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蟋蟀在时报广场》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蟋蟀在时报广场》教案

《蟋蟀在时报广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作者及文学背景。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及语言特色。

2.2运用朗读、默读、复述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3.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教学难点:2.1课文主题的把握与拓展。

2.2课文结构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

1.2简介作者及文学背景。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合作探讨3.2分析课文结构,讨论语言特色。

4.课堂讲解4.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4.2分析课文主题,拓展相关内容。

5.课堂练习5.1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5.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

6.2拓展相关话题,激发学生思考。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拓展练习的完成情况。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课文音频、视频资料。

3.相关文学作品、文章。

六、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课堂练习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4.课后作业是否适量,是否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

七、教学拓展1.以《蟋蟀在时报广场》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收集有关蟋蟀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3.开展以自然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环保意识。

八、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关注自然、热爱生活。

七年级语文下册 12《蟋蟀在时报广场》教案 (新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2《蟋蟀在时报广场》教案 (新版)语文版

12 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学目标】1、复述课文,积累语言。

2、理解文中形象的含义。

3、使学生感悟到: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乌云,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教学重点】重点学习童话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设计曲折动人的情节。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一天,一只蟋蟀意外地来到了纽约,从此改变了它的生活和命运,它会有一段怎样的经历呢?它会适应纽约的生活吗?二、作者简介乔治.塞尔登:美国儿童文学家,著有多种儿童文学作品,如:《能潜水的狗》、《海底公园》,但最具盛名的是《蟋蟀奇遇记》(《蟋蟀在时代广场》),这部作品被誉为“当代新童话的标本”。

最近作品有《蟋蟀切斯特鸽背上的旅行》、《蟋蟀切斯特的新居》三、积累词语蟋蟀(xī shuài)搜集(sōu )琴弦(xián)霓虹灯(ní)铃铛(líng dāng )唠唠叨叨(lāo dao )攒下(zǎn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镍币(niè)报酬(chòu )弥漫(mí)涟漪(lián yī ) 赎回(shú)霓虹灯:灯的一种。

在真空中玻璃管内充入氖或氩等惰性气体,两端安装电极,通电后发出红色或蓝色的光。

多用做广告灯或信号灯喧闹:声音大而热闹。

孤苦伶仃: 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忧郁:愁闷。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涟漪:细小的波纹唠唠叨叨:闲聊或漫无目的地说个不停。

三、分析课文。

1、蟋蟀切斯特在时报广场上遭遇了哪些事?请用四字词来概括。

结识朋友-啃破钞票-意外失火-演唱成功2、切斯特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他的成功完全来自于亲情:马里奥收留了切斯特,使他有了安身之所;塔克和哈里使他不再寂寞;在切斯特因咬坏美钞而遭到禁闭时,是塔克解囊相助使他重获自由;音乐教师斯梅德利先生的发掘和义务宣传,使他家喻户晓。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续写《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续写《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续写《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蟋蟀在时报广场》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学生能够运用想象力,对故事进行合理的续写。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通过练习续写,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故事中蟋蟀的勇敢和智慧,培养自己的品质。

学生能够理解友谊和团结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蟋蟀在时报广场》原文学生续写作品2. 教学知识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把握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描述故事情节的续写和创造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蟋蟀在时报广场》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巩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3. 写作训练:教师给出一个与《蟋蟀在时报广场》相关的情节,要求学生进行续写。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写作上的帮助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续写作品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续写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学生写作过程的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

五、教学资源:1. 教学文本:《蟋蟀在时报广场》原文2. 教学辅助材料:与《蟋蟀在时报广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3. 写作工具:电脑、纸张、笔等六、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简单的引导,让学生回顾《蟋蟀在时报广场》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故事,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3. 写作指导:教师给出一个与《蟋蟀在时报广场》相关的情节,要求学生进行续写。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技巧,帮助学生完成续写任务。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给出情节进行续写练习。

七年级语文《蟋蟀在时报广场》教案

七年级语文《蟋蟀在时报广场》教案

七年级语文《蟋蟀在时报广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蟋蟀的生活习性及与时报广场的关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等方法,了解更多关于蟋蟀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蟋蟀的生活习性及与时报广场的关联。

