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475℃脆性和σ相脆性化全解
1+x焊接模拟试题

1+x焊接模拟试题一、单选题(共56题,每题1分,共56分)1.利用碳弧气刨对低碳钢开焊接坡口时,应采用( )电源。
A、直流正接或反接B、直流正接C、交流D、直流反接正确答案:D2.二氧化碳气体预热器所使用的电压不得高于()伏。
A、24伏B、110伏C、36伏正确答案:C3.引起焊工尘肺的主要成分是()。
A、氧化铁粉尘B、臭氧C、铅蒸汽正确答案:A4.焊缝有效厚度的尺寸符号为()。
A、SB、HC、ND、L正确答案:A5.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烟尘对焊工的危害是()。
A、尘肺B、高血压C、白内障D、锰中毒正确答案:A6.温差拉伸法使焊缝两侧的金属因受热膨胀对温度较低的焊缝区进行拉伸,并且产生了拉伸塑性变形,抵消了部分焊接过程中产生的()。
A、弹性变形B、波浪变形C、拉伸变形D、压缩变形正确答案:D7.要检测焊接接头的韧性大小,应进行()试验。
A、拉伸B、硬度C、冲击D、弯曲正确答案:C8.钢材的线膨胀系数越大,则焊接时产生的()。
A、应力和变形越大B、应力大变形小C、应力和变形越小D、应力小而变形大正确答案:A9.在防止焊接变形时,刚性固定法是利用()。
A、刚度大、拘束力大、变形小的原理B、刚度大、拘束力大、变形大的原理C、刚度大、拘束力小、变形小的原理D、刚度大、拘束力小、变形大的原理正确答案:A10.下面哪一条是渗透检测的主要缺点。
()A、不能发现浅的表面缺陷B、不能用于铁磁性材料C、不能用于非金属表面D、不能发现近表面缺陷正确答案:D11.电焊钳柄必须可靠绝缘是为了()。
A、焊接电流稳定B、防止焊钳过热引起火灾C、防止焊工触电正确答案:C12.在狭窄的容器内,照明所用的电压应为()。
A、不超过380伏B、不超过220伏C、不超过36伏正确答案:C13.焊接电缆的中间接头最多不得超过()。
A、4个B、2个C、3个正确答案:B14.焊条电弧焊不可能出现那种过渡方式()。
A、细滴过渡B、喷射过渡C、短路过渡D、渣壁过渡正确答案:B15.对焊工没有损害的气体是()。
金相检验员考试:金相检验员考试题库考点五

金相检验员考试:金相检验员考试题库考点五1、单选断面收缩率(Z),乃是试样拉断后缩颈处横截面积的最大缩减量与()的百分比。
A.原始标距B.原始横截面积C.原始直径D.原始试样长度正确答案:B2、判断题(江南博哥)过烧现象主要表现为金属的晶粒粗大,导致力学性能下降,当过烧严重时,甚至会形成魏氏组织。
()正确答案:错3、单选奥氏体的长大速度随温度升高而()。
A.减小B.不变C.增大D.无规律正确答案:C4、判断题正火仅包括普通正火和等温正火两种。
()正确答案:错5、单选索氏体的金相组织,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放大()才能分辨出其组织结构。
A.200倍B.300倍C.400倍D.500~600倍正确答案:D6、填空题压力加工及再结晶后的68黄铜的组织是()。
正确答案:有孪晶特征的单一α相晶粒7、判断题3Cr2W8V钢因钢中含碳量为0.3%,所以它是亚共析钢,高速钢含碳量为0.7~0.8%,所以它属于过共析钢。
()正确答案:错8、判断题中心疏松的低倍组织特征是在酸浸试片的边部位呈集中分布的空隙和暗。
()正确答案:错9、判断题贝氏体相变过程中,既有碳的扩散,又有铁和合金元素的扩散。
()正确答案:错10、填空题钢中马氏体转变是一种无扩散转变,根据主要是(),()。
正确答案:马氏体中的含碳量同于原奥氏体含碳量、马氏体在极低温度下仍然具有很高转变速度11、多选配制宏观浸蚀剂时,必须考虑浸蚀剂的()。
A.通用性B.稳定性C.安全性D.经济性正确答案:A, B, C, D12、判断题影响奥氏体晶粒度长大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是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并且加热温度的影响比保温时间更为明显。
