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句读释例002

合集下载

古书注释(二)

古书注释(二)

上面六例中,一例是以近义词解释某个词,二例是今语释古 语,三例是指出一个词在句中用的引申义。
※古注解释词义不同于字典辞书,随文而释是其特点, 它常为我们指出一个词在特定文句中的具体含义或特指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古注的常用语是‚谓‛,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爷斤以时入山林。‛赵注: ‚时谓草木零落之时。 《礼记•檀弓上》:‚子高曰: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 葬我焉。‛郑注:‚不食,谓不垦耕。‛ ※古注解释词义,有时采用声训的办法,即用一个声音 相通,意义有联系的词来解释某个词。表示声训的常用语是 ‚之言‛、‚之为言‛,(p617)而且被释词在用语之前, 训释词在用语之后。例如: 《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 ‚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朱熹集注:‚政 为之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行道而有 得于心也。‛
(四)释文句 解词的目的是为疏通文句,因此在解词的基础上, 古注又进而对文句作说解。古注释文句,通常做的工作 有:串讲句意,指出言外之意,指出比喻意义,归纳章 指,分析句读,讲解语法等。 1.串讲句意 《诗•邶风•匏有苦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毛 传:‚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待之而不涉。‛ 古注讲解句意,有时也使用‚言‛,‚谓‛这两种用语, 它们都有‚这句话是说‛的意思。例如: 《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谁 从穆公?子车仲行,维引仲行,百夫之防。‛郑笺: ‚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
(三)文字校勘 校勘文字也是古注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注校正衍文、脱文、讹字、倒字的用语分别是衍,脱 (夺)(P624),当为(当作),倒文等,指出异文有本作、 本或作、本亦作、一本作等用语。 例如: 《墨子•鲁问》:‚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 百姓,厚为皮币,卑辞令,亟徧礼四邻诸侯,驱国而以事齐, 患可救也。非此顾无可为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孙诒让閒诂:‚‘非此顾’ 旧本作‘非愿’二字。……王云:‘愿’当为‘顾’字之误 也。顾、愿草书相似。‘顾’与‘固’通。‘顾’上当有 ‘此’字,言‘非此固无可为者’也。‘此’字即指上数事 而言。今本‘顾’讹作‘愿’,又脱‘此’字,则义不可通。 《左传•成公二年》:‚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音义:‚枹 音浮,鼓槌也,本亦作‘桴’。‛

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辨析

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辨析

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辨析作者:刘明举尹绪彪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7期摘要:本文针对杨树达先生《古书句读释例》中尚可商榷的两处问题进行推敲考证。

其中论述,或以文气推断、或以文例归纳、或借文字训诂、或综合数法以推求。

要在言之有据,不作空言,以期能自圆其说。

关键词: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辨证乡贤长沙杨树达先生,博学洽闻之士,后辈莫不想慕其风采。

先生尝为《古书句读释例》,博采诸书,辑凡百六十八例,归之于四大类、十五小类。

条理井然,如网在纲。

其论证平实严谨,以小见大,多有创见,时或推倒千古。

数十年以来,此书重印不断,其沾溉学林,亦可谓匪浅矣。

一、例百○二孟子曰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孟子·离娄上篇》。

通读于“作”字绝句,“兴”字下属。

《赵注》云“闻文王起兴王道”,是不以“兴”字下属。

《疏》云:“闻文王兴起,乃曰:‘盍归乎来。

’”申《注》说也。

汉王逸注《离骚》云:“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盍往归之。

”魏徐干《中论·亡国篇》云:“昔伊尹在田亩之中,闻成汤作兴,而自夏如商。

太公避纣之恶,居于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亦自商如周。

”《毛诗·酌篇·正义》云:“孟子说伯夷居北海之滨,太公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而归之。

”(此例尚可以“兴而归之”为句。

)范浚《香溪集·圣人百世之师论》云:“伯夷虽清,闻文王作兴,则曰盍归乎来。

”以上诸例皆以“作兴”连读。

故毛奇龄《四书賸言》、孙志祖《读书脞录》据之,皆以此读为正。

武亿亦云:“《子华子北宫子仕篇》:‘王者作兴,将以涤濯。

’用此‘作兴’二字。

《子华子》虽似后人拟托,然犹唐以前书,亦可备一证也。

”树达按“兴”字当如通读属下,毛、孙、武诸家之说非也。

《孟子》云:“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以“兴”字属臣言,不属君言也。

以汉魏唐宋诸儒之说证《孟子》,何如以《孟子》本书之文证《孟子》乎!(《易·系辞》云:“神农氏作。

马氏文通刊误 古书句读释例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

马氏文通刊误 古书句读释例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

马氏文通是清代的一位文学大家,其所著的《文通》一书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书中的句读释例以及古书疑义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补充,引发了学术界的一些误解和疑惑。

