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 古筝曲谱
山东筝曲《高山流水》之版本比较

山东筝曲《高山流水》之版本比较作者:廖婧来源:《北方音乐·下半月》2014年第01期摘要:山东筝曲《高山流水》是山东筝派的代表作,而即使同为山东筝派的传人,不同的演奏家们也有各自的演奏风格。
将高自成版的《高山流水》与赵玉斋版的《高山流水》进行分析比对,旨在以此为基点挖掘山东筝派的风格特点,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演奏山东筝曲。
关键词:山东筝曲;《高山流水》;高自成;赵玉斋一、关于作品古琴曲《高山流水》在史书《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当中有描写到俞伯牙弹琴觅知音,与钟子期最终结为知心朋友的感人故事。
这段故事流芳百世,被人传颂着,影响深远。
筝曲《高山流水》如今也有河南、浙江、山东流传的三种异曲同名的乐曲,都属以上三大流派中的代表作。
这三首乐曲,虽相差万千,但还是有其共性的,首先是从板体上承袭了传统的老六板、老八板的变体,取材于民间乐曲、戏曲、板头曲,最重要的也是通过弹奏而从中悟出《高山流水》以琴声寻知音、觅知音,体会内心意境的真谛。
其中,山东筝曲《高山流水》以它特有的齐鲁韵味在筝坛上独树一帜。
而即使同为山东筝派的《高山流水》,在曲谱以及演奏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同,本文将以此为基点对赵玉斋以及高自成两位先生所演奏的版本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文献查阅,发现已有较多文章都对筝曲《高山流水》、山东筝曲的特点以及高自成与赵玉斋两位山东筝派泰斗级人物做过较深的研究,如魏军的《山东古筝名曲析解》与《高自成筝演奏艺术》,李雅谦的《从筝曲浅论山东筝派的风格特点》,高亮的《浅谈传统筝曲表现内容与方法的多样性》以及《赵玉斋与山东派艺术》、杨娜妮的《山东筝、筝曲及演奏特点》等,但在版本比较这块没有太多的文献。
因此,本文对于山东筝曲《高山流水》的谱面以及演奏上做延伸比较。
《高山流水》是山东筝派的代表曲目之一,由《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首小曲连缀而成,在五十年代被加上《高山流水》的大标题在全国流传,大标题的含义与各曲内容并无关系,原各小标题却与音乐内容十分吻合。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高山流水》是中国古筝音乐中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瑰宝之一,它的音乐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与艺术的精华。
《高山流水》也包含了丰富的审美意蕴,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启迪。
我们来探讨一下《高山流水》的音乐风格。
《高山流水》采用了古筝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旋律优美,音调高亢,节奏流畅,给人以清新、悠扬的感觉。
它的音乐风格融汇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有特点,如自然、朴实、高远、激昂等。
古筝演奏技巧的巧妙运用也为它增添了独特的音乐魅力。
演奏者用左手扣弦、右手的弹奏技巧,使得音乐旋律更加丰富、扣人心弦。
《高山流水》的音乐风格独特而优美,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听觉享受。
我们来探讨一下《高山流水》的审美意蕴。
《高山流水》的音乐旋律非常朴实自然,仿佛在描述一幅山水画卷,给人以广阔、高远的感觉。
它通过音乐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审美情趣和境界,即“山水乐”。
在中国文化中,山和水一直被人们当作高尚、纯洁、朴实、宽广的象征,而《高山流水》正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境界。
音乐中的曲调高亢激昂,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壮美情感,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力量。
《高山流水》通过音乐将人与自然相融合,引发人们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
《高山流水》还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即在音乐表现的借助音乐的形式表达人生哲理和情感。
曲中旋律的高低起伏,模拟了山川起伏的景象,同时也抒发了人生的起伏和荣辱得失。
音乐中的波澜起伏,回响了人生百态的变化,给人以人生历程中的启迪和思考。
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挫折和艰难时不气馁,勇往直前,追求卓越和成功。
《高山流水》的审美意蕴丰富多样,既展现了自然美,又体现了人生哲理和情感。
《高山流水》是一首美妙的古筝曲,它音乐风格独特,充满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美和艺术的精华。
它还包含了丰富的审美意蕴,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启迪。
无论是音乐风格还是审美意蕴,《高山流水》都是中国古筝音乐中的佳作,也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浙派筝曲《高山流水》演奏风格略谈

浙派筝曲《高山流水》演奏风格略谈作者:马艺宁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11期摘要:浙江筝派代表曲目《高山流水》在传承的过程中,演奏方法上相比乐曲问世之初产生了一些不同。
本文通过对比浙筝传人王昌元先生的演奏版本及大陆现行演奏版本的不同之处,对该曲的演奏方法及风格特色做简要论述,并指出演奏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以供习筝者参考。
关键词:浙江筝派;高山流水;王昌元;演奏风格“高山流水”这一典故在战国典籍中已有记载,如《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的著名琴家,相传子期为一名樵夫,两人地位、文化相差甚远,却通过音乐相知遇,被传为千古佳话。
