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
跨国公司

第二,国际分部结构。母公司的管理部 门设有一个国际分部,负责管理国外各子公 司的生产、营销和财务等活动,并使各子公 司的业务互相配合、协调。例如,划分子公 司销售市场的范围,以免形成内耗竞争,统 一筹集和调拨资金,以降低整体的筹资成本; 调整各子公司之间商品和劳务的内部调拨定 价,以减少整个公司系统的税收负担等,但 是国际分部一般不处理公司的国内业务,国 内业务的母公司的其他管理部门处理。
还有人提出一个企业要称为跨国公司, 它的所有权必须被一个以上国籍的人士所掌 握,有人认为作为跨国公司的企业其高级经 理人员的国籍必须具有一个以上的国别。
跨国公司定义:具有全球性的 经济动机和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 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子公司并将它们 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 大型企业。
二、跨国公司的发展过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展的雏形阶段
(三)二战后至60年代,突飞猛进的扩展 20世纪70年代后是“大三角”国家跨国 公司“三足鼎立”,跨国公司形成全球网络 的发展阶段。1960年,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 资最大的五个国家顺序是:美国、英国、茶 兰、法国和加拿大。1981年,国别和顺序是: 1981 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和瑞士。1991 年,顺序改变为:日本、美国、德国、法国 和英国。日本和德国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 异军突起,改变了国际直接投资来源的原有 格局,形成了日本、美国和欧共体成员国国 际直接投资“大三角”的三足鼎立的态势。
(4)混合式结构或矩阵结构。这是同时兼有前述 方式中两种以上的特点的组织形式。混合式结构通常 是对某些技术性能高的重要产品系列实行由该产品副 总经理分管的全球性产品结构,对其他产品则由按地 区设置的副总经理负全部责任。两种形式同时采用, 但互相不发生交叉关系。 矩阵形结构是指同时既按产品系列设置各类产品 的副总经理,又按地区设置地区副总经理,对子公司 的活动实行条块结合的双重领导,其优点是母公司的 总经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不同的渠道加强领导, 提高适应外部竞争压力的能力,子公司的经理会感到 无所适从,这里往往需要母公司的总经理亲自协调。 因此,需要召开的协调性会议也较多。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趋势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化J 料 专 20 年 8 总第1 4 . 『 | l 02 第2期( 6 期) 0
雏 形。
量 , 使其展 开更 大规 模 的生产 和 销售 , 促 以充 分
实 现规模 效益 。 同时 , 经济 全球 化 的加速 发展 和
跨 国公 司 , 又称 多 国公 司 、 国际 公 司 、 全球 公 司和跨 国企 业 等 。 17 9 4年 , 合 国经 济 及 社 会 联 理 事 会作 出了统 一 采用 “ 国公 司 ” 跨 这一 名 称 的 决 议 。跨 国公 司最简单 的定 义是 跨越 国界 、 国 在 外经 营业 务 的企 业 组 织 。它 是通 过 输 出企 业 资 本 , 两 国或两 个 以上 国家 ( 区 ) 有矿 山 、 在 地 拥 工
李欣 欣
目前 , 达 国家跨 国公 司 的迅猛 发展 以及 对 发 世 界经 济所产 生 的重 大影 响 已引 起 国 际社 会 的 广泛 关 注 , 因此 , 深人 研 究 发 达 国家跨 国公 司 的
经营 , 不论 其 在 哪 一经 济部 门经 营 ; 是 这种 也 二 企业有一 个 中央决 策体 系 , 有 共 同的政 策 , 具 此 政策能 反映 企业 的全球 战略 目标 ; 三是 这种 企业
维普资讯
l ¨_
. 一 # 『
。 ; ¨ √ i
i
i
一 }
一 i
;
;
;
i
_;
{
i
. {i
;
i
i
i
{
!
