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兼爱思想

合集下载

墨子“兼爱”思想

墨子“兼爱”思想

墨子“兼爱”思想汇报人:日期:•墨子“兼爱”思想概述•“兼爱”思想的理论基础•“兼爱”思想在墨子著作中的体现目录•“兼爱”思想在墨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兼爱”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结论:墨子“兼爱”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目录01墨子“兼爱”思想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人民生活困苦。

墨子提出“兼爱”思想,旨在解决社会矛盾,实现天下太平。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墨子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而“兼爱”则是更高层次的爱,即爱一切人。

儒家思想的影响“兼爱”思想的起源与背景“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兼爱”即爱一切人01墨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论贫富、贵贱、亲疏。

他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即人们应该相互关爱、帮助,以达到共同繁荣。

“兼爱”与“非攻”02墨子认为,“兼爱”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还应该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他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和侵略行为,维护和平与正义。

“兼爱”与“尚贤”、“尚同”03墨子认为,“兼爱”还应该体现在对人才的爱护和尊重上,他主张“尚贤”,即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同时他还主张“尚同”,即人们应该遵守相同的道德规范,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统一。

“兼爱”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历史地位墨子的“兼爱”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不仅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相互关爱、尊重和平等对待,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02“兼爱”思想的理论基础墨子哲学体系中的“兼爱”思想兼爱思想是墨子哲学体系的核心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社会不平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不相爱,而兼爱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兼爱思想与墨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墨子提倡节葬、节用、非攻等主张,都是以兼爱思想为基础的。

墨子主张兼爱的主要内容

墨子主张兼爱的主要内容

墨子主张兼爱的主要内容墨子主张兼爱是墨子学派的核心理念,也是墨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平等对待他人,兼爱是一种普世的道德理念。

下面将从墨子主张兼爱的内涵、意义、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墨子主张兼爱,即要求人们对所有人都应持有宽容、关爱和同情之心。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将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应该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需要。

兼爱的核心是平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对待。

墨子主张,人们应该用爱心和宽容来对待他人,不分贵贱、亲疏、友敌,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人。

墨子主张兼爱的意义在于营造和谐社会。

墨子认为,只有通过兼爱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墨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只有通过兼爱的实践,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墨子的兼爱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协作,倡导人们共同努力,共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兼爱的实施方式是通过道德教育来培养和弘扬。

墨子认为,兼爱不是一种天生的本能,而是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形成的。

墨子提出了“教化”这一概念,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明白兼爱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培养出兼爱的品德。

墨子主张从小培养兼爱的观念,通过教育让人们明白,只有通过兼爱才能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墨子主张兼爱的价值在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墨子认为,只有通过兼爱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

他指出,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贡献,只有通过兼爱,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墨子通过对兼爱的理念的阐述和强调,呼吁人们要在兼爱的指导下,摒弃私利和个人主义,追求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共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努力。

总结起来,墨子主张兼爱,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倡导了一种全人类的道德伦理观念。

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工程师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古代公认的最早的和最宽泛的原子论者之一。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墨子主要思想内容如下:1. 兼爱:墨子主张兼爱,认为人们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摒弃私利之心,追求公共福祉。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知者教人,勇者律人”的理念,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责任。

2. 尊尚贤才:墨子认为,贤者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知识和能力,应该被尊重和推崇,以带动社会的进步,并使人们受益。

他主张“用人原则”,强调选用贤能之人才能使国家稳定繁荣。

3. 反对战争与武力:墨子渴望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他坚决反对战争与使用武力。

墨子主张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和谈来解决纷争,而不是动用武力。

他提出了“非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鼓励人们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社会和谐。

4. 力学原理:墨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研究力学的科学家之一。

他提出了“离合”和“悬鼓”等力学原理,阐述了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墨子的力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至今。

5.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墨子提出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思想。

他认为,感性知识是通过五感获得的有限的个别知识,而理性知识是通过思考和推理获得的普遍的知识。

墨子主张人们应该通过理性知识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

6. 科学实践:墨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

墨子提倡学习并应用科学知识来改善生活,提高生产力。

他的观点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 道德教育:墨子主张实施道德教育,提倡行为的正义和秩序。

他认为道德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应该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总的来说,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尊贤、反战、力学、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科学实践和道德教育。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和科技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出的理念和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

墨子“兼爱”思想

墨子“兼爱”思想汇报人:2023-12-21•“兼爱”思想的产生•“兼爱”思想的内容•“兼爱”思想的核心价值目录•“兼爱”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代意义•“兼爱”思想在当代的实践与应用•“兼爱”思想与当代挑战及未来发展目录01“兼爱”思想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发,人们承受着严重的苦难。

