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课件 大气环境1-2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2024)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2024)

生态系统破坏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影响 人类福祉。
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的入侵对原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威胁 本地物种的生存。
2024/1/30
27
固体废弃物处理问题透视
垃圾围城
城市化进程中,固体废 弃物产生量迅速增长, 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垃圾 围城现象。
2024/1/30
土壤和水体污染
固体废弃物的不当处理 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 重污染。
8
水圈层结构与功能
水圈层结构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 水等。
人类活动对水圈层的影响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排放 污染物导致水体污染等。
水圈层功能
调节地球气候、提供水资源、维持生 态系统平衡等。
2024/1/30
9
岩石圈层结构与功能
2024/1/30
岩石圈层结构
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
4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 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
反作用。
2024/1/30
研究任务
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提出 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依据和技术途 径,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
包括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 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学等 多个分支领域。
2024/1/30
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培养
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环保 行为习惯。
29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30
30
2024/1/30
14
土壤污染现状及危害分析
土壤污染现状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的不当处理,导致 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环境科学概论之大气环境(ppt 159页)

环境科学概论之大气环境(ppt 159页)

美国环保局1995年公布的评价结果显示, 二噁英不仅具有致癌性,而且具有生物毒性、 免疫毒性和内分泌毒性;特别是可能使男性 雌性化。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 心将其确定为一级致癌物。
它已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新的环境污染 物列入监测名单
199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 其列为12种POPs之一,严格禁止和限制使用。
(2)、一氧化碳(CO)
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有毒,能与氧气争夺血液中 的血色素,使血液携带氧气能力大大降低,使人体缺氧而窒 息。
数量:是城市大气中数量最多的污染物(约占大气污染物总量 的1/3)。
主要来源:汽车尾气。
(3)、氮氧化物( NOx )
主要污染物:NO、NO2 性质:棕黄色、有刺激性气味(黄龙);
(2)人为原因造成的大气污染物及有毒气体,如煤烟、粉尘、氯化 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这是人类保护 大气和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对象。
大气成分的停留时间
惰性气体He、Ne、 Ar、Kr和Xe停留时间都在107 年以上,属于外循环气体。
其次是参与生物、水、岩石等循环的生物循环气体 N2(100 万 年 ) 、 O2(6000 年 ) 、 H2(5 年 ) 、 CO2(10 年 ) 、 CH4(2~5年)、N2O(8~15年)、CO(1年)。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 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 化学反应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 物质。
主要有:臭氧、过氧化乙酰硝酸酯(PAN)、 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以 及一些活性中间产物如氢氧自由基、氧原子、过 氧化氢自由基、过氧化氮自由基等。
②气温随高度迅速上升,最高可达1200℃ 。 ③空气分子发生电离,能将电磁波反射回地

湘教版必修《大气环境》精品PPT课件

湘教版必修《大气环境》精品PPT课件
臭氧层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3)高层大气 A.中间层 (高空对流层)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原因:中间层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平流层顶
②对流运动显著
高度 /km
外层
2000~3000 500
120
100
热层
高层
85
大气
80
中间层(高空对流层)
60
50~55
40
20
0
-100 -50
平流层
高度 /km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2000~3000
高层 大气
50~55
平流层
22~27
臭氧层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高度 /km
120 100 80 60
外层
2000~3000 500
热层 中间层
85 50~55
高层 大气
40
20
0
-100 -50
平流层
22~27
(2)方向:向上
(3)地面辐射是红外线长波辐射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地面红 外线长波辐射,地面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保存在大 气中。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 大气 反射 反射
阳 辐 射
大气 地
散射
面 吸
大气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地面
4. 影响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 (纬度因素) (2)下垫面: (3)海拔 (4)天气状况: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
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 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 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动物的 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
22
按污染物性质分 生物污染 化学污染 物理污染
按环境要素 大气污染 放射性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
23
环境干扰:是指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 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的人类不良 的影响。包括:噪声、振动、电磁干扰、 热干扰等。
4、环境如果按空间尺度大小,由近及远,由 小到大可分为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 环境、星际环境。
.
12
1)聚落环境:是人类群居生活的场所。是人 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关 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生存环境。
居室环境
院落环境
村落环境
城市环境
.
13
2)区域环境:是包括人工环境在内的占有一 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区域的范围可大可小, 区域内环境结构特点、功能也千差万别。
.
15
无论从何种角度,进行环境分类,环境都 具有共同的特征。
首先,环境是一个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客观 物质体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它 既有依托作用,又有限制作用,因此环境 有合适与否,或优劣之分。
其次,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地区的 环境由其若干个独立组成部分(环境要 素),以其特定的联系方式构成一个完整 的系统。
.
20
2、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是 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 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因 此它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
21
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社会活动引 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 们导致环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 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 而引起的。按对象性质分 :生物环境破坏;非生 物环境破坏

