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戏曲音乐重点
艺术学基础知识各节重点

音乐篇第一章涉及到音乐的基本概念。
先要了解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同时弄清楚音乐的几种功能。
第二章涉及音乐构成的原理和要素,应该重点掌握其中的第一、二、四节。
第三章叙述音乐发展的历史,第一节要了解中国音乐发展五个历史阶段中产生的主要音乐形式和代表性人物及作品。
第二节则应该掌握五个时期的重要音乐流派和风格。
第四章的第一节重点讲述中国传统音乐的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其中又以民间音乐为主,应该掌握民歌主要歌种,如号子、山歌、小调等;民间歌舞的舞种,如秧歌、花灯、采茶灯以及彝族的阿细跳月等;说唱音乐的主要曲种,如大鼓和弹词以及民间器乐的主要乐种,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
第二节讲述欧洲音乐的主要体裁,应重点掌握一些常见的体裁,如交响曲、奏鸣曲、歌剧、音乐剧、艺术歌曲、协奏曲、室内乐等。
第五章的第一节以介绍作品为重点,应该掌握作品体裁、内容及姓名。
第二节需要掌握西方的主要作曲家及书中所重点介绍的代表作。
戏剧篇第一章的第一、二节应重点阅读。
什么是戏剧?戏剧的定义是什么?中国话剧的由来如何?戏剧有什么功能?这是应入门必知的。
第二章重点阅读第一节"戏剧的特性"、第二节"戏剧冲突,和第三节"戏剧情境"。
这三节分别从戏剧动作、戏剧冲突、戏剧情境三个方面介绍了戏剧的特性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重要的理论概念,也对戏剧史上各时期的重要戏剧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章第一节"剧场性"、第二节"假定性"、第三节"戏剧性"、第四节"综合性"应重点阅读。
它们是戏剧审美把握现实的重要原则,是戏剧得以区别于其它艺术而不可代替的审美基础。
第四章第二节"悲剧"、第三节"喜剧"和第四节"正剧”应重点阅读。
因为现代戏剧在风格类型方面的变化,无不以这三种戏剧体裁为根基。
第五章所有分节都应重点阅读。
中国戏曲详细教案

中国戏曲详细教案第一章:中国戏曲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
1.2 教学内容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汉代的百戏到唐代的参军戏,再到宋元的杂剧和明清的传奇。
中国戏曲的基本特点:综合性、虚拟性、象征性、节奏性。
中国戏曲的分类:京剧、越剧、昆曲、黄梅戏、评剧等。
中国戏曲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1.3 教学活动观看中国戏曲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
教师讲解和示范中国戏曲的基本动作和唱腔。
学生分组进行中国戏曲的表演练习。
第二章:京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基本特点和表演技巧。
让学生了解京剧的代表剧目和著名演员。
2.2 教学内容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清代的四大徽班到道光年间的京剧的形成。
京剧的基本特点:唱、做、念、打。
京剧的表演技巧:脸谱、翎子、水袖、椅子功等。
京剧的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长生殿》等。
京剧的著名演员: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等。
2.3 教学活动观看京剧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
教师讲解和示范京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
学生分组进行京剧的表演练习。
第三章:越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越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了解越剧的基本特点和表演技巧。
让学生了解越剧的代表剧目和著名演员。
3.2 教学内容越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清代的越剧到现代的越剧。
越剧的基本特点:以唱为主,以做为辅。
越剧的表演技巧:越剧的唱腔、身段、表情等。
越剧的代表剧目:《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
越剧的著名演员: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等。
3.3 教学活动观看越剧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越剧的魅力。
教师讲解和示范越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
