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800字

合集下载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暑假中我读了《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震撼;让我的内心世界为之一变。

德兰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她的一生都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为穷人服务,被誉为“穷人的圣母”。

我们没有谁比她更穷,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只穿凉鞋,不穿袜子,平常吃的就是盐拌米饭。

她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一件是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需要缝补。

然而,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没有谁比她更富有。

以前,我一直想象:能当大官,能挣很多钱,就是成功、有意义的一生。

从德兰身上,我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还可以是:“为他人无私奉献一生。

”朱自清告诉我们来到这世界不能白白走一遭,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修女德兰的一生都在为穷人服务,虽个人贫穷但赢得全世界人民爱戴的一生,我觉得她的一生没有白白走一遭,她的一生也是“重于泰山”的。

《在爱中行走》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德兰修女要去建立“临终关怀院”,她去找政府官员,面对德兰的叨扰,那个官员很不耐烦:“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万计的病患伤残吗?你帮的过来吗?”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德兰加上追随它的修女们的力量与数以万计的病员伤残需要帮助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

但德兰不这么想,她的想法是,数以万计也是从“一”开始的,她就决定从一开始做起。

她不同意好高骛远的行事态度,爱就从一个人身上开始,她不看那些抽象的整体,只看那一个具体个人。

帮助别人是这样,我们学习不也是这样吗?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不懂的内容多的几乎不可胜数,一想到有那么多自己要去攻克的知识点,我就灰心丧气了。

但德兰修女这种不轻看,不小视“一”的行事态度,给我很大启示:困难再大,先从“一”开始,有了一,就会有二,就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无限个。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用爱成就富足人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张建伟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

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

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

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

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

”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

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

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_读后感.doc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_读后感.doc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_读后感用爱成就富足人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张建伟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数次落泪。

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一生,她用自己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人、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穷人”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

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

但是令修女惊奇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

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

”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一些米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穆斯林邻居。

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精神,默默服务于贫困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另一种面貌是这样:很多人向远方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人,甚至自己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个人成功或者更大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深度贫困里。

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时候我们又不自觉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果子一定是美善。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王翁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落泪。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9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爱也是一种信仰没有看过宗教方面的书籍也不了解他们对于宗教的那种强大信念为何物,但德兰修女的经历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朝圣者。

18岁高中毕业,心里就萌发了要去修道院的强烈想法,她深信这是上帝对她的召唤。

18岁,我们都还是不谙世事的孩童,但是为穷人服务的想法已经深刻驻扎在她的心底,放弃良好的生活条件,放弃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出家。

她说这是上帝的选择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自此她开始影响更多的人。

38岁她放弃在修道院里面的生活,开始走入那些受苦难折磨的人群之中,因为她坚信如果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只是每天在修道院内就没办法对他们的经历有切身感受,这一切还是在经过近两年的争取之后才实现。

之后她凭借自己对于上帝对于世人强烈的爱意,创办了临终关怀院,治疗的机构,关注怀孕母亲的健康以及她们的宝宝!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因为她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位世人。

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德兰修女用毕生的精力实现自己的承诺,那些被家人抛弃,身体腐烂生蛆,在垃圾堆里的人~修女没有放弃他们,反而把照顾他们每一个人都当做是上帝对自己的召唤,她亲切的和那些人握手,有时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这些都让那些人感受到了她对于生命的尊重,让她们感受到世界的爱。

有人离去前对修女说: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此刻像个天使一样。

高中时有一篇课外阅读,乞丐在街上向一个男人乞讨,但是这个人摸遍了全身的口袋都没有找到现金,然后他满怀歉疚,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朋友,我今天忘了带钱。

”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

生活中看见的故事街上随处可见乞讨者,有朋友戏谑道如果我都给他们救济的话,过不了多久我也该被被人救济了。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篇一:《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20世纪,有一位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物,她就是《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的主人公——德兰嬷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怎样宽容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

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

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

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

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

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麻风病收容所等。

她把爱撒向世界。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

1997年,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

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

德兰嬷嬷使我懂得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

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

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

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一本关于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的传记,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她的一生,以及她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将爱传递给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

阅读完这本书,我对德兰修女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她的人生是一个充满爱和奉献的人生。

她以自己的方式,即直接接触到最贫穷和最病痛的人,为他们提供关怀和帮助,来展示她的爱。

她的一生都在追求更高尚的目标,那就是无私地帮助他人,无论他们的处境如何。

德兰修女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深感敬佩。

她始终坚信,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只要有爱,就有可能改变世界。

她的一生就是在践行这一信念。

她的勇气、坚韧和无私,都让我深受感动。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爱的行动。

我们可能无法像德兰修女那样做出伟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心他人的需求,以及尽可能地做到理解和包容。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都是爱的体现。