第二章大气环境(1)

第二章大气环境(1)
机体缺氧
来源
CH4的转化
天然源
CO
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排放、叶绿素光解、森林火灾、
农业废物焚烧
人为源:不完全燃烧(汽车尾气为主80%)
第二章大气环境(1)
§2.2 大气污染和污染物
(4) 碳的氧化物
CO 无毒气体 CO2 引起温室效应
来源
海洋脱气
天然源 CH4的转化
CO2
动植物呼吸
人为源:矿物燃料的燃烧
第二章大气环境(1)
§2.2 大气污染和污染物
(1) 气溶胶(aerosol)状态污染物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TSP) 飘尘(floating dust) 降尘(falling dust) 可吸入粒子(inhalable particle; IP)
PM10
式(1)为初级
过程
式(2)和式(3)
M
为次级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1)
§2.3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一、大气光化学特性 二、硫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 三、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 四、大气污染“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第二章大气环境(1)
§2.3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二、硫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
第二章大气环境(1)
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包括哪些?
光化学烟雾 酸雨
臭氧层的变化
气体硫化物污染 氮的氧化物污染
第二章大气环境(1)
§2.3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一、大气光化学特性 二、硫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 三、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 四、大气污染“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第二章大气环境(1)
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

大气环境课件

大气环境课件

你能解释高处不胜寒的原因吗? 为什么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对流层的逆辐射的存在
保温效应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因此,

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

——云多,反射强。
散射作用: 选择性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日落后及 在没有太阳直接照射的地方能看清
思考 物体,都是因为散射的缘故。
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哪些具有选择性?
大气环境
17
小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可见光中波长越短越易被散
射,波长越长越不易被散射
大气环境
14
思考: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
蓝大色气天环境空
15
为什么朝霞和晚霞呈红色?
朝大气霞环境
16
三、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O3—— 吸收紫外线
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
CO2、H2O ——吸收红外线
表 现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
大气环境
1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大气环境
2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 大气的组成 (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环境
3
(一) 低层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主要作用
干 主要 N2

逆辐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地 大气吸收 、

反射、 散射等削弱
吸 作用
气 辐 射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环境优秀课件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环境优秀课件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环境
第一节 大气环境(Air Quality Issues) 一、大气的结构与组成
1.1、 大气的结构 (Atmospheric structure)
高高高km高
高度(km)
3000 散逸层
500 400 热成层 300 200 100
90
80
70 中间层
(+) (+)
中间层顶 (-)
风砂、土壤尘等
萜稀类碳氢化合物。
硫酸盐和亚硫酸盐
汽车和火车、飞机 交 通 运 输 过 程 : 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
等,分布广泛分散, 现 代 化 交 通 运 氢化合物、硫氧化合物和
难于监测和治理。 输工具
铅等
静止源则包括工 厂 、焚化炉等不 移动的污染源。 静止源污染面积 广,易于集中监 测治理。
现状来:源在:大水高气汽空中:通的过含光量化有学增作加用的,趋低势空。通过闪 来电源或:有海机洋物和氧地化面及蒸高发空与传植输物。蒸腾。
影响作:用强引:烈分起能吸物布温大收免:室微 种量地受随效方粒 类吸面过时应向::收的量间的,固太长紫、加一体阳波外地剧般微紫辐线点。随粒外射的变高与线,灼化度液,伤很增体使。大加微地。而粒面在减。生铅少直。 分布:自然大气中含量很少。随高度分布 影不响均:影匀形响,成:也云影随、响纬雾太度、阳和雨辐时、射间雪传而等输异大,。气使现能象见。度 对生物变的低生,长有和的发能育起有凝重结要核影的响作。用。
燃料燃烧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工业生产过程 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农 业 活 动 排 放 : 颗粒物、粉尘、氧化亚
农药、化肥
氮等
二 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
2.3 大气污染物( Air pollutants)

