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刑罚制度对当今刑法制度的影响论文

合集下载

古代保辜制度对现代刑法的指导意义论文

古代保辜制度对现代刑法的指导意义论文

古代保辜制度对现代刑法的指导意义论文古代保辜制度对现代刑法的指导意义论文保辜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在我国古代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阐述了保辜制度对现代刑法两个方面的指导意义,一是为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的界定提供了一个客观标准,二是对现代刑事和解制度的有益启示。

希望为完善我国刑法制度理论,健全我国法制做出贡献。

一、为界定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提供客观标准中国历史上的保辜制度采取的是客观主义,即对杀人与伤害两种犯罪类型,不以行为人主观意思作为区别标准,而是以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作为判断的依据,保辜制度在此方面引来现代刑法学者的批判,然而这种制度的出现和对它的评价不能离开它所存在的背景,古代的科技和医学落后难以真正判断一些伤害结果的程度,综合衡量一下结果所导致的真正原因,所以才规定对某些伤害行为的考察期限:另一方面,有学者批判保辜制度一直都是以时间来断定因果关系的有无,未能抛弃时间这一因素,而对行为动机、手段、目的以及被害人所受创伤之程度等主客观因素未加以考虑,实为美中不足。

但众所周知,时值今日,刑法理论界仍有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争论,主观的内容必须通过客观的内容加以充分的体现,从客观表现往往难以推断出行为人的动机,如果把这些在案件中难以确定的因素在法律中都加以详细的规定,这样就忽略了立法的其他价值,是不可能也是不应该的。

因此,我们不能对保辜制度求全责备,而应该客观的评价其所体现的真正价值,就是它所提倡的用客观标准来解决现在难以处理的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案。

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是两种不同的犯罪行为类型,前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犯罪意图,而后者则仅出于对被害人施以殴打或造成被害人身体损害的意图,并没有致人于死地的.故意。

但因杀人未遂者,常造成伤害的结果,而实施伤害后也可能发生致死的结果,而且被害人死亡前必然先经过伤害这一阶段,因此在认定犯罪类型时,往往会出现疑义。

我国古代的保辜制度是将杀人与伤害的区别标准侧重于行为的结果而非行为的犯意,这样就为实践的操作提供了明确的尺度,我们认为,保辜制度中的时间作为区别标准的补充,还是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古代法律与刑罚制度

古代法律与刑罚制度

古代法律与刑罚制度在古代社会,法律与刑罚制度是一种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重要手段。

古代的法律与刑罚制度,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与作用。

这些制度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而且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着一定的制度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法律与刑罚制度的解读,探究古代社会的法律与刑罚制度,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刑法制度和民法制度两个方面上。

这些法律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执行治理。

在此之前尚无任何现代意义上的民法和刑法,这样的限制使得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在某些方面上显得更加严格,也更容易受到权威性和习惯性的影响。

1、刑法制度古代的刑法制度以严厉而著称,而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当时,刑法制度是用来维护法律秩序和公正执行治理的,和现代的刑法系统有很大的不同。

古代社会的刑罚一般为鞭责、杖刑、流放、斩首、狮吼台、拷打、械绑禁锢、监禁、枷锁等手段。

古代的法律主要是单向的,通常是由国家权威出台并强制执行。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特殊人物也可以拥有类似于国家权威的法律效力,并被有力地执行。

尽管古代的刑法制度在今天看来极为苛刻,但在某些方面上,它们也具有一定的长处。

古代社会的治理是非常地讲究原则性的,对于一些赤裸裸的犯罪情况进行绝对公正的判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偏见、权威和地位的影响而发生的不公正判罚。

而且,由于当时缺乏更为精细的法律制度,所以减少复杂程序和低效管理的简化制度,可以提高判罚的执行力度。

2、民法制度古代社会的民法制度主要是为了维护个人和家庭的权利而设立的。

这些法律与现代社会的民法制度不同之处在于法律的适用范围更为有限、法律标准的制定也更为陈规旧式。

古代社会的民法制度通常指的是家族制度,家族法制的实施条件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进行制定。