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原本为古琴曲的《高山流水》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他乐器如箫笛、古筝等也出现同名乐曲,虽然其音乐与琴曲相比已然相差迥异,但均借其义来表现知己友情的可贵。
古筝同古琴一样,亦属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盛行。
长期流传之中,形成了众多流派。
其中浙江派、山东派、河南派这三个流派都有以《高山流水》命名的筝曲。
而最常用到、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筝派的传谱,分别对“高山”及“流水”的形象进行勾勒,颇具山水之貌。
下文将对浙派《高山流水》的演奏方法及风格特色做探讨性论述。
1 浙派筝派与《高山流水》浙派筝,又称武林筝①,兴于浙江,而盛于上海。
说起近代浙江筝派,不得不提起王巽之先生。
王巽之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有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积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向杭州艺人蒋荫椿学习进而整理记录了许多古筝作品,使得古筝从民间合奏乐中分离出来,并“在提高和扩展浙江筝曲演奏技法上作了卓有成效地研究和探索”[1]。
该曲原系浙江桐庐县关帝庙用于水陆道场所吹奏的笛曲,由王巽之根据工尺谱传谱整理而成筝曲。
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成立,王巽之先生被聘为教师,《高山流水》也被列为学院的古筝教材[2]。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1. 引言1.1 概述古筝曲《高山流水》古筝曲《高山流水》是中国传统古典乐曲中的经典之作,被视为古筝音乐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这首乐曲的曲调清新优美,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与推崇。
《高山流水》曲风优美悠扬,如清泉石上流水,勾勒出高山之美、流水之清的景象,展现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这首古筝曲在演奏时需要运用独特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让听众感受到高山巍峨、流水潺潺的意境。
通过学习和演奏古筝曲《高山流水》,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和审美水平,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古筝曲《高山流水》的美妙旋律和深刻内涵,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领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
1.2 音乐风格特点古筝曲《高山流水》的音乐风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古朴典雅、清新脱俗、流畅悠扬。
这首曲子由两段组成,第一段描绘高山,音符跌宕起伏如同山势起伏,音乐节奏快速而富有变化,表现出高山的壮丽与雄伟。
而第二段则描绘流水,音符流畅柔和,如同潺潺流水,给人一种清新、悠闲的感觉。
整首曲子旋律优美,既展现了高山的雄伟壮丽,又表现了流水的柔和悠扬,融合了自然界的元素,传达了一种恬静雅致的美感。
古筝演奏中,演奏者需要灵活运用指法和拨弦技巧,清晰明快地表现出音乐的动感和韵律感。
整个曲子有着高雅的气质,展现了古筝音乐的独特魅力,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人仿佛置身于高山流水之间,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1.3 审美意蕴《高山流水》是古筝曲中一首极具审美意蕴的经典之作。
在这首古筝曲中,通过细腻的音乐描绘和精妙的演奏技巧,传达出一种深远的美感。
审美意蕴体现在古筝曲《高山流水》中,从曲调的构成到演奏技巧的运用,都展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曲调清亮悦耳,仿佛令人置身于高山流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演奏技巧则是古筝演奏者通过手指的轻柔和力度的控制,将音符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腻而富有张力,给人一种心灵的愉悦和震撼。
浅谈浙江筝曲《高山流水》

浅谈浙江筝曲《高山流水》作者:姜洁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摘要:《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取材于典故“伯牙鼓琴遇知音”。
有多种谱本,其中浙江筝曲近人研弹,表演最多,流传较为广泛。
其曲调优美,韵味深长,八度,花指,刮奏等演奏技巧,描绘出一幅“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的美丽景象。
关键词:古筝曲;浙江;高山流水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34-01《高山流水》这首乐曲,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该书在题解中说:“《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二曲,不分段数。
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这首曲子取材于《吕氏春秋》中伯牙鼓琴的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他精通音律,并且有着高超的琴艺,但是身为楚人却侍奉晋主。
有一次,他在路过汉江时,看见当时的景色,忽然有感而发,拿出琴开始弹奏,未曾料想到,一曲未了,却弹断了琴弦。
