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doc
实用类文本阅读:海洋污染(有答案)

适用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12 分)【资料一】今年 4 月开始,黄海浅滩区开始出现零星飘荡绿藻,这已经是黄海浒苔绿潮连续11 年暴发了;进入 6 月,同时又出现了马尾藻金潮和米氏凯伦藻赤潮,黄海“三潮”齐发。
其出现的原由很复杂,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双方面:一是海水富营养化,二是全世界天气变化。
哪一种因素起到的作用更大目前尚不清楚,可是人类活动致使海水富营养化的责任不行推辞。
除了“彩潮”来袭,“海洋”也是海洋环保一大强敌。
微塑料和海漂垃圾被称为“海洋里的”。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超出800 万吨塑料被遗弃在海洋,占海洋垃圾的 80%,这一趋向假如连续下去,估计到2050 年,海洋中塑料的总重量将超出鱼类总和。
( 摘编自《半月谈》2017 年第18 期) 【资料二】(摘编自《 2016 中国近岸海疆环境质量公报》)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批进入湖泊、河湖、海湾等缓流水体,惹起藻类及其余净游生物快速生殖,水体溶解氧量降落,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余生物大批死亡的现象。
2016 年,全国近岸海疆均匀富营养化指数(E) 为 0.98 。
【资料三】目前,我国海洋治理系统建立正处于重点阶段,机会与挑战并存。
从国际上看,2015年 9 月结合国大会经过《 2030 年可连续发展议程》,将海洋和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连续发展利用列为重要构成部分。
固然以《结合国海洋法条约》为核心的国际海洋次序系统原则上明确各国可经过和平磋商方式解决利益矛盾和矛盾,但海上溢油、跨界污染、新式污染物、海洋酸化和海平面上涨等问题已成为挑战海洋次序发展的难点。
从国内来看,海洋经济发展面对转型与构造性调整,正进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深入阶段。
资源能源拘束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科技革命、海洋权益保护,公民权益意识觉悟等对加速建立现代化海洋治理体系提出了急迫要求。
( 摘编自《中国海洋报》2017 年 10 月) 【资料四】国家海洋局和科技部近期结合公布《全国科技兴海规划 (2016-2020 年 ) 》,该规划为实现目标提出了“新引擎”“新动力”“新能力”:----加速高新技术转变,打造海洋家产发展新引擎: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高端化,推进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系列化,推进海洋可重生能源利用技术工程化,推进海洋新资料合用化。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检测 (第12、13周)试卷2

八〔下〕、语检测〔第13周〕制题︰蒋太湖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以下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①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白金汉宫等王室房产内将禁用抛弃式塑料吸管和塑料瓶。
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切。
②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0万—2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时间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
③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
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人类都发现了它的踪迹。
依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其成品就是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塑料微珠在运输过程中泄露进入环境;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后,经光照、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形成的微塑料。
④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
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处于相同的尺寸范围,而且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它海洋生物。
在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
例如,无法被消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会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水平生物体内富集。
⑤微塑料还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相关于漂浮的藻类和其它生物残骸等自然基质,它的性质更加稳定,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包涵的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⑥现在,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都有人发明了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对塑料垃圾有很好的收集效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投入运行后的管理,包括收集的塑料垃圾如何进一步处理、分类、利用等。
《保护海洋,治理微塑料污染》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保护海洋,治理微塑料污染》一文,回答6~8题。
保护海洋,治理微塑料污染教①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多次大洋和极地科考活动,科研工作者在海洋中均检测出了微塑料。
相比大型塑料,这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肉眼往往难以辨别,更加隐蔽,不易清理,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②海洋微塑料到底从何而来?调查研究发现,一部分海洋微塑料由大型塑料碎化而来,另一部分来自流入大海的原料,如树脂颗粒、个人护理品和清洁剂中的塑料磨砂等。
事实上,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③华东师范大学施华宏教授介绍,比较大的塑料被鲸鱼等大型海洋动物误食,造成的往.往.是机械损伤:而微塑料过于细小,再加上本身含有增塑剂等添加剂,还能吸附环境里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毒性,进入海洋生物体后,有可能给体内器官造成更大伤害。
④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的严峻性还在于微塑料的数量不断增长。
有些塑料经过几百年才会完全降解,原有积累下来的大型塑料还在经历着侵蚀、风化、迁移、破碎至微小的过程,新的塑料又在源源不断地产生。
新旧叠加,海洋微塑料的总量令人担忧。
⑤我国是塑料生产大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相关环保问题。
在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方面,我国始终积极推进无害化处理的进程,努力从源头治理,减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
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我国近海表层水体微塑料含量处于中低水平。
在海洋部门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清洁海滩的活动中。
随着微塑料知识的普及,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海洋的行列。
⑥可见,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例如,尽量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加强对微塑料的拦截和降解处理等。
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还要不断提高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水平,共同呵护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6.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
《海洋中的“PM2.5”》阅读练习及答案

海洋中的“PM2.5”①微塑料一词近年来頻频见诸媒体,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
2004年,英囯科学家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此后,许多科研人员都投入到微塑料的研究中。
2015年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微塑料污染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等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
通常认为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即为微塑料,实际上很多微塑料可达微米乃至纳米级,肉眼是不可见的,因此,微塑料被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2.5”。