()正确答案:对13、判断题在三种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中,面心立方晶格和密排六方原子排列最紧密。
()正确答案:对14、单选金属和合金在冷塑性变形时,晶粒被()。
A.打碎B.压扁C.拉长D.长大正确答案:C15、多选关于渗碳体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化合物B.固溶体C.含碳量6.69%D.脆而硬的相正确答案:A, C, D16、判断题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奥氏体晶粒,差不多具有与铁素体晶粒相同的外貌,但晶界比铁素体平直,有时晶内可见孪晶带。
自动焊接工中级理论知识模拟题2019年(22)_真题-无答案

自动焊接工中级(理论知识)模拟题2019年(22)(总分150,考试时间120分钟)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 焊后由于焊缝的横向收缩使得两连接件间相对角度发生变化的变形叫( )变形。
A. 弯曲B. 波浪C. 横向D. 角2. 构件厚度方向和长度方向不在一个平面上的变形叫( )变形。
A. 弯曲B. 波浪C. 横向D. 错边3. 平板对接焊产生残余应力的根本原因是焊接时( )。
A. 中间加热产生塑性变形B. 中间加热产生弹性变形C. 两侧金属产生弹性变形D. 焊缝区成分变化4. 焊接应力和变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焊接过程中焊接接头各部分金属的( )不同。
A. 热胀冷缩程度B. 强度C. 导热性D. 塑性5. 如果焊缝角变形沿长度上的分布不均匀和焊件的纵向有错边,则往往会产生( )变形。
A. 弯曲B. 扭曲C. 错边D. 角6. 长焊缝焊接时,( )焊接方法变形最小。
A. 直通焊B. 从中段向两端施焊C. 从中段向两端逐步退焊D. 逐步跳焊7. 焊接不对称的细长杆件时采用( )克服弯曲变形。
A. 适当的焊接热输入法B. 反变形法C. 刚性固定法D. 自重法8. 在焊接法兰盘时,为减小角变形可采用( )。
A. 散热法B. 反变形法C. 刚性固定法D. 自重法9. 对于低碳钢可在焊后直接应用( )来矫正焊接残余变形。
A. 机械矫正法B. 火焰加热矫正法C. 散热法D. 自重法10. 火焰矫正焊后残余变形时,最高温度应( )。
A. < 1200℃B. < 1500℃C. < 1000℃D. ≤800℃11. 用火焰矫正薄板局部凹凸变形时,宜采用( )的加热方式。
A. 点状B. 线状C. 三角形D. 四边形12. 用锤击焊缝来减小焊接应力时,应避免在温度为( )时进行。
A. 100~150℃B. 200~300℃C. 400~500℃D. 500~600℃13. 多层焊时,为减少焊接应力应该锤击( )的焊缝。
不锈钢的金相组织

不锈钢的金相组织不锈钢的金相组织(一)(一)不同元素对不锈钢组织和相的影响对于马氏体型铬不锈钢来说,对组织产生主要影响的元素有铬、碳和钼;对马氏体型铬镍不锈钢来说,产生主要影响的元素有镍、钼、铝、钴、氮和钛等。
马氏体型铬镍不锈钢中由于所含的铬与碳发生交互的作用,使其在高温下形成稳定的r 相区和稳定的a+r相区。
碳量的增加可使r相区得到扩大,但是随着铬含量的增加碳的溶解极限下降。
马氏体型铬镍不锈钢中添加镍解决了马氏体型不锈钢为提高其耐蚀性以牺牲钢的硬度为代价的问题。
但是其中的镍含量不易过高,否则由于镍扩大奥氏体相区和降低Ms温度而使不锈钢变成奥氏体型不锈钢,从而完全丧失淬火能力。
影响铁素体型不锈钢组织的元素主要有铬、钼、碳、氮和镍,另外有一些铁素体型不锈钢中还添加有钛、铌和铜等元素,对组织也有一定的影响。
其中添加铬和钼的主要的目的是加速和促进α’相和α相的形成和沉淀,使铁素体晶粒更加粗大。
影响奥氏体型不锈钢组织的主要元素有碳、铬、镍、钼、氮、铜、硅和锰等,有时在生产易切削不锈钢时,也将硫作为添加元素。
碳在奥氏体型不锈钢中是形成、稳定和扩大奥氏体区的元素。
碳在奥氏体型不锈钢中是形成、稳定和扩大奥氏体区的元素,其形成奥氏体的能力远高于镍许多倍。
