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赏荷阅读答案
苏庠《鹧鸪天》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苏庠《鹧鸪天》阅读题及参考答案苏庠《鹧鸪天》阅读题及参考答案鹧鸪天苏庠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
醉眠小坞黄茅店①,梦倚高城赤叶楼②,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
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注】①黄茅店,指的是乡村客店。
②赤叶楼,这里指女子所居之楼。
①河梁:桥梁。
②杳杳:深远幽暗貌。
③悠悠:遥远。
④钿筝:嵌金为饰之筝。
⑤芙蓉:荷花的别名。
[试题]⑴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词中有何作用?(4分)⑵明代杨慎评论说:“‘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鹧鸪天》之佳句也。
”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这两句诗。
(3)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写到“恨”与“愁”,从全词内容看,诗人由何而生出“恨”与“愁”?(4分)(4)这首词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词句分析。
(4分)5.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请试做简要描述。
(5分)6.“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表达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参考答案]⑴开头两句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凋零,飘落河桥,野水退落,暮烟飘散,郊外山丘衰草漫漫,一片枯黄。
(2分)渲染出秋的寥廓、苍凉、萧瑟。
(1分)烘托出词人的离愁别绪。
(1分)为全词奠定了抒情基调。
(1分)⑵借酒浇愁愁更愁的主人公醉倒在客店中,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梦见自己倚身热闹欢愉的`赤叶楼上。
(1分)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虚实相生,(1分)醉眼乡村客店的孤单离愁与昔日出入都市高楼的热闹欢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分)(3)①从上阕的“河梁”、“郊丘”、“茅店”等意象看,词人有漂泊、羁旅之愁;(2分)②从下阕的“灞桥杨柳”、“鸳浦芙蓉”看,词人有痛别思归之恨。
(2分)(意对即可)(4)表达技巧上的突出特点:①借景抒情,借“河梁”、“郊丘”、“茅店”等苍凉的景物来表达旅人漂泊之愁苦,借“灞桥杨柳”、“鸳浦芙蓉”来表达词人的离愁别恨(2分);②虚实结合、对比,词人一边写眼前现实,一边写梦倚赤叶楼,回想与爱人相依相伴、共赏“钿筝歌扇”的情景,昔日之虚与眼前之实形成了快乐与愁恨的对比(2分)。
苏轼《鹧鸪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鉴赏(共2题,共11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做。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6.词的上片写景。
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一方面简要分析。
(5分)
7.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试着赏析这两句。
(6分)
6.【参考答案】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
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
7.【参考答案】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细细品评,在“殷勤”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
“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
“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李清照《鹧鸪天_桂花》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这首诗,达成13—14 题。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黯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必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
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① 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骚人”句: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惟独桂花不在其列。
13.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词人以为桂花不以色彩明丽悦人,情怀疏淡,踪影偏僻,唯芬芳常
留人间。
B.在词人眼中,桂花固然没有美好的浅碧、深红颜色,但还是第一流
的名花。
C.写梅花忌妒、菊花羞惭,是在烘托桂花这一中秋节气花中之冠的卓
越形象。
D.词人以为屈原缺少审美目光,情思不足,不识桂花名贵气质,竟将
桂花遗漏。
14.花品即人格,从这个角度剖析,你以为词人写桂花的意图安在? (6 分)
13.D 分析:D项不过借责备屈本来表达对桂花的喜欢之情, 并不是真以为屈原目光有问题。
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 以喻君子修身美德,惟独桂花不在其列。
李清照很为桂花含冤,因此绝不客气地责备了这位先贤。
14.答案:桂花色淡味香,在百花中以“味”取胜; “色”属外在,“味”属内在,正与词人所追求的内在崇高道德相符合(3 分)。
词人采纳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桂花表达了对内在崇高道德的追崇。
(3 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

《鹧鸪天》阅读答案《鹧鸪天》阅读答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鹧鸪天》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阅读答案1陆游《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阅读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
②《黄庭》:道家经典。
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3分)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参考答案:1.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喜欢过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
(“生活场面”和“生活态度”各2分)2.这两句诗表面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
(“深意”和“作用”各2分)《鹧鸪天》阅读答案2鹧鸪天黄庭坚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至元符三年(1100)得赦,在蜀地流徙五年余。
这期间,黄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
”这首《鹧鸪天》,就是戎州安置时答蜀士史应之之作。
试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形象和诗歌主题。
诗人是一个狂士形象。
他在酒中寻乐、在雨中吹笛,酒醉簪花倒带帽,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鹧鸪天桂花》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鹧鸪天桂花》含答案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桂花①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②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①鹧鸪天:词牌名。
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年)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
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
②骚人:指屈原。
3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上片用“暗”“淡”“轻”三字写出桂花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
B.作者毫不客气地批评屈原情思不足,竟把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C.“何须”二字,突出了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表现了作者对其他花的厌恶之情。
D.这首词托物抒怀,又兼以议论入词。
咏物不乏形象,议论也充满诗意。
3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的妙处。
