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古时候的中国史学主
要以编撰史书为主要形式,比如《史记》就是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史书。

而在唐宋时期,史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此时期形成了自
己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到了明清时期,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
为了官方重要的考试科目,被纳入到科举考试的范围内。

近代史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受到了西方历史学的影响,形
成了对中国历史的科学研究方法和体系。

20世纪初,这种影响达到了
高峰,以胡适、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反对了旧的史学观念,提
倡拥抱西方现代文化。

此后,中国史学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方
法也逐渐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史学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和文化革命,史学发扬光大的同时也遭到压抑和曲解。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史学恢复了学术自由,也与国际接轨,如今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
史学研究中心之一。

现代中国史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了古代、中世纪、现代和当代四个
时期,主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除了传统的文
献研究和历史事实考证外,现代中国史学还运用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如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数字化、计算机可视化等技术手段,不断推进
着史学研究的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史学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史学

第十章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直到有了文字,历史记载方成为可能。

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用以记载历史的文字。

这些记载已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完整历史记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因而可以被看作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则担当起草公文、记录时事、保管文书之责,也担任一些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家。

《尚书》是较早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包含风、稚、颂三个部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成《春秋》一书。

《春秋》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了大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秦汉时期则是中国史学成长时期。

这一时期史学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继代史的出现。

《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概括了 3 000 年历史,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史记》的“成一家之言”标志着史学已卓然成为一家。

班固撰《汉书》,断代为史,由此开创了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荀悦的《汉记》又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就史学门类言,除纪传、编年外,又有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谍、别传以及史论、史注等,显示出史学多途发展的盎然生机。

三、古代史学的发展与完善隋唐五代时期,统治阶级重视修史,设馆修史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

二十四部正史有八部成书于唐初,便是一个例证当然,设馆修史表明皇家对修史的垄断,私修之风受到抑制。

总结性著作的出现,是此期史学发展的又一个特点。

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为史学开辟了新路。

宋元时代,尤其是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

中国史学发展趋势

中国史学发展趋势

中国史学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史学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从传统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向现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转变,使中国史学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路径。

中国史学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史学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中国史学家不仅使用传统的复杂的文献材料来研究历史,而且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让历史的研究更加真实,更加深刻,以此揭示历史规律,分析历史影响,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是中国史学研究开始多元化。

有考古学,种族学,宗教学,文化史,社会史,思想史等等,这些新兴的学科开始在历史学中发挥作用,以及日益开放的历史研究领域,例如:科学史,技术史,经济史,艺术史,政治史等等,这些新的历史课题使中国史学的发展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加紧密。

三是历史与社会关联性越来越强。

在对传统历史文献的研究过程中,史学家发现,历史文献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当下社会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史学家们开始探究历史文献前后社会时代中的内在关联性。

他们开始认识到,历史是一个总和;历史发展是一个模式,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也让史学研究与社会研究越来越扯上关系。

四是中国史学的学术研究有了较大的改变。

有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开始跳出历史研究的传统思维,将新的现代思想引入历史研究,探究历史与时俱进的关系,使历史的研究方法有了质的飞跃。

当前,中国史学发展趋势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像传统与现代可以结合,理论与实践均可并重,跨学科信息联系,社会现象与历史关系这一类型发展趋势同样是比较明显的。

总之,未来中国史学发展一定会走向更加新颖、更加深刻,使得历史学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中国史学的发展

中国史学的发展

中国史学的发展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1、文字产生以前(殷商以前)(1)记事方式: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符号图画(2)特点: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混淆在一起2、商周时期——史学萌芽和产生(1)条件:文字的产生;历法的制定使用;专职记事的官员的设置(2)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古代传统史学——近代新史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①古代传统史学的代表人物:司马迁(西汉)、班固(东汉)、刘知幾(ji)(唐)、司马光(宋)、章学诚(清)等②近代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夏曾佑、吕思勉、钱穆、悬鹘、王国维、顾颉刚、陈垣(yuan)、陈寅恪等③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3)古代传统史学的主要体例及其代表人物①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司马迁《史记》和班固的《汉书》②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孔子的《春秋》;司马光《资治通鉴》③叙事体(叙述体)(以事件为中心:希罗多德的《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二、中国古代传统史学1、司马迁与《史记》(1)成书条件:①师从名师,学问精湛;②阅历丰富,博览群书;③意志坚定(2)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体例:纪传体史书(4)内容:①五个部分:本纪:记载帝王的事迹、世家: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重要人物的传记、表:采用表格形式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志):专记典章制度以及天文地理、社会经济等附:“陈涉世家”:他只是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但司马迁将其列在“世家”中的原因:A、赞扬他反对秦的暴政,司马迁认为汉替秦是必然趋势B、给统治者提供警示,要放松统治,不要实行暴政②时间:黄帝——汉武帝,共3000多年历史,属于通史(5)特点:《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取材宏富,内容广博,据事直书,详今略古,尤其关注当代,且叙事生动,言语简练。

(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地位: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史学之父”,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苗伟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秦汉时期,是它的产生阶段;从春秋、战国之际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理论逐步产生了。

