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兵制沿革的历史轨迹

合集下载

近代前期的兵制

近代前期的兵制

近代前期的兵制第一节湘军湘军起源与初创清朝兵制的变化始自咸丰年间湘军的出现。

咸丰二年十二月(1853 年2月)曾国藩在湖南长沙组建起以招募农民为勇、由绅士管带、兵随将转、兵为将有为特色的湘军,从而以募兵制取代了清朝长期实行的兵权掌握于兵部、兵皆世业、将弁由清廷按定制委派的世兵制。

在湘军出现以前,八旗早已腐朽,清朝所依赖的主要军事力量为采用世兵制的绿营。

当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冲出广西、攻入湖南并向湖北挺进之际,清朝的军队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均一败涂地,无力阻止太平军的攻势。

咸丰帝在无奈中于年底命令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绅举办团练,组织地主反动武装,希望以此举措扼杀太平天国。

湘军正是作为这样的地主武装中的一支而出现的。

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在湖南湘乡(今属双峰县)因丁母忧守制在籍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接到了清廷“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的谕旨①。

十二月二十一日(1853 年1 月28 日),曾国藩来到省城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及张的幕宾左宗棠等人“感慨深谈”,“无日不共以振刷相勖”②。

在曾国藩抵达长沙的两天之前,左宗棠代张亮基拟有《筹办湖南堵剿事宜折》,根据湖南能力阻太平军对长沙长达80 余日的进攻而终于迫使太平军退兵的经验,强调要编练一支善战的勇营。

折中指出:“委明干官绅,选募本省有身家来历、艺高胆大之乡勇一二千名,即由绅士管带,仿前明戚继光束伍之法行之。

所费不及客兵之半,遇有缓急,较客兵尤为可恃。

”③曾国藩对张亮基、左宗棠的这项建议表示赞同,他在到长沙的第二天撰有《敬陈团练查匪大概规模折》,指出:“自军兴以来,二年有余,时日不为不久,糜饷不为不多,调集大兵不为不众,而往往见贼逃溃,未闻有与之鏖战一场者,往往从后尾追,未闻有与之拦头一战者。

”其原因是“所用之兵,未经练习,无胆无艺,故所向退怯也”。

因此,他强调:“今欲改弦更张,总宜以练兵为要务。

臣拟现在训练章程,宜参照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他“与抚臣熟商,意见相同”④。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不仅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也对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明清时期三个时期,介绍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的变革。

他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并将军队分为三军:步卒、骑兵、车兵。

在兵役制度方面,秦始皇通过实行严格的徭役制度,强制士兵服劳役,并建立了兵籍制度,对士兵进行了管理和编制。

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为后世的统一和治理提供了经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政权分裂,地方势力强大,军队趋于私人化,形成了兵权割据的局面。

军事制度方面,各个政权都有自己的军队编制和组织形式,并且普遍采取招募士兵的方式,兵役制度松散,面临许多问题。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和完善。

在这个时期,宋朝建立了重镇制,规定了军队编制和职责分工,实行了兵田制,将军队与土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

元朝除了继承宋朝的制度外,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设立军卫、设立蒙古和汉军等,兵役制度也有所调整。

明朝时期,设立了都指挥使、千户所等军事职务,建立了规模更大的军队,兵役制度更加完善。

清朝则继承了明朝的军事制度,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如设立了抚军和绿营等。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从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兵权割据,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军事规范和兵田制度,这些变迁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

这些制度的变迁和发展,既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反过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的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赵权(北京科技大学2015级理科实验班1501班)摘要:本文以中国近代以来各个时期中国军队的发展为线索,以中国所经历的反侵略战争为主要内容,概述了中国军人在反侵略斗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清末,太平天国,湘军,淮军,北洋军阀。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抗争史。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队和军人。

他们不管是拿着大刀还是用着洋枪,只要抗击过外敌入侵,他们就是中国军人。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制式军队为“八旗与绿营”。

