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合集下载

第二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第二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第二章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本章先勾划出 5 ~10 世纪西欧政治事件的基本线索,然后再讲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最后讲这一时期西欧的基督教会.一、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帝国在日尔曼诸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存在最久,也最强大.它后来发展成查理帝国,基本统一西欧.843 年帝国三分,形成法、德、意这三个民族国家的初形.⒈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克洛维建立的法兰克墨洛温王朝(481 ~751 年)在六、七世纪以来逐渐衰微,原因一是王室土地不断外赠,笼络人们效忠,结果到七世纪末墨洛温家族已贫困不堪,实权落入大贵族手中;原因二是内分,历代王室宗嗣不断分割王权与王室土地,结果法兰克王国分裂为好几个独立王国,主要有东北部的奥斯特拉西亚,西北部的纽斯特里亚,东南部的勃艮第.七世纪时,加洛林家族掌握奥斯特拉西亚大权,成为“宫相”,由国王家的总管而相,且世代沿袭.687 年,奥斯特拉西亚宫相丕平战胜纽斯特里亚宫相,进而控制勃艮第,成为法兰克的实际统治者.此时国王不问政事,称“懒王时期”(639 ~751 年).而这一时期,加洛林家族则人才辈出,丕平的儿子查理·马特(714 ~741 年)任宫相时,进行采邑制改革,并于732 年在普瓦提埃战役,打败来自西班牙的阿拉伯人的进犯.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取得了法兰克王位,而他的孙子查理曼则建立了帝国.矮子丕平时代741 ~768 年,政教两股势力进一步结合.这时宫相矮子丕平为取得法兰克王位而寻求教皇的支持,而教皇也一直在寻求一个强有力的王室伙伴,来抵制拜占廷皇帝和伦巴德人,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丕平派使节到罗马,提出“一个无权的统治者,是否应继续保留国王称号?”751 年丕平登上法兰克王位,建加洛林王朝.对教皇的报答则是754 、756 年两次进攻与教皇作对的伦巴德人,把意大利中部的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形成教皇国(756 ~1870 年).⒉查理帝国但丕平与其儿子查理曼( 768 ~814 年) 相比,不免相形见绌.查理曼好学多问,是一位天才的军事领袖,才华超群的政治家.查理曼迅速扩大疆域:在南边他进军意大利,774 年彻底征服伦巴德王国;在西线778 年~801 年间进攻西班牙的穆斯林,成果不大,但把边界推过比利牛斯山;东线是查理曼的重点,772 ~804 年以三十多年的时间征服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的萨克森人,787 年他吞并了巴伐利亚,796 年他向东南推进,打败多瑙河中游的阿瓦尔人.公元800 年,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加冕,尊称为“罗马人的皇帝”.此事是法兰克与教皇联盟的最终完成。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西欧封建制度是指中世纪时期,主要在9至15世纪之间,在西欧地区盛行的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的形成是由于罗马帝国西部的衰落和日耳曼部落的入侵,以及农奴制度的存在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而成。

首先,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与罗马帝国西部的崩溃有关。

罗马帝国在5世纪左右开始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贫困和战乱的加剧导致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崩溃。

在这样的背景下,贵族开始通过私人军队维护自己的领地,这就是封建主义的雏形。

其次,日耳曼部落的入侵也对封建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耳曼人是从4世纪开始入侵罗马帝国的,他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方式,即部落社会。

日耳曼人的部落社会以家族为单位,统治者以家族长老的身份管理部落事务。

这种家族长老的地位逐渐转变为封建领主的地位,形成了封建主义的基本框架。

此外,农奴制度的存在也是封建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封建时代,大部分人口都是农民,他们与土地紧密地相连,没有自由流动的权利。

农民必须服从封建领主的统治,为其提供劳动和军事服务。

这种农奴制度为封建主义提供了经济基础,农奴的劳动成果为封建领主的财富和统治奠定了基础。

最后,基督教的宗教信仰也对封建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基督教教义强调地上权威的合法性来源于上帝,同时主张君主的神圣性。