学生分组进行越剧的表演练习。
第四章:昆曲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昆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第五章 元明清戏曲论著举要

第五章元明清戏曲论著举要第一节《唱论》、《中原音韵》、《录鬼簿》、《青楼集》一、《唱论》(一)定义《唱论》是元人燕南芝庵的一篇论述北曲声乐的论文。
最初附于元至正年间出版的杨朝英所编散曲集《阳春白雪》卷首。
全文仅两千字,内容侧重于散曲的歌唱技巧,对剧曲也基本适用,其中提出的有关北曲歌唱的一些问题极为重要(二)具体内容1、强调声乐胜过器乐,突出歌唱的重要地位。
主张“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
”由此要求伴奏要随声伴调,给歌唱以发挥的机会2、提出好的歌唱标准应该把字句唱得真切,意思表达清楚,声调又要圆熟准确。
即要做到“字真、句笃、依腔、贴调”,而且“声要圆熟,腔要彻满。
”3、论述了歌唱的格调、声韵、节奏、运气等方面的技巧4、提出了歌唱上的一些通病,如:“不入耳,不着人,不撒腔,不入腔”;“字样讹,文理差”;“嗓拗、落架、漏气”等(三)总结《唱论》言简意赅,是对前人歌唱经验和当时戏曲演唱实践的理论总结。
从元、明两代的许多曲学著作中可以看出其影响颇为深远二、《中原音韵》(一)定义《中原音韵》的作者是元代前期的词曲家周德清,字日湛,号挺斋,江西高安人,生平事迹不详。
他根据元曲作品以北方话语音进行写作和演唱的实际,对元曲所用声韵进行总结和规范,写出了这部著名的韵书。
此书在音韵研究史上的地位和学术价值,被语言史学界一致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二)具体内容周氏的音韵之说,成为后世曲学遵循的典范1、周德清的北曲创作理论,集中反映在《中原音韵》后一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作词十法》中。
所谓“作词十法”就是:一、知韵;二、造成韵;三、用事;四、用字;五、入声作平声;六、阴阳;七、务头;八、对偶;九、末句;十、定格。
用他在自序中所概括的话来讲,即“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
从音韵、曲律、造语各方面概括了北曲曲调的写作方法及要求2、其最为突出的是将字韵分成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等十九个音部;将字的声调分为平上、去三声,其中平声字又分阴平、阳平,取消入声字,将其分别派于平、上、去三声,形成阴、阳、上、去四声、为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唱廓清了语音上的障碍三、《录鬼簿》(一)定义《录鬼簿》是元代戏曲家钟嗣成于至顺元年撰写的一部有关元代作家作品的专著。
戏曲阅读的知识点总结

戏曲阅读的知识点总结一、戏曲的历史渊源1. 戏曲的定义与特点: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由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形式组成。
通常包括有武打动作、唱段、念白和对白等元素。
2. 戏曲的发展历程:戏曲起源于古代民间歌舞和祭祀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等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戏曲艺术。
3. 戏曲的地域特色:中国广袤的地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各个地方的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色。
比如京剧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戏曲剧种,而粤剧则是中国南方的戏曲代表。
二、戏曲的表演艺术1. 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包括有唱、念、做、打四种基本表演形式。
其中唱是指演员以歌唱形式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境;念是指演员以朗诵形式表达角色的思想和话语;做是指演员以动作表演形式塑造角色的形象;打是指演员以武术动作表演形式展现角色的斗争与战胜。
2. 戏曲的表演技巧:戏曲表演技巧包括有唱腔、音韵、舞台表演、化妆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戏曲剧种有不同的表演技法和表演特色,比如京剧讲究唱腔和动作的协调配合,越剧则注重婉转动人的唱腔。
3. 戏曲的表演规范:戏曲表演有其独特的规范和标准,包括行走的步法、动作的姿态、表情的变化等。
演员需要结合角色特点和情境要求,通过规范的表演形式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三、戏曲的音乐艺术1. 戏曲的音乐特点: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有伴奏、唱腔、音韵等多种形式。