在这种制度下保护的是家族和家族成员的权力和财产利益等。

在古代社会的民法制度中,女性在法律保障方面是存在局限的。

中国古代刑罚演变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中国古代刑罚演变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中国古代刑罚演变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中国古代刑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对现代法治建设有着一定的启示。

首先,古代刑罚演变表明了刑罚的目的应当是惩罚犯罪、保护社会安全,而非仅仅是报复犯罪。

古代刑罚最初是基于报复思想的私刑,随着社会的发展,刑罚逐渐转变为公开、公正的行为,并逐渐与社会规范相结合。

现代法治建设应当注重刑罚的公正性和人道性,以避免滥用刑罚权力和对犯罪者进行过度的惩罚。

其次,古代刑罚演变反映出刑罚应当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

古代刑罚根据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的变化而经历了多次调整,这表明刑罚的形式和内容应当与社会背景和价值观相适应。

现代法治建设也应当关注社会变革的影响,及时调整和改革刑罚制度,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并更好地保护人权与公平。

另外,古代刑罚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法律的作用。

在古代,刑罚最初是基于道德规范和私刑的形式存在的,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法律渐渐开始出现,并对刑罚进行规范和限制。

这表明,法律在刑罚制度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现代法治建设也需要完善和强化法律的力量,以确保刑罚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最后,古代刑罚演变反映出刑罚应当实现的是犯罪的预防和社会的安定。

古代刑罚的发展始终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为目的,通过惩罚犯罪者来威慑其他人犯罪。

现代法治建设应当重视刑罚的预防功能,通过科学的刑罚制度和犯罪预防手段,最大程
度地减少犯罪的发生,增强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总之,中国古代刑罚演变对现代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主要包括刑罚的目的、与时俱进、法律的作用以及社会的安定等方面。

这些启示为我们在现代法治建设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古代犯罪文化与现代司法制度

古代犯罪文化与现代司法制度

古代犯罪文化与现代司法制度近年来,犯罪事件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司法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然而,古代的犯罪文化与现代的司法制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古代中国的犯罪文化在古代,由于社会制度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成熟,因此犯罪事件时有发生,但对于犯罪行为的审判和惩处方式与现代有着极大的区别。

当时的犯罪文化以“以法制约”、“以义制约”、“以德制约”为主要准则。

以法制约,是指依照刑律规定进行惩罚。

在古代,刑律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法律制度,不仅规定了各种罪行的惩处方式,而且还规定了审判程序和刑法执行的标准。

例如,明代的《大明律》就是非常著名的古代刑律之一,它规定了各种罪行的刑法,如盗窃罪、敲诈勒索罪等,同时还规定了审判程序和执行标准,如应该有照会、呈报、裁判等各个环节。

以义制约,是指社会公义之心制约犯罪行为。

在古代,无论是官府还是百姓,对于犯罪都是极为反感的,甚至有着道德上的谴责。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社会的公义之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如邓析被徐盛、程普二人杀害后,张昭就成功地利用了当时的义制因素,将徐盛、程普两人处在了绝境。

以德制约,是指用道德力量约束犯罪行为。

在古代,儒家思想大行其道,道德准则被广泛地奉行和尊重。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道德力量也被用于惩罚犯罪行为,如《左传》中的“僖公召寇王及伯成,使归期于三日,不期反,囚而强之酒死”就是人们广泛传颂的一件道德力量制约犯罪的案例。

现代司法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司法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进步。

现代司法制度最重要的准则是“以法制约”,即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审判和惩处。

在现代,法律已经逐渐成为了惩罚犯罪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成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和正义的保障。