其标志是《春秋》、《左传》和《史记》等书所反映出来的对于史学的认识。

从《春秋》和《左传》来看,它们的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史学意识;从《史记》来看,它更是突出地反映了司马迁的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

这可以看作是古代史学理论产生阶段的主要特点。

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它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马、班所奠定的基础上,中国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这时期的史学理论,已不限于提出来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新的探讨,而且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

这是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时期。

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

《晋书》卷八二有关史家的传记、《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等,都是反映这个时期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文献。

尤其是刘知几的《史通》,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里程碑。

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时期,是它的发展阶段;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通史、民族史、当代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在这时期都取得了许多新成果。

史学批评在相当广泛的范围里进一步展开,史学理论在不少问题的认识上更加深入,在表现形式上亦更加丰富了。

这几个方面表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进入了它的发展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明清(1840年以前)时期,是它的终结阶段。

中国史学发展到明清时期,有两个极明显的特点,一是越来越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二是出现了批判、总结的趋势,同时也萌生着嬗变的迹象。

史学理论的发展,也不能脱离这两个特点,而后一个特点表现得更突出。

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阶段,其特征便是批判、总结和嬗变。

明后期的王世贞、王圻、李贽,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清前期的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章学诚、阮元、龚自珍等,在史学理论方面,各有不同的成就和贡献。

我国史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史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史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中国历史悠久,历史研究也是我国学术界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当代,中国史学研究也逐渐走向多元、学科交叉、开放的格局。

本文将从史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两个方面,探讨我国史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一、史学研究的现状1. 传统史学的发展中国的传统史学主要以编纂正史为主要特征,从《史记》到《资治通鉴》,这些正史对我国历史的整理和编纂做出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代,清史学的兴起也推动了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

传统史学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基石。

2. 新东方史学的兴起在科举制度废除后,一批年轻的历史学家在新的学术环境中探索中国历史。

1920年代至1930年代间,新型号召史学家们开始关注“史事”的真相,他们主张历史研究应当是科学研究,而不是传统的道德评价。

新东方史学的兴起,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发展趋势在解放后得到又一次扩张。

3. 全球化的历史研究如今,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历史研究的联系日益紧密,历史研究也更加跨学科、跨领域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越国界进行思维交流的历史研究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开放性。

4.原始社会研究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原始社会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石器时代后的贺州文化、丹江口文化、仙人洞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文化代表,都成为原始社会研究的重要资料。

此外,考古学发掘和考古文化遗产保护都进一步丰富了原始社会研究课题。

二、史学研究的趋势1. 历史研究的多元化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历史研究的多元化趋势也非常明显,历史研究也将越来越关注多元文化的研究和基于跨学科的学术交流。

2. 史学研究将与社会实践更加紧密不同于过去的纯学术研究,《史记》中代表着“言志”的一面,历史研究如今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历史研究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探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和社会问题。

历史研究的目的是为要告诉我们哪条路是更好的。

3. 新技术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历史研究愈发普及和竞争的趋势也促进了技术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拓展了历史研究的表现形式,使其前所未有的丰富。

古代史学历史发展

古代史学历史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史学重要转折点。统 治者完善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 总结性的著作出现,刘知几的《史通》 总结性的著作出现,刘知几的《史通》、 杜佑《通典》 杜佑《通典》为史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宋元时期,尤其是两宋,史学发达,民族 史、域外史、学术史、史学批评方面也取 得了重要成果,另外方志也大量出现。
二十四史 《史记》(汉·司马迁)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 《魏书》(北齐·魏收)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
高帝纪第一上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 七十二黑子。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常有 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 为泗上亭长,延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 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时饮醉卧,武 负、王媪见其上常有怪。高祖每酤留饮, 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 弃责。
《通典》序 通典》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宋· 《宋史》(元·脱脱等)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 《金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 《元史》(明·宋濂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二十五史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 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 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 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 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 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与学派脉络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与学派脉络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与学派脉络中国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其历史演变与学派脉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尝试分析和介绍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和学派脉络。

一、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著名的历史著作包括《春秋》、《尚书》等。

在这些历史著作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些记述和记载,这些记述和记载往往具有一定的史实性和史料价值。

进入中国封建社会时代,历史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工具和文化资源。

不同朝代的皇帝和贵族借助历史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同时,一些著名的历史家和编纂家也陆续出现,包括司马迁、范晔、欧阳修等。

到了明清两代,中国史学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当时的史学主要包括古代文史、经史、国术和方志等。

人们开始注重史实和考证,并将对历史的研究与真理和道德联系起来。

同时,随着文化自觉的抬头,一些文人开始对历史进行批判和反思,并倡导“史学革命”。

二、中国史学发展的主要学派1. 史学经学派史学经学派是中国史学的一大传统流派,主要包括经史学派和史家学派。

这两个学派都重视古代的经典和史书,认为其中的史实和思想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其中,经史学派注重对经学和史学的继承和发扬,侧重于对古代经典和史书的注释和研究;而史家学派则注重对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的分析和推演,重视考证和总结。