戏曲音乐注重音乐舞台的融合和对角色情感的表现,具有独特的韵律美感。
2. 戏曲的音乐表演:戏曲音乐表演要求演员具备一定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能够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和节拍,达到音乐与表演的完美结合。
3. 戏曲的音乐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戏曲音乐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追求。
四、戏曲剧本的阅读1. 戏曲剧本的结构特点:戏曲剧本一般包括有序幕、场次、台词等元素,融合了戏曲的表演要求和戏剧的故事情节。
职高音乐欣赏教案第五单元曲艺

职高音乐欣赏教案第五单元曲艺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曲艺的发展历程和地位。
2.了解中国传统曲艺的主要类型和表演形式。
3.了解中国传统曲艺的特点和魅力。
4.欣赏和理解粤剧、京剧、河南坠子和评弹等曲艺。
5.发展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富有音乐情趣。
二、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曲艺发展历程和地位。
2.中国传统曲艺的主要类型和表演形式。
3.粤剧、京剧、河南坠子和评弹等曲艺的欣赏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中国传统曲艺的相关知识。
2.欣赏法:通过欣赏传统曲艺的音乐和舞蹈,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四、教学流程第一节:中国传统曲艺的发展历程和地位1.教师简单介绍中国传统曲艺的发展历程和地位。
2.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自由发言,参与讨论。
第二节:中国传统曲艺的主要类型和表演形式1.教师以讲解的方式,介绍中国传统曲艺的主要类型和表演形式。
2.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3.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分组,讲解自己所分的曲艺类别,并进行表演。
第三节:粤剧的欣赏和理解1.教师向学生介绍粤剧的相关知识。
2.播放粤剧音乐,让学生感受粤剧音乐的魅力。
3.讲解粤剧的舞蹈形式,表演出关键动作和体现粤剧特色的动作。
4.让学生分成小组,自由发挥表演粤剧音乐和舞蹈。
第四节:京剧的欣赏和理解1.教师向学生介绍京剧的相关知识。
2.播放京剧音乐,让学生获得京剧音乐的感受。
3.讲解京剧的表演形式,进行实地演示表演。
4.让学生分组表演京剧音乐和舞蹈。
第五节:河南坠子和评弹的欣赏和理解1.教师向学生介绍河南坠子和评弹的相关知识。
2.讲解河南坠子和评弹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
3.播放河南坠子和评弹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河南坠子和评弹的魅力。
4.引导学生分别进行相应曲艺的学习和表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中国传统曲艺欣赏为主要内容,旨在介绍中国传统曲艺的发展历程和地位、主要类型和表演形式,同时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和身体表演体会曲艺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公共艺术(高教版 音乐篇 )教案 第五单元--走进戏剧 第五节 戏曲

《走进戏曲》教案附页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播放京剧片段,提出问题:1、你欣赏过这段视频吗?2、你知道这段视频是哪种艺术表演形式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戏曲》去体会戏曲的艺术魅力。
聆听欣赏思考从学生熟悉的京剧片段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引入课题海岛冰轮初转腾作品介绍一、了解京剧了解京剧的起源及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末、丑)及京剧唱腔的分类(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
二、了解《贵妃醉酒》及《海岛冰轮初转腾》的故事情节。
了解京剧的起源与分类为学习感受乐曲奠定基础,通过教师边做示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欣赏一、视频欣赏、提出问题:1、这段京剧的唱腔有什么特点?2、这段京剧表达了演唱者怎样的心情?3、仔细观察演唱者的身体语言有什么特点?二、师生总结这段京剧唱腔字字圆润、饱满。