这种信仰为封建主义提供了合法性的支持,使封建制度得以维持和延续。

而教会在封建社会中的权威地位也使封建领主与教会相互依存,形成了天主教教会封建制度的独特性。

综上所述,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是由于罗马帝国的衰落、日耳曼部落的入侵、农奴制度的存在以及基督教的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所致。

封建制度在很长时间内统治了西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给西欧地区的历史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与衰落

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与衰落

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与衰落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与衰落西欧封建制度是13世纪至15世纪欧洲社会政治生活的主导形式,其演变历程也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发展过程的重要反映,同时也成为了欧洲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程。

本文旨在探讨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与衰落,研究其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展望。

第一章: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西欧封建制度起源于9世纪,当时欧洲正处于分裂和黑暗的时期。

背景是,罗马帝国的衰落和瓦解,导致很多地方割据成为了各种政治小集团。

而作为欧洲一种特殊的经济社会模式,封建制度的形成则是由当时的战争、游牧民族的侵略等因素推动而来。

在封建制度中,封建主和农奴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关系。

封建主是领主,他们可以掌控土地的主权,并拥有自己的私人军队和法律体系。

农奴们是土地的依附者,他们耕种地土地,提供粮食和其他生产资料,以换取封建主的保护和原始技术工具和存积财物等。

在封建制度的初始阶段,王权仅限于地位极高的贵族和教会人员之间的论战之中。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逐渐成为重要的中央政府代表,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学习和集权的行政举措,加强了自己的影响力。

其他领主和贵族发展了各自的领地,但仍以他们的地位和职务为依据,共同支持着国王的权威。

这种所谓的封建联盟系统,将主权分散给了大量的个人,在有效测量了地方权力的同时,仍然保留了大便宜的中央组织权力。

第二章:封建制度的巅峰期封建制度在13世纪之前,得到了全面的巩固和发展。

这时候的封建君主已经开始稳定其领土,并与皇帝或国王保持了强大的联盟,pax universalis(普遍和平)逐渐成为欧洲普遍共识。

同时,在这个时期,欧洲的城市成长迅速,手工业和工商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佃农的自由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那么,封建制度为何会在13世纪达到它的顶峰呢?首先,封建社会的各种制度和针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和军事技术的合理发展,使其具有了较为稳定的合法性,构成了有效的抵御战争和动荡的基础。

其次,当时爆发的十字军东征,带来的金币、宝物、奢华的辉煌和人口的减少,使欧洲人口的比例和资源占有者的权力不断提高。

第二章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第二章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2、克洛维执政时期统治
克洛维执政期间主要做了四件大事:①没收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 兵、廷臣和主教。②皈依基督教。③剪除政敌,使法兰克走向统一。 ④编纂著名的《萨利克法典》。
(二)5-6世纪法兰克的社会制度:封建化的开端 5-6世纪法兰克社会制度集中反映在《萨利克法典》中: 1、法典旨在加强对人民的统治,保护贵族的利益和王权的尊严。 2、当时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是: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和王室及 地主土地私有制。 3、法典反映了法兰克保有氏族制度的残余。 4、法典反映了当时存在奴隶制残余。 从《萨利克法典》可见,5世纪末6世纪初,法兰克的氏族血缘关 系已日渐淡溥,农村公社已在分化,反映了法兰克封建化的起点。
二、法兰克封建化的发展 (一)墨洛温王权的衰落 1、克洛维死后,出现分裂 2、宫相专权 3、懒王时期 七世纪时,加洛林家族掌握奥斯特拉西亚大权,成为“宫相”,由
国王家的总管而相,且世代沿袭.687年,奥斯特拉西亚宫相丕平 战胜纽斯特里亚宫相,进而控制勃艮第,成为法兰克的实际统治 者.此时国王不问政事,称“懒王时期”(639~751年).
3、世袭领地的确立:查理大帝死后,他的孙子西法兰克王国国王秃 头查理(843-877)于847年颁布墨尔森法令,明确规定:“任何 自由人都必须选择一个主人”。877年,又颁布克尔西敕令,使领 地世袭合法化,规定:“领主可以把自己的特权和荣誉(爵位)移 交给自己的儿子或亲属”。
自由农民化,特恩权的实施,世袭领地的确立,都表明法兰克封建 化的完成。到9世纪后期,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制度最后确立。
采邑改革从查理·马特开始,由其儿孙完成,大大加速了法
兰克封建化的发展。
三、加洛林帝国与法兰克封建制的确立 (一)加洛林王朝 1、加洛林王朝(751-987)的兴起 2、丕平献土