社会秩序的崩溃,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道德沦丧。

墨子希望通过“兼爱”思想,倡导人们相互关爱,实现社会和谐。

时代背景墨子,名翟,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他创立了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葬”、“节用”等思想。

墨子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简介“兼爱”思想的起源01“兼爱”思想源自于墨子的亲身经历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02墨子目睹了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苦难,深感同情和痛心。

03他认为,通过倡导“兼爱”,可以消除社会矛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02“兼爱”思想的内容主张人们不分贵贱、亲疏,应无差等地爱所有的人。

兼相爱强调人们应不分贫富、贵贱和善恶等,互相帮助,共同谋利。

交相利兼爱思想强调对他人要有仁爱之心,关注他人的福祉,并愿意为他人谋利。

强调仁爱之心兼爱思想倡导一种无私的爱,即人们应该超越个人利益,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倡导无私之爱“兼相爱,交相利”兼爱思想认为人们应该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不应有贵贱之分。

尊重他人兼爱思想提倡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推己及人兼爱思想反对自私自利的行为,强调人们应该以大局为重,关注他人的利益。

反对自私兼爱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我约束和克己奉公的方式来实践爱人如己的原则。

强调自我约束“爱人如己”A BC D“爱无差等”无差别之爱兼爱思想主张对所有人的爱应该是无差别的,不应因人的社会地位、财富或身份而有区别。

反对特权兼爱思想反对特权阶级的存在,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机会。

墨子中的兼爱思想

墨子中的兼爱思想

墨子中的兼爱思想
墨子,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被尊为中国古代兼爱主义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思想是“兼爱”,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到同样的爱和尊重,而不管他们的身份、财富、性别、种族或国籍。

墨子的这一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前卫和革命性的,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墨子的兼爱思想有几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他反对战争和暴力,认为战争只会带来贫困和苦难,而和平则可以带来幸福和繁荣。

他提出了“非攻”的原则,主张通过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冲突和争端。

其次,他反对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分化,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对待和关注。

他提倡富人和贫民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强调社会的共同责任和福利。

最后,他反对仇恨和偏见,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消除对他人的偏见和歧视,以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和谐。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被后来的儒家、道家等思想家广泛借鉴和吸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

在现代社会,墨子的兼爱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消除对他人的偏见和歧视,要关注社会的公正和平等,要遵循和平发展的道路,以实现持续的和谐和繁荣。

总之,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一种人道主义和超越性的思想,鼓舞了几代人的心灵。

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互相尊重和理解,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因此,我们应该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贯彻墨子的兼爱思想,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墨子“兼爱”思想

墨子“兼爱”思想

兼爱。

【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兼爱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

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

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

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

"兼相爱"的具体表现在"交相利"。

教育内容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墨子谈兼爱,可惜生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版图吞并时代,统治者只看中他的守城术。

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博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他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兼爱非攻是谁的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是谁的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是谁的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

“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

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

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

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

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

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他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并强调和平与公正的重要性。

首先,墨子主张兼爱。

在他看来,爱不应该局限于亲人、家族或部落,而应该包括所有的人。

他认为,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他人,努力为他人的利益着想,而不是只关心自己和自己的亲人。

墨子强调人类是共同体,所有人都应该互相关爱,共同追求和平与幸福。

其次,墨子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非攻。

他认为,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痛苦和困苦,无法解决问题。

他提倡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避免流血和破坏。

墨子强调,为了和平与公义,应该放弃对他人的迫害和压迫,而是以仁爱为基础,建立和平的社会治理。

墨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两个核心原理:兼爱和非攻。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的兼爱思想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墨子的非攻思想也为和平外交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启示。

然而,墨子的思想也遭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

有人认为,墨子的兼爱理念在实际中难以实现。

另外,他的非攻观念也有让步的时候。

一些人认为,在面对残暴的敌人和对自己的侵略时,
非攻可能会导致自己的灭亡。

在现实中,非攻策略并不总是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总的来说,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和非攻。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了道德伦理和和平的重要性。

虽然墨子的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但仍然对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的兼爱思想兼爱思想的内涵兼爱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就是墨子学说的基本论题之一。