唱段以高音起调,一腔三折,文场的伴奏,音色明亮而有韧性,京剧特有的化妆、舞美,衬托出她喜悦的心情。
演员手、眼、身、法、步的表演,从中感受美的线条和韵律。
三、知识拓展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生平及代表作。
欣赏讨论交流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感受力。
坐宫作品介绍二、了解《四母探郎》及《坐宫》的故事情节、剧情概要《坐宫》是一折极其著名的生、旦唱工戏,唱腔几乎囊括了“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作品,为欣赏音乐打好基础欣赏一、视频欣赏、提出问题:1、这段京剧的唱腔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2、这段京剧表达了演唱者怎样的心情?3、演唱者有怎样的情绪变化?二、师生总结杨四郎与铁镜公主的大段的对唱或而舒缓柔和的慢板、或而急速紧张的快板、或而又转上摇板和原板,唱腔板式的变化,层层递进、一气呵成、淋漓尽致揭示了二人的情绪变化,苍凉凄楚、哀婉动人。
聆听感受思考问题加深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音乐分析能力。
三岔口作者作品介绍二、了解《三岔口》的故事情节、剧情概要《三岔口》是最经典的京剧传统武戏之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古代戏曲艺术中的音乐与表演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戏曲艺术中的音乐与表演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表演等多种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总结古代戏曲艺术中的音乐与表演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一、音乐知识点1. 传统乐器:古代戏曲中常见的乐器包括琵琶、二胡、笛子、鼓等。
这些乐器在戏曲音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够通过不同的音色、节奏和音调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剧情。
2. 音调体系:古代戏曲音乐采用的是十二平均律的音调体系,包括宫、商、角、徵、羽等五声和变音、调和、从宫三种变调。
这种音调体系具有独特的韵味,为戏曲的表演营造了独特的氛围。
3. 曲调分类:古代戏曲音乐根据不同的曲调和音乐特点进行分类,如仙曲、宫调、牌子曲、行当曲等。
每一种曲调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戏曲剧情的演绎。
4. 音乐编排:在古代戏曲音乐中,有序的音乐编排非常重要。
音乐要根据剧情的需要,合理地安排节奏、音色和演唱方式。
通过音乐的编排,能够更好地增强戏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表演知识点1. 角色扮演:古代戏曲中,演员扮演的角色通常分为生、旦、净、丑等不同类型。
每个类型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形象塑造,演员需要通过刻画角色的言行、动作和表情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命运。
2. 身段与步法:戏曲表演强调身段的表现,包括行走、坐立、起身等各种动作。
步法则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行进方式,如扭步、轻盈步等。
演员需要通过熟练掌握身段和步法,使得角色的形象更加生动和具体。
3. 折子戏表演:折子戏是古代戏曲中的独立小戏,通常由角色扮演者进行表演。
折子戏的表演形式多样,有武打、唱腔、曲艺等,演员需要通过精湛的技巧和表演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境界。
4.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在古代戏曲的表演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演员通过面部的表情和眼神的变化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不同的面部表情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使得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剧情的发展。
第五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
中间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
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