“八旗”建立于清兵入关之前,它是满族人特有的兵民合一与军政合一的制度。

后由于兵源的问题,增加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而绿营是以进关后俘虏与归降的汉族军队整编而成的。

八旗创建之初,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之一,但到了晚晴时期,由于腐败和鸦片问题,八旗与绿营已经没有多少战力。

就拿曾经十分精锐的键锐营来说,到了晚晴,有一年练习打靶,每人10发子弹,全部中靶者全无;而马术本是八旗的强项,但是,健锐营却“十人上马半数落,呲牙裂嘴腿骨折”。

清末时清朝常备军曾达到120万左右,如此大的基数,当然也是有一些精锐的,比如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

但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导致武器装备及其落后,所以僧格林沁虽然誓死抗击侵略者,但任然落败。

之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酿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悲剧。

至此,清军再无可战之兵。

鸦片战争后,巨额赔款是人民负担加重,再加上两广地区的天灾不断,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生。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但它又和以往的不同。

之前的农民起义都是内战,说到底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但太平天国运动却承担着反帝的任务,所以它也算是中国的军队。

也正因为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受到了帝国主义和晚晴政府的联合打击,最终失败。

起义初期太平天国所面临过的困难巨大,所以军队纪律严谨,作战勇敢,取得大好形势。

但随着起义部队不断壮大,特别是在攻克南京后,高层将领就开始懈怠起来。

新中国兵役制度发展沿革的历史考察

新中国兵役制度发展沿革的历史考察

新中国兵役制度发展沿革的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兵役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兵役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义务兵制度到现在的征兵制度,每一次的变革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国家建设需要,义务兵制度成为了当时的主要兵役制度。

义务兵制度的实施,使得广大青年男子能够参军入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较为薄弱,加之战争的频繁发生,义务兵制度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招募难度大、培训时间短、士兵素质不高等。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兵役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1955年,新中国开始实行征兵制度,这是中国兵役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征兵制度的实施,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调动和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同时,征兵制度也为广大青年男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在征兵制度的基础上,新中国的兵役制度也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完善。

1984年,新中国开始实行兵役登记制度,这是中国兵役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兵役登记制度的实施,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管理人力资源,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新中国的兵役制度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

2001年,新中国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度和志愿兵役制度相结合的兵役制度,这是中国兵役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义务兵役制度和志愿兵役制度相结合的兵役制度的实施,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调动和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同时,这也为广大青年男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总之,新中国的兵役制度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次的变革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新中国的兵役制度还将继续进行着改革和完善,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中国近代军队变化

中国近代军队变化
• 背景:经历庚子拳乱后清廷痛感整军经武之 必要,并下诏宣布整顿兵制
• 形成: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上 奏拟定常备军营制饷章,按此编练了 北洋常备军五镇,并替朝廷练了一支 京旗常备军(共十一营,相当于半镇)
5 八国联军侵华
• -----常备军
• 发展: • (1)其余各省也开始陆续将军队分为常
6.3 国民政府
• (3)1928年,撤销军事委员会 • (4)政府主席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在行
政院内设军政部掌军事行政,而政府 主席之下又设参谋本部和训练总监部 • (5)1932年,重设军事委员会 • (6)委员长统率全军,辖参谋本部、训练 总监部等机关,并指导行政院属下的 军政部、海军部
6.3 国民政府
2 鸦片战争以后
-形--成--勇:营 出 (1现)背曾景国:藩在湖南募团丁为官勇,称湘军 ( ( (212)) )或仿八18湘照旗51勇湘兵年,军与太是建绿平乡立营天团兵淮国改已军革勇腐和命营败各爆的不省发开堪勇,始用营清廷谕令各 发展:省(举革办命团结练束“后助)剿”。 (1)防军:在各省险要处留屯的勇营 (2)练军:从绿营选练而来,任务与防军同
备、续备、巡警各军,分别募练。 • (2)至宣统末年,练成13镇,由于辛亥
革命爆发,便随清亡而终。
6 中华民国
• (1)南京临时政府 • (2)北洋军阀政府 • (3)国民党政府
6.1 南京临时政府
• (1)临时大总统统率军队 • (2)陆军部、海军部分掌陆、海军行政, • (3)参谋本部掌军令 • (4)临时政府只控制了南京附近及一
中国近代军队的变化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中华民国
1 鸦片战争时期
(• 1实)行八薪旗给兵制,:按世年兵或制月,发在银1饷6和岁米以粮上。的 • 武器八装旗备男主性要子有弟弓、中箭挑、选刀、矛等冷兵器,