其实,当他抚琴的时候,就发现不远处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一直在观望,他便走过去和那人交谈,在言谈话语之间,伯牙发现那个衣衫褴褛的人其实修道很高,于是,他俩相谈甚欢。
这个人便是钟子期。
俞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琴。
随后,伯牙又开始弹琴,当琴声低沉有力的时候,子期说:“巍峨壮丽的高山绵延不绝”,当琴声清淡舒缓的时候,子期又说:“涓涓细淌的流水蜿蜒不断。
伯牙为遇到这样一位懂他的知音而感到非常的激动。
两人相约第二年再次相会。
可是,当俞伯牙如期来到相约地点的时候,却迟迟不见子期的身影,后经打听,才知道子期在不久前不幸去世,悲痛欲绝的伯牙来到子期坟前,弹琴一曲以告慰知音的亡灵,随后他砸断琴弦,发誓再也不弹琴。
自此之后,便有了“高山流水觅知音”这样的说法。
《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有琴曲和筝曲两种,虽然名称相同,也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觅知音”,但却是完全不同的曲子,本文着重谈论的是浙江筝曲《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PPT

————山东《高山流水》版本比较
❖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
我选择的作品是山东流派的,高自成和赵玉斋进行编订的版本《高山流 水》。选择这个版本的原因:
一、选择思路: 1、古筝曲目“高山流水”,有三个流派,浙江、山东、河南。最为听众所
熟知、标意性最强的是浙江的高山流水。选择山东派的原因在于:浙江派的高 山流水来源是一首笛子曲,属于移植的作品,在曲谱特性方面,典型性稍显不 足;而从古筝的演奏技术和其曲目的人文背景来看,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更具有 比较和研究的价值。
标准意义在哪里?这种异化以及还原与流变的倒置,是否是某种意义上的失传
?这是该课题研究价值的一个方面。
❖
❖
我甚至在某本权威的古筝教材上看到,高山流水被划分在了“创编筝曲
”类别之下,而提取出来的“书韵”那部分,单独作为“山东传统筝曲”划分
,出版者是以怎样的认知方式来归类,这是否算是一种误导?
❖ ❖
❖
接下来 是单独提取了高自成版早期演奏版和高自成演奏,李萌老师记谱
作为典范的范本。即使是专人记谱,老先生每次演奏都会根据自己当时的表演
状态对乐曲进行即兴的加花变奏等等,因此谱子或多或少都会不一样。
❖
❖
所以,与西方音乐比较规范的记谱相比,古筝记谱的随机性、自由度非常
大。例如在以下我列举的山东《高山流水》谱例上,仅仅是关于是记谱,还是
传谱,还是编谱的问题上就多达近十个版本。
择合适的版本、演奏心态的培养方面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的音响版本比对。
❖
❖
对比包括的内容有:指法的修订,左手按弦技法力度、频率、方式的变
化,板式的变化,体态的律动,各个时期演奏不同的处理等等。
古筝《高山流水》流派风格论

古筝《高山流水》流派风格论作者:刘雪琳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04期摘要:古筝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同地区的古筝流派在演艺作品时,也有特定的风格,本文将主要就河南、山东、浙江等三个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高山流水》古筝作品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其风格特征。
关键词:高山流水古筝流派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4-0087-03古筝是中华民族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古老乐器,不同区域对于古筝艺术的发展也带有明显的地区风格。
古筝最早出现于秦地(今陕西一带),也被称为秦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从现有史料来看,最早出土的古筝为五弦琴,只有五根琴弦,后来随着古筝艺术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不同地区对于古筝的发展和创新也带有明显的地区风格,比较著名的古筝流派有河南、浙江和山东流派等等。
古筝艺术诞生至今,有大量的优秀作品传世,其中《高山流水》就是著名的古筝琴曲之一。
《高山流水》的故事背景演变于《吕氏春秋》中的伯牙子期,这首筝曲既表现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也有对奔腾不息、涛涛流水的再现,作品中歌颂了知音好友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炙深的情感,使得这首曲子的寓意更为深刻。
《高山流水》现存曲谱出现于《神奇秘谱》中,这本书中对于高山流水洪水的记载较为详细,也记录了高山流水的流变过程。
最早的《高山流水》只有一支曲子,到了宋代时期,《高山流水》变成了两部曲,其中《高山》为四段,《流水》则为八段,高山流水在演绎和传播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古筝流派都对其进行了创新发展,曲调各异的高山流水从此也彰显出了更为丰满的艺术风格。
河南、山东、浙江这三个流派对于高山流水的演艺各有所长,同时又有相似之处。
一、河南流派筝曲《高山流水》分析河南流派的《高山流水》筝曲中出现了大量的八板旋律结构,并且应用了加花、变奏和修饰音的艺术创作手段,对原有的结构进行扩展。
具体来看,河南流派的《高山流水》中,主要旋律是通过老八板来展开的,并且应用了大量的四度或五度大跳,这样的艺术创作形式使得河南流派《高山流水》呈现出更加高亢有力的豫剧风格,并且力度弹性非常大,极富艺术张力。
浙派传统曲目《高山流水》演奏要点

浙派传统曲目《高山流水》的演奏要点《高山流水》总体上分为“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但在实际弹奏中可分为三个部分,五个乐段。
第一乐段至第三乐段为“高山”部分,第四乐段为“流水”部分,第五乐段为结束的尾声部分。
对乐曲的整体把握要有分有合:首先,就是要在乐曲的理解上把“高山”和“流水”这两部分分开,具体加以分析,借助音乐形象化的思维方式获取关于乐曲直观的感觉;然后把“高山”和“流水”合在一起,达到演奏风格和表现情感的一致,完善整体音乐效果,充分表现乐曲内容,深化音乐主题。