第七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七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七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成为西欧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

欧洲进入了中世纪。

“中世纪”(Medieval)一词是十五、六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比昂多等人提出来的,当时的人文主义者极力推崇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将476年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历史看作是欧洲文化衰落和野蛮时期,称之为“中间的世纪,”将他们所处时代是古典文明复兴时期。

17世纪末德国史学家凯列尔在《历史全程》中将人类社会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古代史、中世纪史和近代史,“中世纪”一词正式被用来作为一个历史分期来使用。

近代欧洲许多学者认为在欧洲历史上有两个伟大发展时期,即希腊罗马古典时代和近代,在两个阶段之间便是迷信透顶的中世纪,当时人们被宗教神学所蒙弊,对知识毫无所知,人们关心的只是如何躲过今世的苦难和死后地狱的折磨。

所以直到今天“中世纪”一词已成为行为反动和思想愚昧、保守落后的代名词。

欧洲中世纪有其黑暗的一面:封建割据、农奴制度、蒙昧主义、禁欲主义、专制主义等等。

但中世纪是欧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之一,在它发展后期孕育了近代资本主义,没有中世纪历史的发展便没有当今的欧洲。

“封建”一词始于古代的封土建国,把它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名称的始于18世纪法国历史学家,侧重于描述的是中世纪欧洲普遍存在的封君、封臣现象。

第一节日耳曼人封建国家建立一、西罗马帝国晚期封建关系的萌芽和古日耳曼人的社会生活1.西罗马帝国晚期封建关系的萌芽公元3世纪开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导致罗马帝国爆发了全面危机,导致了奴隶制衰落和封建关系的萌芽。

(1)奴隶制生产方式已无利可图,奴隶制已失去了活力。

(2)封建关系萌芽(隶农制)已产生:隶农制在罗马共和国末期已产生,在帝国末期有了迅速发展。

“隶农制”就是大地产者剥削隶农的土地剥削制度和人身依附制度,隶农作为大地产者土地的土地耕种者,他们通常有自己的和微薄的经济,但要向大地产者交纳赋税、负担劳役,他们被固定在土地上,可连同土地一起出卖。

第一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笔记

第一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笔记

第一章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第一节民族大迁徙与日耳曼人王国一、古代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1、日耳曼人生活的地区日耳曼人来自斯堪的那维亚南部和日德兰半岛,入北海和波罗的海南岸逐渐扩及威悉河和奥得河流域,南达多瑙河,西至莱茵河。

2、日耳曼人的构成(1)哥特部落,包括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

(2)盎格鲁·撒克逊诸部落。

(3)法兰克诸部落。

(4)苏维汇等部落。

(5)斯堪的那维亚诸部落。

3、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1)凯撒《高卢战记》中反映的社会状况前1世纪中叶,日耳曼人处于原始氏族公社阶段。

(2)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中反映的社会状况①农业地位重要,蛮族逐渐向安定的生活方式的转变。

②土地公有的,但定期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

③私有制已经出现。

④军事首领、贵族会议和部落大会这些军事民主制的机构已出现。

二、民族大迁徙*民族大迁徙古代世界各地的部落集团大规模流动的一种历史现象。

公元4-6世纪,日耳曼人部落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向罗马境内大规模迁移。

它与罗马境内的奴隶、隶农运动相结合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并在这它的虚墟上建立了一些日耳曼人的封建王国。