深谈:中国兵役制度的发展史

深谈:中国兵役制度的发展史

深谈:中国兵役制度的发展史前言《孙子兵法》开篇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军用兵之道,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不能不认真管理。

而我们都知道,战争必须要有人参与,尤其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人数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兵役制度的建立,以保证兵源,增强战斗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就来给大家梳理一下中国兵役制度的发展史。

我将中国的兵役制度分为八个时期,即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清代等八个时期。

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一一道来。

一、先秦时期的兵役制度先秦相关文献先秦时期,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时期,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

在这个时期,有征服之族和被征服之族之称。

征服之族,实行的是全民皆兵制;被征服之族,实行的是部分民兵制。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让农民实行一定的军事训练。

他们平时在家务农,战时则要参战。

(详见《六韬·农器篇》)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时才发给。

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发给的。

当然了,当敌人打过来时,他们不可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

所以当时的统治者,教农民把农器当兵器使用。

先秦时期的兵役制度,以周朝最为成熟。

据《夏官》记载:“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大同徒,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为闾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则六军适出六乡。

”先秦相关文献由此可见,周朝的兵役制度,是等级森严的,上下不同层级之间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逾越。

再者,周朝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实行的是贵族政治,采取的是封建制度。

在周人看来,中国居于天下之中,也即所谓“中央之国”。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贵族、封建主,有自己的领土、军队和人民。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赵权(北京科技大学2015级理科实验班1501班)摘要:本文以中国近代以来各个时期中国军队的发展为线索,以中国所经历的反侵略战争为主要内容,概述了中国军人在反侵略斗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清末,太平天国,湘军,淮军,北洋军阀。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抗争史。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队和军人。

他们不管是拿着大刀还是用着洋枪,只要抗击过外敌入侵,他们就是中国军人。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制式军队为“八旗与绿营”。

“八旗”建立于清兵入关之前,它是满族人特有的兵民合一与军政合一的制度。

后由于兵源的问题,增加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而绿营是以进关后俘虏与归降的汉族军队整编而成的。

八旗创建之初,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之一,但到了晚晴时期,由于腐败和鸦片问题,八旗与绿营已经没有多少战力。

就拿曾经十分精锐的键锐营来说,到了晚晴,有一年练习打靶,每人10发子弹,全部中靶者全无;而马术本是八旗的强项,但是,健锐营却“十人上马半数落,呲牙裂嘴腿骨折”。

清末时清朝常备军曾达到120万左右,如此大的基数,当然也是有一些精锐的,比如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

但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导致武器装备及其落后,所以僧格林沁虽然誓死抗击侵略者,但任然落败。

之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酿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悲剧。

至此,清军再无可战之兵。

鸦片战争后,巨额赔款是人民负担加重,再加上两广地区的天灾不断,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生。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但它又和以往的不同。

之前的农民起义都是内战,说到底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但太平天国运动却承担着反帝的任务,所以它也算是中国的军队。

也正因为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受到了帝国主义和晚晴政府的联合打击,最终失败。

起义初期太平天国所面临过的困难巨大,所以军队纪律严谨,作战勇敢,取得大好形势。

但随着起义部队不断壮大,特别是在攻克南京后,高层将领就开始懈怠起来。

中国民兵发展史

中国民兵发展史

中国民兵有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荣斗争发展史。

以时间为脉络,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兵和建国后的民兵、预备役部队两大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人民的革命是从民兵起家的。