演奏该曲需要有较好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对音准、节奏的把握,以及颤弦、揉弦等一些基本技巧的处理。
颤弦在乐曲中相当常见,但揉弦更为重要。
因为乐曲速度比较慢,所以几乎对每一个音都可能使用揉弦技巧,而实际上此曲中大多数音也的确需要揉弦技巧加以修饰。
因为揉弦技巧没有硬性规定,自由度较高,这就给演奏者提出了要求: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多运用揉弦技巧。
第一乐段,乐曲以较缓慢的速度开始。
缓慢的节奏,给人以稳重的感觉,暗含着“不动如山”的哲学思想。
稳定,但不呆滞;行进,但不轻佻。
这便是对演奏者的要求。
此乐段中运用了大量的抓弦套同度按弦技巧,尤其是跨八度的抓弦,有力地突出了古筝低音浑厚,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写意的手法,将山峦起伏的远景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首先感到的,就是高山大川那雄伟的气势,从而联想到人们应该具备的宽广胸怀。
深沉,但是毫不闭塞的音乐似乎让人有一种融入其中的冲动。
起始一句,便将人拉入到乐曲的意境之中,我们好像已经神游在三山五岳,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一切。
所以,抓弦的低音部分要空旷,具有深度和广度,突出空间感和稳定性。
滑音要中正平和,使古风古韵油然而生。
抓弦中间的同度按弦弹奏,左手下按速度不宜过快,应徐徐而进,好似看到雄伟的山峰时的内心感受。
第一乐段中的颤弦技巧,在乐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
成功的颤音,具有极强的弹性和质感,似乎触手可及,它会使人感觉到山谷中若隐若现的云雾就在身边盘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流水》古筝曲谱与赏析
赏析: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
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
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做为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代表曲目。
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
之所以是三个版本,是因为曲调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派: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
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筝派: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
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
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
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
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武林逸韵”的浙江筝派:演奏特点有“大指摇”、“快四点”、“夹弹”、“提弦”等技法,并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浙江筝中“摇指”的运用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
严格来说,这是在其他流派的传统筝曲中所没有的,因为在其他流派所称的“摇指”或“轮指”实际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筝的“摇指’则显示了它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流派。
但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曲调优美。
在最开始,右手跨三个八度同
时表现山的庄严和水的清亮。
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畅,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耸立其间。
后半部用花指不断划奏出流水冲击高山的湍急。
最后用泛音结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琴曲
古代琴曲。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
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乐曲赏析
《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第一段:引子部分。
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
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
”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
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
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
”(《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
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
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
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
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