总的来说,《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

它通过讲述德兰修女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爱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传递爱。

我相信,只要我们都能学习德兰修女的精神,用心去爱,去帮助他人,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三年级叙事作文:《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_800字

三年级叙事作文:《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_800字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_800字20世纪,有一位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物,她就是《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的主人公——德兰嬷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怎样宽容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

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

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

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

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

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麻风病收容所等。

她把爱撒向世界。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

1997年,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

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

德兰嬷嬷使我懂得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

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

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

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心中有爱,有大爱。

德兰嬷嬷在演讲中说:“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他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

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情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有一首赞颂德兰嬷嬷的诗: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感受到了母亲般的爱。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变得温暖。

她是伟大的女性,她是伟大的母亲,她就是忒瑞莎嬷嬷。

德兰嬷嬷将她想献的,能献的都献给了世。

《德兰修女传》读书心得

《德兰修女传》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这是一位知识广博的学长送给我的一本书,我认真得从头到尾得看了一遍,连连感动。

这本书让我懂得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学会爱!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人像她这样活着。

她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有史以来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获得者之一。

从出生到终老,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主,使众人能因为她而感受到神的存在。

她是一朵小花,喜悦了上帝也温暖了世界,她的名字叫龚沙,以后的德兰修女。

她让上帝的爱跨越了宗教、种族和国界,她让上帝的光同样照耀在世界最阴暗的地方,给他们温暖。

她曾说自己只是神的工具,她不为自己而作,而是为神而作,是他的一支铅笔,那么,神肯定是想用这铅笔在世界上写下仁爱,好让我们知道他是多么迫切的想让我们知道上帝的爱,并且多么迫切的希望我们能彼此相爱。

她是20世纪获奖最多的人,她一生大概获过80多项荣誉和奖励,其根本的原因仍然是上帝的照管。

上帝不仅借着奖杯和奖牌给她光荣,也借着奖金给她富有——是她有足够的实力为穷人服务。

这一点,也正符合德兰姆姆的运算逻辑:分什么东西给人,什么东西就越来越多。

虽然姆姆个人对获奖并不感兴趣,但是当她走上领奖台时,她代表的就已经不再是她自己,而是世界上的穷人,以及那些被称作穷人都奢侈的人。

她深知自己的责任是为穷人服务,因此,如果这些荣誉和奖金有助于帮助穷人和鼓励人们行更多的善,那么,她愿意接受。

她不只一次的说:我只是穷人的手臂,我代表世界是所有的穷人来领奖。

1997年9月5日,她的逝世让加尔各答哭了,让全世界哭了!各大报纸纷纷拿出重点版面连篇累牍地介绍她的嘉言懿行,赞美她毫不利己为穷人服务奉献的一生——我们很多人真正了解德兰姆姆,不是在她的生前,而是在这个时候。

有一位加尔各答市民对记者说:“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德兰修女是真正爱穷人的,但现在她丢下我们去了,我感到天塌地陷好像变成孤儿一般。

”姆姆的逝世,使印度进入国殇期,全国降半旗致哀两天,政府机构一律停止办公,甚至为她进行国葬!向遗体告别的活动整整7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800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一)
德兰修女,又译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18岁到87岁去世,把一生献给了穷人中的穷人。

看《德兰修女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

爱必须是面对面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那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

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

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于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

我确实是个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会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台,大家带着高他一等的心态捐钱捐物,可怜他、怜悯他,我认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两天,陪他说话,给他讲讲故事,听他倒出心里话,温暖他的心。

一个本来贫穷的人,突然间因为某个新闻报道而受到关注,获得大量捐赠,就像一个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华游
艇,本来通过挣扎能学会游泳,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阳光心态,成长为红高粱一样健壮的劳动者,现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适应,甚至无法获得平衡、进而心灵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兰修女和她的教会所提倡的,对每个人微笑,拥抱他,就算一句话不说坐在他身边陪伴他,为他清洗伤口。

她和她的修女们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救护穷人,不但在印度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去乡村支教,长期资助贫困生等等,我们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你给小区里的老人扶门了吗,你对收垃圾的人说谢谢了吗,你尊重交通协管员听从他们的指挥了吗,你和卖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吗?让你周围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悦,给他们爱,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做慈善,我觉得要非常慎重,没有好的方式我宁可不做。

书中215页,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

我们当中有一些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地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