起初的中国民兵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

1922年1月,在香港海员大罢工中创建的工人纠察队是我国第一支由工人组成的民兵,当时工人运动的领袖苏兆征就是这支民兵的领导者。

1924年8月,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领导广东省广宁县的农民起义中,建立的农民自卫军是我国第一支由农民组成的民兵。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农民运动的决议案》,明确提出要把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农民自卫军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于是,1924年到1926年,毛泽东等在广州创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开展农民运动和建立农民自卫军培养了大批民兵骨干。

1926年7月9日,北伐战争开始。

各地工农武装――民兵的兴起和发展有力支援了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势力。

为迎接革命军的到来,上海工人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均告失败。

1927年3月,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以工人纠察队为先锋。

与反动军警展开了30多个小时的浴血奋战,解放了上海。

这是工人武装――民兵,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打倒了反动势力,建立了人民政权。

同年5月,毛泽东领导湖南十万农军围攻长沙。

一时间,战旗飘扬,梭镖林立,展示了农民组成民兵的辉煌场面。

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陈独秀推行了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下令农军撤退,导致夺取长沙的战斗失败。

随后。

工人武装和农民武装被解散,武器被收缴,致使第一次大革命惨遭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更加重视武装斗争和发展群众武装。

在武汉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全国各地发动的工农武装起义近百次,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创建了第一支工农红军,发展了群众性的武装――赤卫队、少先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兵制沿革的历史轨迹[摘要]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帷幕,作为社会制度文化的兵制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被迫进行了近代化的沿革。

在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八旗、绿营经制兵制被勇营兵制所取代,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仿照西法编练了新军。

近代兵制的沿革推动了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层面的近代化转型。

[关键词]近代兵制;沿革;历史轨迹军队是国家独立自主的保证,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军队的建设,为保证军队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军队战斗力的充分发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军事力量的组织、管理、训练、储备、征募等法规,由这些法规确定下来的制度就是军事制度,简称兵制或军制。

兵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军事指挥系统、军队编制、动员体制,兵役制度、军官培养制度,武器装备、后勤供应和军队各项工作、管理制度,以及人事任免、奖惩等等” [1] 1。

近代中国兵制的沿革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正面战争以及西学东渐引发并驱动的。

同时,近代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加速了近代中国兵制沿革的速度;反过来,近代兵制的沿革也影响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系统地研究近代中国兵制沿革的历史脉络以及特征规律,可以为今天军事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建设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历史轨迹1840年的鸦片战争宣告了中国一个古老时代的终结,也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序幕。

近代中国兵制在西方殖民者的武装侵略面前,在要求镇压人民起义的任务面前,被迫走上了曲折的沿革之路,而影响近代中国兵制沿革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首先是八旗、绿营的衰败奠定了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逻辑起点。

清朝前期的经制兵八旗和绿营将士素质逐渐低下,军队训练荒疏;另外, 绿营兵“差操不分”,“只知有差,不知有操” [2],日为繁重的差务奔走不遑,无顷刻之暇,根本顾不上操练,战斗力下降。

这为“湘勇”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战争是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直接动因。

推动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动力主要不是来自于军队自身的要求,而是源于战争的需要和压力。

战争给近代中国的军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机和挑战,直接推动了中国兵制近代化的沿革道路。

在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历史轨迹上,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是两次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战争。

再次,西学东渐是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外部催化剂”。

西方的先进军事武器、军事制度、军事思想等,为近代中国演进中的兵制注入了资本主义近代化因素,加速了兵制演进中的近代化历程。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近80年的近代历史上,中国兵制的沿革共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八旗、绿营兵制;二是勇营兵制;三是新军兵制。

八旗、绿营兵制是清朝前期的主要武装力量,即所谓的经制兵。

进入近代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清朝居于统治地位的武装组织,捍卫着清王朝的封建政权。

