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卖唱”养育6名孤儿有一种爱叫“王宽家”

合集下载

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 颁奖词

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 颁奖词

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颁奖词屠呦呦——春草鹿呦呦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原有抗疟药逐渐失效,国际上迫切寻找新型抗疟药。

在国外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中国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

1969年, 38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项目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屠呦呦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素。

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颁奖辞】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郎平——雄心志四海重夺世界杯冠军的女排主教练郎平,原中国排球队著名运动员,现任中国女子排球国家队主教练。

郎平1978年入选女排国家队,多次获得全国“十佳运动员”称号。

20世纪80年代,她是世界女子排球界“三大主攻手”之一,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赢得“铁榔头”绰号。

上世纪末,她和队友创下五连冠的佳绩,女排精神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更被强烈地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

2002年郎平以100%的得票,正式入选排球名人堂,成为亚洲排球运动员中获此殊荣第一人。

2010年7月,郎平入选2010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

郎平退役后,赴国外进修、打球, 2013年4月25日,郎平重掌中国女排帅印,2014年带队获得了女排世锦赛亚军。

201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201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在2017年2月日播出,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的重头戏,每年举办一次。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和事迹,欢迎大家阅读!CCTV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大全感动中国2015年度十大人物为: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带领女排重夺世界杯的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买买提江·吾买尔;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莫振高;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奋不顾身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潜水员官东;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以及全体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1——磨刀老人吴锦泉:高节卓不群【感动中国事迹】吴锦泉,今年84岁,江苏省南通农民,是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也是一名老党员。

平日里老人靠磨刀为生。

近年来,吴锦泉曾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泥石流灾区各捐款1000元,雅安地震后,他又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零钱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硬币7枚,共计1966.2元。

自2008年以来,他已累计捐款23392.2元。

在他的倡导下,村里立即成立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了“锦泉一元爱心社”,五星村内15家企业向“锦泉一元爱心社”捐出了3万多元善款,全村19个村民小组,也纷纷捐钱,从而使“锦泉爱心社”的救助资金达到5万多元,已救助39人次,发放救助款14000余元。

救助的对象包括革命伤残军人、重症患者、空巢老人等。

【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

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打拐夫妇张宝艳秦艳友:阳春布德泽【感动中国事迹】张宝艳,女,出生于1962年8月,吉林通化人,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创始人。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之王宽的故事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之王宽的故事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之王宽的故事王宽,男,1942年出生于河南淮阳县郑集乡,豫剧生角,国家一级演员。

20xx年2月,王宽获得“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奖。

20xx年5月24日,王宽夫妇获“CCTV年度慈善人物”奖。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之王宽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之王宽的故事17年茶楼“卖唱”养育6名孤儿“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

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

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做了榜样。

”这是“感动中国”给予王宽的颁奖词。

王宽,国家一级演员,河南豫剧名家。

1998年,王宽从郑州市豫剧团业务团长的位置上退休,和妻子王淑荣凭借着并不丰厚的退休工资,收养了6个孤儿。

为了抚养这6个孩子,功成名就的王宽10余年风雨无阻,撑着多次病危的身体,去茶楼“卖唱”,将这几个孤儿养育成才。

十多年来,他们还为社会各界需要帮助的人士捐款超百万。

温暖需要传递、爱心需要弘扬。

王宽、王淑荣夫妇以退休之龄、17年含辛茹苦养育6名孤儿长大成人的大爱故事打动了社会各界。

他的事迹经河南以及全国多家媒体报道后,众多网友纷纷为这个爱心家庭点赞、祝福。

去年11月,王宽被中宣部、民政部等六部委和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奖”,成为全国百名慈善家之一,也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去年12月底,王宽被提名为20xx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

从忆苦思甜到同苦共甘“王宽家”感动亿万观众颁奖典礼上,王宽和老伴王淑荣相扶相携走上领奖台,并接受主持人白岩松的专访。

“苦尽甘来”和“忆苦思甜”,白岩松说,看到老两口他想起了这两个词。

王淑荣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她的老母亲带病去立交桥下卖烟贴补家用;孩子的鞋子穿烂了自己拿按钉固定一圈;为省钱她总是下午去买些卖剩下的便宜菜……说起这些,王淑荣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台下不少观众的眼里也噙满了泪花。

感动中国人物三入火海救人英雄王峰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三入火海救人英雄王峰事迹