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

光化学反应及热反应
化学作用
催化作用
光化学氧化作用
天气 气象 条件
温度 湿度 逆温 风速
-1~4℃
>85% 辐射性逆温
静风
24~32℃
<70% 沉降性逆温 22m/s以下
发生时间 12~1月(冬季)、早晨
8~9月(早秋) 中午或午后阳光强烈时
烟雾最大 时的视距
0.8 ~1.6km
<100m
对人体的 影响
⑶氮氧化物(NOx)
燃料型: 含氮化合物燃烧氧化
人为源(NO)
温度型空气中的N2在高温(>

2100℃)下氧化


NO2

生物源(NOx)
酸雨、光化学烟雾、消 耗臭氧
mg/m3������ ≤0.04 0.04-0.80 >0.10
201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二氧化氮年均浓度
NOx的危害
NO是无色、无刺激味的气体,和血红蛋白亲和力 比CO大几百倍,结合氧的能力强,严重阻碍血液 输氧,引起人体缺氧中毒。
卤代烃
• 人为源:三氯甲烷、氯乙烷、四氯化碳、氯乙 烯等,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挥发。
• 氯氟烃类,致冷剂、气溶胶喷雾剂、电子工业 的溶剂、制造塑料的泡沫发生剂和消防灭火剂 等。
• 主要危害:破坏臭氧层
含氯化合物
• 氯气和氯化氢。
• Cl2主要来自化工厂、塑料厂、自来水净化厂等, 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粘膜对人体发生中毒作用。当空 气中氯的浓度达0.04~0.06毫克/升时,30~60分钟 即可致严重中毒,如空气中氯的浓度达3毫克/升时, 则可引起肺内化学性烧伤而迅速死亡 • HCl主要源于盐酸制造等,在空中可形成盐酸雾, 也是酸雨的重要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 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 • 影响大气的污染的因素
8.1 气温垂直递减率
• 在对流层内,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 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原因是:地面是大 气主要和直接的热源,近地面层的温度比上层 要高;同时,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分布从低空向 高空减少,他们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很强,也 使得近地面层气温比一层要高。
• 降水的成分取决于空气中的成分。(酸 雨)
• 降雨开始时,其中的有害成分较多,随 后将减少。
雾的影响
• 雾象一顶盖子,它会使空气污染状加剧 。
地理因素
• 地形和地物的影响:地面是一个凹凸不 平的粗糙曲面,当气流沿地面流过时, 必然要同各种地形地物发生磨擦作用, 使风向风速同盟时发生变化,其影响程 度与各障碍物的体积、形状、高低有密 切的关系。
辐射逆温的特点
• 一昼夜从生成到消失的过程:
a:下午时递减逆温层结; b:日落前1h逆温开始生成 的情况; C:随着地面辐射的增强, 地面迅速冷却,逆温逐渐 向上发展,黎明时达到最强 d: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 强,地面逐渐增温,空气 也随之自下而上的增温, 逆温便自下而上的逐渐消 失; e:大约上午10点左右逆温 可完全消失。
• 但是在特定条件下, γ=0或γ<0,即气温随 高度增加而不变或增加。
•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8.4 逆温的分类与形成--辐射逆温
• 形成:在晴空无云(少云)的夜间,风 速较小(<3m/s)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 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为 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 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 称辐射逆温。
冷地表面
逆温的分类—锋面逆温
在对流层中的冷空气团与暖 空气相遇时,暖空气气团因其 密度小就会爬到冷空气上面, 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称 为锋面。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差 较大,也可以出现逆温,这种 逆温就叫锋面逆温。
8.5 不同温度层结下的烟型
• 从烟囱中排放的烟流扩散的形状与大气 的温度层结有密切的关系。