“兼”字的本意就是一只手拿两只稻穗,引申为同时涉及几种事物,即不分您我,彼此等同。

墨子大力提倡兼爱,所谓兼爱,就就是“周爱人”,就是不分老少、贵贱的兼爱,就是指普遍平等的爱,即不分血缘亲疏与等级贵贱的无差别的爱,就是一种博爱。

这种爱不同于儒家的偏爱,即局部的、有差别的爱。

因此墨子提出用兼爱代替偏爱。

墨子说:“兼即仁矣,义矣。

”(《墨子》)后期的墨家学者也说:“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者,若明。

”(《墨子》)这就是说真正的仁爱一定要爱人如爱己,再把:每个人都瞧成就是与自己一样的主体,而不就是像牛马那样仅仅就是供人使用的:[具。

这就明确地强调了人道主义原则,即肯定了人的尊严与价值。

墨子认为即使“贱人”也要实行“兼爱”的原则。

墨子生活的年代正值春秋战国时期,新旧社会交替之时,旧的奴隶制日见衰落,而新的封建制刚刚萌芽,诸侯争战,战事连绵,弱肉强食,造成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相互残杀、彼此仇视的丑恶现象。

面对当时社会上这种“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许之谋愚、贵之敖贱”的情况,墨子指出造成这些丑恶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不相爱生也”。

她因而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就就是说,用所有的人都相互爱护同时相互给予利益的方法来改变丑恶的时弊。

只有用兼爱的原则来治理国家,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墨子认为:“若使天下兼相爱,人若爱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其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榴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子》)“做有利她人之事,并不意味着只利于她人,其实利益就是相互的,因而决不可做牺牲她人的事情。

牺牲她人利益的同时亦将损害自己。

只有人们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并把两者糅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富国安民之愿望。

”(《景子》)墨子认为整体利益就是个人利益实现的保障,因为只有在整体利益实现的基础上,个人利益才有实现的可能。

在处理各种社会利益时,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集体利益放在第二位,最后才就是个人利益。

天下人若都能兼爱,相!问不再因利益关系而产生冲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么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因此墨子得出结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墨子》)墨子的意思就是,不可以不劝人互相亲爱,道理就在天下所有的人都互相相爱,国家就可以治理得秩序井然,否则就会天下大乱。

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对构建我国与谐社会的意义先秦时期,墨子的兼爱思想独树一帜。

墨子的兼爱思想有着深远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来源,政治上,社会制度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迁中,这就为墨家“兼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温与的土壤;经济上,当时社会正处在春秋向战国的过渡时期,社会出现了大变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旧的奴隶制度行将崩溃,新的封建制度正在孕育萌生;文化上,墨子身处百家争鸣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孔文化的浸润,同时,墨家又同其她诸子一样,受到古文化的熏陶,特别就是出生地邾娄地方文化与尧禹舜古人文化的熏陶感染。

由此借鉴批判,最终形成了墨家的“兼爱”思想。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兼以易别”,主张无差等的对生命整体的爱,墨子的“兼爱”就是与“交别”相对立而存在的,兼爱原本就是要兼爱所有的天下的人,人类整体,墨子把其引申为广爱天下一切具有内在生命本质的事物及至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界所有一切具有生命内涵的事物。

但,墨子的“爱”又很有原则,“爱人”不包括盗人之类的危害她人、危害社会的人在内的,并且这种“爱”就是相互的,爱人若爱己,就是对生命的、整体的相互的爱。

这种爱又通过修身、尚贤、非攻、非命、节俭等途径与方法表现出来。

试论墨子“兼爱”思想在构建与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墨子就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

墨子的以“兼爱”学说为中心的道德观,对我国道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墨子道德观念与道德教育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当时社会小私有劳动者与平民百姓的利益,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替劳动阶级呐喊的思想家”。

笔者认为弘扬墨子的社会关系兼爱论,对消除国人的“复仇”心理,预防与减少因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的发生,促进社会与谐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墨子“兼爱”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一)墨子“兼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墨子以“兼爱”学说为中心的道德观念的提出,一方面就是面对现实生活的利益冲突力图加以调节的主体反思,另一方面则就是代表了人类对理想社会人们品德的“善”的追求,就是对当时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奉行“交别”的利己主义原则的超越。

“兼爱”就是墨子及其后学的道德理念与思想,贯穿于墨子的全部学说。

“兼爱”在墨子那里首先就是作为一种治天下之乱并用于社会改造与社会批判而提出来的。

墨子断言,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乱的根源就是不相爱。

“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与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做贱,诈必欺愚。

几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1]由此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伟大主张,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兼爱”就是墨子用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

“兼”,即在道德价值判断上同就是兼顾两种表面互相对立的利益因素,努力探寻其中具有内在联系的共同点,体现了墨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根本特点。

墨子正就是以“兼爱”说为中心构成自己的道德学说体系。

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

一就是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

她在回答别人如何实行“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时明确指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就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与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2]“兼爱”,就就是把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瞧等,同等地爱护,人们只有彼此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天下之人皆相爱”,[3]才能创造与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儒家“亲亲有术”,“爱有差等”的“爱人”原则,否定了亲疏有别的宗法观念。