(2)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蟋蟀的知识。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蟋蟀的鸣叫声,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好声音。

(2)简要介绍蟋蟀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蟋蟀的知识。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引导学生分析蟋蟀的生活习性及与时报广场的关联。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蟋蟀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保护意识。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拓展作业:(1)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蟋蟀的分布范围、生活环境等知识。

(2)观察身边的自然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保护蟋蟀及其生活环境。

蟋蟀在时报广场教案设计

蟋蟀在时报广场教案设计

《蟋蟀在时报广场》教案设计◆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复述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把握课文情节、内容,分析文中艺术形象。

【教学重点】重点学习童话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设计曲折动人的情节。

【教学难点】在阅读、思考、发言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精神;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素材】忧郁陶醉弥漫涟漪慷慨情不自禁萦回积蓄孤苦伶仃家喻户晓◆教学情景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蟋蟀的图片,再结合图片讲述蟋蟀的生活习性。

蟋蟀分布很广泛,在我国的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四川、湖北、安徽都有分布,其他各省也有少量生长。

它也是东南亚各国、地中海沿岸各国及非洲北部的常见种类。

野生的双斑蟋蟀基本上都栖息于地表杂草丛和多种农作物的大田中,以及荒野的乱石缝隙中。

它取食植物的根、茎和嫩苗。

此虫生长比较多的地方,会对当地农作物造成危害。

每年大约在7月开始发生,8~9月大量出现。

它一般喜在夜间活动,雌虫比雄虫有更强的趋光性。

雄虫不仅善于鸣叫,而且喜好打斗。

其鸣声清脆响亮,声音为“举、举、举、举.......”节奏均匀快速,强劲有力,可连续而不间断。

它的打斗场面也很值得欣赏。

在我国台湾地区,这种蟋蟀也是做为用以格斗观赏的宠物,喜欢饲养的人很多。

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如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对这种蟋蟀也有很多爱好者,利用它们之间的咬斗来比赛胜负,来玩赏取乐。

◆教学过程设计一、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霓.虹灯ní慷慨.kǎi 攒.了zǎn 积蓄.xù纵.火zòng 情不自禁.jīn 萦.回yíng 镍.币niè2.理解下列词语: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孤单困苦。

积蓄:积存的钱。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

涟漪:细小的波纹。

萦回:盘旋往复。

3.朗读课文。

二、与同学们一起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质疑:本文采用的第几人称?归纳:第一人称写法。

七年级语文《蟋蟀在时报广场》优秀教案

七年级语文《蟋蟀在时报广场》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式等方法来理解文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把握课文的深层含义。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式等方法来理解文章。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答案。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蟋蟀在时报广场》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教学卡片(包含重点词语和句型)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重点词语和句型。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难题。

4. 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式等方法来理解文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互动交流。

5. 拓展训练:(1)学生进行课后练笔,运用所学词语和句型。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布置作业:(1)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2)家庭作业:阅读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便提高future teaching 效果。

七年级语文《蟋蟀在时报广场》教案

七年级语文《蟋蟀在时报广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课文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蟋蟀的兴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韧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描述和寓意。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蟋蟀的鸣叫声,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声音。

(2)简要介绍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1. 朗读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 生字词竞赛:设置竞赛环节,检验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蟋蟀的故事。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蟋蟀的认识和看法。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播放蟋蟀的视频、图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描述的场景。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阅读理解测试:定期进行阅读理解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蟋蟀在时报广场

蟋蟀在时报广场

12 蟋蟀在时报广场张富江一、教学设想:本课拟设想分为“友谊篇”“人物篇+美国风情篇”“回归自然篇+乡愁篇”“语言篇+想像篇”四步曲。

二、教学目标:1、通过文章情节与细节分析体会“友谊”的含义,并延伸到生活中的感悟,及抓住“友谊(朋友)是____________”进行课堂练笔。

2、进行人物性格分析,培养对比分析能力,掌握每个形象代表的对象。

3、通过本文适当了解美国的一些社会风情,进而挖掘本文的深刻主题----热情歌颂了下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种种美好的品德。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斯特成功后却要回乡的原因,进一步对“回归自然”有初步感受,并了解有关“乡愁”内容。

