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重点整理(物质的三态与性质)
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气态以及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而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固态以及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中,向外界放出热量。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一、物质的三态1.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通常指的水);气态(水蒸气:水蒸气看不见)。
其他物质一般也有三态。
物质的三态的形成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2.酒精灯的使用:(1)用外焰加热;(2)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3)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4)出现意外时不要惊慌,用湿抹布铺盖。
3.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和物体的温度有关。
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2、温度低于0℃时,水蒸气凝华成霜;3、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4、“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二、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2)摄氏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C;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C;然后把0°C和100°C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C。
三、常用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1、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2、温度计的使用:(1) “看”: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2) “测”: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部;(3) “读”: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4) “记”:注意“数字+单位”。
物质的三态变化及性质

物质的三态变化及性质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奇妙世界里,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
其中,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是我们最为常见和熟悉的。
这三种状态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固态。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比如说一块石头、一张桌子,它们在常温常压下始终保持着自己特定的形状和大小,不会随意改变。
固态物质中的粒子(原子、分子或离子)紧密排列,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强,使得它们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这就导致了固态物质的硬度较大、熔点较高。
液态则与固态有着明显的不同。
液态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想象一下一杯水,无论把它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它的体积不变,但形状却会随着容器的变化而变化。
在液态中,粒子之间的距离比在固态中稍大一些,相互作用力也相对较弱。
粒子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移动,这使得液态物质具有流动性。
而气态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像空气,它会充满整个容纳它的空间。
气态物质中的粒子间距很大,相互作用力极小,粒子能够自由地高速运动,从而迅速扩散。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被称为物态变化。
其中,最常见的物态变化有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熔化是指固态物质变为液态的过程。
例如,冰在受热后会熔化成水。
这个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而凝固则是熔化的逆过程,液态物质变为固态,比如水在低温下会凝固成冰,这个过程会放出热量。
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比如洒在地面上的水,即使温度没有达到沸点,也会逐渐蒸发掉。
而沸腾则是在液体达到沸点并持续吸热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汽化过程需要吸热。
与之相反的液化,是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比如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这个过程会放出热量。
升华是指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像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就是冰直接升华成了水蒸气。
凝华则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比如霜的形成,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了固态的冰晶。
物质的三态及相变规律

物质的三态及相变规律一、物质的三态物质的三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不同状态下,物质的分子排列、运动方式和相互作用力有所不同。
1.固态:固态物质的分子排列有序,间距小,相互作用力强。
固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如冰、金属等。
2.液态:液态物质的分子排列相对有序,间距较大,相互作用力较弱。
液态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如水、酒精等。
3.气态:气态物质的分子排列无序,间距很大,相互作用力非常弱。
气态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二、相变规律相变规律是指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从一种态转变为另一种态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相变规律:1.熔化: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固体逐渐转变为液体,这个过程叫做熔化。
如冰加热到0℃时熔化为水。
2.凝固:液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液体逐渐转变为固体,这个过程叫做凝固。
如水冷却到0℃时凝固为冰。
3.汽化: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液体逐渐转变为气体,这个过程叫做汽化。
如水加热到100℃时汽化为水蒸气。
4.液化:气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气体逐渐转变为液体,这个过程叫做液化。
如氧气冷却到-183℃时液化为人造空气。
5.升华: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固体直接转变为气体,这个过程叫做升华。
如冰加热到-78.5℃时直接升华为水蒸气。
6.凝华:气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气体直接转变为固体,这个过程叫做凝华。
如水蒸气冷却到-50℃时直接凝华为冰晶。
三、相变条件相变的发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和压强。
不同物质相变的条件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物质的相变条件:1.水的相变条件:熔点0℃,沸点100℃,凝固点0℃,汽化点100℃。
2.冰的相变条件:熔点0℃,沸点100℃,凝固点0℃,汽化点100℃。
3.氧气的相变条件:熔点-218.4℃,沸点-183℃,凝固点-218.4℃,汽化点-183℃。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2),推荐文档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一.自然界中大部分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所处的二.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
