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城市与环境
2020高考地理 核心考点复习 城市(教师版) 精品

城市模拟测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到2020年西安城镇人口拟达到1 100万人,并形成“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的总体布局。
下图为我国西安市“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示意图,其中,新城区I为1972—2004年规划城区,新城区Ⅱ为2004—2020年规划城区,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西安市城市化过程正处于( )A. 初期阶段B. 加速发展阶段C. 高级阶段D. 衰落阶段2.在1972年—2020年西安城市化总体规划概要中,西安市两次规划的新城区都向北迁移,其主要原因是( )①北部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价低廉②北部有渭河从规划区域流过,为该区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③北部交通十分便利④北部地区工业发达,科技先进,经济基础好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2020年5月,喀什成为中央正式批准设立的第六个经济特区。
读图回答第3题。
3.与深圳特区相比,喀什特区的优势在于( )A.地理位置优越 B.资源丰富 C.劳动力众多 D.交通便利下图为我国某沿海城市50米高度大气中NO2浓度等值线图(单位:毫克/立方米),读图回答4-5题。
4.据图判断,下列关于该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及其发生的季节说法正确的是( )A. 水污染和工业污染——春季B. 噪声污染和光化学污染——夏季C. 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海洋污染——秋季D. 化学农药污染和粉尘污染——冬季5.目前,该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其根本原因是( )①城市人口增多,超过城市合理人口容量②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使生物物种数量减少③工业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④城市化过程中车辆剧增,排放的有害气体物质增多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潮流。
武汉市“十一五”园林发展规划提出,通过江河湖泊水系的连通,建立江、湖联网水系,形成自然山水、大型公共场所、住宅区多个不同层次的园林绿化体系。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2章 城市与环境课件 湘教版必修2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1课时 城市区位及其土地利用分类 第2课时 城市等级及其内部形态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单元总结提升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一节 │ 课标展示
课标展示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2.联系中心地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第一节 第1课时 │ 课前梳理
(3)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__经__济__事__物__的 空间关系。这些经济事物有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 业、商品农业基地等。它随着生__产__力__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 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4)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①人口稠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 并在其_____人_、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②沿河、 _____沿_、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 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③在交通运输枢纽处,比 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④在历史 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 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城市主要分布 在中低纬度临海 边缘地带
降水或气温条 件不适宜
适度的降水、 适中的气温
我国青藏高原、 西北干旱区城市 少
湿润地区的城 市数目多
流分布,越向中 下游,城市越密 集
城市需大量的 生活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各大 城市
第一节 第1课时 │ 要点探究
自然地 理因素
运输 河 流
军事 防卫
影响结果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 成城市(运河的两端)
第一节 第1课时 │ 课前梳理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27讲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用书含解析必修2

第27讲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对城乡生活的影响: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
(2)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教材金句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加之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1.(2016·4月浙江选考)2004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持续上升,同时粮食总产量逐年增长。
我国城市化水平持续上升( )A.有利农业规模化经营B.有利优质耕地保护C.制约农业劳动力转出D.阻碍商品农业发展答案 A解析城市化水平持续上升,城市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增大,有利于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加速商品农业发展;加速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促进农业劳动力转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大,大量耕地会转变为建设用地,不利于优质耕地保护。
(2015·全国文综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第2题。
2.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答案 D解析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即农业用地变为非农业用地,植被覆盖率降低,使得局地大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降水减少,植被对气温的调蓄作用减弱,导致气温变率(日较差、年较差)增大,因此,A、B错,D对。
在城市建筑物的阻挡下,风速会减小,因此C错。
下表表示北京市城区与郊外的水循环相关数据,下图表示“北京城不同发展时期雨洪径流变化状态图”。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城市包含答案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城市含答案专题:城市一、选择题(一)下图为我国城市街道建筑物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专家设计的城市街道两侧建筑物的分布特征有利于缓解城市()A.交通拥堵B.大气污染C.住房紧张D.热岛效应2、实施专家的设计方案,最可能影响城市的()A.服务种类B.交通布局C.等级职能D.用地规模【参考答案】1---2、B D解析:第1题,专家设计的城市街道两侧建筑物高度呈梯度变化,有利于污染气体的扩散,可缓解城市大气污染,B正确。
城市街道没有加宽,不能缓解交通拥堵,A错误。
城市街道两侧楼层降低,不能缓解住房紧张,C错误。
城市人口、工业等没有减少,释放的热量没减少,不能缓解热岛效应,D错误。
第2题,实施专家的设计方案,街道两侧楼房层数减少,但城市人口没有减少,需要扩大住宅区面积,最可能影响城市的用地规模,D正确。
城市等级不变,服务种类、等级职能不变,A、C错误。
道路两侧楼房高度发生变化,不会影响交通布局,B错误。
(二)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局部收缩现象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从城镇发展要素的集聚与流动出发,结合经济、人口与用地三个维度,可将城镇发展分为持续增长、转型增长、潜在收缩、显著收缩四种类型(如下图所示,图中虚线为原有水平,实线阴影为现发展水平)。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城镇发展类型中,表示潜在收缩型的是()A.甲B.乙C.丙D.丁2.图中丁类型城市往往()A.吸引人口大量迁入B.土地空置现象突出C.土地利用效率下降D.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答案1.B 2.A解析第1题,图甲人口维度处于收缩,经济发展不再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转型增长型;图乙人口维度和用地维度处于增长,但经济维度处于收缩,是潜在收缩型;图丙经济维度和人口维度处于收缩,用地维度依然保持增加态势,是显著收缩型;图丁经济、人口和用地三个维度同时增长,而且各维度相互之间呈现良性循环,是持续增长型。
2020届全国新高考地理核心考点 城市与环境