核心提示|2017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二晚上八点,中央电视台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如期播出,大河报率先并持续不断报道的三入火海救人英雄王锋,被评选为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替王锋领奖的是他的妻子潘品。

“感动中国”颁奖现场,主持人白岩松读出“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

参与报道的大河报记者此前已应邀走进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录制现场,为我们传回了王锋获奖的瞬间。

颁奖现场,随着音乐的响起,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敬一丹登台亮相,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序幕由此拉开。

第一位获得2016“感动中国”人物的是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第二位就是王锋。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面对一千度的热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盘在人们的心中永生结识王锋观看电视短片,观众落泪了主持人白岩松说:“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日子是平和、平静、平常的,因此,太多的人在这样的日子里也是平凡的,虽然我们喜欢这样平静的日子,但是生活却又并不总是平静的,总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一些看似平凡的人,展现出他不平凡的那一面。

”“结识王锋——”白岩松的话音一落,背景墙大屏幕上播放了王锋的电视短片:2016年5月的一天,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谁也不会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这座楼里熟睡的人们。

大约凌晨一点多,一楼大厅的电动车短路起火,火势迅速蔓延,睡在一层的王锋一家四口是最早被惊醒的人,王锋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出后又立刻折回头救出妻子和儿子。

想到二楼住着的托教老师和两个学生,王锋毫不犹豫再次冲进火海,把他们安全送出。

而楼上还有房东一家四口和十几个邻居,王锋在爆炸声中,第三次冲入火海,挨家挨户敲门示警。

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最容易逃生出去的王锋三进火海被烧成了一个炭人。

王锋全身烧伤面积达92%,双眼烧伤,肺部呼吸道重度烧伤……王锋火海救人的消息迅速传遍大街小巷,媒体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了很多细节,其中就拍到了王锋最后一次出来呼救时,绵延50米的血脚印。

2016年高中作文素材: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

2016年高中作文素材: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
17 年来收养 6 名孤儿,并培养他们成才,其间历尽艰辛。“我做的事儿没啥可说的,人都有怜悯之心,搁 谁都能做到,看着这些可怜的孩子,我不帮他们,心里不安。”王宽平静地说。
大爱无言,浸润无声。前不久,屡获殊荣的王宽入围央视 2015“感动中国”候选人。12 月 28 日,记者走近 王宽,聆听和感受一个关于美德和善行的爱心故事。
2016 年高中作文素材: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
昨晚的颁奖现场,当王宽和老伴王淑荣走上颁奖台时,现场掌声雷动。
王宽,74 岁,男,河南退休艺术家,曾任郑州市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1998 年,刚刚退休的王宽收养了第一个孩子,此后,他就开始与家乡的孤儿们结缘,先后收养 6 个孤儿。
夫妻俩的退休金并不多,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王宽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茶楼不比舞台,他的“点唱率” 却并不高,常常坐冷板凳。于是,66 岁高龄的王宽再次拜师学艺,学习川剧的“变脸”绝技,并加以发扬光大, 赢会挣钱,养活 6 个孩子, 供他们上学。在将近 10 年的漫长岁月里,为了多挣点钱,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风雨无阻, 随叫随到。
17 年栉风沐雨,5 个孤儿都已长大成人,有了稳定的工作,最小的老六今年也已经大学毕业。在王宽夫妇的 带领下,学习了乐器的孩子经常上街义演,据统计,10 余年来,靠“卖唱”养育孤儿的王宽夫妇通过各种形式 向各类慈善事业捐款超过百万元。
在郑州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5 个来自淮阳农村的孤儿管王宽和他老伴儿王淑荣叫爷爷和奶奶,“他们很 小的时候没了爹妈,就管我的儿子和女儿叫爸爸和妈妈,我们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很温暖、很幸福。”王淑荣欣 慰地说。

“王宽家”的爱超越血缘触动人心

“王宽家”的爱超越血缘触动人心

媒体记者回忆采访“王宽家”●央视《热线12》栏目:“是爱,串起了一家无血缘的人”央视12套《热线12》栏目4次播出“王宽家”专题2015年10月26日,央视12频道《热线12》栏目摄制组来到王宽家。

摄制组导演告诉记者,郑州报业集团持续报道的“王宽家”的故事,令每天都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适选题的她,看过之后就再也无法释怀。