;
i
;};一 Nhomakorabea梦
终予
一 一
一 . 。
跨国公司发展时间轴

跨国公司发展时间轴
一、跨国公司的起源(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二、跨国公司的形成初期(19世纪60年代中期)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19世纪末及20世
纪初)
跨国公司形成和企业跨国经营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6世
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特权贸易公司,或许公司(chartered company) 。
当时最有影响的特权贸易公司是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
这些特权贸易公司从事你守件系j老量国沂经济的发展,故遭到各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东印度公司等特权贸易公司于19世
纪后半叶被撤销。
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于19世纪在欧美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出现,这些跨国公司的形成与这些国家在19世纪以前的海外殖民扩张、资
本和商品输出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是三家制造业企业,它们是德国的弗里德里克·拜耳化学公司(Bayer);瑞典的阿佛列·诺
贝尔公司(Nobel);以及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Singer)。
国际投资第五章 跨国公司_

(四)生产经营跨国化 生产经营跨国化是跨国公司最基本的特征。许多国内企业
也可能有涉外活动或业务,但跨国公司与这些国内企业相比, 有着很大的区别。
(五)技术内部化
跨国公司大部分是凭借技术优势起家并获得快速发展的。 市场的不完全性,无论是来自市场本身固有缺陷还是政府人 为的管理、干预措施形成的障碍,都使跨国公司为了自身利 益,在通过外部市场,公开出售技术商品的同时,更偏爱通 过内部市场,把不愿或不能进行公开登记出售的技术、技能 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公司内部实行有偿转让。
(三)运行机制开放化 国内企业通常把营运过程的所有阶段,包括研究开发、投
资建厂、生产制造、销售产品,放在国内进行,至多只是把 最后的销售产品阶段部分放在海外进行,其运行机制基本上 是内向的、封闭型的。由于跨国公司以整个世界为自己的活 动舞台,所以它们通常把营运过程的所有阶段都部分或全部 放在海外进行,其运行机制基本上是外向、全球战略的关键在于实行“公司内部一体
化”。这一原则要求实行高度的管理体制,即以母公司为中 心,把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统一为一个整体。 所有国内外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的经营活动都必须服从总公 司的利益,在总公司的统一指挥下,遵循一个共同的战略, 合理利用人力和财力资源,实现全球性的经营活动。
(二)跨国公司的缓慢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两次世界大战使一些欧洲国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1929至 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又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沉重打 击。这些使得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国际商品市场和投资领 域的斗争更加激烈,也促使跨国公司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力量分布发生了变化,在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跨国公司总体上处于缓慢发展的同时,美国跨国公司却 取得了很大发展,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展开激烈 竞争;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动因也发生了变化,除 利用技术优势占领市场外,还欲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加强控制 和掠夺。当时,英国的对外投资有70%流向了印度、澳大利 亚、加拿大等殖民地以及拉丁美洲和其他落后地区。
第一章 跨国公司简介《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PPT课件

3. 服务提供型。这类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涉及技 术、信息、贸易、广告、咨询、金融和运输等行业。
二、按跨国经营结构分类
1. 横向型。这类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所从事的生产经 营活动属于同一行业领域,内部很少有专业分工,但在公司 内部转移技术、销售技能和商标专利等。
2. 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综合商社是一个以贸易为主,多种 经营,集贸易、金融、工业、运输、保险业务于一体的企业 集团。它集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于一身,具有交 易职能、金融职能和情报职能。
第三节 跨国公司的特征
一、全球化的战略目标 二、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三、国际化的经营业务 四、多样化的经营活动 五、杠杆化的资本控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的 跨国公司