不过,八旗兵在入关后就已开始腐化,至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时已是腐朽不可用了。

从此绿营成了国家军队的核心主力,清朝的前、中期至太平天国运动的这一时期在兵制史上称作为“绿营时代”。

绿营也疏于训练,“差操不分”,逐渐衰败、废弛。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沉重冲击下,这支经制兵已是强弩之末,不战自溃,呈分崩瓦解之势。

“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再破清军江南大营,尤其是同治四年(1865年)新捻军击毙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之后,清朝原有的武装力量基本被扫荡殆尽” [3] 36,清朝统治者十分震恐,屡次颁诏,号召各地官绅筹办团练,以团卫地方;另拨专款给八旗、绿营招募乡勇,以充实军力。

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湘、淮军镇压了太平军及各地农民军后登上了历史舞台,逐步成为清王朝的军事支柱,这是中国近代兵制发生新变革的开始。

从此至中日甲午战争,勇营兵制成为这一时期国家兵制的主体,这在同治、光绪两朝近30年的时间被称为“兵勇并存”的时代,或者称为“勇营时代”。

勇营成为支撑清王朝统治的主要武装力量,并以一种新的兵制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原因应归之于曾国藩的兵制改革和湘军的建立。

咸丰三年(1853年)春,谕令湖南巡抚传旨,命湖南在籍礼部侍郎曾国藩“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

(《足本全集》奏稿卷一)曾国藩不拘泥子过去办团练的旧规,改弦更张,“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4]训练出一支新的地主武装。

这支军队的兵源主要来自湖南宝庆府和长沙府,所以称之为“湘勇”或“湘军”。

湘军由步军、水师、和马队三个兵种组成,编制都以营为组建的基本单位。

营以上设统领,统领所辖营数由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分别冠以不同的代号,如鲍超字春霆,所以他率领的部队称“霆字营”;各统领由大帅指挥。

大帅依靠一个庞大的统帅部实施军事指挥和提供后勤供应。

统帅部包括营务处、粮台、厘金、制造、支运和转运等局。

“勇营之制,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

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

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受其播惠,平时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二十八卷)湘军兵必自招,将必亲选,饷必帅筹,所以兵为将有,兵随将转,是以募兵制取代了八旗和绿营的世兵制。

其编制则以各级将领为中心,统领招募若干营,自拣营官,营官又拣哨官,如欲更换统领,亦即裁撤全军。

湘军选拔各级将领,除以宗族、同乡、亲属为主外,重要的统领多用文人,甚至营兵文人也占有半数。

湘军选勇则是仿照明代戚继光之法,重在籍贯户口;此外,曾国藩特别重视地域原则和私谊,来加强军队内部上下左右的联系。

湘军在财政权方而,也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对于湘军军费,国家财政并无专门的拨款,开始主要靠官绅捐输或劝捐;后来主要由户部、工部指拨驻地附近的丁漕、饷盐、关税等税收,并经与地方督抚协商来谋求解决。

安庆战役以后,曾国藩逐渐认识到湘军暮气渐重,积习日深,士气己减,已显露出强弩之末的景象,故决计“创立淮勇新军”以“济湘军之穷”。

(江世荣《曾国藩未刊信稿》)李鸿章以安徽当地士绅张树声、张树珊、周盛波、周盛传、潘鼎新、刘铭传等地方团练武装为基础,加上在淮南招募的淮勇组建成 6 500人的淮军。