碳在奥氏体型不锈钢中是有用元素,但同时也是有害元素,一方面由于碳作为一种间隙元素可通过固溶强化显著提高奥氏体型不锈钢的强度,同时也可提高高浓度氯化物腐蚀介质中的耐蚀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碳在某些条件下生成Cr23C6,使得耐腐蚀性能显著下降。
铬在奥氏体型不锈钢中的作用与其在铁素体型不锈钢中作用基本相同。
影响比相不锈钢组织的主要元素有镍、氮、锰、铬、钼、硅和钨等。
镍在α+r双相不锈钢中能扩大r相区。
有关资料指出,镍的添加还能促成形成σ(x)相,增加脆化敏感性并有使脆化敏感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的倾向,也将使马氏体相变温度降低,改善双相不锈钢的冷加工性能。
(二)相及相变热处理是不锈钢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以及最终产品加工过程中重要的工序。
什么是475℃脆性和σ相脆性化全解

什么是475℃脆性和σ相脆性化(1)475℃脆性铬含量大于15%的铁素体钢、铁素体含量较高(不小于15%)奥氏体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在400~500℃较长时间保温会产生强烈脆性化,并使钢的强度、硬度显著提高,因为是在475℃附近最易出现,所以叫475℃脆性。
产生475℃脆性的原因是α’相的析出。
α’相是种富Cr相,含Cr量可高达61%~82%,含铁量为37%~17.5%,尺寸为10~20nm,此相具有体心立方结构且无磁性,晶格常数为0.2877nm,介于铁与铬的晶格常数之间。
图1-9是Fe-Cr合金中α’相存在的相图,从相图中可以看出,α’相的产生是由于520℃以下σ→α+α’反应的结果。
由于α’相析出较为缓慢,因此,从α’相在α相的溶解度线以上加热所得到的单相α,即使在空冷的条件下,也不会有α’相的析出。
只有在520℃以下长时间保温,α’相才会析出,从而导致钢的脆化。
当重新加热到550℃以上时。
由于α’相的溶解,又会使钢的塑性、韧性得到恢复。
由于α’相析出是在铁素体基础上,铁素体含量增加就是增加475℃脆性的敏感性。
(2)σ相脆化铁素体不锈钢或含有铁素体的不锈钢,在500~925℃范围内加热或停留时,就会产生严重的脆化,也就是σ相的析出脆化。
在不锈钢中σ相的名义成分是Fe、Cr,但实际上由于Ni、Mo等原子参与析出,该相的实际成分应为(FeNi)x(CrMo)y, σ相是一种无磁且具有高硬度的脆性相。
σ相析出会引起不锈钢的韧性下降。
由于σ相富Cr,还会富Mo、Si,因而在其周围常常会出现贫Cr(或MO、Si)区,或由于σ相本身的选择性溶解而降低钢的耐蚀性。
实践表明,在常温下使用的不锈钢是会析出σ相的,但在一定温度下,不锈钢中的铁素体会促进σ相析出,一般认为σ相直接产生于铁素体相,即α→σ转变。
因此,铁素体形成元素会促进σ相析出。
在含有铁素体组织的不锈钢(如铁素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及含有一定铁素体的奥氏体不锈钢)都比较容易产生σ相脆化。
1+X焊接考试题与答案

1+X焊接考试题与答案1、螺栓连接的组成中共有标准件数是()。
A、2B、3C、4D、5答案:B2、高空焊接时,()是不符合规定的。
A、焊工施焊时,佩戴标准安全带B、焊工施焊时,电缆线固定在架子上C、施焊处下方内有停留人员,且无隔离措施答案:C3、普通螺纹的牙型角是()A、30°B、60°C、33°D、45°答案:B4、射线底片评定过程中,长宽比≤()的缺陷为圆形缺陷。
A、2B、3C、4D、5答案:B5、表示弧焊电源为下降外特性的代号( )。
A、XB、PC、DD、G答案:A6、650-600℃温度范围形成的层片组织称为(),片层较薄,800-10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S表示。
A、马氏体B、珠光体C、索氏体D、贝氏体答案:C7、下面哪项是射线检测的特点()。
A、适用于较薄件B、对面积型缺陷检出率很高C、检测角接焊缝效果较好D、高度尺寸的确定比较容易答案:A8、俯视图在主视图的()。