1. 跨国公司数量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据联合国跨国公司 中心的资料,主要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1969年有7 276家, 到1978年已达到10 727家。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达国 家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数目快速增长,从1969年的2.73万家 增加到1980年的9.8万家。1972年,年销售额10亿美元以 上的制造业(含石油业)跨国公司有211家,1976年此种 规模的工矿业跨国公司已达422家。
随着竞争的加剧,向外输出商品为主的做法已经满足不了争 夺世界市场的需要,跨国公司已越来越多地利用海外直接投 资建立工业企业以代替直接的商品输出。海外直接生产与跨 国公司从母国出口相比较,更符合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需要 和最大限度地扩大盈利的需要。
四、多样化的经营活动
企业的多样化(diversification)经营活动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产品扩展多样化,指企业的业务扩展到与现有产品生产 或需求有一定程度联系的产品领域;二是地域市场扩展多样 化,指一处产品的销售扩展到不同地理区域的市场中;三是 混合多样化,指企业的业务扩展到与现有产品的生产和需求 不相关的产品领域。
第八章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

地区结构: 地区结构: 首先表现在发达国家对外贸易 内部化比率高于发展中国家; 内部化比率高于发展中国家; 其次表现在新型工业化国家和 地区的对外贸易内部化比率高 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平均 内部化比率。 内部化比率。
(五)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 发展动因 实质上就是市场内部化在国际 间发展的动因, 间发展的动因,即减少外部市 场不完全性所造成的经营不确 定性风险; 定性风险;
二、跨国公司的特征
1、经营规模庞大、实力雄厚 2、实行全球战略 3、实现内部管理一体化 4、经营方式多样化 5、技术开发的先进性
三、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
1、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即作为一种以 、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即作为一种以 全球市场为经营目标的企业形态——出现 全球市场为经营目标的企业形态——出现 于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60年代。 三家代表性企业: 德国的拜耳公司、瑞典的诺贝尔公司、美国 的胜家公司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跨国公司渐成气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跨国公司渐成气候 3、20世纪5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取得了空前 20世纪5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取得了空前 的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 动力。
ch1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

一、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跨国公司的概念1)动因:国际化的推动力和牵引力企业国际化的推动力——国内经济的发展;企业国际化的牵引力——各地区位优势和差异。
1.传统的动因动因一:获得关键要素,尤其是对于矿物、能源和稀缺原材料等的需求;动因二:寻求市场。
这在已经拥有海外市场竞争优势的行业或著名品牌的公司中尤为显著;动因三:获取低成本生产要素。
2.正在出现的动因早期的国际化扩张缺乏明晰的全球性目标和完整的国际战略,管理者开始以更加一体化的全球意识来思考公司战略,传统动因常常降到次要地位。
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新的动因是由一系列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所推动的。
3.动因之外:国际化的前提条件第一,有关国家提供的有的特殊优惠条件;第二,公司具备某些战略能力;原因——以抵消它不熟悉外国市场的劣势;第三,公司还具有某些组织能力;原因——从它的内部战略力量中得到比通过诸如契约或许可证等外部市场途径更好的回报。
2)跨国公司的名称跨国公司有多种称谓,实际上是公司业务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别名称1,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国际化的最初阶段,海外业务围绕母公司的经营开展,主要作用是以不同的方式支持母国公司的发展。
母公司是某些外国附加机构的国内公司,经理们常把海外经营工作派给懂外语或者以前在国外居住过的国内不称职人员。
这种决策倾向于机会主义或者临时性方式。
2,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公司强调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经营环境的差异,本土化意识加强;管理者倾向于使用东道国的独立企业家作为自己的国外业务经理。
当地化是多国战略的核心内容。
3,全球公司(Global Corporation)。
多国化意识导致了基础设施的效率低。
有的公司采取了为世界市场创造产品的观点,面向全球;把全球当作一个整体市场。
其根本假设:不同国家的习俗和偏好本身存在共同之处,或者通过给顾客提供具有适当成本和质量优势的标准化产品,促使其过去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多样性习俗和偏好逐步趋同。
国际商务第五章 跨国公司的形成原因:微观分析

迫使它们跳跃的原因: (1)国际市场的后进者地位 (2)全球竞争者在方的稳定 地位 (3)技术与市场环境的快速 变化 (4)产业与产品生命周期缩 短 (5)在核心竞争力和战略资 产上的不足
特俗活动 (1)内向国际化 (2)带有风险的进入模式 (3)在选址上路线分离 (4)激进的投资规模和资源投入