有个作家把这种行为称作远程爱心。

如果你连身边的人都不爱,你又怎么可能真的爱远方的人呢,你所做的,
不过是为了成就一种个人的功名而已。

西方富裕社会,很多孩子和老人,得不到父母子女的关怀,焦虑、疑惑、孤独、寂寞,德兰修女说这是贫穷的另外一种面貌。

能够彼此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

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是快乐的。

所以她认为家庭应该是爱的源泉,除非这个泉眼里涌流出源源不绝的活水,否则我们无法保证我们的善心总不干涸。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为了成就个人功名吧。

一个家暴的人,突然要我佛慈悲皈依佛教,还高喊造福大众,你可知他的真实面目了。

作者在127页有句话,我觉得特别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我们也许只能在这种巨大的苦难和同样巨大的爱面前,惊讶地出神,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表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读这本书,看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的这一生,我只能惊讶地出神,也无法表述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

<p />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二)
在阅读德兰修女传时,刚开篇就提到她在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当时觉得很奇怪啊以前都听说是授予给政治人物,德兰修女不是政治人物怎么会获得这个奖项那?诺贝尔评
选委员会的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

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

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

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

在读完整篇文章时觉得德兰嬷嬷确实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穷人,她把自己的爱播撒到了人类社会最底层的穷人,正像歌词唱响的那样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德兰嬷嬷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德兰嬷嬷;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仅有三套,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便是以潜心细腻的文墨,描述了她令人惊叹的一生,她是我们成长的榜样。

德兰嬷嬷出生在一户普通的人家里,但是在她小的时候就经常念这样一首小诗:要相信爱,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还是被掠夺?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

,心中逐渐升起一个炽热的愿望: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要为这个世界贡献一点什么。

一天早晨,当她在路边看到一个身形悲苦的老人向她虚弱地喊道:我很渴,我很渴!她突然明白:穷人渴望的不是食品和衣物,而是爱!于是,她便走出了修道院,创建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先后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儿童之家、贫民之家和收容中心等,共计1000多所。

哪里有苦难,哪里需要爱,她就出现在哪里。

她曾这样说过:人们不讲道理,理想错谬,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你做善事,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做善事;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总是会被别人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去做;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打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多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帮助他们时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却可能被踢掉门牙,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当读到这段时,我非常的激动,因为我认为我们曾经为爱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是值得的,就是应该不求回报的博爱。

贫穷是一个多么刺耳的词汇,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从遥远的史前走来。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来就没有过为了消除贫苦而奋斗,但是德兰嬷嬷给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消除贫困的道路,德兰嬷嬷告诫我们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

而贫穷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

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

一颗伟大的心来源于一颗燃烧着爱的心。

快乐不须探寻;就在你我的身边,若以爱待之,旋即得之。

我们每个人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所以我们应该在爱中一起成长。

把我们的爱心奉献给身边的每个人,去给予,直到成功。

爱是没有界限的,生命就在这里。

<p />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三)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人像她这样活着。

我崇拜《海贼王》里的路飞,因为他能为梦想和伙伴牺牲一切,但他毕竟是漫画里的人物,就像超人和蜘蛛侠一样都是不存在的。

她不同,她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有史以来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获得者之一。

从出生到终老,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主,使众人能因为她而感受到神的存在。

她是一朵小花,喜悦了上帝也温暖了世界,她的名字叫龚沙,以后的德兰修女。

()她让上帝的爱跨越了宗教、种族和国界,她
让上帝的光同样照耀在世界最阴暗的地方,给他们温暖。

她曾说自己只是神的工具,她不为自己而作,而是为神而作,是他的一支铅笔,那么,神肯定是想用这铅笔在世界上写下仁爱,好让我们知道他是多么迫切的想让我们知道上帝的爱,并且多么迫切的希望我们能彼此相爱。

这是一则写在封皮上的故事,我必须先写在这里: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

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

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

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

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

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

不管其他人能从这个小故事里面得到什么,我看到的只有彼此互爱(耶稣基督给我们最后的命令)。

孔子讲仁爱,孙中山先生讲博爱,而基督就是爱。

德兰修女说:世界上有许多人渴望着一块面包,却有更多的人渴望着一点点爱。

西方世界的
贫穷是一种不一样的贫穷不仅因为孤寂而贫穷,也因为心灵的贫乏和精神的困顿而贫穷。

而关于如何去爱,我十分赞同德兰姆姆从一个开始的观点,我不同意好高骛远的行事态度爱得从一个人身上开始,称之为整体的东西太过抽象,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于整体有意义。

所以,先从身边的人开始,慢慢把爱拓展,好让众人看到我们就能看到基督,让我们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我们身上感觉到神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