A、正下方B、斜下方C、正左方D、正右方答案:A9、若患电光性眼炎,不应采取()的方法自行治疗。
A、冷水冷敷B、奶汁冷敷C、眼部按摩答案:C10、下列哪项措施无法有效控制氢对焊缝的影响()。
A、控制氢的来源B、焊前预热C、冶金处理D、焊后脱氢处理答案:B11、在焊缝符号中,( )是表示焊缝表面形状特征的符号。
A、基本符号B、补充符号C、焊缝尺寸符号D、辅助符号答案:D12、对涂漆表面进行渗透检测的第一个步骤是()。
A、将渗透剂喷到表面上B、将漆层完全去除C、用洗涤剂彻底清洗表面D、用钢丝刷刷表面,使光滑的漆层变得粗糙答案:B13、冲击韧性试样的标准尺寸是()。
A、10mm×10mm×55mmB、7.5mm×10mm×55mmC、5mm×10mm×55mmD、5mm×10mm×50mm答案:A14、在坡口尺寸名称及代表字母中,钝边高度用( )来表示。
金属材料焊接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工艺焊接性:在一定工艺焊接条件下,能否获得优质、无缺陷的焊接接头的能力。
2.碳当量:把钢中包括碳在内的合金元素对淬硬、冷裂及脆化等的影响折合成碳的相当含量。
3.晶间腐蚀:是起源于金属表面沿金属晶界发生的有选择的深入金属内部的腐蚀。
4.高温脆性:指钢在变形温度为0.4~0.6T m时所出现的高温塑形急剧下降的现象。
5.焊接性:金属材料对焊接加工的适应性和使用的可靠性。
6.半热焊:正焊前将铸件整体或局部预热到300℃~400℃,在焊补过程中保持这一温度,并在焊后采取缓冷措施的工艺方法称为热焊。
7.σ相脆性:指不论母材还是焊缝,在ω(Cr)>21%,并且在520~820℃之间长期加热形成的硬而脆的铁铬金属间化合物。
8.调质钢:含碳量在0.3-0.6%的中碳钢。
9.刀状腐蚀:简称刀蚀,它是焊接接头中特有的一种晶间腐蚀,只发生在含有Ti、Nb等稳定化元素的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中。
腐蚀部位沿熔合线发展,处于HAZ的过热区,由于区域很窄,形状有如刀削缺口,故称为刀状腐蚀。
10.使用焊接性:焊接接头或整体结构满足技术条件中所规定的使用性能的程度。
11.不锈钢:指主加元素铬的质量分数ω(Cr)>12%的钢。
12.奥氏体不锈钢:是指在常温下具有奥氏体组织的不锈钢。
钢中含Cr约18%、Ni 8%~10%、C约0.1%时,具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
13.沉淀硬化不锈钢:在不锈钢中单独或复合添加硬化元素,通过适当的热处理获得高强度、高韧性并具有良好耐蚀性的一类不锈钢。
14.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15.475℃脆性:铁素体钢在ω(Cr)≥15.5%,并在温度400~500℃长期加热后,常常出现强度升高而韧性下降的现象。
16.耐热钢:在高温下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的合金钢。
它包括抗氧化钢(或称高温不起皮钢)和热强钢两类。
不锈钢焊接接头的脆化现象

不锈钢焊接接头的脆化现象
不锈钢的焊缝在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出现冲击韧度下降的现象称为脆化。
⑴475℃脆性含有较多铁素体相(超过15%~20%)的双相焊缝金属,经过350~500℃加热后,塑性和韧性会显著降低,即性质脆化。
由于在475℃时脆化速度最快,故称为“475℃脆性”。
铁素体越多,这种脆化越严重。
已产生475℃脆化的焊缝,可以900℃淬火消除。
⑵σ相脆化不锈钢焊接接头在375~875℃范围内长期使用,会产生一种FE-Cr金属间化合物,称为“σ相”。
σ相硬而脆,硬度大于68HRC时,由于σ相析出的结果,焊缝的冲击韧度急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σ相脆化”。
通常认为,σ相是由铁素体演变而来,当铁素体的质量分数超过5%时,很快会形成σ相。
因此,对于高温下使用的不锈钢材料,为了防止出现σ相,必须控制铁素体的含量。