《宦门子弟错立身》
作者不详,题古杭才人新编。 人物:金朝河南府同知之子完颜寿马、女 艺人王金榜
《小孙屠》
也称《遭盆吊没兴小孙屠》,作者署名古 杭才人编。 人物:开封孙必达、必达之妻、婢女、必 贵(人称小孙屠) “南北合套”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
讲授要点
一、作者生平 二、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三、《琵琶记》的主题 四、主客观的背离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六、《琵琶记》的影响
琵琶记刻本明末吴兴凌濛初朱墨套印本书影1
琵琶记刻本明末吴兴凌濛初朱墨套印本书影2
一、作者生平
高明(1307?~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 曾求学于理学家黄溍。至正五年(1345)中进士,做过多任 地方官。约在至正十六年(1356)之后,隐于宁波栎社,以 词曲自娱,并创作了《琵琶记》。此外,据徐渭《南词叙 录》,他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今佚。诗文集《柔 克斋集》共20卷,亦散佚,今存五十馀篇。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永乐大典》收南戏33种, 被八国联军劫焚。1920年叶 恭绰在英国伦敦一小古玩店 购回三剧,1931年古今小品 书籍印行会刊行。钱南扬有 校注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唯一完整的南宋戏文《张协状元》
南宋温州九山书会才人所作 人物:张协 王贫女 宰相王德用
“琴仰荷池”牛小姐:
嫩绿池塘,梅雨歇熏风乍转。见清新华屋,已飞乳燕。簟 展湘波纨扇冷,歌传金缕琼卮暖。是炎蒸不到水亭中,珠帘 卷。
盛开戏曲之花教案:戏曲音乐的演奏技巧与乐理知识
盛开戏曲之花教案:戏曲音乐的演奏技巧与乐理知识戏曲音乐的演奏技巧与乐理知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在演唱、表演、音乐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而在这些方面,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演奏戏曲音乐的技巧和乐理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戏曲音乐。
一、戏曲音乐的音域和曲式戏曲音乐的音域很宽广,包括高低两种声调和中音。
高调音符通常用"①"表示,低调音符通常用"②"表示,中音则用""表示。
此外,最高音符和最低音符也常被用来表示音域范围。
在演奏戏曲时,演奏者需要熟悉这些音符、音域的特点,并根据曲调要求选用合适的音符。
在曲式方面,戏曲音乐通常有长曲和短曲两种。
长曲通常有大小本与二台,而短曲则有十三行与八行等。
不同的曲子有不同的曲式结构,演奏者需要熟悉和掌握曲子的结构和节奏变化,在演奏时保持稳定的节奏。
二、乐器的演奏技巧戏曲音乐通常使用的乐器有琵琶、二胡、笛子、板鼓等。
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演奏技巧和表达方式,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其中几种乐器的演奏技巧。
1.琵琶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通常采用指法弹奏。
演奏琵琶时,左手按弦,右手用箫簧弹拨琴弦。
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注意音符的强弱、快慢和连贯度,并根据曲调要求选用合适的音色。
2.二胡二胡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通常采用拉弓技法演奏。
演奏者需要掌握拉弓时的力度和速度,注意声音的强弱、高低和连续性,并灵活运用滑音、颤音等技巧来表现曲子的情感和意境。
3.笛子笛子是一种吹奏乐器,通常采用吹气技法演奏。
演奏者需要掌握吹口的力度和呼气的时间,注意音符的长短、高低和连续性,并灵活运用吹型、颤音等技巧来表现曲子的情感和意境。
4.板鼓板鼓是一种打击乐器,通常采用敲打技法演奏。
演奏者需要掌握敲打的力度和节奏,注意鼓点的强弱和准确性,并灵活运用滚奏、控制奏等技巧来表达曲子的情感和意境。
三、戏曲音乐的复调和和声戏曲音乐通常采用的是复调和和声。
明清杂剧、传奇、戏曲重点