本文将围绕马氏文通刊误、古书句读释例和古书疑义举例续补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马氏文通刊误在《文通》一书中,马氏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艺术的见解和理论,对后人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其著作中也存在一些刊误,即错误的文字表达或理论错误。

这些刊误可能会误导后人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马氏对某些古诗词作品的评价可能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需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判。

另外,在《文通》一书中也存在一些表述不够准确和清晰的地方,需要加以澄清和修正。

二、古书句读释例古书句读释例是指对古代经典著作中的文字和句子进行释读和解释。

在一些古书中,由于历史时代久远,语言文字的使用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因此一些句读释例并不为人所理解或存在歧义。

这就需要学者们对这些古书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中的句读释例进行合理的解释和阐述。

古代的典籍中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用词或句子结构,需要通过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来解读和释释这些句读。

三、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古书疑义是指存在疑问和争议的古代典籍中的文字或内容。

这些疑义可能源自于历史时代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也可能是因为文本本身的缺失或错误。

针对这些古书疑义,学者们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找出合理的解释和补充。

有些古书中可能存在版本不一致或者错误的地方,需要通过对各版本文本的比较和分析,来确定正确的文字和内容。

另外,部分古书中的人名、地名等可能因为历史变迁而造成疑义,也需要学者们进行续补和澄清。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马氏文通、古书句读释例和古书疑义举例续补等方面都需要学者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这些工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文学著作,也有助于完善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为后人提供更为准确、科学的文学研究基础。

《古书句读释例》辨证-7页word资料

《古书句读释例》辨证-7页word资料

《古书句读释例》辨证引言乡贤长沙杨树达先生,博学洽闻之士,后辈莫不想慕其风采。

余读其文,未尝不废书而起,叹其渊深沈懿,非浅陋如我辈者所能窥探一二也。

先生尝为《古书句读释例》,博采诸书,辑凡百六十八例,归之于四大类、十五小类。

条理井然,如网在纲,学子皆称其便。

其论证平实严谨,以小见大,多有创见,时或推倒千古,令人拍案叫绝。

数十年以来,此书重印不断,其沾溉学林,亦可谓匪浅矣。

余读此书再三,深为叹服。

愚心或有所疑滞,或有所启发,笔之书端,今整理数条,遂成此篇。

人言“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余为此文,亦只求以符先哲“实事求是”之心,非敢以浅薄之见妄生议论也。

俊彦雅士,幸以教我。

一、“圣人作”辨例三: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上篇》[1]:旧以“作”字连下为读。

朱子云:“陆农师点‘圣人作’是一句,‘为礼以教人’是一句。

”武亿云:“《淮南子??锫垩怠罚骸?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R虻,圣人乃作,为之?B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圣人乃作’为一句,‘为之’亦连下读。