她在央视工作9年,采访过很多全国各地的爱心善举,但“王宽家”故事依然深深触动了她。

在拍摄采访中,有一个王宽练习书法的镜头。

王宽老师写下的是“戏坛行者 梨园耕夫”8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王宽说:“这是我的自勉。

‘行者’和‘耕夫’就是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一定要沉下去,用心把戏演好,把爱心事业做好。

”央视12套社会与法频道《热线12》栏目,在2015年11月28日11点59分,播出了“王宽家”的第一期节目——《豫剧演员17年“收养”5个苦孩子》。

2016年1月1日中午12点,《热线12》元旦特别节目《热度故事》,又播出了《爷爷奶奶我的家》,继续讲述“王宽家”温馨感人的故事。

1月8日11点59分,《热线12》再次播出《河南郑州:豫剧名家茶楼跑场 17年“收养”5个孩子》。

1月9日11点59分,《热线12》第4次播出“王宽家”专题:《河南郑州:王宽夫妇“收养”孩子已长大 为报养育之恩助起圆梦》。

央视记者:自从拍摄了“王宽家”,现在每天都听豫剧央视12套的名牌栏目,连续4次播出同一个家庭的故事,在他们历年来播出的专题片中并不多见。

《热线12》官方微信对“王宽家”节目的预告中深情写道:“爱是无私,让人不图回报;爱是奉献,让人彼此包容。

他们都有不幸的童年,但因为有爱,才把这些没有血缘的人串联起来,正是那些充满了爱心的人,才让他们变得幸运,体会到家的温暖。

”而有过切身体会的央视记者,更是成了“王宽家”的忠实粉丝。

她在微信中不断向朋友圈发布着“郑州好人”的消息。

当《热线12》栏目每次要播出“王宽家”的节目时,她都会提醒大家注意收看。

【最新】买买提江事迹心得体会-word范文 (13页)

【最新】买买提江事迹心得体会-word范文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买买提江事迹心得体会篇一:感动中国201X心得体会篇一:201X感动中国观后感201X感动中国观后感201X感动中国>观后感(一)《感动中国》的力量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在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积淀了一年的泪水为他们而流,这泪水正是他们人生的闪光点。

他们——一个个十三亿分之一,用自己一生的执着坚持,用为事业的默默付出,用危急时刻冒死拼搏??在十三亿国人面前做出了表率。

一个伟大的民族有孕育可爱人民的土壤,他们正是时代的脊梁,传承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当网络上炒作国人素质低下,缺乏精神传承,每年的感动人物就是一个响亮的回答,他们是引领时代风尚的先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人的一生总需要一些力量,有力量支撑的灵魂才是充实和富有的,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

我们不一定要去感动别人,但我们需要拥有一种力量,去匡正自己的志向,去支撑自己坚定自信地去实现自己的梦,这正是《感动中国》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力量。

国家和人民始终会选择那些选择了国家和人民的人。

感谢这些可爱的人们,感谢与他们相遇,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把美好代代延续。

201X感动中国观后感(二)——赢在坚持今天观看了201X《感动中国》节目的颁奖典礼,其中有两个令我很是感动,一个是语文教师曾经的校长莫正高,一个坚守自己工作岗位的人民教师值得我尊敬和敬仰,身为人师,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能够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平凡而伟大,生前捐助那多的贫困学生,同时以校为家的敬业精神值得我赞扬,还有一定他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去尊敬他,这一点值得我学习的,身为人师这是我一年多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如果教师把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调动起来了,学生学习那应该不是多大的问题,201X坚持努力做好每一天的分享,路在自己的脚下,看你如何去做好!!还有一个就是航天特级技师徐立平,也是一个平凡中彰显伟大值得别人去敬佩的人,他的一句话很是令我感动,不管干哪一行,总要把它做好,总要做出点成绩来,一个平凡的岗位页会显示一个不平凡的人生,给他的颁奖辞是: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央视“面对面”“王宽家”

央视“面对面”“王宽家”

主持人:颁奖现场您和爱人为何眼中含泪?王宽:我很激动也很高兴,这是最大的荣誉和奖赏2月21日21点30分,央视新闻频道名牌栏目《面对面》播出了《王宽:卖唱救孤》专题节目,这场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用近半个小时的时长,详细报道了王宽的感人事迹,再次带观众重温了王宽栉风沐雨17年养育6名孤儿的大爱故事。