日耳曼和罗马因素相结合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1)人口自然增长生存空间的需要。

(2)罗马的衰落,力量无法抵御外族入侵。

(3)匈奴人的西进。

375年东哥特人西迁是“民族大迁徙”的开始,568年伦巴德人进入意大利则标志着“民族大迁徙”的结束。

民族大迁徙带来了三个后果:(1)促使西名马帝国的灭亡。

(2)在罗马帝国的虚墟上建立了许多蛮族国家。

(3)促成了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相结合而产生了西欧封建制。

匈奴,Huns。

商代的鬼方,周代的猃狁。

阿兰人,西徐亚人的一支,即奄蔡人。

三、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1、西哥特王国385年,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率领下,三次率兵攻陷了罗马城。

419年,他们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建立西哥特王国。

2、苏维汇王国、汪达尔王国411年,在西班牙北方建立了苏维汇王国。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西欧封建制度是西欧中世纪时期的社会制度,它以土地拥有和军事等级制度为基础,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

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历程与欧洲中世纪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紧密相关。

本文将从西欧封建制度的定义、源起、特征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定义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特殊社会制度,它是一种以权利、义务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体制。

封建制度的特点是地方上的权威,也就是领主对地方社会的支配和管理,以及领主和附属农民之间的契约关系。

封建制度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出现和发展,通常认为从公元6世纪开始,直到15世纪末逐渐消失。

西欧封建制度是封建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欧洲中世纪时期的主要社会制度。

二、西欧封建制度的源起西欧封建制度的源起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欧洲落后时期。

7世纪的欧洲经济衰退,人民生活艰苦,加上外来入侵的日耳曼人不断袭扰,为维护生命财产安全,人们逐渐聚集在土地经济上。

在这个时期,领主与农民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契约关系,领主提供土地和保护,而农民则提供劳动和贡税。

这一制度逐渐演变成一种以农民为基础的军事组织形式,这就是封建制度的雏形。

在这个过程中,封建制度承袭了罗马帝国的遗产。

罗马法的传统影响封建制度,尤其是在土地所有权的确立、契约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基督教的风靡也为封建制度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宗教文化上的支持。

三、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1. 土地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土地制度,所有的财富和权力都基于土地所有权。

领主拥有土地,而农民掌握的则是农业土地的使用权。

2. 军事等级制度军事阶级的等级制度构成了封建社会的主要框架,军事等级的高低决定了社会地位、特权和政治权力。

3. 双重义务封建制度下,领主和农民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领主提供土地和保护,而农民提供劳动和贡税。