在现代司法制度中,公正和公平也是极其重要的准则,在很多情况下,审判须严格遵循程序和标准,保证审判的公正性和公正性。

除此之外,现代司法制度还有很多的特点,如审判透明、法官独立、律师代表、证据保护等等。

古代犯罪文化与现代司法制度的联系古代的犯罪文化与现代的司法制度虽有着区别,但也有很多共同点。

探究我国刑罚的改造作用

探究我国刑罚的改造作用

探究我国刑罚的改造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刑罚制度也经历了很多的变革。

在古代,刑罚主要以酷刑和死刑为主,意图通过严厉的惩罚来达到警示作用。

但是,这种刑罚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被逐渐淘汰,由更加人性化的刑罚逐步代替,包括剥夺自由、缓刑、社会服务等。

那么,我国的刑罚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的改造作用有哪些呢?首先,改造罪犯思想,纠正不良行为和心态。

传统的刑罚方式在执行时,往往只注重对犯罪行为的惩罚,而忽略了对犯罪人的思想教育和身心健康的维护。

反之,现代的刑罚方式在执行中更加注重对犯罪人的教育与帮助,促使犯罪人从思想上认识到其错误,以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

其次,改造罪犯行为,切断犯罪根源。

通过各种刑罚方式的执行,可以让罪犯深刻地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和后果,并意识到其行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在刑罚执行中加入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康复教育,让罪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避免再次犯罪,从而切断犯罪根源。

第三,提高社会安全水平。

刑罚制度的改造,可以有效地保障社会安全。

通过对犯罪的严肃打击和犯罪率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和对公民的侵犯,从而提高社会安全水平。

最后,关注人文关怀,在执行刑罚过程中给予罪犯人文关怀,维护其人权尊严,切实体现了关爱人民、尊重人权的价值观。

这不仅有利于犯罪人员的身心健康,促使其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和家庭的伤害,从而更易于接受法律和秩序,更容易思想上改正错误,做出积极的转变,也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公平实施,和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综上所述,我国刑罚制度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减少犯罪率、提高社会安全水平,更可以通过改造罪犯思想和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行刑法的起源与演变从古代刑罚到现代司法体系的发展

行刑法的起源与演变从古代刑罚到现代司法体系的发展

行刑法的起源与演变从古代刑罚到现代司法体系的发展行刑法的起源与演变:从古代刑罚到现代司法体系的发展一、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人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刑法来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

行刑法的起源和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本文将从古代刑罚的形式和原理出发,探讨行刑法的发展轨迹,以及现代司法体系对刑罚的规范和制度。

二、古代刑罚的形式和原理1. 道德衡量的刑罚在古代社会,人们的行为往往受道德标准的制约。

因此,古代的刑罚往往与道德观念紧密相关。

比如,在中国古代,江湖称为“霸王之道”,对于背离正道的江湖人士,往往会受到社会的非议和道德制裁。

2. 极刑的运用古代社会对于严重犯罪者采取了极刑的方式,即死刑。

在古代中国,死刑是一种常见的刑罚方式,被认为可以对恶犯进行最大限度的惩罚和震慑。

除了死刑,流刑和鞭刑也是古代刑罚的常见形式。

三、刑法的演变与司法体系的发展1. 罗马法的影响古代罗马法对于行刑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罗马帝国时期,行刑法更加系统地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刑罚,以及司法程序的要求。

这对后来欧洲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启蒙运动的影响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倡了人权和法治的理念,对于刑法的演变和司法体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启蒙运动主张对犯罪分子进行人道主义的处罚,并注重对犯罪行为的证据和审判程序的规范。

3. 现代司法体系的建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观念的普及,现代司法体系逐渐形成并对刑罚进行规范管理。

现代司法体系注重公正、公平和透明的审判程序,对于刑罚的执行和判决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和程序。

四、刑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1. 从复仇到改造现代刑罚的目标逐渐从简单的惩罚和复仇转向了犯罪人员的改造和社会回归。

在很多国家,刑罚执行机构注重对罪犯的教育、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帮助其重新适应社会。