第七编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总:明戏曲=杂剧+传奇前比不上后明初禁令题材狭宫廷明嘉靖革新丛丛灌木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 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3 刘东生《娇红记》二、明中后期杂剧转型:1转型期杂剧的特点(1有连贯发展的历史(2 创作倾向: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神仙道化的篇褊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不在少数(3演唱体制:嘉靖后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纯北杂剧体式总体终结(4艺术成就:明中后期部分作品可称为传世之作影响深远2 王九思:《杜甫游春》《中山狼》——开辟明单折短剧体制康海:《中山狼》——引发中山狼题材创作热3徐复祚《一文钱》——讽刺杂剧吝啬鬼卢员外(《看钱奴》贾仁)王衡《郁轮袍》文痞王推《真傀儡》吕天成《齐东绝倒》4爱国主题陈与郊《昭君出塞》《文姬入塞》爱情题材冯惟敏《僧尼共犯》《桃花满面》汪道昆《大雅堂乐府》------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1 “狂人”徐渭诗文书画戏2《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对黑暗政权虚伪神权的猛烈抨击和恣意戏弄《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女性的赞歌人才易没的哀叹惋惜《歌代啸》市井讽刺剧一本四出四出独立3影响【一、传奇正名“传奇”:最早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宋话本小说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将元杂剧成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明嘉靖以后,“传奇”一般专指杂剧以外,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
——(书)自从宋元南戏再明代规范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由南戏所升格的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二、明代传奇的发展:三个阶段(一)明代前期(1368——1520)——第七编第六章第一节明初传奇概述(p-91)1.明初传奇的道学化和八股化:这与统治集团对程朱理学的大力推行息息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音乐第一节戏曲音乐的定义:①戏曲是在中国民间音乐和其他一些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音乐戏剧。
②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身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③戏曲音乐由歌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组成。
戏曲音乐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A在我国原始公社时期的歌舞艺术中,已经孕育着戏曲的种子。
B戏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代言人和精神上的引导者。
C在我国城市和农村由深厚的群众基础。
D戏曲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长期发展的产物。
戏曲的历史发展脉络:A戏曲意艺术的萌芽,早在上古时期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即已出现B宋代,北方的杂剧和南方的南戏,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形式,他们分别继承了说唱音乐和民间歌舞的艺术成就C元代是杂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元杂剧继承了宋金杂剧的传统,并继续吸收其他音乐形式的成就D明代中期,产生了最具代表性的南曲系统的四大声腔,即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影响更大的事弋阳腔和昆山腔E在明代诸声腔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新的声腔,在清代发展成地方大戏,是弦索梆子乱弹和皮簧四种声腔F清代末年,又产生了许多小戏四大声腔1、形成原因:北杂剧逐渐衰落,南戏在不断发展中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促成了多种声腔剧种的形成。
2、形成及特点:(1)海盐腔:①形成:产生于浙江海盐。
源于元代流行于海盐的“南北歌调”,是昆腔兴起之前南曲的主要声腔;②音乐风格:偏于委婉,较为幽雅、文静,演唱和说白多为官话;③伴奏:以锣、鼓、拍板等伴奏。
(2)弋阳腔:①形成:元代出现江西弋阳一带,也叫“弋腔”,清代称“高腔”;②音乐风格:粗犷豪放,一人唱众人帮腔;③伴奏:只用打击乐器伴奏。
(3)余姚腔:源于浙江会稽,形成于元末明初;(4)昆山腔:也叫“昆腔”、“昆曲”,源于江苏昆山而得名。
最初是当地一种地方小调,后由元朝顾坚等一批音乐家开创。