这构成了封建制度的双重义务。

四、西欧封建制度的影响1. 经济影响封建制度给西欧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农业方面的发展。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原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原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原因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原因:其基础来自三个方面:①古希腊、罗马的遗产,②基督教的传统,③日耳曼人的社会模式.换句话说,西欧封建制度是由罗马封建因素,日耳曼因素,通过基督教会对二者的不断结合而形成的.⒈罗马封建因素随着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中止,帝国的经济在公元三世纪已发生严重危机:人口锐减,城市败落,一些大土地所有者便退居乡村,建立了以隶农为主要生产者的、实行租佃分散经营的田庄制,形成自然经济,政治上则形成独立王国.如此在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已经过渡到隶农制自然经济.另外,罗马很早以来就存在一种保护关系,一些人因败落而寻求富有的庇护人的保护,成为他们保护下的平民或附庸,帝国衰落后,这种保护关系更为扩大,成为日后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之一.⒉基督教会与经济的变化相适应,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变化,原来的罗马古典文化开始让位于普通人民群众的大众文化,这就是基督教文化.在危机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从崇奉奥林匹斯诸神:朱庇特,宙斯,阿波罗,转奉能解脱个人罪恶,能使个人得到拯救的基督教.因为前者虽然气势磅礴,给人力量,但却不能给人安慰;人是伟大的,但人不能总是显示伟大,人还需要安慰,尤其是在危机时代,人们需要一种神秘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公元三世纪的罗马帝国,这就是新柏拉图主义.经过百般曲折,四世纪以后罗马终于成为基督教国家,教会组织普遍建立,受罗马制度的影响,教会的法律、制度,组织结构都建立起来.正是基督教会,在日益加深的混乱状态中起到了维护秩序的稳定性作用,并且成为日后教化日耳曼蛮族,把罗马古典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的承担者.另外,教会所建立的修道院制度,也对中世纪早期的西欧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修士最初一般都是西欧最优秀的农民,他们开垦荒地,排干沼泽,改良土壤,推广三圃制,对恢复和发展西欧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还保存了罗马人的一些建筑技能,发展了木刻、金属制造,纺织、玻璃、酿酒等工艺.⒊日耳曼因素日耳曼人刚从原始社会走出,为陷如绝境的西欧社会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与罗马法律相比,耳耳曼法律是习惯法,粗犷、迷信、采用神裁法,但对日后西欧封建政治仍有重大影响.日耳曼法律产生于人类古老的习俗,而不是统治者的意志,所以法律超越王权,没有一个国王可绝对专制,这种王权有限制度是中世纪西欧政治发展的一个特点.所以有人说,民主起源于日耳曼丛林之中.日耳曼人的亲兵队制度,建立了首领和亲兵相互间契约关系的观念,直接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日耳曼人还带来了农村公社制度(其特点之一是自治),它对西欧城市的形成、行会制度、以至于议会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日耳曼因素对西欧社会影响之大,以至于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正是日耳曼人的到来,毁灭了西欧的古典文明,从而为西欧新文明的开端,扫清了道路.在中国,在印度,昔日的文明传统一直没有中断,并得以保存,但这仅是旧生命的延续.而西方,在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却出现了一个新的开端.他并且认为,这是西方历史的独特性之所在.西方史学界在西欧封建制度形成问题上主要分为两派,日耳曼派和罗马派,以后又形成综合派.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两条相辅相成的线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一是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我们把这两个过程称之为封建化过程.⒈西欧封建化过程的起点——萨利克法典法兰克人五世纪时分为两支,一支迁莱茵河中游,称河滨一里普阿尔人,一支进入北高卢,称海滨一萨利克人,即克洛维为王的那一支.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形成于六世纪初,511 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克洛维进入高卢后,把所占领的无人居住的土地交给法兰克人的农村公社,他自己占有罗马皇室的土地,并把一部分赏赐给贵族和亲兵,形成日耳曼大土地所有制,对高卢一罗马地主和教会的大地产,则很少侵犯.所以法典反映的土地所有制就有三种: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王室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一般认为,农村公社是从氏族公社发展而来的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特点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⒉自由农民的农奴化最初,法兰克自由农民都是公社成员,有权利和义务参加战争,分取占利品,使用公社土地,参加社员大会.