• 气温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湿空气 块在作绝热条件下每升高(或下降)单位高度 (通常取100m),所造成温度降低(升高)的 数值称气温垂直递减率。(γd表示) γd=-dTi/dz
8.2 大气温度层结的类型
• 温度层结: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如图的曲 线称气温沿高度分布曲线或温度层结曲线,也
• 在夜间,山坡和山顶比谷地冷却很快, 使山坡和山顶的冷空气顺山坡下到谷底。 形成了山风。
• 在高空则形成了自山谷向山顶的反山风。 它们同山坡下降气流和谷地上升气流一 起构成了山谷风局地环流。
• 山风和谷风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比较稳 定。在山风与谷风的转换期,风方向是 不稳定的,山风及谷风均有机会出现, 时而山风,时而谷风。这时若有大量污 染物排入山谷中,由于风向的摆动,污 染的不易扩散,在山谷中停留时间很长, 有可能造成严惩的大气污染。
• 山脉的阻滞作用,对风速也有很大影响, 尤其是封闭的山谷盆地,因四周群山的 屏障影响,往往是静风、小风频率占很 大比重,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 城市中的高层建筑物、体形大的建筑 物和构筑物,都能造成气流在小范围内 产生涡流,阻碍气流运动,减少平均风 速,降低了近地层风速递度,并使风向 摆动很大,近地层风场变得很不规则。 一般规律是建筑物背风区风速下降,在 局部地区产生涡流,不利于气体扩散。
况。通常,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与平 均风速成正比。若风速增大一倍,则下 风向污染物的浓度将减少一半。 • 风向频率,就是指某方向的风占全年各 风向总和的百分率。 • 风速随高度下降而减少。
• 见逆温
温度的影响
降水的影响
• 各种形式的降水,特别是降雨,能有效 地吸收、淋洗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所 以大雨之后,空气格外新鲜,就是这个 道理。
地理因素-山谷风(1)
• 它发生在山区,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 流。山谷风在山区最为常见。
• 主要是由于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而产生的。
• 在白天,太阳先照射到山坡上,使 山坡上大气比谷地上同高度的大气 温度高,形成了由谷地吹向山坡的 风,称为谷风。
• 此时,在高空形成了由山坡吹向山 谷的反谷风。它们同山坡上升气流 和谷地下降气流一起形成了山谷风 局地环流。
辐射逆温常发生在冬季。
逆温的分类与形成—下沉逆温
• 又称压缩逆温。当高压区内某一层空气发生强度较大 的气团下沉运时,常可使原来具有稳定层结的空气 层压缩成沉温层结。
如图。假若某高度有一气层ABCD,其厚 度为h,当它下沉时,由于周围大气对它的 压力逐渐增大,以及由于水平辐散,该气
层将被压缩成A’B’C’D’,厚度减小为h’ (<h).若气层下沉是绝热的,且气层内各部 分空气仍保持原来的相对位置,则由于顶
部CD下沉到C’D’的距离比底部AB下沉到 A’B’的距离大,使气层顶部的给予热增温 大于底部。若气层下沉距离很大,就可
能使顶部增温后的气温高于底部增温后的
气温,从而形成逆温层。
多发生在高压控 制区。
逆温的分类与形成—平流逆温
• 由暖空气平流到冷地表面上而形成的逆
温层。
暖空气
由于低层空气受地表面影响大,降 温多,上层空气降温少所形成的。 暖空气与地面之间温差越大,逆温 越强。当冬季中纬度沿海上暖空气 流到大陆上及暖空气平流到低地、 盆地内积聚的冷空气上面时,皆 可形成平流逆温。
• 五个类型:波浪型、锥型、平展型、上 升型和漫烟型。
9. 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 气象因素:风、大气的稳定性(温度)、 降水、雾
• 地理因素:地形与地物、山谷、每洋、 城市
• 其它因素: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污染 源的几何形状及排放方式
风的影响
• 风向影响着污染物的扩散方向。 • 风速的大小决定着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状
称温度层结。
• 温度层结的四种类型: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γ>0,称为正常分布层结或
递减层结;
B气温直减率等于或近等于绝热直减率, 性层结;
γ=
γd,称为中
C气温不随高度变化γ=0,自然数为等温层结;
D气温阻碍高度增加而增加γ<0,称为逆温。
8.3 逆温
• 大气温度层结一般是γ>0,即气温随高度增 加而递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