二就是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

关于“兼爱”学说,墨子曾与儒家的信徒巫马子展开过一场辩论,巫马子认为,爱我本国的人胜于爱别国的人,爱我家乡的人又胜于爱本国的人,爱我家中的人又胜于爱我家乡的人,爱我父母又胜于爱我家中的人,爱我自己的身体又胜于爱我父母,愈接近我的愈爱。

如同有人打我,我会感到痛,打别人,我不感到痛。

所以“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

”[4]这种建立在人的自然感觉,“趋乐避苦”基础上的行为准则,就是一切利己主义的哲学基础。

墨子反驳说,鼓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对自己一无所利,因为如果将您的利己主义加以宣传,赞成您的人必定会按照您的说法损人利己,甚至会把您杀掉,以满足她的私利;而不赞成您的人,也会因为您“施不详言”而厌弃您,甚至把您消灭掉。

墨子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对等互报的,即“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她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5]她以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为例,指出“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导我以爱利吾亲也。

”[6]爱别人的父母,就是使自己的父母得到爱的前提,只有爱别人的父母,才能得到别人爱自己父母的回报。

所以做一个孝子,爱别人的父母如同爱自己的父母,不应有分别。

因此,墨子认为,人人实行“兼爱”,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不仅无损自己的利益,而且自己的利益正就是只有通过爱人、利人才能得到保障。

通过“兼爱”,能够把“爱人”与“爱己”、“利人”与“利己”统一起来,即“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7]墨子把“兼爱”瞧成就是一个“仁者”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理想,墨子的“兼爱”思想,就是对孔子“爱人”思想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处于阶级冲突、利益竞争境况下,劳动者祈求人与人之间互相同情、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向往人际友爱、亲善的美好道德愿望,她坚决反对人的自私自利倾向,提倡“爱人若爱其身”,体现了很高的道德境界,包含了实行人类“大同”的崇高理想。

(三)墨子“兼爱”思想的对后世的影响墨子“兼爱”就是以泛称的“人”为爱的主体与对象,爱与所爱都有主体的性质,没有其它附加条件与指称的限制。

兼爱之说因此肯定了社会个体与组织的一般权利,她们都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前述的“人与人相爱”的提法,已不局限与社会的等级身份的范围,而充盈着现代意义上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

因此,弘扬墨家的“兼爱”道德准则,对当代社会人们立身处世不无积极意义,奉行“兼相爱、交相利”双向平等交往的道德准则对于维系调节现代社会各类人际关系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树立爱人如己、爱无差等的平等意识,对于促进社会公德公正的新风建设有普遍意义。

三、继承墨子“兼爱”思想,齐心协力构建与谐社会(一)墨子的“兼爱”思想与构建与谐社会的目标宗旨就是相一致的墨子的“兼爱”思想不就是局限于社会的等级身份范围,而就是充盈着现代意义上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与儒家“仁者爱人”之说大相径庭。

儒家的仁爱,就是有等差的,以血缘关系与身份的亲疏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为条件。

墨子的兼爱,就是以泛称的“人与人”为爱的主体与对象,爱与所爱都有主体的性质,没有其它附加条件与指称的限制。

兼爱之说因此肯定了社会个体与组织的一般权利,她们都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人应该“视人之室若其室”以至“视人之国若其国”。

也就就是说,我,人也,彼,亦人也,人人皆有相同的自然权利,人人都得尊重她人的自然权利,不得侵害之,不得攘夺之。

从个人开始推及社会及其组织,就就是“不为大国侮小国,不为众庶侮鳏寡,不为暴势夺啬人(田夫)黍稷狗彘”。

兼爱的权利主体旨在以义为尺度,个人的活动与社会组织(包括国家)的行为都要经受这一尺度的检视。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与谐,就是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的三个层次。

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并不就是单一的,而就是包含人与人之间的与谐、人与社会的与谐、人与自然的与谐三个层次。

其中,最基本的一个层次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与谐。

人就是社会的人,社会就是人的社会。

社会与谐最根本的就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与谐,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与睦相处、博爱互助,就没有与谐的社会。

一个人在一生中要担当多种社会角色,要协调多种社会关系。

在家庭中有父、母、妻、子(女)等多种角色,存在着夫妻关系、父子(女)关系、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多种关系,只有协调好家庭中的各种关系,才能使家庭与睦,而家庭与睦就是人际关系与谐的基础,如果家庭不与,夫妻反目,那就无所谓与谐了;在学校中,有教师、学生等社会角色,存在着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关系,只有协调好这些关系,才能使同学友爱、师生与谐,从而促进教学;在社会中存在同事关系、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朋友关系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存在劳资关系、顾客与经营者的关系等众多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处理得当与否都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与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