2. 重视挽救和预防现代司法体系越来越注重刑罚的预防性和挽救性。

通过提供法律援助、社会福利和心理支持等措施,帮助有潜在犯罪倾向的人走出犯罪的道路,减少犯罪率。

从中国古代酷刑制度谈人类法律文明之变革

从中国古代酷刑制度谈人类法律文明之变革
关键词 :酷刑;儒 家文化 ;皇权 ;人权
《 联合 国禁 止酷 刑公约 》规定 :“ 酷刑 指为 了从某人或第三者取得信息或供状 , 为 了他 或第 三者所作 或涉嫌 的行 为对他 加 以 处罚 ,或为了恐吓或威胁他或第 三者 , 或为 了基于任何一种歧视的任何理 由, 蓄意使某 人在 肉体或精 神上 遭受剧 烈疼痛 或痛 苦的 任何行为。 ”

扭 曲的 人性 — — 凌 迟
“ 凌迟 ” 。这个在中 国古代有 着举足轻 重地位的酷刑 ,一方面被 封建帝王视为艺术 “ 国粹 ” , 兴 愉欣赏 ,另一方面 ,如此残忍
的场面必能起到 “ 杀一儆百”之作用 ,对于 控制百姓思想算是绝佳武器 。 《 尚书 皋 陶谟 》 里记载的刑罚 “ 业业 ” , 即为凌迟的雏形 了。 凌迟 , 亦称 “ 千刀万剐 ” , “ 剐” , 此刑多施用 于一些罪大恶极 ,引起 民愤的犯人 , 《 大 明律 刑律 》 记载 :“ 谋反大 逆: 凡谋反 , 谓谋危社稷大逆 , 谓谋毁宗庙 、 山陵及宫阙。但共谋反者 。 不分首从 ,皆凌 迟处死 。 ”而 《 大清律例 》也有 明文规 定 : 处凌迟 之刑 的是些谋 反大逆 ,罪 在十恶 之
使用酷 刑 和反对酷 刑 、废 除 肉刑 和恢复 肉 刑 、实施 残忍行 为和谴责残忍行为的争议 。 由于整 个 民族 的文 化素质 没有达 到一定 的 高度 , 少数人的努力不 足以禁绝各种残酷现 象, 而且 ,存在于人们思想深处的残忍 意识 更难 以消除。酷刑制度的产生 、发展有其历 史 必然性 ,中国的皇权制度 , 儒家文化都促 使 了酷刑 的长久施行 。 但不 可否认 的是 , 酷刑文化作为中国传 统社会 的意识形态 , 对 中国传统社会进步发 挥 了重要作用 。但我们也应看 到:由于维护 君 主专制 、作为刑讯制度 的思想基础及其 自 身 的绝 对化 ,酷刑 现象在传 统 中国社 会长 期 、广泛的存在对于社会进步的也负有不可 推卸 的责 任。 皇权思想深入人心 , 皇帝长久实施愚民 政策 ,中国国民长期处于毫无政治权利 的地 位, 在社会关系 中处于弱势地位 , 不利于 中 国社会 的发展与进步。酷刑文化与儒家文化 的结合 ,使儒 家文化 中的绝对 性得到 了捍 卫 ,酷刑制度影响 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 儒家价值观的绝对化必然带来刑罚的残酷 , 用严刑维护 以君 臣伦理、父子伦理为核心的 儒家伦理 , 就成为 中国古代法律实践中的常 见现象。 不可否认的是 , 酷刑制度产生了一定的 作用 ,在乱世时代 ,确实需要一种高压政策

中国古代刑法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刑法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刑法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刑法是一项严厉的制度,它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这些制度虽然已经被废止,但是它们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刑法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制度的严厉性在古代中国,刑法制度非常严厉。

对于违法犯罪者,常常会有残酷的惩罚措施。

例如,斩首、车裂、鞭笞等等。

这些惩罚虽然毫不人道,但是它们有着非常明显的震慑力。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地方仍然沿用着中国古代刑法的某些惩罚措施。