吸热物体的能量增加,放热物体的能量减小,所以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三.温度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分为三类:寒暑表(-30C〜50C、仁C )、体温计(35C 〜42C、0.1 C)、实验室用温度计(-20C〜110C、1 C)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4.常用单位:摄氏度(C)国际单位:开尔文(K)5.摄氏温标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C,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C。
在0C和100C之间分为100个等份每一份就是1摄氏度。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1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四.汽化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2.汽化方式:(1)蒸发•定义: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2)沸腾•定义: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比较剧烈的汽化现象•现象: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特点: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水沸腾实验:•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五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2.液化的方法:⑴ 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能被液化)(2)压缩体积3.属于液化的一些现象:•看到的“白气”、露的形成、雾的形成•棒冰上方冒“白气”、夏天冰箱里拿出的啤酒瓶出汗六、熔化(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熔化要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三态变化与相变规律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三态变化与相变规律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三态变化与相变规律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变规律。
物质的三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相变则是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相互转变的过程。
本文将对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变规律进行归纳总结。
一、固态固态是物质最基本的一种形态。
在固态下,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之间紧密地排列着,并且存在着较强的结构性。
固态物质的形状和体积是固定的,无法自由流动,而且具有较高的密度。
由于分子运动较小,固态下的物质通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固体物质的性质主要包括硬度、脆性、延展性和导电性等。
不同固体物质的性质差异很大,这与其分子之间的结构和排列方式有关。
在固态下,物质的分子之间通过离子键、共价键或金属键等相互作用力保持在一起,这些作用力决定了固体的性质。
二、液态液态是物质的另一种常见形态。
在液态下,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之间的排列比较紧密,但没有固态那么有序。
液体的形状是不固定的,但其体积却是固定的。
液体具有流动性,可以自由变形,填满所处容器的形状。
液态物质的性质主要包括黏度、表面张力和沸点等。
液体的黏度是指其阻碍流动的程度,表面张力则是液体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的表面的收缩现象。
液态物质由于分子运动较固体物质更为活跃,所以具有较高的扩散性。
三、气态气态是物质的另一种常见形态。
在气态下,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之间的排列比较疏松,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
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地扩散和弥散。
气体的性质主要包括压强、温度和体积等。
气体可被压缩,具有可观的弹性,其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描述气体状态的参数包括压强(P)、体积(V)、物质的量(n)、气体常量(R)和温度(T)。
相变规律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会发生相互转变的过程,这就是相变。
根据物质状态的改变,相变可以分为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气态到液态的凝结和液态到固态的凝固等。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知识点概括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一、物态变化自然界中的物质一般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状态的变化一般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吸热和放热。
固体熔化、液体汽化、固体升华都需要吸热,液体凝固、气体液化、气体凝华都需要放热。
1、熔化和凝固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三态的相互转化熔化一凝固图象的纵坐标表示温度,横坐标表示实验经过的时间。
下图甲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其中AB段表示固体吸热升温阶段;BC段表示晶体熔化阶段,此阶段要吸热,但温度基本保持不变,这个固定的熔化温度即为熔点;CD段表示液态升温阶段。
下图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图中没有相对水平的一段(即温度不变的部分),随着加热的进行其温度不断上升,直至全部变为液态。
凝固是熔化过程的逆过程。
熔化一凝固的图象2、汽化和液化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体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它有两种表现形式蒸发和沸腾。
两者有以下四点区别:(1)蒸发是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与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2)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只能当温度达到沸点才进行;(3)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沸腾与液面气压高低相关;(4)蒸发时会从液体内部吸热,具有致冷效果;沸腾时需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
在水沸腾实验中,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研究水沸腾时的温度。
每组一个小烧杯,内装大约100克的温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把温度计从塑料盖子中央的孔内穿进,盖上烧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没人水中。
待水温升至90℃时,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
水沸腾后,继续记录温度,并注意观察水沸腾时的情况。
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在坐标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观察水沸腾时,一方面注意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另一方面观察水中气泡的生成情况。
因冷水中溶有少量空气,刚加热时烧杯底与侧壁会产生大量细小的附壁气泡;随着温度升高,气泡内水蒸气增多后气泡会在水中上浮,上浮的气泡遇到上层凉水将变小。
统整笔记-物质的三态与性质

青铜(铜锡)。 2.水溶液:自来水、
食盐水、糖水。 3.其他:空气、泥土
等。
6.物质的分离 (1)溶解:利用 溶解度 不同加以分离。 (2)过滤:利用物质的 颗粒大小 不同加以 分离。 (3)结晶:又称蒸发结晶法,利用 沸点 的 不同,使沸点低的物质先受热蒸发,而留 下沸点高的物质,藉此来分离物质。
(4)三态变化图
3.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组成与性质 不会 改变 产生新物质 _不_会_
实例 水的三态变化
化学变化 会 改变 _会__ 火柴燃烧
4.物质的性质
可直接观察或用仪器测得的性
物理
性质
质,例如:长度、质量、硬度、 光泽、颜色、熔点、密度和溶
解度等。
必须透过化学变化才能观察或
化学
性质
测得的性质,例如 助燃性、活性、腐
时的体积 (C)液体有一定量的体积但无固定的形状 (D)物质由固体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的过程
皆为物理变化
2-1 物质的三态与性质
1. 在1 atm下,一纯物质甲的 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则 在-20℃时,此物质的主
熔点 沸点
纯物质甲 —117℃
78℃
要状态为下列何者?