到六世纪下半叶,国王希尔伯利克(561 ~584 年)颁布一道修改萨利克法典的敕令,规定死者如无子嗣,土地由其女儿继承,而不再交还公社.这样,公社的耕地逐渐变为可以买卖的自主地.这时的公社称作马尔克.公社农民内部的经济分化加剧.但是,法兰克农民农奴化的主要原由,并不是经济分化的结果,因为当时系自然经济,经济分化缓慢,而主要是外部暴力所造成.外部暴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俗贵族地主利用特权强力兼并公社农民的自主地,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投靠大地主,逐渐变成农奴.二是 6 ~10 世纪战争兵役频繁,对外扩张,外族入侵,社会不安定,豪强官吏勒索,这一切使自由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军事制度也有变化,从原来的步兵或轻装骑兵发展成为重装骑兵,战斗力加强,但费用开支也大大增加.据估计,当时四家小农方能装备一名骑兵.这种状况,使许多农民干脆就近寻找一教俗贵族保护,把土地交给贵族而由自己耕种,只向此贵族一人纳税服役,既避免了官府沉重的军役、捐税,也避免了他人的勒索和盗匪的抢劫,此称为“委身式”,也叫“投托”.久之,这些农民就变成了农奴.他们在法国被称为“维兰”.在法国,还有一些农奴称为“塞尔夫”(serf ), 他们大多是奴隶的子孙,地位比维兰更低.维兰实际是永久性佃农,份地世袭,劳役有一定传统标准.塞尔夫则由主人任意剥削,并可随土地一并买卖.一般来说,维兰比自由农、佃农的境遇往往要好.八世纪前半期查理·马特采邑制改革以后,法兰克农民农奴化进程加速.847 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的墨尔森法令规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须选择一主人,或是国王,或是国王的臣属”.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一直延续到11 世纪.封主封臣制与封土制的形成与发展第一阶段:墨洛温王朝时期,六、七世纪,国王采取赐地封土的办法给其官员,封地与公职相联系,这种土地分封是无条件的,久而久之,大贵族势力上升,国王军事经济实力削弱.第二阶段:到八世纪查理·马特任宫相时,进行采邑制改革,将封地与附庸制度结合起来,从而向西欧封建制度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采邑制改革的另一契机是军事制度发生变化.西欧在与阿拉伯人的接触中,学会了使用马蹬,马蹬的出现,使骑兵从轻装发展为重装,铠甲及贵族族徽都随之出现.更重要的,是由此需要专职作战的骑士,普通法兰克农民既难以负担,也无此技艺,而骑士则需要土地和农民来养活.这样,马蹬→军制改革→社会制度(采邑制)改革.中国明末时传教士铸造的西洋火炮为何不能引起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顾准这样提出了问题.马特没收了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大量地产,分封给他的附庸骑士.受封者,即封臣则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这种军事封地称为采邑.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职责,封主有权收回采邑.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双方的,是一种契约关系,封主也要保护封臣,不能欺侮他的妻女,若违反,封臣也可另找封主.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就是它的相互性,在封建制度下,没有人是权力无限的统治者.若上面对下面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反抗的,那就不是西欧封建制度,而是绝对君主制了.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概念大不相同.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到加洛林王朝的矮子丕平和查理曼时继续实行,因为即使查理曼当时也无足够财力搞职业军队.而各级领主,也有自己的附庸骑士,形成层层分封.打仗时,这些附庸的附庸在王室军队中参加其直接领主指挥的军队,并且只是单线联系,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制的广泛推行,导致以下后果:①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大小封建主竟相争夺劳动力,把自由农民变成农奴;②巩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排除了农民当兵的权利;③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度.每一骑士都靠自己采邑的农民的赋税和劳役生活,这一骑士对自己的采邑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管理权.国王有时还把一些豁免权赐给一些大领主和教会贵族,豁免权也叫特恩权,指这些领主的领地可不受国王代理人或官员管辖.这样一来,就使采邑领地具有独立王国的趋势.第三阶段:采邑原本是终身的,封臣死亡,采邑交还封主,不得世袭.封臣的继承者若要继续从前的关系,要重搞受封仪式.到九世纪,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877 年西法兰克的秃头查理颁布克尔西敕令,承认采邑和特权世袭.查理曼死后,王权的分散,无休止的内战,外族的入侵,使原本有序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统治走向混乱.原来的封疆大吏一一伯爵,以自己的附庸为后盾,从王室官员演变为独立的地方王公。