全国观众通过荧屏了解到感动中国人物王宽更多、更生动、更详实的感人事迹,更多地了解了这个“大爱郑州”的“王宽家”故事。

《面对面》主持人“我在颁奖现场看到您和爱人眼里是有泪水的,当时的感觉怎么样?”王宽“我很激动,也很高兴,这是最大的荣誉,最大的奖赏”2月21日晚的节目在2015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一段纪实影像中徐徐展开。

解说上显示:“2016年2月14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揭晓,来自河南省郑州市的国家一级演员王宽,为抚养6名孤儿茶楼卖唱10余年,被授予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面对面》主持人古兵问王宽:“我在颁奖现场看到您和爱人举着奖杯和鲜花的时候,其实眼里是有泪水的,当时的感觉怎么样?”王宽说:“我很激动,也很高兴,大家对我这么认可,这是最大的荣誉,最大的奖赏。

想想这17年确实也不容易,辛辛苦苦,劳劳累累的,孩子们也长大了。

”这一路走来,遇到很多困难,也得到很多帮助,提起这些往事,王宽记忆犹新。

《面对面》主持人“什么原因让您走上育孤之路?”王宽“看着袁钱粮的奶奶拄个拐棍,恨不得给我跪下,心里很不是滋味”节目中的解说词这样介绍王宽:“王宽,国家一级演员,1984年出任河南省郑州市豫剧团业务团长,妻子王淑荣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豫剧演员。

1998年夏天,刚刚退休的王宽和妻子王淑荣回周口市淮阳县老家探亲, 就是这次探亲,开始了王宽夫妇养育孤儿的历程。

”主持人问:当时是什么原因,让您走上育孤之路?王宽回答说:“好多小孩都到院里去玩,其中有一个孩子叫袁钱粮,脏兮兮的,老想跟我们套近乎,看着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个孤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年“卖唱”养育6名孤儿有一种爱叫“王宽家”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

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

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这是“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的一段颁奖词。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宽,曾任郑州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退休后他在茶座卖唱十余年,挣钱抚养了6个孤儿,并将他们培养成受过良好教育、对社会有用的人,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

越来越多的亲人,越来越大的家1942年,王宽出生在河南省淮阳县郑集乡贺庄村,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王宽从小就表现出了戏曲表演的天赋。

15岁那年,西藏豫剧团到淮阳招收随军学员,他瞒着家人报了名,然后跟着剧团来到了青藏高原。

在常年的慰问演出中,王宽和小他6岁的王淑荣渐渐产生了感情,1965年两人在军营里喜结良缘。

从此,二人唱遍青藏高原,被誉为军营里的“金豆子”。

1982年,王宽夫妇俩转业调入原郑州市豫剧团。

正当两人准备好好为戏剧表演施展拳脚时,不幸降临了。

王宽的外孙王海龙在一岁时被诊断为肌肉无力综合征。

王海龙的爷爷奶奶相继生病离世,父母不堪承受高额的治疗费用离了婚。

王宽把王海龙接到自己的身边,巨额的医疗费用,让每年工资收入才3000多的王宽夫妇难以承担。

为了能到处进行商演挣到更多的钱,王宽夫妇不得已放弃了前程一片大好的剧团事业,申请提前退休。

1998年夏天,刚刚退休的王宽夫妇回淮阳县老家探亲,他们没有想到就是这次探亲,开启了他们养育孤儿的漫漫历程。

王宽夫妇住在亲戚家。

那天王宽正和舅舅说着话,一群孩子跑到院里未玩。

王宽看到其中有一个孩子头发乱莲蓬的,拖着长长的鼻涕,大冬天的,脚上竟然没有穿鞋子。

他问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可怜,舅舅告诉他,这孩子叫袁钱粮,父母早已去世了,目前跟着常年生病的爷爷奶奶过日子。

王宽心中一疼,他让舅舅叫上孩子,一起去他家里看看。

四处露风的屋子里,孩子的爷爷躺在床上,奶奶拄着拐杖在收拾屋子。

袁钱粮的奶奶看到王宽,气喘吁吁地要给他下跪,“王宽啊,你可回来了,把这个孩子带走吧,我不一定哪天就死了,这个孩子可怜,你们给他一碗饭吃,我死了都忘不了你。

”王宽掏出200元钱递给孩子的奶奶,就在奶奶颤抖着双手接钱的时候,蓬头垢面光着脚的小钱粮突然跑上前未,扑通一声在王宽面前跪下:“爷爷,俺想跟您学唱戏!您看,我还会功夫呢。