②微塑料根据来源可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
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排入海洋的工业产品中的塑料颗粒,如化妆品、牙膏、洗面奶等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或作为工业原料的微塑料颗粒。
仅一支磨砂洗面奶中所含的微塑料就达30万颗以上。
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
③微塑料通常存在于表层海水、海床、沉积物和海滩,甚至出现在最偏远的极地冰川和深海沉积物中。
目前除南北太平汘、北大西汘、卬度洋等大洋沿海地区外,南极和北极都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
海水中的微塑料可以随着洋流在海洋中扩散,改变海洋的生态环境,进入海洋生物食物链。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常見鱼类采样中,9σ%的鱼类样本内都发现了微塑料。
美国一家机构对全球多个城市进行了150多次自来水检測,结果显示83%的自来水含有微塑料成分,陆地水源也受到了微塑料的侵袭国内外也有报道,在食盐、啤酒、蜂蜜等产品中检出了微塑料。
也许,微塑料已经无处不在。
④微塑杆部分来源于塑料制品,本身可能会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对海洋环境造成直接危害。
海水中的微塑料裘面容易吸附海洋中的重金驫、农药等有杋污染物,其随洋流运动对海洋环境产生化学污染。
由于微塑料细小甚至肉眼难以看見,会被海洋中的动物所误食。
《美国科学院院刊》《科学报道》等杂志先后发表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语文资料研究结果:牡蛎等底栖动物接触到微塑料时,会因其能量吸收和分配受到干扰而影响到繁殖功能;鱼类摄入微塑料可导致肝脏损伤。
《“四海为家”的微塑料》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海为家”的微塑料在距离人类生活圈最远的南极海水中,微塑料的身影再次被科学家“捕获” 。
科学家们认为:“这基本可以证明,微塑料已遍布全球海洋,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塑料在生活中很常见,“微塑料”又是什么?它为何引发科学家频频关注,又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危害?科学界关注海洋微塑料污染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
但直到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才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
海洋中的微塑料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来源。
“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如用于清洁剂、洗面奶,以及工业研磨料、去角质、药物和纺织物的塑料原料等。
“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层层分解破碎而成的细小塑料颗粒。
微塑料难降解,除此以外最大的特性就是粒径细小,数量巨大,非常容易被海洋浮游生物所摄入,它的尺寸越小,危害越大,容易堵塞生物食道。
微塑料另一个特性就是高疏水性,加之有较大面积,容易吸附海水中的多环芳烃等疏水性污染物,并产生富集作用。
而这些疏水性污染物基本都是持久性有机物,大都具有较大生物毒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通过生物食物链进行累积。
最让科学家们担心的是,通过食物链,这些被海洋生物摄取的微塑料最终会进入生物链顶端——人类的体内,威胁人体健康。
科学家们普遍呼吁,世界各国应一道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并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以降低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
(《光明日报》,有删改)20.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运用“下定义”说明方法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2分)答案:①“微塑料”的概念——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
②“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的塑料颗粒。
③“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层层分解破碎而形成的细小塑料颗粒。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阅读附答案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阅读附答案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白金汉宫等王室房产内将禁用抛弃式塑料吸管和塑料瓶。
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切。
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0万2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时间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
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
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人类都发现了它的踪迹。
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其成品就是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塑料微珠在运输过程中泄露进入环境;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后,经光照、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形成的微塑料。
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
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处于相同的尺寸范围,而且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它海洋生物。
在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
例如,无法被消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会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水平生物体内富集。
微塑料还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相对于漂浮的藻类和其它生物残骸等自然基质,它的性质更加稳定,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包含的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现在,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都有人发明了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对塑料垃圾有很好的收集效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投入运行后的管理,包括收集的塑料垃圾如何进一步处理、分类、利用等。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初中阅读)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①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白金汉宫等王室房产内将禁用抛弃式塑料吸管和塑料瓶。
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切。
②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0万—2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时间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
③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
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人类都发现了它的踪迹。
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其成品就是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塑料微珠在运输过程中泄露进入环境;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后,经光照、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形成的微塑料。
④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
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处于相同的尺寸范围,而且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它海洋生物。
在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
例如,无法被消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会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水平生物体内富集。
