失司,清浊相干。

以骤起剧烈吐泻米泔水样物,目眶凹陷,小腿转筋,津气严重耗损,甚至因厥脱而毙为特点的、多见于夏秋季的烈性疫病类疾病。

3.2 鼠疫plague因病鼠或其他啮齿类动物的疫毒即鼠疫耶尔森菌随疫蚤叮咬而注入人体,内侵肺系与血络,迫血成瘀。

以起病急骤,高热,出血,臖核肿痛,或咯痰、咳血,甚至因厥脱迅速而毙为特点的烈性疫病类疾病。

3.3 春温[瘟] spring warmth [pestilence]温热疫毒经口鼻而入,侵及营血,上犯于脑,扰乱神明。

以冬春季骤起高热,头痛,项强,呕吐,发斑,烦躁,继则神昏、惊厥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3.4 暑温[瘟] summer-heat warmth [pestilence]暑热疫毒随蚊子叮咬而进入人体,上犯于脑,扰乱神明。

以暑季骤起高热,头痛,呕吐,项强,甚则神昏、抽搐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3.5 软脚瘟pestilent flaccidity of foot暑湿疫疠之邪由胃肠道传播侵入,蕴于肌肉,阻滞经络,或热伤阴液,筋失濡养,导致筋脉弛缓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第十次修订本
3
1。IST
• 《国际标准传统医学术语 》
•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y • 2007年10月公布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WHO西太区)先前发布 包括中医、韩医、日本汉方医学等的传统医学国际标准; • 《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最终收录了包括总类、基础理论、
•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负责编写,参与单位有中国 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等多家单位
• ,内容包括:总论,医史文献,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治疗学,中药学,方 剂学,针灸学,推拿学、养生学、康复学,内科疾病, 外科疾病,妇科 疾病,儿科疾病,眼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旺肠科疾病,皮肤科疾病, 骨伤科疾病18部分,共5283条。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 外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
肛肠科等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学院。 7
该标准特点
• 该标准规定了中医临床930种常见并及其定义。并有症 状性术语49条
• 该标准适用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卫生统计、医 政管理、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
• 这些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 使用的中医药学规范名词。
11
特点
• 1。是中医药基本名词规范。对99.6%以上的名词给出 了定义或注释。
• 2。体现学科的系统性,构成本学科概念体系、具有派 生功能,是较为常用的骨干名词。
• 3。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术语名词比较:现有自然科学名 词术语多数来自外国,20世纪50年代主要来自苏联 (俄文),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来自欧美(英文), 规范工作的任务是对与英文名词相对应的汉译名词作 出选择和统一。而中医大量的名词术语形成于古代, 有的甚至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构成自己的术语体系。
诊断学、临床各科等八大类3543个词条。
• 其中包括400条症状及体征术语,400条证候术语,500 条病名术语及100~200条治疗术语。术语语种为英文 及中文。
• 研究始于2004年,经过中国、日本、韩国、英国、美国、澳大利 亚等多国专家的多次研究讨论,现己完成初稿。
• 其使用对象定位于西方国家传统医学学生及从业人员,运用领域 包括传统医学临床、信息、教育及科研。
中医疾病术语标准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李园白
1
主要内容
一、部分疾病标准的简介 二、常用中医疾病术语标准比较调查
2
一、部分疾病相关标准的简介
IST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
疾病术语国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1997年版
中医药学名词 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
ICD-10
• 按照中医认识疾病的规律进行分类,例如:心系疾病 等
• 骨伤科疾病目前普遍使用现代解剖学名称作为诊断术 语,于西医病名相同。故未收入本标准。
• 目前主要用于中医病案的用词规范,病案中中医疾病 诊断信息的统计。
8
9
10
3。《中医药学名词》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
特点
• 选词来源于中医药学文献,选词方法是一方面参考一 些相关标准,另一方面是从中医药学文献中提取,收 录一些超过一定使用频率的名词术语。可供医药信息 科研院所、大学院校、图书馆处理期刊、图书资料进 行标引、检索、编目使用。
• 该版主题词表与《汉语主题词表》以及美国国立医学 图书馆《医学主题词表》(MeSH)相兼容,成为目前使 用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一部中医药学专业主题词表, 也是国内中西医大型数据库建设的支撑。
12
/
13
4。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
•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持编制, • 1987年第一版, • 1996年出修订版,并以印刷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出版,
由《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更名为现名。 • 2006年出第三版,共收录主题词13878条。 • 出版单位:中医古籍出版社
4
特点:
• 1.使用繁体字 • 中國的传统統學對日本、韓國、越南等周邊國家及地區影響深遠,
因而形成了中醫學、漢醫學、東醫學、越南醫學等傳統醫學。在 西太平洋地區,被稱為「傳統醫學」。各國對中醫的術語均有不 同的叫法、不同的翻譯。制定統一標準,可滿足現代醫學教育、 培訓、研究、訊息交流。由於每個國家使用的簡體字各有差別, 所以中文部分使用繁體漢字。這可能是中國官方首次同意國際組 織使用繁體中文。 2.不包含有中药名称 • 3.翻译标准 • 收錄條目在翻譯時有四項標準,包括:反映傳統醫學實質、避免 採用拼音、不造新詞及與世衛標準一致。
15
16
17
ICD-10
• ICD-10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组织编写单位: 世界卫生组织 中文翻译单位: 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
分类合作中心 中文版出版单位: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份: 1998
18
• 乃將疾病或病群依既定的標準將它分類的過程。 • 能够用于对记载在多种类型的健康和生命记录上的疾
病和其他健康问题进行分类 • ICD起源于19世纪,当时预定为公共卫生用途对疾病进
行分类。与其1948年第六次修订同时,世卫组织成为 其管理者。 • ICD是对死亡率和发病率进行分类的唯一国际标准。 • 1900年—ICD-1; 1909年—ICD-2 • 1920年—ICD-3; 1929年—ICD-4 • 1938年—ICD-5; 1948年—ICD-6 • 1955年—ICD-7; 1965年—ICD-8 • 1975年—ICD-9; 1993年- ICD-10
5
/tcm/dict/
6
2。疾病术语国标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国家技术监督局97年发布
疾病 证候 治法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提出并归口,负责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