”说完,跑到院子里翻起了跟头。

王宽当即泪流满面,说,孩子,爷爷一定帮你,你先在家里好好上学。

王宽当时也想把孩子带走,但他想到家里已经有了一个残疾的外孙,再养活一个孩子谈何容易?村里小学的校长听说王宽回来了,来看望他。

说起袁钱粮,校长说,学校还有几个和他情况差不多的孩子,每年都交不起学费。

第二天,王宽来到村里的小学,校长叫出了父母双亡的汪文胜、汪文娜、汪仪欣三兄妹。

看着孩子被冻得铁青的脸,穿着补丁摞着补丁的衣服,王宽搂着他们问,你们叫什么名字啊?三个孩子低着头,扯着破烂的衣角,不住地哭。

孩子的哭声像一把锯子锯在王宽的心上,生生地疼。

问得多了,三个孩子才抬起头用泪眼瞥一下眼前的大人们。

王宽的心都碎了,他掏出1500元钱,对校长说,先把孩子们的学费交了,以后他们的生活我会帮助想些办法。

王宽和老伴商量,这次回郑州,先带回一个丧父的王海波,因为他已12岁了,早已过了上学的年龄,实在耽误不起了。

王海波被带回了郑州。

王宽找了几个学校,才解决了他的上学问题。

但每到晚上,王宽和王淑荣夫妇就会谈论起留在老家的其他几个孩子。

他们给每个孩子都买了一件乐器,找老师在课余时间教孩子们学习,希望孩子们将未能有个一技之长,寒暑假就把孩子们接到郑州。

但这样的情形仅仅维持了1年多时间,2000年,4个孤儿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彻底没人监护了。

知道这个消息后,王宽决定把孩子们都接到郑州。

他对老伴说,这些孩子必须要救,真心实意地去救,你救他们一年两年有啥意思?这些孩子没亲人了,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王宽家的房子是当年剧院分配的两居室,只有近100平方米。

以前,王宽夫妇、王宽的岳母以及外孙王海龙和他们收留的王海波5个人一起住还过得去,但现在增加了4口人,房间顿时拥挤起来。

一大家子的吃、穿、看病、上学费用问题也随之而来。

加上王宽夫妇同时还资助着老家一个患有渐冻症的孩子,多年的积蓄已经慢慢花完了。

眼看着生活维持不下去了,王宽想重登舞台,去茶楼唱戏,挣钱补贴家用。

王淑荣坚决反对:“你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河南豫剧界怎么也算个名人,怎能出去卖唱!再说,你患有冠心病和关节炎,就算我让你去,你这身体也不允许呀!”王宽对老伴吼道:“外孙要治病,你母亲要吃药,几个孩子要读书,我不去唱戏挣钱,还有其他什么办法吗?为了这些孩子,我什么人都能丢。

”2000年前后的郑州,街上有很多小茶楼可以听戏。

这些茶楼都不足一百平方米,挂着红灯笼,一块绸缎挂上墙就算是个舞台。

以爱之名,他用生命在唱戏那段日子,王宽每天晚上7点准时从家骑车出门,到茶楼“亮相”。

所谓“亮相”,就是在演出开始前,去茶楼唱一段,告诉老板和观众,当晚自己愿意在这里等着观众点戏。

虽然王宽资格老,名气大,但点他戏的人不多。

有时一晚上都等不到点戏的王宽坐在后台的角落,心如刀绞。

运气好的晚上,有时能唱上一段,挣上60元钱。

那年深冬的一天,都早晨了,王淑荣发现王宽还没有回来,她赶忙和几个孩子去找。

飘着大雪的郑州街头回荡着王淑荣和孩子们的呼喊声,她们匆忙而焦急的脚印,在清晨寒冷的积着厚厚冰雪的街道上,格外刺眼。

在一个通宵营业的面馆,王淑荣找到了喝得大醉的老伴。

王宽睁开通红的眼睛,对老伴说:“我真没有用啊,昨晚一场戏也没有被点到,几个年轻人还笑话我,这老家伙咋还不走哩,每天在这儿干啥哩,也点不上戏。

”孩子们抱着爷爷失声痛哭,昨晚还觉得没有脸再唱下去、决定放弃的王宽,看着几个孩子心疼的样子,又有了唱下去的决心,他要唱到这些孩子们都长大成人。

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记者得知了王宽的故事,感动之下写了一篇报道《国家一级演员为何“茶楼卖唱”》,在《郑州晚报》上刊登。