【答案】30.C 31.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梅花对桂花的嫉妒,菊花因迟开于桂花而感到害羞。
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桂花在中秋时节的花木中,名冠群芳,突出了桂花内在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解析】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和赏析不恰当。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意思是: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花自以红为美,而碧牡丹、绿萼梅尤名贵,这是一般人的审美观点,而词人却认为品格的美、内在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意思是“犹何必,何用”,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许为“自是花中第一流”,生动地表现了词人的美学观点,表达了对桂花的赏识和赞美,也正是词人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而非“表现了作者对其他花的厌恶之情”。
故选C。
3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的意思是: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
苏轼《鹧鸪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鉴赏(共题,共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不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夕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做。
红蕖,红荷花的又名。
6.词的上片写景。
你以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越之处主要表此刻哪里?请就一方面简要剖析。
(5 分)
7.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点睛之笔,试着赏析这两句。
(6 分)
6.【参照答案】描绘光景生动开朗,有条有理。
先由远到近:远
景(“林断”“山明”) ,描绘远处的树林终点,高峰清楚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 ) ,描绘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
7.【参照答案】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快的日子。
细细点评,在“殷勤”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不测之意,即是说:有谁还可以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体世人早已把我忘掉了,惟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 。
“又得浮生一日凉” ,是词中最显现的一句。
“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悲观的人生哲学。
“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表现了词人苟且偷生、日复一日地消磨光阴的悲观情绪。
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答案(精选12篇)

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答案(精选12篇)篇1: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答案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答案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⑴,锦襜突骑渡江初⑵。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⑶。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⑷,换得东家种树书⑸。
注释⑴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
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⑵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
锦襜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
襜:战袍。
衣蔽前曰襜。
⑶燕兵两句:叙述宋军准备射击敌军的情况。
娖(chu):整理的意思。
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银色或镶银的箭袋。
金仆姑:箭名。
⑷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
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⑸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1)请分析词的上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3分)(2)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4分)(1)上阕忆旧,描绘了一个带领义军,骑着健壮的快马,穿着锦绣的短衣,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少年英雄形象。
(3分)(2)对比手法,上片回忆当年领导义军进行抗金斗争的情形,下片感叹如今自己志不得伸的处境。
今昔对照,深刻的概括了词人的悲剧遭遇。
上片雄壮,气盖万夫;下片悲凉,心伤透骨。
(4分)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2]赏析: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
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
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
范成大《鹧鸪天》阅读答案附赏析

范成大《鹧鸪天》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鹧鸪天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架上蜂儿闹①,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释]①酴醿:又作“茶〓”,俗称“佛心草”,落叶灌木。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目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
(4分)(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4分)(3)词的上阕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景?景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4)下阕“残花残酒片时清”,有的版本是“残花浅酒片时清”。
你觉得“浅酒”与”残酒”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5.词的上片怎样描写春天优美的景色?请简析。
6.简要回答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2分)“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
(2分)(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天的到来;(2分)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
(2分) (3)运用色彩相衬、动静结合、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2分,每答出一种手法得1分)“嫩绿”与“红英”相衬,静态的嫩叶、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燕子结合,并拟人手法写蜂儿、燕子。
(1分)寄寓了伤春之情,客居飘零之感。
(1分)(4)面对“残花”,借酒浇愁,时间已经很久,故曰“残酒”。
醉中或可忘记作客他乡,但醉意过后,忧愁还是无法排遣。
(2分)“浅酒”是说酒喝的并不多,喝酒的时间也不长。
词人在羁旅中面对残花,聊斟薄酒,以获得片时清赏。
浅醉中,管它日落月出,时光流转!(2分)5.上片通过描写重重的嫩叶,盛开的小红花,花架上忙着采蜜的蜂儿和杨柳间轻盈地穿飞的燕子等景物,营造了春天盎然的生机,构成一幅春天优美的图画。
6.表达了作者伤春和客居飘零之愁(为美丽的春天即将逝去而难过,为自己客居他乡而悲伤)。
(意对即可)【问题】(1)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象?(4分)(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加以简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鹧鸪天赏荷阅读答案
导读:鹧鸪天原文:
鹧鸪天
赏荷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
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
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鹧鸪天字词解释:
①樾:树荫,道旁林荫树。
②燕支:即胭脂。
鹧鸪天翻译:无
鹧鸪天阅读答案:
试题:
(1)词的上片描写了荷叶和荷花,其中荷叶具有哪些特点?