第二节戏曲艺术的综合性特点:①是我国民间音乐其他体裁民歌、歌舞、说唱、器乐音乐成就的集大成者。
②包含了我国杂技、武术技艺成就。
③传统歌舞、说唱、滑稽戏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的演技的集合。
④戏曲的创作剧本体现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
⑤戏曲舞台上人物的脸谱、化妆、服装和道具也体现我国传统美术的观念和特点。
⑥戏曲演员的舞台表演也是综合性的技艺,它要求演员掌握“唱、念、做、打”四个方面的表演技能。
唱:演员的独唱和对唱。
念:演员在舞台上的念白。
做: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打: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一般分作“把子功”和“毯子功”两类。
戏曲音乐的构成因素:①包括声乐方面的唱腔和念白、器乐文武场面的伴奏和各种过场音乐,声乐居于主导地位。
戏曲音乐大致有三种类型,即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戏剧性唱腔。
②传统戏曲乐队的特点是少而精,不同的声腔剧种往往有不同的主奏乐器和乐队组合,戏曲乐队的组织,传统习惯分为“文场”和“武场”。
③戏曲音乐种各种各样的器乐曲牌,以及打击乐的各种锣鼓点,构成了戏曲中的场景音乐,场景音乐一般分为粗、细两类,细者以丝弦乐为主,粗者加入锣鼓和唢呐。
④戏曲音乐中的锣鼓点是在吸收民间锣鼓的基础上,结合戏曲表演的特点,经过长期的创造积累成的。
戏曲的剧种、声腔:戏曲剧种是根据起源地点、流行地区、艺术特色、民族等因素而划分的戏曲种类,民族和地域是划分剧种的主要标志。
声腔是跨越地区的概念,它指不同地区的一些剧种所使用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强调,包括与腔调密切相关的唱法、演唱形式、使用的乐器、伴奏手法等因素。
戏曲唱腔的结构形式:我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
曲牌体又称曲牌联缀体和曲牌连套体,属于套曲结构,一出戏由若干组套曲构成。
曲牌连套体在曲体的使用上大致有单曲体、循环体、多曲体三种情况。
板腔体又叫板式变化体,以一对上下句为基础,在变奏中突出节奏、节拍对比的作用,以不同板式的联结和变化作为音乐结构的基本手段,并配合腔调上的各种变化。
第三节.高腔A高腔的音乐属曲牌体结构,按同宫相依的原则,把众多曲牌按表情功能分成若干类。
B高腔的每支曲牌由帮腔、锣鼓、唱腔三部分组成。
C在曲牌的使用上,与昆腔一样,高腔有散曲、套曲、集曲三种。
音阶使用方面,高腔多保留了南曲五声音阶的特点。
D 在戏曲表演中采用“一唱众和”的帮腔形式,常翻高八度用假声演唱。
帮腔A形式有前帮、后帮、插帮、帮一字、帮一音、帮数字、帮半句、帮整句、帮重句、帮整段、有音调而无具体词句的帮腔,以及低唱高帮、高唱低帮、紧唱宽帮、宽唱紧帮、先唱后帮、先帮后唱和文帮、武帮等。
B 在表情表意的功能上,帮腔有断句、预示、强调、揭示内心活动及烘托气氛等作用。
⑴湘剧湘剧流传于湖南中东部,因以长沙、湘潭为活动中心,故又称长沙湘西。
湘剧由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四种声腔组成。
滚唱指高腔音乐中演员独唱的部分,各剧种叫法不同,川剧高腔叫“唱”,赣剧高腔叫“滚”,湘剧高腔叫“流”或“放流”,祁剧高腔叫“数”或“数板句”。
特点:①曲牌中凡无帮腔句组成的乐句、乐段均成为“滚唱”,依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不同特点,有“滚白”“滚板”“滚调”“畅滚”等不同称呼。
②滚唱音乐与帮腔音乐相比,具有节拍节奏自由、旋律与语言结合紧密、曲调平直简朴、字多腔少、叙事性强等特点。
③滚唱的出现,是高腔音乐突破了长短句的曲牌体文词结构,在现今的高腔音乐中,滚唱是一支曲牌有机的组成部分。
④高腔曲牌中的滚唱片段,常具有对称、对偶的唱词及上呼下应、上静下动的音乐句法结构。
高腔主要剧目:《金印记》、《投笔记》、《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
⑵川剧川剧流行于四川省,有昆(腔)、高(腔)、胡琴(皮簧)、弹戏(梆子腔)、灯戏(花灯调)五种声腔。
代表剧目:高腔:“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高腔四大本”胡琴剧目多演三国列国故事。
昆腔剧目:《和番》、《刀会》、《醉打》、《坠马》。
灯戏剧目:《请长年》、《拜新年》、《打面缸》、《五子告母》、《裁衣》A川剧高腔属于曲牌体戏曲音乐,但他的板式变化不少,常用的板式有一字、二流、摇板、走板四种。
B川剧高腔的每支曲牌一般都是由帮(帮腔)、打(打击乐伴奏)、唱(滚唱)三种因素构成,但其组合方式多样。
C川剧高腔曲牌的音乐结构均有兴起、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
兴起又称“起腔”,一般为半句或一句,主体分“立柱”与“唱腔”两部分,结尾部分又称“扫尾”,多由帮腔完成。