见报当天,王宽在茶楼的境遇就发生了变化。

有好多人握着他的手说,王老师你了不起,你值得我们敬仰。

还有的人说,王老师,从今天晚上起,只要我们在茶座就点你的戏。

一个好心人还掏了500块钱给他,也没要他唱戏。

为了在表演中更受欢迎,有更高的收入,王宽在66岁那年专程去学习了川剧绝活“变脸”。

“变脸”表演难度高,学习过程也复杂,脸谱类型不同,与之相搭配的亮相、身段要求也不一样。

这对年轻人来说尚且不易,更何况是66岁的老人?王宽每天练七八个小时,一天下来,身上疼得难以忍受。

特别是夏天,要穿几层服装,戴数层面具,练完功都快虚脱了。

经过半年多的刻苦练习,王宽的“变脸”技艺终于炉火纯青,他还探索出一条豫剧、变脸和书法相结合的新路子,边变边唱边进行书法创作,成为他到各地表演的热门节目。

孩子大了,花费也更大了,王宽为了能挣到更多的钱,有时一夜要去十几个茶楼赶场子。

有时还要去外地演出,往往到家时已是凌晨两三点,有时刚躺下,剧场里一个电话“王老师有人点你的戏”,王宽便赶紧翻身起床。

长期高强度的生活让他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他常常感到心脏不舒服,有时疼起来满头大汗。

但想到几个孩子,他还是咬着牙强忍着不适继续演出。

2009年一次演出后,王宽倒在了回家的路上,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

之后转院到北京,做了心脏搭桥手术。

出院后他不顾医生让他静养的嘱托,只休息了几天,便又开始了赶场的生活。

十几年间,因为过度劳累,他住了十几次院,光病危通知就下了四五次。

他交代王淑荣:“假如我抢救不过来,这些孩子也不能抛弃。

你一定要坚持下去,真不行了,咱有亲戚朋友,再不行了,可以求助于社会。

我们一定要把孩子们养大成人,帮他们走向社会。

”感动中国,爱在传承2014年6月6日晚上,王宽带领6个孩子参加了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坐在轮椅上的王海龙在哥哥妹妹的伴奏下,唱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还说出了一个让大家惊讶的梦想:希望为姥爷、姥姥举办金婚典礼。

“我以前可以弹键盘,去年手不能动了。

我不知道我这个病将来会怎么样,什么时候就不能唱歌了。

姥爷、姥姥为我们操劳了十几年,我们希望他们在结婚50年时有一个完美的金婚纪念。

”正在后台看孩子们演出的王宽王淑荣夫妇感动得相拥而泣。

《中国梦想秀》节目最终给了王海龙25万元梦想基金,王宽让他自己决定怎么花这笔钱,王海龙全部捐献给了西安一名需要做肾脏移植的病人。

2014年10月,“渐冻渐暖――渐冻人王海龙个人演唱会”在郑州市青少年宫举行。

在这场演唱会上,王宽一直为之奔波的“渐冻人爱心基金”同时成立,现场筹集到善款近12万元,为10户渐冻人家庭各送了一台空调。

王宽很欣慰,他这些年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技艺,更是怎么样去做人。

多年的言传身教,早已让孩子们养成了乐善好施的优秀品德。

现在每次王宽老师有义演或慈善活动时,总是会看到几个孩子的身影。

他们总说“爷爷做好事做了一辈子,现在我们要像爷爷一样,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这些年,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救助西瓜哥的现场,都能看到他们一家子的身影。

曾有人粗略地统计过,这些年王宽夫妇为慈善事业的花费大约有150余万元。

2016年2月14目,王宽当选为“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经历过三次心脏搭桥手术的74岁的王宽老人,再也不用去“卖唱”了。

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老大王海波当了司机,老二汪文胜、老三袁钱粮做了教练,老四王海龙做了酒吧的驻唱歌手,老五汪文娜在幼儿园做老师,老六汪仪欣大学毕业也刚刚找到了工作。

人生好比一场戏,生旦净末丑都在演自己。

王宽用他的人生,演绎着一场动人的人间大爱。

编辑/刘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