特殊挑战 (1)差劲的公司治理 (2)跳跃后的整合与组织困境 (3)缺乏全球经营、管理、专业技能 (4)缺乏产品与流程创新
新兴市场跨国公司理论
■ 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
◆ 对外直接投资量迅速扩大。 ◆ 发展中国家在整个世界国际投资的地位明显提高。 ◆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数量增加,竞争力也逐步增强。
■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如何获得竞争优势
◆ 首先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本与本国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 获得最初竞争优势。 ◆ 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企业特有的优势,即发展新的竞争优势。 ◆ 指定与企业文化相符的企业战略。 ◆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其 竞争优势。
内部化理论的评价
■ 内部化理论的贡献
◆ 属于一般性理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 有力地解释了跨国公司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贸易许可证安排 等 参与国际经济方式的依据,有助于解释战后跨国公司增长速度、发展阶 段和盈利变动。
■ 内部化理论的局限
◆ 忽略了一些宏观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 ◆ 难以解释当前发展中国家逐步向发达国家投资这一经济现象。 ◆ 交易成本的无法具体衡量导致内部化理论难以进行实证研究。
新兴市场跨国公司理论
■ 新兴市场企业的国际扩张:一种跳板的观点
由陆亚东和董林雪英提出,认为新兴市场企业将国际扩张作为跳板 以避开国内制度和市场的限制来获取战略资源。 该观点的主要内容包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美国的崛起(第二次产业革命~一战前)
从资本输入国转向资本输出国
1901年出超2亿美元
投资流向:以南北美洲为主,其次为欧洲
加拿大:占领市场; 拉丁美洲:获取石油、原材料、粮食
直接投资超过证券投资
1914年,对外投资总额35亿美元,其中,FDI为26.5亿 美元
FDI主要集中于初级产业和铁路领域
西欧: 学习美国最新的工业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开 拓美国市场,回应美国在欧洲的子公司,方式上采 用M&A。 日本: 综合商社开拓国际市场 在东亚当地生产 (三人 四脚方式(three-way partnership) 进军欧美国家 (靠日本式生产方式建立竞争力,以出口为中心, 贸易摩擦)
(三)1980年代中期以后:FDI急剧增加, 相互渗透深化
(2)
资本输出特征
以间接投资为主——国债和公债为代表的 证券投资和对铁路的投资; 直接投资主要流向非制造业领域——矿业、 运输、种植园农业等。
制造业投资稀少 ,为什么? 自由贸易时代,开发殖民地的需要,主要投资者 为金融业者,存在高昂的交易成本 有纺织工业资本对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投资,算不 算FDI?,石油资本(壳牌)、香皂(联合利华)
(一)二战后到1970年代中期: FDI的“美国时代”
1.前10年:准备期,增长缓慢
美国国内:
军转民投资 朝鲜战争军需热 对自动化设备的投资 西欧诸国议会中左翼政治抬头; 殖民地相继独立 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存在政治风险
海外投资环境:
※国家资本输出活跃:
以包围社会主义为目的的经济、军事援助:“马歇尔计划”,对西欧 国家提供了112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被援助国意识形态与生活方式的美国化, —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为民间资本的大举进入铺平道路
(1)FDI缓慢发展 战争的破坏,经济大恐慌,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资本市 场混乱
1914年到1938年,FDI由143亿美元增加到264亿美元,25年间仅增加120亿美 元
(2)各国发展不平衡
英国:1914年为65亿美元, 到1938年105亿美元 美国: 26.5亿美元 73亿美元 美国家187家制造业公司在国外的分支机构数量 1913年 116家 1929年 467家 1939年 715家(欧洲和加拿大分别为335家和169家)
0.7 1.9 1996-1999
1981-1985
1991-1995
GDP
商品、非要素劳务出口
FDI存量
图 1980年代以来世界FDI存量、GDP及出口的增长状况
资料来源:据UNCTAD《世界投资报告》各年度版绘制。
发达国家之间FDI的相互渗透深化
二战前(1938年),世界FDI的三分之二流向发展
1914年,矿业、石油业、农业等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和公 用事业和铁路占到FDI的71%,制造业18%。
主要FDI母国投资结构特点:
在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积极开 展对外直接投资
பைடு நூலகம்
英国:品牌化的消费品和重型机械设备领域; 德国:化学工业; 美国:新兴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以及标 准化产品和高收入弹性的耐用消费品领域。
1966年,美国商品出口240亿美元,而当地产值约达1100 亿美元
美国的海外子公司——“看不见的帝国” (Invisible Empire),拥有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第三大
生产力。 1976年,美国FDI占全世界 48%
3. FDI特征(1975年同1950年的对比)
• 向制造业集中
制造业 32%到45%
石油 矿业 29%到21% 9%到5%
• 向EEC6个成员国集中
西欧比重由14%提高到40% 拉丁美洲的比重由39%下降支18% 加拿大比重由31%下降到25%
• 控制着西欧重要产业——