与此文势正合。

”树达按陆、武读是也。

《易?系辞下传》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

”与此文“圣人作”句例亦同。

按:“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为一句,旧读是也。

“作为”同义连文,此句犹言“圣人制礼以教人”也。

《礼运》:“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

”《乐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

”皆以“作”为“作为”之义,非“作兴”之义也。

《乐记篇》:“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

”又“然后圣人作为?、鼓、?尽?H、埙、?}。

”两句亦当以“作为”连读。

[2]《诗?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又《大雅?桑柔》:“维此良人,作为式谷。

”《礼记?月令》“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

”《吕氏春秋?音初》:“殷整甲徙宅河内,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

第二十一讲 古书的句读

第二十一讲 古书的句读
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 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 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快 中野兮,苍天与直。吁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
后者断句, “国”和下文“直”、“贼”押韵。 而且整首歌在“兮”字后面的都是四个字或三个字 的一个句子。前者断句,在“兮”字后只有“何故” 二字,与整首歌的文例不合。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下面再看两个例子:
周有泉府之官(官署),收不售与欲得, 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卷三十七)
《资治通鉴》这几句话引自《汉书.食货 志下》,颜师古《汉书》注说得很清楚: “言卖不售者,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 出与之。”
“称贽”是一个词组,指宾客初次见主人时 送礼物。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有时,标点出来的句子本身字面上似乎讲 得通,但从句子之间,或是从上下文来看, 就不符合情理了,或是上下文意思矛盾。这 样的标点自然仍是不正确的。这种标点错误 是比较常见的,不细心观察,就不容易发现。
请同学们看下例标点是否妥当。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唐语林》卷一)
按照上面的标点来理解,“以其道高”是 原因,“居径山”是结果,连词“以”就管 到“道高”为止。
其实,“道高”和“居径山”两句之间怎 么会有因果关系呢?难道只有“道高”才能 “居径山”吗?可见,这种标点是不符合情理 的。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当是:
了踉跄。
往:赠送
通:量词,篇;
相与:给你
如此了解了字词含义,细细体会原文,就会发现正确的标点应该 是: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内容:一、什么是句读二、句读的重要性三、古书标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四、古书标点致误原因五、提高古文断句能力的“捷径”一、句读1、定义:句读就是断句,主要是古书的断句。

2、句读的要求(1)小学:《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2)太学生:《五代会要》载:“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以所业本经句读抄写出,仔细看读。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句读的发展(1)汉代A、标点B、汉代与句读有关的字①、《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即“主”的古字】②Z《说文》:“Z,钩识也。

”调整字的顺序。

③点《说文》:“点,小黑也。

”字写错了涂黑。

(2)唐宋以后有句读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断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宋代则标“句、读”二字。

如:《礼记·中庸》自诚明读谓之性句自明诚读谓之教句诚读则明矣句明读则诚矣句(3)刻书加句读始于宋代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监属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或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4)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新式标点符号,渐趋完善。

4、句读和标点的区别(1)区别①句读符号简单,不够完备;标点符号体系完备。

②句读只表示句中、句末的停顿,起断句的作用;标点符号不仅表示停顿,还可以表示各种语气和句子中种种复杂的关系等。

(2)联系正确的句读是正确的标点古文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句读正确不能保证标点正确无误(还要考虑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内在联系、语气等),但句读错误,标点肯定错。

5、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口语与书面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及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②口耳相传成书。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⑤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二、为什么要重视句读(重要性)l、不能句读就读不懂古书①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扬雄《法言·问神》)A.宋·袁文《饔yōng牖闲评》:“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
夫拜謁禮義之效非益身之實也(論衡· 非韓)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 鄉黨) 且夫天者氣邪體也(論衡· 談天)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 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禮記· 樂記)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 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夫王者有過異見於國不改災見草木不改災見於五 穀不改災至身(《論衡· 異虛》)
古书的标点
一、句读的相关知识 二、古文标点的基本方法 三、造成标点错误的原因 四、标点实例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 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莾之中而進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吕氏春秋·察傳》
一、句读的相关知识
1、断句 2、句读 唐释湛然《法华文句记》:“凡经文语绝处 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宋毛晃《增韵》 “凡句绝则点于字之傍,读 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
虞舜為父弟所害幾死再三有遇唐堯堯禪舜立為帝嘗 見害未有非立為帝未有是前時未到後則命時至也 (《論衡· 禍虛》) 維是子產執政之式維其不遇化止一國誠率是道相天 下君交暢旁達施及無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 (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試問嶺南 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定風浪》)
3.叹词:噫、嘻、吁、嗟乎、呜呼。独立成句。 4.利用押韵的韵脚断句。 5 .在对话中利用“曰”字断句。 6.找句子的主语。当动作的发出者不同时需断句。 7.利用一些连词的用法断句:“而”一般处于句中。 连词“以”因果分句时,往往出现在原因分句的开 头,也可出现在原因分句主语的后面。“故”往往 出现在结果分句的开头。“然则”、“至若”等常 置于句首。
(宋代翰林學士院有翰林學士等掌管起草制誥詔令,別的官到 翰林學士院沒有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前,叫做直院;翰林學士一 時闕員暫由別的官掌管文書,叫做權直。)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

《说文解字》说:“、(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

)。

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

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

古代又有一个“ (jué)”字,《说文解字》说:“ ,钩识也。

”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注:王筠说这是分章所用的标志(见《说文句读》)。

)。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

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

”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

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

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

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

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误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注:在分类之中,有跨类的情况,不一一说明。

):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意义不明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

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

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

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