为了消除已经生成的σ相,恢复焊接接头的韧性,可以把焊接接头加热到1000~1050℃,然后快速冷却。
σ相在1Cr18Ni9Ti不锈钢的焊缝中一般不会产生。
⑶熔合线脆断不锈钢焊件在高温下长期使用,在沿焊缝熔合线外几个晶粒的地方,会发生脆断现象,此现象称为熔合线脆断。
钢中加入Mo元素能提高钢材抗脆断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475℃脆性和σ相脆性化(1)475℃脆性铬含量大于15%的铁素体钢、铁素体含量较高(不小于15%)奥氏体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在400~500℃较长时间保温会产生强烈脆性化,并使钢的强度、硬度显著提高,因为是在475℃附近最易出现,所以叫475℃脆性。
产生475℃脆性的原因是α’相的析出。
α’相是种富Cr相,含Cr量可高达61%~82%,含铁量为37%~17.5%,尺寸为10~20nm,此相具有体心立方结构且无磁性,晶格常数为0.2877nm,介于铁与铬的晶格常数之间。
图1-9是Fe-Cr合金中α’相存在的相图,从相图中可以看出,α’相的产生是由于520℃以下σ→α+α’反应的结果。
由于α’相析出较为缓慢,因此,从α’相在α相的溶解度线以上加热所得到的单相α,即使在空冷的条件下,也不会有α’相的析出。
只有在520℃以下长时间保温,α’相才会析出,从而导致钢的脆化。
当重新加热到550℃以上时。
由于α’相的溶解,又会使钢的塑性、韧性得到恢复。
由于α’相析出是在铁素体基础上,铁素体含量增加就是增加475℃脆性的敏感性。
(2)σ相脆化铁素体不锈钢或含有铁素体的不锈钢,在500~925℃范围内加热或停留时,就会产生严重的脆化,也就是σ相的析出脆化。
在不锈钢中σ相的名义成分是Fe、Cr,但实际上由于Ni、Mo等原子参与析出,该相的实际成分应为(FeNi)x(CrMo)y, σ相是一种无磁且具有高硬度的脆性相。
σ相析出会引起不锈钢的韧性下降。
由于σ相富Cr,还会富Mo、Si,因而在其周围常常会出现贫Cr(或MO、Si)区,或由于σ相本身的选择性溶解而降低钢的耐蚀性。
实践表明,在常温下使用的不锈钢是会析出σ相的,但在一定温度下,不锈钢中的铁素体会促进σ相析出,一般认为σ相直接产生于铁素体相,即α→σ转变。
因此,铁素体形成元素会促进σ相析出。
在含有铁素体组织的不锈钢(如铁素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及含有一定铁素体的奥氏体不锈钢)都比较容易产生σ相脆化。
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纯奥氏体不锈钢也有σ相析出的可能,甚至镍合金中也有σ相析出的可能(前面高温合金析出相已谈及),只是σ相析出温度更高一些,析出更难一些。
一般来说,不锈钢σ相经过固溶处理,或加热到σ相形成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使其溶解到基体中,然后快冷却,可以有效地防止σ相析出。
475℃脆性指铬的质量分数大于15%并含有较多铁素体相的不锈钢,在350-550℃温度范围内长时间停留或缓冷出现的一种脆化现象。
由于这种脆化现象在475℃左右最敏感,故称475℃脆性。
产生原因:一般认为在该温度范围加热或冷却时,铁素体相内的铬原子趋于有序化,并形成较多的富铬铁素体,铬与铁的质量分数分别达到80%和20%。
该富铬相在母相晶面族上及位错处的析出且与母相仍保持共格关系,导致发生晶格畸变,产生很大的内应力使滑移堆以进行,易于产生孪晶。
孪晶面会形成解理断裂的形核点,从而导致脆化,使常温及负温时的冲击初度严重下降(高温时不降),并使钢的耐蚀性显著降低。
475℃脆性主要发生在高铬铁素体钢及其焊缝中,也可能发生在含较多铁素体的奥氏体不锈钢及其焊缝中,含铁素体越多,脆化倾向越严重。
发生475℃脆性后,可以通过重新加热至590 - 650℃,保温1-5h后快冷予以消除。
高铬铁素体不锈钢在520~820℃长期加热时,由于析出σ相(参见“σ相”)引起的韧性显著降低的现象。