例如,一些国家允许对死刑犯进行绞刑、射击等极刑,以达到震慑社会犯罪的目的。

中国古代刑法对于人类发展史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代社会有必要严厉制裁犯罪活动,从而创造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

二、审问方法的影响中国古代刑法的审问方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审问方法常常是酷刑,即用残忍的方式逼迫嫌疑犯供认罪行。

这种做法虽然极其残忍,但也推进了审讯科学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审讯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探究了一系列的审讯方法和技术。

然而,在一些案件中,有的警察仍然会使用残酷的方法对待嫌疑人,这极其不人道。

现代社会有必要强制遵守相应的审讯规定,严禁使用残酷的手段。

三、人权意识的提高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日益崭露头角,在经济和科技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中国在人权方面仍有很多问题。

中国古代刑法惩罚犯罪的方式虽然严厉,但也有可能伤及无辜。

例如,斩首是一种常见的处罚方式,但有时也会错误地处死一个无罪之人。

这种情况导致了人权意识的提高。

现代社会中,人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核心价值,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保护公民的权利。

四、法治理念的建立中国古代刑法虽然严格,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古代时期,人们被迫遵守相应的法律,即使某些人不赞成这个法律,也必须依照其执行。

这种法律威慑力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促使了法治的建立。

总之,中国古代刑法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对当今刑法制度的影
响论文
篇一:读《犯罪与刑罚》
关于中国古代刑法制度的思考
——读《论犯罪与刑罚》
《论犯罪与刑罚》一书写于18世纪中叶的米兰,时年26岁的作者贝卡里亚与同他一样拥有强烈自由民主思想的人们协力,顶着宗教和保守势力的压力,阐述了理性的、科学的、严谨的,让当时各国刑事理论界振聋发聩的关于刑事立法的论述。

贝卡里亚在本书中深刻揭露了旧的刑事制度的愚昧,运用科学的理性思维和严谨的逻辑论述了犯罪和刑罚的基本特征。

他提出了被现代刑法制度所确认的诸多原则:罪行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刑法人道主义原则,主张实行无罪推定。

这些都对后世各国的刑事立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贝卡里亚对现代刑法制度的理论的贡献也是不可估
量的。

阅读本书后,结合所学中国法制历史中关于刑事制度的知识,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关于刑事立法
刑事立法思想是指导一个国家刑事法律制定和制度设计的根本,它最能体现统治阶级的价值取向和对犯罪与刑罚的认识。

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权威性,利用残酷的刑罚来血腥镇压人民,刑法制度更像是一种统治者手中肆意玩弄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德治、仁治都成了刑法指导思想中的点缀物,实际却是披着仁爱外衣的严刑峻法。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表面上重用儒家,其实更是接受了法家思想,其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

历代王朝都采用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亲权为基础支撑下的正是封建
等级制度,任何想要违反的行为都会受到最为严厉的制裁。

这与现代刑法制度权利本位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人们享受权利就得承担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

古代统治者制定刑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保护统治阶级自身的利益,因而才有了“八议”制度
和“刑不上大夫”的说法。

二、关于罪刑法定
现代刑法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罪刑法定原则,然而在古代,法律虚无主义神秘主义盛行之下是统治阶层的特权大行其道。

人们不知道哪些行为是犯罪,定罪量刑成统治者独享的特殊权利。

纵观中国古代封建历史,君王大赦天下的记载很多,被类似“莫须有”的罪名处罚的人也不在少数。

谋反是重罪,但单凭一个“谋”字,就能将人定罪,这中间缺乏标准。

被冠以“谋反”罪论处的人不少可能只是说了几句话,写了一些字,并没有实施任何与罪名相符的实质性行为。

最被人熟知的造成冤狱最多的,恐怕就要数满清的“文字狱”了。

尽管出土的,中国最早出现的法律文书,记载的就是关于刑事法律的,但在《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诸多刑律的背后,却是特权者为了自身利益的任意妄为。