2. 学院派学院派是中国史学在明清时期的一种主要流派。

学院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钱谦益、王阳明和黄宗羲等。

这些学者早年曾经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但是后来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思潮的冲击。

他们倡导学术独立、批判和革新,力求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点。

3. 民族主义派民族主义派是中国近代史学的一种重要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胡适、马叙伦和梁启超等。

这些学者在西方的启示下,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需要进行改革和革新。

同时,他们也关注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主义情绪。

4. 马克思主义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一种重要流派,主要奠基人物包括梅兰芳、茅盾、李约瑟和贺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学的发展
★史学的概念与由来
(1)概念:史学是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由来:口耳相传→史官的产生→史学的萌芽
★上古英雄史观
★西方史学的源头:希罗多德《历史》(叙事体)
一、司马迁(西汉史学家)与《史记》
1、司马迁撰写《史记》的主客观因素
(1)客观条件
Ⅰ时代背景:汉武帝当政,政治、经济高度发展
Ⅱ家庭熏陶:祖父曾是西周史官,父亲任太史令
Ⅲ师从名儒:师从董仲舒,博古通今
(2)主观因素
Ⅰ二十壮游:周游南北各地,充实社会阅历和积累丰富素材(实地探访)
Ⅱ触怒武帝:遭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述
2、《史记》
(1)体裁:纪传体通史,即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体裁
(2)内容:全书130篇,50多万字,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叙述我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3)编纂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特点
Ⅰ取材宏富,内容广博,据事直书、像今略古,尤其关注当代
Ⅱ叙事生动,言语简练
(5)贡献
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Ⅱ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Ⅲ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对此做出表率
Ⅳ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
(6)地位
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Ⅱ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光(北宋史学家)与《资治通鉴》
1、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
(1)治史目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2)设置史局:撰成《通志》8卷,送呈宋英宗,英宗赞赏并命其继续编述,历时19年(3)皇帝赐名: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
2、《资治通鉴》
(1)内容结构
Ⅰ体裁:编年体通史,即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Ⅱ内容:全书290余卷,300多万字,按年月顺序,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讫五代共1300多年的史事,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2)特点:史料征引广博,史事取舍谨慎、考辨精细
(3)地位:后人将司马光与司马迁并称为古代史学界的“两司马”
(4)评价
Ⅰ《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现代政治、思想家争读不止并点评批注
Ⅱ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无与伦比
史学著作时代背景取材体例撰写特点治史目的
司马迁时代适应大一统中央
集权的需要
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传记
秉笔直书,关注
当代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光时代适应加强中央集
权加强的需要
政治军事和朝代兴亡为
主的编年体
史料取舍谨慎,
考辨精细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
之得失
三、刘知幾与章学诚
1、刘知幾(唐代史学理论家)
(1)刘知幾写《史通》
Ⅰ缘由:与监修官意见不和,闭门治学,潜心著述
Ⅱ内容:全书20卷,分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着重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达要求和撰史原则;外篇论述史官制度、正史源流、史家杂评、史著得失,并简略表述作者对历史的见解
Ⅲ地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
(2)刘知幾的史学观点
Ⅰ提倡“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
Ⅱ提出了史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即史家“三长”,且最重史识
2、章学诚(清乾隆、嘉庆年间史学理论家)
(1)章学诚撰写《文史通义》
Ⅰ目的:不满考据学风,倾心文史评议,主张经世致用
Ⅱ内容:全书共8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5卷,外篇3卷
Ⅲ特点:注重“史德”
Ⅳ地位:是一部纵论文史研究,品评古今学术的名著,与《史通》齐名的第二部史学理论著作
(2)章学诚的史学观点
Ⅰ“六经皆史”论,反对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
Ⅱ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第一,史家治史要尊重历史真实的基本态度,在“三长”的基础上提出“史德”,要求史家不以主观的偏见代替客观的史实;第二,严格区别史学著作与史料纂辑;第三,在体例方面,推崇通史
Ⅲ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四、史学的转型——梁启超与“新史学”
1、背景
(1)政治: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两半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思想:戊戌变法的实践使进化论思想得到更广泛传播
历史学也经历一场全面改革,实现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
2、“新史学”的倡导者:梁启超
3、“新史学”的定义:主要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具有爱国主义史学思想,批判“君史”,提倡“民史”的资产阶级史学
4、“新史学的宣言书”(标志):《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
5、新史学的宗旨: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新史学传统史学
历史观念进化论复古循环
治史目的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以皇族王朝为历史重心
治史对象全体国民为帝王将相提供借鉴
(1)梁启超《新史学》是近代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观的重要标志(2)新史学的主张在史学界获得广泛影响,促成了新史学的思潮;一批反映“新史学”思想和宗旨的史学著作相继问世
★新材料与新方法
甲骨文与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史学与史观例题
曹墓之争(2010年上海卷33题)
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此引发了各界热议。

问题:(10分)
(1)此事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人曹操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请你列举两项与曹操有关的史实。

(2分)
(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4分,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