如果加热至820℃以上,σ相重新溶入固溶体中,可使韧性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其他合金钢的组织中,一旦出现σ相,也会引起σ相脆性。
故在设计合金成分和加工工艺时,应尽量防止σ相出现。
σ相一旦出现,应设法通过热处理或其他方法消除。
(铁素体不锈钢管σ相脆性与475℃脆性及高温脆性危害σ相脆性、475℃脆性和高温脆性构成了铁素体不锈钢管三大脆性特征,与奥氏体不锈钢管比较,其中的后两者为其独有。
铁素体不锈钢管的脆性行为对某些铁素体不锈钢品种的生产构成了威胁,并且限制了铁素体不锈钢管的应用范围。
在巧铁铬系铁素体不锈钢中,纯σ相形成的铬区间为42%~50%。
α+γ的双相结构的含铬区域可扩展到12%~70%。
在工业不锈钢管范围内,钢管中的铬含量一般不会超过32%。
在铬含量低于20%~25%的铁素体不锈钢管中,在600℃σ相的析出需要在相应温度时效相当长时间,因此对于含铬量如低于如20%的铁素体不锈钢管,σ相形成相当困难,需数千小时时效。
对于铬含量在15%~33%的铁素体不锈钢管,在一般的焊接、铸造和冶金生产的受热过程中,没有足够时间形成σ相。
对于这类铁素体不锈钢管,只要避开在σ相形成温度长期运行,相对于它们并不构成威胁。
在高铬含钼的超级铁素体不锈钢管中,σ相形成相当快,除形成σ相外,尚有χ相和η相形成,这些相的形成过程是一种C曲线的形式,最敏感温度即鼻子点温度与钢中Cr含量和Mo含量相关,大体上在800℃。
对于高铬含钼的超级铁素体不锈钢管Monit其金属间相的析出速度非常快,σ、χ和η相的析出温度范围为600℃至900℃,σ相和χ相析出的鼻子点温度约850℃,在此温度约2min χ相首先析出,η相析出的敏感温度为650℃,η相析出所需要保温时间不足20min。
σ相等金属间化合物沉淀使钢变脆,最明显的特点是钢的冲击韧度极度下降,其脆化程度与σ相析出数量相关,只要避开脆化温度服役,即可避免σ相脆化的危害,但对于不锈钢管厂原始的大板卷生产是难于避免在σ相形成的温度停留的,即难以避免σ相脆化造成的危害。
通常在不锈钢管生产中,大卷板的冲击韧度低于50冲击攻,就难以开卷,串带和重卷操作。
对于28Cr4Ni2Mo和28Cr2Ni4Mo两个牌号的冲击韧度曲线见下图。
这些数据指出,高铬钼含量的铁素体不锈钢管在σ相脆性区和475℃脆性区引起塑韧性下降所需要的保温时间很大,在热带卷生产时,终轧卷曲后的冷却过程中,在这两个脆性区的停留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引起脆性所需要的临界保温时间,对于9.5t(1500mm×1000mm)的28Cr4Ni2Mo热卷经空冷和水冷,也难于避免这两种脆性的发生,因此在当前最现代的热连轧生产线上应降低卷曲温度以避开这两个脆性温度。
不管采用哪种冷却方式,在两个脆性区的停留时间将极大地缩短,因此在生产时可采用水冷降温至400℃以下进行卷曲,完全可以消除这两种脆性引起的麻烦高温时效对2205双相不锈钢中σ相析出行为的影响刘雄何燕霖丁秀平宋红梅胡锦程陈旭李麟【摘要】:对2205双相不锈钢进行了750、800、850、900和950℃分别保温0.5、1、2h的时效处理,采用定量金相、SEM和EDS、化学萃取、XRD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方法研究了2205双相不锈钢中σ相析出与时效时间、温度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2205双相不锈钢经不同时效工艺处理后的组织主要由奥氏体、铁素体、σ相组成,σ相一般在γ/α相界处或铁素体内析出;在相同时效温度下,随着时间的延长,σ相的析出量明显增多,而在850℃进行时效处理会使钢中σ相的析出量达到最高值。
此外,采用EBSD方法有望对2205双相不锈钢中的σ相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关键词】:双相不锈钢时效处理σ相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铁素体相高温时效奥氏体析出相相组成定量分析【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1137)宝钢基金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shu05004)【分类号】:TG142.71【正文快照】:双相不锈钢由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相组成,且两相比例相近,所以具有优良性能。