从本质上说,政治分裂是封建制度最正常、最普遍的社会状态。

对王权而言,封建制度的兴盛正是王权的阴暗时代。

西欧封建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是: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关系;②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③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1、封建土地关系的确立;在东西法兰克王国,分别以《米兰敕令》和《克尔西敕令》为标志,承认贵族领地世袭。

2、自由民农奴化。

关于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问题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经历过一个演变过程。

罗马时期,奴隶制度曾经达到高度发展。

奴隶数量之多,价格之低,在古代世界是空前的。

到中世纪,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而在西欧占有统治地位。

从历史分期来说,我国史学界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作为世界古代史的结束。

而从一种剥削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来说,则有一个逐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一种剥削制度取代另一种剥削制度,新的生产关系总是在旧社会的内部产生的。

西欧的封建生产关系也是在罗马奴隶社会内部萌芽的。

西欧封建制度是在罗马封建因素产生和日耳曼人氏族制度解体的基础上形成的。

大家知道,还在罗马时期,封建因素已经存在,这就是隶农制。

隶农原指耕种小块土地的自耕农或移民。

后来由于奴隶制的危机不断加深,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农庄越来越无利可图,大土地所有者于是把土地分成小块,出租给小农,奴隶或入境的日耳曼人。

这些租种土地的人统称为隶农。

这种剥削方式在共和国末期已经出现,而在以后危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它作为延缓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

隶农租种土地,必须按照规定履行义务,如交纳一部分收成,在耕种和收获期向土地所有者提供劳役,等等。

完成这些义务,隶农就可以使用土地,使用大地产上原有的水源、树林、草地,还可以在交税的条件下使用磨坊和压榨机。

这里需要指出,大土地所有者在分块出租其土地的同时,往往保留一部分土地,归其自用;他们在利用其奴隶各自耕种小块份地的同时,也往往保留一部分奴隶耕种自用地。

这部分奴隶与前一种奴隶有所不同,他们由主人统一使用,没有自己的经济;而租种土地的奴隶则有自己的小茅屋,虽然他们也像租地小农一样交租,提供劳役,不过他们的身分仍然是奴隶。

这些租种土地的小农和奴隶是大土地所有者自用地的补充劳动人手。

这种现象,表明罗马大地产的经营方式出现一些变化。

它已经不是集中管理的奴隶制大农庄,而是一部分出租,一部分自用,由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田地交错而成的一种结构。

两部分土地既交错又相邻近,便于佃户履行劳役。

这种经济结构我国或称之为庄园,或称之为别庄,它除经营农业生产外,还有作坊生产日常用品,经济基本可以自给。

这种经济结构是罗马大土地所有者的一种经营方式。

实际上,土地经营情况多种多样,并非千篇一律。

劳动者的身分也有各种差别。

罗马学者老普林尼的外甥兼养子小普林尼,在给他友人的一封信中,就说他的一处地产上已经没有奴隶,与它相毗邻的另一处地产上也没有。

而且,社会上还存在其他形式的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也还有独立的小农。

这种小农靠家庭成员和少数奴隶种地,不过根据估计,隶农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

到了罗马帝国晚期,由于小农不堪豪强压迫勒索,已经出现被迫将土地交给有势力的人,再向他领种土地的情况。

这时奴隶和隶农起义,奴隶逃亡频频发生奴隶制更是岌岌可危。

日耳曼人长期处在民族社会阶段。

根据塔西佗的记载,1世纪时,日耳曼人也有一些奴隶,但是这些奴隶并不像罗马奴隶制盛行时的奴隶那样从事有组织的劳动,而是分别居住,各有家室;他们耕种土地,只须向主人交纳一定数量的谷物和牛等实物,此外并无负担。

日耳曼人经常作战,军事首领拥有很多亲兵,结成依从关系。

亲兵分成若干等级,效忠首领,平时拥护他的地位,战时保护他的身体;首领供养亲兵,并将掳获的战利品分给他们。

这时日耳曼人已经开始出现阶级分化。

到灭亡西罗马帝国时,他们的民族正趋于解体。

日耳曼人击溃了罗马奴隶主的政权,克洛维由一个部落首领顿时成为大片土地的统治者。

但是日耳曼人为数不多,在高卢人口中所占比重甚小,其社会发展阶段又低于罗马,过去并没有一套管理整个国家的行政机构和制度,也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因此他们在处理日常政务方面,特别是在教会事务方面,大量起用文化程度较高、经验较丰富的高卢——罗马人。

而高卢的土地,则大量为日耳曼人分享,其中无以国王占地为多。

日耳曼人原有的亲兵制,也在新的物质条件下有了新的内容。

过去,日耳曼部落首领酬赏亲兵的是掠获的战利品。

现在国王占有广大地产就以土地赏赐亲兵、部下。

虽然长时期内连年征伐,内乱频仍。

出征掠夺仍不失为一个额外财源,但地土毕竟已成为重要财富。

亲兵们在分得土地的同时,也得到土地上的劳动者,并沿用现有的土地经营方式。

封建制度在这种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

奴隶劳动这时已经不占主要地位。

但是奴隶并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崩溃而消失净尽。

而且由于日耳曼人连年征战,掠人为奴,加上天灾人祸,生活无着的人卖身为奴,有人因此认为在最初的时候,有的地方奴隶反而有所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