(A)固态 (B) 液態 (C) 气态 (D) 固、液态共存
2.下列有关物质的三态叙述,何者错误?
(A)物质由固体直接变为气体的现象称为升华 (B)所有物質在高溫時的體積必定大於在低溫
2.三态变化 (1)物质在固体与液体间的变化
_凝_固_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_熔_化_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物质在液体与气体间的变化
_汽_化_ _凝_结_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物质的三态气态的行为和特性

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
要点一
总结词
气态物质中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现象称为 扩散现象。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由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当两种不同气体或 同一种气体的不同浓度之间存在接触时,气体分子会从浓 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移动,导致气体均匀分布。这 种现象称为扩散现象。另外,由于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气体分子会对固体表面产生撞击,使固体颗粒产生不规 则运动的现象称为布朗运动。
气象学家通过分析大气中的气体成分,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来研 究全球气候变化。
天气预报中还会使用到各种数值模式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趋势 。
工业生产中气体利用和排放问题
工业生产中需要大量的气体作为原料或燃料,如氧气、氢气、天然气等 ,这些气体的利用和排放问题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2
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实验条件, 如改变蜡烛的高度、调整热水的 温度等,以观察气体在不同条件 下的行为。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根据观察和记录的数据,学生可以分 析气体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行为特 性。
学生可以总结出气体在固态、液态和 气态之间的转换规律,以及气体在不 同条件下的变化特点。
06
知识拓展:气体在自然界和 生活中应用
为气态。
液化
气态物质放出热量,分 子运动速度减慢,转变
为液态。
生活中常见物质三态现象
01
02
03
冰融化成水
冰块在温度升高时逐渐融 化成液态水。
水蒸发为水蒸气
水在常温下缓慢蒸发,变 成气态水蒸气。
蜡烛燃烧
蜡烛燃烧时,固态蜡受热 熔化后燃烧,产生气态物 质。
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0.9% 氩气 性质极不活泼,为钝气的一种
课P62
2-3 空气的成分与特性
排名 含量 气体
性质
其他
二氧 无色、无味、无臭,不助燃也不可 化碳 燃
如水蒸气、氦气、氖气等
课P62
2-3 空气的成分与特性
2.排水集气法通常用来收集不容易溶于水的 气体。
3.澄清石灰水会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白色 碳酸钙沉淀,使溶液变得混浊,这是一种 检验二氧化碳存在的方法。
定义
物质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组成没有 改变,也没有产生新物质
物质发生变化时,其组成和性质皆 改变,形成新物质
课P62
2-1 物质的三态与性质
4.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定义:
定义
物理 性质
化学 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的性质,可直接藉由感官或仪器得 知
必须透过化学变化才可观察或测得 的性质
课P62
溶质重量 重量百分浓度= 溶液重量 ×100%
课P62
2-2 水溶液
3.体积百分浓度的定义为每100毫升溶液中 所含溶质的毫升数,以百分比(%)表示:
溶质体积 体积百分浓度= 溶液体积 ×100%
课P62
2-2 水溶液
4.定温下,定量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 最大量时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而尚未 达到最大量时的溶液,称为未饱和溶液。
课P62
2-1 物质的三态与性质
1.物质可以固态、液态与气态的方式出现, 当环境(温度、压力)改变时,物质的状 态会发生变化。
课P62
2-1 物质的三态与性质
2.三态变化:
熔化
固态 凝固
升华 液态 凝华
汽化 凝结
气态
课P62
2-1 物质的三态与性质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物理 变化
化学 变化
2-1 物质的三态与性质
5.纯物质与混合物的定义:
纯物质 混合物
定义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具有特定的成 分与性质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物质,以任意 比例混合而成
课P62
2-2 水溶液
1.各种物质均匀溶于水的液体,称为水溶液, 其中水称为溶剂,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Fra bibliotek课P62
2-2 水溶液
2.重量百分浓度的定义为每100公克溶液中 所含溶质的公克数,以百分比(%)表示:
5.定温时,定量溶剂所能溶解溶质的最大公 克数,称为溶解度,若水为溶剂通常以 g/100 g水表示。
课P62
2-3 空气的成分与特性
1.地球空气的组成:
课P62
2-3 空气的成分与特性
排名 1 2
含量 78% 21%
气体
性质
氮气
无色、无味、无臭,不助燃也不可 燃,性质较不活泼
氧气
无色、无味、无臭,性质活泼,具 有助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