⑤微塑料还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相对于漂浮的藻类和其它生物残骸等自然基质,它的性质更加稳定,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包含的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⑥现在,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都有人发明了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对塑料垃圾有很好的收集效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投入运行后的管理,包括收集的塑料垃圾如何进一步处理、分类、利用等。
如果主要靠公益,没有政府资金支持,推广就很困难。
非连续性语段阅读《海洋垃圾》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种,而微塑料是指粒径从几微米到几亳米、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海洋中的微塑料被形象地称为海中“PM2.5″。
科学界关注海洋微塑料污染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
但直到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才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
海洋中的微塑料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来源。
“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如用于清洁剂、洗面奶,以及工业研磨料、去角质、药物和纺织物的塑料原料等。
“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层层分解破碎而成的细小塑料颗粒。
一种观点认为,“原生”微塑料在海洋中的占比较少,大块塑料的降解作用被认为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来源。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机动车轮胎磨损、陆源塑料垃圾以及油漆为欧洲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三大主要污染来源。
【材料二】微塑料除了难降解,其最大的特性就是粒径细小,数量巨大,非常容易被海洋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海鸟、海洋哺乳动物、海龟等一系列海洋生物所摄入,它的尺寸越小,危害越大。
一方面,摄入微塑料容易堵塞生物食道,另一方面,塑料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化学物质,有50%以上都是有毒物质,生物摄入微塑料后,这些有毒添加物质逐步释放或与周围环境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有毒中间产物,由此对生物产生危害,而纳米尺度的微塑料甚至可以穿过生物细胞膜造成危害。
微塑料另一个特性就是高疏水性,加之具有较大表面积,容易吸附海水中的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疏水性污染物,并产生富集作用。
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浓度较周围沉积物高100倍,较海水高100万倍。
而这些疏水性污染物基本都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都具有较大生物毒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通过生物食物链进行累积。
【材料三】微塑料污染问题已经从科学界逐步走入了公众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微塑料——海洋
中的新型污染物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白金汉宫等王室房产内将禁用抛弃式塑料吸管和塑料瓶。
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切。
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0万2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时间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
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
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人类都发现了它的踪迹。
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其成品就是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塑料微珠在运输过程中泄露进入环境;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后,经光照、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形成的微塑料。
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
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处于相同的尺寸范围,而且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它海洋生物。
在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
例如,无法被消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会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
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水平生物体内富集。
微塑料还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相对于漂浮的藻类和其它生物残骸等自然基质,它的性质更加稳定,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包含的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现在,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都有人发明了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对塑料垃圾有很好的收集效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投入运行后的管理,包括收集的塑料垃圾如何进一步处理、分类、利用等。
如果主要靠公益,没有政府资金支持,推广就很困难。
面对现在海洋塑料污染和微塑料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完善与塑料污染管控相关的法律,建立良好的废弃塑料回收循环利用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消费习惯,减少废弃塑料垃圾的产生。
例如,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塑料袋、塑料吸管、塑料餐具等的使用,尽量使用耐用品;减少对塑料瓶装饮用水的消费,外出携带水杯;对被过度包装的产品说不,提倡简约的生活方式;在购置美妆、个人护理类用品时,阅读产品成分标签,不购买含有塑料微珠的产品等。
让我们共同向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宣战!
链接:
科学家已经在许多视频中发现了微塑料。
有研究表明,平均每只海洋生物胎贝中含有1.8个微塑料粒,每公斤食盐中含有1-10个,每瓶啤酒中甚至含有上百个。
微塑料对人有危害要考虑剂量。
东海每立方的海水中只含有几个甚至不到一个微塑料粒,虽然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等进入人类食物链,但其对人类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未被科学证实。
1.下列对微塑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体积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的生物相当,能随着洋流流动。
B.微塑料是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从而形成的塑料微珠,进入环境会产生污染。
C.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体现在其加速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造成了其他物种的入侵。
D.人类食物链中的微塑料来源于水产品,其对人类的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有待科学证实。
2.下列对短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先用新闻引出话题,接着介绍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分类,然后说明其危害及治理面临的困难。
B.选文第2段列举的数字,说明海洋塑料垃圾数量多,存留时间长,表明治理海洋塑料污染形势严峻。
C.微塑料对海洋的污染表现在它能像小船一样随洋流旅行,进入超深渊带,产生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
D.塑料垃圾的再分类、循环利用和设备的运行管理、推广,是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投入使用后的新课题。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分析可能导致海鸟死亡的几种原因。
英国南极科考队在距离极点1500米的南乔治亚岛考察时,在死亡的海鸟胃中发现了微塑料、包装袋碎片等物。
【答案】
1.A
2.C
3.第一种:海鸟胃中的微型塑料使其具有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
第二种:微塑料的毒性,吸附的毒物,导致海鸟死亡。
第三种:海鸟食用了含有微塑料的海洋生物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