2、体会文中生动、幽默的语言,摘录切斯特发音、唱歌、表演的语句。

3、进行童话继写,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

第一课时一、预习课文,了解相关内容1、作家相关介绍与字词积累。

2、导入新课问:你有好朋友吗?你认为朋友(友谊)应该是怎样的?二、走进文本1、抓住情节的变化,了解故事大意。

2、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a、初到都市,结识小男孩马里奥、老鼠塔克和猫儿哈里。

b、切斯特咬坏钞票遭禁闭,塔克慷慨解囊获自由。

c、报摊烧毁,切斯特初展歌喉。

d、音乐教师发现才能,切斯特成名报摊红。

e、切斯特举行告别演唱会,准备回到故乡。

3、全班交流结果-----师小结并板书:战胜困难友谊驱散乌云取得成功4、请你以第一人称来来叙述这只蟋蟀的遭遇。

三、作业:交流心得,摘抄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文中形象的分析1、文中一共有几个形象?你能归纳出来吗?动物形象(塔克、哈里、切斯特)人物形象(马里奥、马里奥的父母、斯梅德利)2、生交流,你最喜欢文中那个形象?切斯特勇于承担责任,依恋故土,富有才华。

塔克和哈里助人为乐,特别是塔克慷慨大方。

马里奥重友情,勤劳。

马里奥妈妈虽一开始对切斯特不太友好,可那也是生活所迫,令人同情。

梅德利先生既是伯乐,又是个热情的宣传员。

3、为什么在纽约猫和老鼠已经抛弃了旧日的偏见?他们分别代表什么人?因为他们是城市流浪汉的缩影,沦落到最底层往往会捐弃前嫌,友好相处,这是环境使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知识和能力:分析文中艺术形象,体会主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2
2、难点:目标2、3
教学步骤:
1、导入:请学生回忆概括出本文的故事情节。

2、整体分析艺术形象:在这些情节中你最喜欢哪个情节中的哪个形象?
3、找一组同学朗读他们都喜欢的故事情节,依据故事情节提出他们所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请同学们讨论作答。

(教师也提出一些问题,请同学们讨论)
4、视野冲浪(思维拓展)
(1)童话故事续写
精彩的故事,常常意犹未尽,让人觉得“余音饶梁,三日不绝”。

读完这篇,你觉得蟋蟀回到家乡后又会是一番什么情景,跟城里的朋友间还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展开想象写写续集。

(2)进行想象,有创意的说。

蟋蟀因为叫声优美而被作者称为音乐天才,又因为生活在乡村而成为乡村流浪歌手;老鼠因为到处游荡而成为城市流浪汉……这些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相同之处。

请你也给一种动物或是其他物品赋予一个形象。

5、拓展读本:推荐课后阅读:《20世纪世界儿童文学名着精粹-童话卷》。

6、畅所欲言,学完这篇,你有什么感想?(多方面,多角度)
7、结束语:歌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们学习的.这篇童话中不同阶层的人互相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并凝成真挚的友谊,猫鼠如此,蟋蟀也如此,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影,所以我们需要友谊,我们要给他人友谊。

附:问题
1、第11自然段中:老鼠塔克决心把钱拿出来帮助切斯特,他绝不能让人们说自己是一个小气鬼,塔克拿钱出来就是为了有个好名声吗?说说你们的理解。

2、这篇童话情节曲折,可有人说有些内容可以去掉。

例如:老鼠塔克攒钱的原因和过程。

你认为呢?
3、第14自然段中:本来是塔克摔倒在火柴盒上引起了火灾,可是为什么蟋蟀切斯特要承担责任?
4、第16自然段中:马里奥的妈妈说“能够唱出这样动人的意大利乐曲的蟋蟀绝不可能纵火”。

你觉得这句话有没有道理,表述你的见解。

5、第21自然段中:“蟋蟀切斯特成了纽约最着名的音乐家,可是他并不感到快乐。

……他开始怀念故乡的草地、树墩和小溪,想念故乡的土拨鼠、野鸡、鸭子和兔子们,他们全都是他的朋友和听众。

”切斯特出了名,可他为什么念念
不忘乡下的生活?你认为他生活在哪里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