淮军的建制脱胎于湘军,其营制、饷章和筹建方法均是以湘军为样板,军营风气也一脉相承。

李鸿章向洋人购买洋枪、洋炮在淮军中筹建了两个新兵种:洋枪营和洋炮营。

1875年清政府筹办新式海军,建成了北洋水师。

它从初创之日起一直控制在李鸿章手里,并是按照勇营兵制编制的,是淮军的主要军事组成部分。

勇营兵镇压了农民起义,维护了清廷统治,清政府决定仿照湘军编制来改造绿营,建立一种国家勇营武器——练军。

首先在直隶绿营中编练,后来各省相继编练,全国练军总数与同期绿营兵相比约是 1 : 3,仍为少数。

编组练军成效不佳,保留了一小部分湘军分散驻防各地,将其正式列入国家军事编制,成为国家的常备军,称为“留守勇营”,简称“防军”。

至此,勇营兵制完全取代了绿营兵制,成为国家正式的军事制度,由曾国藩发起的这场兵制变革最终完成。

1894年中日甲午一战,清军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这无疑是对淮军为代表的勇营兵制宣判了死刑。

清朝统治者以为日本取胜是因为“专以西法取胜”,决定仿照西法编练一支新军。

编练新军是从胡燏棻创建“定武军”开始的。

胡燏棻在天津南70公里的小站招募壮丁组成10个营,从编制到训练方法,都模仿西法,即所谓“新军”,号称“定武军”。

“袁世凯接办后,改‘定武军’名为‘新建陆军’,栽汰老弱,加以整顿,又扩充步兵二千人,马队二百五十人,兵力达七千人。

并拟定新军《练兵要则》、《营制》、《饷章》等” [1] 522。

新建陆军的总部机关设有督练处、教习处、粮饷处、军械处、转运局、侦探局等机构。

与此同时,张之洞在江宁(今南京)创练了另一支新军——_强军。

自强军主要参照德国营制,并聘德国人为教习来训练,其编制比中国传统的编制要合理、科学得多,但是仍残留有勇营制的痕迹。

为了在中国各省建立新军统一兵制,“光绪三十年(1904年),《陆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经清政府批准颁行,奠定了新军兵制的基础,成为我国近代军事史上两项重要的军事章程。

” [5]按照章程规定,国家常备军的编制两镇为1军,两协为1镇,两标为1协,每标为3营,每营4队,每镇还辖炮队1标,马队1标,1个辎重营,1个工程营。

步、炮、工兵每队均为3排,每排3棚;马队两排,每排2 棚;辎重队3排,每排3棚。

常备军的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已大不相同,成为一个步、骑、炮、工、辎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单位,这是一种适应战争形势需要的近代化编制。

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多为国内武备学堂的毕业生,间有少数学习军事的留学生。

集兵方式采用募兵制,在体格、文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新军兵制是屮国军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促进了近代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清末新军逐渐转化发展为各地军阀,兵制大都是延用的是清末新军的军事制度,当然也有一些变化和发展。

北洋军以师和混成旅为独立单位,这是清末新军的镇和混成协演变而来。

袁世凯在世时,北洋军直接听命丁•他和他的陆军部。

袁死后,北洋军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及一些地方军阀势力。

此后北洋军在后来连年混战中,各派势力此消彼长,但军队建制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袁世凯颁布了陆军军官制度,即仿清代军官3 等9级制而演化成“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等,从此,中国正式采用军衔制,同时还把清末新军中的镇、协、标、营、队、排改为师、旅、团、营、连、排、班[3] 144。

根据陆军制定的编制,每师辖步兵2旅,每旅2团、每团3营,每营4连;骑兵团则每团3营,每营4 连;炮兵团则每团3营,每营3连;工程兵营则每营4连;辎重兵营则每营4 连。

这种编制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现代军制的基础。

二、中国近代兵制发展演进的特点和规律兵制的沿革是近代中国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兵制沿革过程中的近代化趋势近代兵制沿革是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近代化奠定了兵制近代化转型的基础,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为军队购买使用西式武器提供了政治背景,使之成为可能,这些先进武器的使用是近代兵制在沿革中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工业为军队提供了新式的军事武器,民用工业为军队提供了后勤保障,军备学堂为军队提供了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这些内部推动力更是加速了近代兵制的近代化转型,使勇营兵制向兵制的近代化迈出了更大的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