汽车、计算机、电子、化学、炼油、医药品
表
在西欧特定产业中美国的地位 西德 (资本中的比率) % 炼油 38 汽车 40 食品 7 化学制品、橡胶 3 计算机 84
* *
2. 产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资本输出的 “英国时代”
(1)
英国——资本输出主导国
产业革命、拿坡伦战争后,世界霸权从荷兰转 到英国( 欧洲金融中心从阿姆斯特丹到伦敦) 19世纪20年代中期,英国的资本输出方向:
欧洲大陆(战后复兴) 三个地理方向 美国(经济建设基金) 南美大陆(矿山开发) 19世纪70年代,增添了印度等大英帝国殖民地 19世纪末以来,英国地位衰退
资本的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商品资本的国际化(原材料终极产品的贸易) 货币资本的国际化(国际证券投资) 生产资本的国际化(生产的国际化)
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的诞生,是以生产资本 的国际化为标志。 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制造业领域的跨国公司), 出现于产业革命之后。
母公司
子公司的企业内产品移动
资料来源:据UNCTAD《世界投资报告》各年度版整理。
表 19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按国际收支统计,亿美元)
2007年 2006年 位次 位次 国名 世界 (国家数) 美国 法国 卢森堡 西班牙 德国 英国 瑞士 比利时 日本 荷兰 加拿大 香港 意大利 巴西 澳大利亚 瑞典 俄罗斯 挪威 中国 匈牙利 1980年 546.3 (46) 192.3 31.0 n.a. 3.1 46.9 112.3 n.a. n.a. 23.9 59.2 40.9 n.a. 7.4 3.7 4.6 6.3 n.a. 2.5 n.a. n.a. 1985年 605.0 (57) 140.6 22.4 n.a. 2.5 57.9 201.2 45.7 n.a. 64.9 27.1 38.6 n.a. 17.4 0.8 18.8 18.1 n.a. 13.0 6.3 n.a. 1990年 2398.5 (67) 372.0 348.2 n.a. 35.2 244.8 201.2 55.3 n.a. 505.0 137.2 52.3 n.a. 73.9 6.7 10.1 146.3 n.a. 14.7 8.3 n.a.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9524.7 (114) -76.6 1193.6 1220.4 419.2 701.0 917.1 511.9 304.3 454.4 1339.3 335.8 272.0 407.1 25.2 -339.4 269.7 127.8 218.2 113.1 22.6 2006年 14012.2 (107) 2353.6 1164.1 1116.6 994.9 944.6 895.3 705.8 553.0 501.7 464.7 453.9 449.8 404.8 282.0 239.3 237.5 231.5 211.7 178.3 163.9 2007年 19138.8 (68) 3354.2 2196.7 1817.7 1215.0 1693.7 2324.9 500.7 549.5 734.9 290.3 494.8 531.9 921.2 70.7 249.7 n.a. 456.5 110.1 n.a. n.a.
2.1950年代后半期以来FDI恢复
世界经济进入繁荣期,IMF-GATA体系,EEC,美国反垄断法, “海 外组装条款”,东道国关税和进口配额限制,低成本区位,东道国 政府欢迎
FDI规模:
1975年累积余额达1242亿美元,为1950年的10倍;
FDI规模超过商品出口,在国际经济中,当地生 产比出口更为重要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跨国公 司的形成与发展
1. 产业革命以前:对外直接投资的萌芽期
产业革命以前,对外直接投资伴随着商业资本的对外 输出而发生。
17世纪后带有股份公司性质的大型殖民地贸易公司出现: 东印度公司(1600年),弗吉尼亚公司(1606年),马萨诸塞湾公 司,哈德逊湾公司(1670年) 有直接投资性质的资本输出,但本质上属于商业资本输出 (仓储、办事处、港口设备投资) ,非产业资本输出。 直接投资为贸易的伴生物,因此,跨国公司的前身多为殖民 地企业和贸易企业
①资本品(W1′C) ②再加工用中间品(W1′P) ③再销售用终极产品(W1′S)
Ⅰ:跨越多国的生产 G 2′
A 国(母公司)的资本循环
子公司 母公司的加工品的再移动
W2′
③再销售用终极产品(W1 S)
′
A G1 W1 Pm P P W1′
②再加工用中间品(W1 P) ①资本品(W1 C)
′ ′
G1′
(3) 制造业成为最大的FDI部门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 与FDI的大发展
1970年代中期以前:FDI的美国时代
——“世界的美国化” ; 1980年代: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迅速增加 ——“美国的世界化” 1990年代:FDI向东亚集中,NIEs的对外FDI ——“生产的亚洲化” 21世纪~BRICs
第一章 第二节 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
跨国公司形成发展史领域的代表性研究学者与 主要参考书
Geoffrey Jones. Multinationals and Global Capitalism :From the 19th to the 21st Centu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美]Geoffrey Jones: 《跨国公司与全球资本主义——从19世纪到21世纪 》,有裴阁,2007年。(日译本译者:安室宪一;梅野巨利) Geoffrey Jones.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 Introduction Business: An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1995 [美]Geoffrey Jones: 《国际商务的进化》,出版社,有裴阁,1998年。(日 译本译者:桑原哲也、安室宪一等。) 美国学者 Mira Wilkins(五本专著) Dunning(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