昆腔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1、曲调细腻婉转,轻柔舒缓,强调咬字吐音,注意音调的抑扬与表情的细腻,被人称之为“水磨腔”、“冷板曲”;2、在慢板中常加入赠板,使节奏放慢一倍;3、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相结合,创立了规模完整的伴奏乐队;4、昆腔创造了当时最完整的表演体系,形成自成体系的声腔系统。
昆曲的地位:①昆曲集中了我国古典文学、表演、舞蹈、美术的成就,继承了南北曲的艺术成果,在理论著作和曲谱上保留至今的数量之多、之系统,都远非其他剧种可比。
②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等的杂剧音乐被部分的保存下来,也是昆曲的功劳。
③我国其他戏曲剧种中的舞蹈以及现有的许多民族舞蹈,都是从昆曲的舞蹈和表演中吸收而来,或深受其影响形成。
④昆曲有博大精深的传统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它对我国一些历史悠久的大戏剧种和地方戏具有深远的影响。
⑤过去京剧艺人以昆曲作训练基础许多著名京剧演员能演整出的昆曲,如梅兰芳的《游园惊梦》、杨小楼的《夜奔》等。
艺术形式:A昆腔的音乐属曲牌体结构,伴奏乐器有笛、管、笙、大小唢呐、琵琶、三弦、月琴、板鼓、锣等。
B昆剧的表演风格优美,舞蹈性很强。
昆曲的演唱讲究吐字、过腔和收音,发展出多种装饰唱法。
昆曲中南曲、北曲的不同特点。
(1)音阶。
北曲一般用七声音阶;南曲一般用五声音阶。
(2)读字。
北曲用《中原音韵》,与普通话近似。
南曲用《洪武正韵》,与苏州话近似。
(3)调和韵。
北曲一出戏一调一韵到底;南曲一出戏不限一调,亦可换韵。
(4)板数和衬字。
北曲板数不定,衬字多少不拘;南曲板数固定,衬字较少。
(5)词曲关系。
北曲字多腔少;南曲字少腔多。
(6)旋法特点。
北曲多跳进;南曲多级进。
(7)唱法特点。
北曲断而有连;南曲以连为主。
(8)演唱形式。
北曲一人独唱一出到底;南曲在一出中有独唱、接唱等五种演唱形式。
(9)剧目。
北曲偏重武打戏;南曲偏重文戏。
昆曲套曲的种类与形式。
(1)昆曲套曲的类型包括南套、北套、南北合套。
南套由南曲组成,北套由北曲组成,南北合套由南北曲交替组成。
(2)昆曲套曲的形式包括本套、变套。
本套即基本形式,变套即变化形式。
第四节梆子腔:梆子腔又有西秦腔、乱弹、秦腔等名称,因演唱时用来击节的乐器是硬木梆子,故名梆子腔,俗称“桄桄乱弹”。
梆子腔所创用的戏曲唱腔板腔变化体结构,使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从曲牌联套的格律中解脱出来,从整段的唱腔曲牌变为上下句为段式单位的板腔变化体唱腔结构,在旋律、节奏、段落以及板式的变化、转换方面,比曲牌联套体唱腔结构有更大的自由,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节奏的扩展和紧缩,旋律的翻高翻低、腔繁腔简、加头续尾、移宫换调、加垛加衬,以及拖腔的使用,使音乐更加富于戏剧化的表现力,更加适应剧情发展需要,为后来地方戏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成为其他地方戏曲吸收和借鉴的对象。
板腔变化体唱腔结构兴起于梆子腔,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则在皮簧腔剧种。
梆子腔艺术形式:一般特点:梆子腔所包括的剧种均以不同形制的板胡为主奏乐器,唱词主要是七字或十字的上下句对称形式,音乐上采用板腔变化结构,同时又有辅助性的多种花腔乐句。
曲调以七声音阶为主,大部分剧种为徽调式。
其旋法多跳进,其唱词节奏常用闪板,音乐风格具有高亢激越、悲壮粗犷的特点。
腔儿:腔儿又叫彩腔或二音子等,是梆子腔剧种中所使用的华彩乐句,曲折婉转,起伏顿挫,歌唱性比较强,往往有特定的表现功能。
梆子剧种的板式:原板、慢板、流水、快流水、紧打慢唱、散板、滚板。
花音和苦音:在梆子腔剧种中,秦腔、同州梆子、蒲剧和川剧弹戏等有苦音、花音的音节、调式之分。
花音又叫欢音,因具有欢快爽朗的风格色彩而得名;苦音又叫哭音,因擅长表现悲愤哀伤的感情而得名。
秦腔:A秦腔主要流行于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西北地区。
B秦腔的唱词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为上下句段式,奇数句的末字为仄声,偶数句的末字为平声,并要押韵。
C除滚板只用苦音外,秦腔的其他板式都有花、苦音之分。
D角色分四生、六旦、二净、一丑等十三门。
E主奏乐器是板胡。
F秦腔的传统剧目大多为民间文人创作,题材有周秦至清的各代历史故事戏、神话戏、民间传说戏及社会风情戏等。
晋剧:A流行于山西中北部,晋剧即山西中路梆子,因兴起于晋中而得名。
B它与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为“山西四大梆子”中路梆子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山西梆子,后改成晋剧。
C晋剧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另外还有腔儿和少数昆腔、小曲。
D角色行当有三大门和三小门,各门角色都有专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