但是,该钢种在600~1000℃温度范围内易于形成金属间相,如σ相、χ相、R相、以及各种碳氮化物等,这些相的析出会显著降低双相不锈钢的耐蚀性、力学性能以及焊接性能,其中σ相是危害最大的一种析出相,什么是475°C脆性?高铬钢在370—540℃温度下长期加热后,会出现强度升高、韧性大幅度降低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475℃左右尤为强烈,因此称为475℃脆性。
475℃脆性在含铬13.7%以上的钢中就有可能出现,在含铬较高的马氏体—铁素体钢、18—8型奥氏体钢及沉淀硬化钢中亦曾发现,但远不及高铬铁素体钢明显。
铁素体钢的475℃脆性,随含铬量的增加,脆性转变温度提高,转变所需的加热时间缩短。
Cr13钢的转变温度为400℃℃,Cr17为500℃。
Cr17加热14天冲击值降低不大,Cr28短期加热就可能变脆。
微观上来讲,475℃脆性是铬原子在钢中不均匀的偏聚,引起点阵畸变和内应力增加造成的,已产生475℃脆性的钢,可通过600℃以上加热,然后快冷予以消除。
奥氏体定义:奥氏体(Austenite)也称为沃斯田铁或ɣ-Fe,是钢铁的一种显微组织,通常是ɣ-Fe中固溶少量碳的无磁性固溶体。
奥氏体的名称是来自英国的冶金学家罗伯特·沃斯田(William Chandler Roberts-Austen)。
结构:γ-Fe为面心立方晶体,其最大空隙为0.51×10-8cm(该空隙的数据可能有误,跟c原子不在同一数量级上),略小于碳原子半径,因而它的溶碳能力比α-Fe大,在1148℃时,γ-Fe最大溶碳量为2.11%,随着温度下降,溶碳能力逐渐减小,在727℃时其溶碳量为0.77%。
特点:磁性:具有顺磁性,故可作为无磁钢。
比容:在钢的各种组织中,奥氏体的比容最小。
膨胀: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比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平均线膨胀系数高出约一倍。
故也可被用来制作要求膨胀灵敏的元件。
导热性:除渗碳体外,奥氏体的导热性最差。
为避免热应力引起的工件变形,不可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加热。
力学性能:具有较高的塑性、低的屈服强度,容易塑性变形加工成型。
面心立方点阵是一种最密排的点阵结构,致密度高,其中铁原子的自扩散激活能大,扩散系数小,从而使其热强性好。
故奥氏体钢可作为高温用钢。
奥氏体的硬度一般是170~220HBS,延长率为40%~50%。
铁素体铁素体(ferrite,缩写:FN,用F表示)即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晶格。
称为铁素体或α固溶体,用α或F表示,α常用在相图标注中,F在行文中常用。
纯铁在912℃以下为具有体心立方晶格。
碳溶于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以符号F表示。
由于α-Fe是体心立方晶格结构,它的晶格间隙很小,因而溶碳能力极差,在727℃时溶碳量最大,可达0.0218%,随着温度的下降溶碳量逐渐减小,在600℃时溶碳量约为0.0057%,在室温时溶碳量约为0.0008%。
因此其性能几乎和纯铁相同,其机械性能如下:抗拉强度180—280MN/平方米屈服强度100—170MN/平方米延伸率30--50%断面收缩率70--80%冲击韧性160—200J/平方厘米硬度HB 50—80由此可见,铁素体的强度、硬度不高,但具有良好的塑性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