(2)这首词除正面描写之外,还运用了较多篇幅进行侧面衬托.请具体分析这首词中的侧面描写及其效果.
(3)王若虚说“莲体实肥,不宜言瘦”,并建议将词中的“瘦”改为“腻”字.你是否赞成?请简述理由.
答案:
(1)特点:香气扑鼻;荷花开得壮观,连绵十里;荷叶翠绿。
(2)“胭脂.走夜光”属于侧面描写,“胭脂雪瘦”侧面描写荷花身体的丰腴.“翡翠高盘”则进一步描写出荷叶的绿,绿的像翡翠.在黑暗的.夜晚,也有翠绿色的光线从荷叶上发出来。
(3)不赞成。
如果改成“腻”字,就体现不出荷的一种亭亭玉立的气质,只会感到一种世俗气息。
而变成“瘦”,我们就可以感到荷体虽然瘦,但是却撑起了那么大一朵丰腴的荷花,隐隐中感到一种力量,一种精神。
鹧鸪天赏析:
这首咏荷词描写的初秋时节,黄昏月下的荷塘月色。
月下荷塘,清虚骚雅,暗香袭人,天光云影间,山容水态貌给人一种幽静温馨的氛围。
全词运笔极有层次。
先写出了荷塘的总体风貌,“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
”“秀樾”指稀疏的树影,“水花”则是指水中的荷花。
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
此句在用杜甫《曲江对雨》中“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荷塘美景不禁让人留连不舍。
“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这句拉近了人们的视野,由远及近。
写水中荷花,写花下荷叶。
“胭脂雪”,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意红白相杂之色。
“沉水”即沉香,闺房熏用。
“夜光”借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
荷花飘香,水珠着色,不由使人向往如这般皎洁秀美的姑娘。
这为上片。
下片则立意颇新,拉开镜头。
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
”黄庭坚有《西江月》,曰:“远山横黛蘸秋波”似与此同情。
不由使人觉之“山眉水目,顾盼含情”的女子袅袅出现。
“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荷花又称为凌波仙子,语出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蓉出绿波,”“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故得名。
面对荷花香艳,凉夜清风的美景,作者不由发概叹,良宵美景君应赏,别负青春美少年。
这首赏荷词,词风清韵,如月下荷塘,清新雅舒,暗香袭人。
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
遣词造句中,精挑细拣,“秀、静、瘦、远”字字含情。
有人谓“莲体实肥,不宜言瘦”,(王若虚《滹南诗话》)并尝易“腻”字,意虽同物,而词境界全无。
个人资料:
蔡松年(1107~1159)字伯坚,因家乡别墅有萧闲堂,故自号萧闲老人。
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代文学家。
宋宣和末从父守燕山,宋军败绩随父降金,天会年间授真定府判官。
完颜宗弼攻宋,与岳飞等交战时,蔡松年曾为宗弼“兼总军中六部事”,仕至右丞相,封卫国公,卒谥“文简”。
松年虽一生官运亨通,其作品在出处问题上却流露了颇为矛盾的思想感情。
内心深处潜伏着的民族意识使他感到“身宠神已辱”,作品风格隽爽清丽,词作尤负盛名,与吴激齐名,时称
“吴蔡体”,有文集《明秀集》传世。
【鹧鸪天赏荷阅读答案】
1.《鹧鸪天·赏荷》阅读答案
2.《鹧鸪天赏荷》阅读答案及赏析
3.鹧鸪天阅读答案
4.鹧鸪天阅读及答案
5.《鹧鸪天》阅读答案
6.赏荷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7.《观赏荷花》阅读答案
8.《观赏荷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文是关于鹧鸪天赏荷阅读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