中国古代在中央和省一级设置了专门的司法机构,但是在基层,司法与行政却是不分开的。

例如县(州)级行政区,当地的行政主管同时又兼负着司法的职责。

受限于古代落后的通信和科技,很多刑事案件只能是根据县令的主观判断。

全县大小事务都要他负责,于是,很多情况下疑难的案件,抓到可疑的人只能是一通杀威棒下来,再让各式刑具上场,最后还
不“招认”就有可能是真有冤情。

所以电视荧幕上才会有这样的画面:本来不认罪的人,被县令突然一声大喝,自己做贼心虚,下跪求饶。

这样的断案方式着实可笑,能否司法公正只能是依靠当地官员各式各样的手段。

也正是这样,“包青天”一类的“断案高手”才会千古留名。

现代刑法制度,强调“无罪推定”,一方面保护了嫌疑人的合法利益,一方面也是对控诉方的限制,从而尽可能实现司法公正。

我国刑法制度中,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在与嫌疑人的“对抗”中,嫌疑人当然的出于弱势地位。

虽然《刑法》第三条可以看作是我国刑法制度中罪刑法定原则的正式确立,但由于在司法实践中,此前长期存在的“类推制度”和其他一些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的地方,因此,实践中,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尚需要时间。

三、关于废除死刑
也许是长期的生活环境导致的,我们很多人在看到关于废除死刑这个问题的时候,实在是缺乏认同感。

死刑作为我们国家最重的刑罚,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打击危害程度较高的犯罪的有效措施,也是我国刑法所拥有的对犯罪分子的重要威慑。

但贝卡里亚所提出的观点却是与我们脑海中固有的思
想不同的,“一种正确的刑罚,它的强度只要足以阻止人们犯罪就够了。

”中国古代有“凌迟”、“车裂”、绞刑等众多的残忍程度都超过现代死刑的刑罚,但是震慑犯罪的目的显然没有达到。

一个死刑是最高刑罚的国家,和一个把终生监禁作为最高刑罚的国家,
就刑罚的残忍程度来说是相同的。

刑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组织犯罪,而不是为了消灭同等的生命,否则,一切只能是披着合法外衣下的一场血腥表演。

也许,随着中国社会法治化程度的加深,法制文明达到一定程度后,死刑也许真的会从刑法制度中消失。

篇二:中国古代死刑制度研究
中国古代死刑制度研究
死刑作为最古老的刑罚制度之一,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执行方式经历了
由繁到简,从残酷走向人道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死刑制度随着中华法系的演进,它的产生,发展及改良,也是适应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死刑制度的变迁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因此研究死刑制度对于摸清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主要内容
1.古代死刑制度的沿革
中国古代死刑制度的起始阶段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虽未形成完整的刑罚制度,但死刑却出现了;夏禹传位与启,通过镇压与刑杀,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这时死刑的使用已明显具有阶级镇压的性质;春秋战国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雄,各种社会矛盾纵横交错尖锐激烈,各诸侯国无不重视用刑法调整社会关系,受法家思想影响,春秋战国的死刑等级与执行方法,名目繁多,残酷异常;秦王朝建立了封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刑罚总体而言已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具备了封建刑罚的原始特征,但由于封建社会初期的生产力水平仍较低下,兼以法家重刑思想的影响,因此保留
了奴隶制大量野蛮残酷的刑种,仅死刑数目就达十种以上,
而且广泛地使用肉刑;汉朝建立政权后,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统治者汲取了秦王朝酷刑亡国的教训,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刑法思想上就表现为轻刑减罚,删除繁苛,在刑罚上大量削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刑罚制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隋唐为中国封建刑法的成熟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中国封建法律推向顶峰;五代时期,战乱充斥,各国都企图以严刑救时弊,多滥施刑威,法制出现严重倒退;宋朝因袭唐律,制定《宋刑统》,同时,宋仁宗年间初创凌迟之酷刑;明朝以用刑严峻著称,刑用重典;清朝大兴文字狱,广泛株连无辜,为清代所仅有。

2.古代各朝死刑制度的执行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