2020届全国新高考地理核心考点考点11 城市与环境2020年全国高考地理复习备考建议一、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材之间的关系。
全面系统复习主干知识和核心理论,体会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规律理论的精髓。
注意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运动、地质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文地理的区位理论(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
引导学生夯实地理学习基础,从而能灵活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正确处理好区域地理和高中必修、选修地理之间的关系。
二、关注社会热点,提升地理实践力。
密切关注国际和国内的“大事件”,关注生态环境脆弱区,关注环境、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等全球与地区问题,凸显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结合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提炼素材,创设情境,自然地延伸出问题,启发考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思考。
三、立足地理学科基础,进行知识重组、突出重点。
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是高考永恒的主题。
因此高考地理复习中在以基础知识为本,在此基础上,狠抓重点知识的复习。
教学中对重点知识要进行系统整理,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寻找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以干带支,在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之间构建起完整而清晰的知识网络。
做到“透析自然地理原理,活用人文地理观点,熟悉世界地理区域,探讨中国发展问题,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四、重视区域地理,强化地图、突出地理图表。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是在一定区域进行的。
因此以区域为基本地理单元进行研究是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和特点之一。
资料、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近年的地理高考试卷,几乎每一道试题都涉及读图、读表、读资料等,可以说无图不成地理题,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不断提高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说明地理事物的能力。
因此,必须强化学生空间思维和地理图表的解读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五、做到精选、精讲、精练,提高效率。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一. 教学内容: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城乡人居环境与居住区规划城市交通与生活1. 本讲学习目标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内容;分析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评价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功能;了解城市交通的发展过程、不同分类方法;了解现代城市交通的特点;理解城市交通网络布局原则、布局形式及其优缺点;理解城市交通问题及解决途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地实例或典型案例,分析房地产开发的区位因素;通过本地实例或典型案例,评价小区的环境特点与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居住区的辩证分析意识及人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逐步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爱学、乐学。
2. 知识结构:二. 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评价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功能;城市交通问题及解决途径;交通网络布局的原则及布局形式。
2. 教学难点:分析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评价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功能;交通网络布局的原则及布局形式。
三. 具体内容(一)人居环境1. 概念:人居环境——人类的居住地,是包括城市、集镇和村庄及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
还包括休憩、教育、交往、健身,甚至工作等活动。
包括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两部分。
自然要素主要是指大气、水、阳光、土壤、植物、动物等,它们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和能量,是人居环境的基础。
社会要素主要是指建筑物、道路、基础设施、邻里关系、社会管理、村规民约等,这些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基本空间和条件。
对于这些社会要素,人们通常归之为人、社会、建筑、支持网络等几大类。
2. 人居环境的评价(1)不同国家人们对人居环境的需求居住环境需求五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相属关系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发展的需求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理想模式中人们的环境需求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差异?(由左到右依次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理想模式)(2)不同时代对人居环境的需求①中国古代对理想人居环境的要求背山面水、聚气藏风坐北朝南,负阴抱阳住宅建筑前屋低、后屋高孟母择邻而居②现代人们对理想居住环境的要求构成要素评价内容得分自然(20)环境安全、饮水水质、空气质量、自然景色、人与环境关系人(20)住区荣誉及文化氛围、各类学校、紧邻亲朋、个人发展、物质需求社会(20)景观规划、社区文化及娱乐设施、社区治安、公共管理、邻里和谐、建筑(20)房型设计及结构布局、建筑质量、通风采光状况、住宅特色、配套设施支持网络(20)电力供应及电信服务、卫生设施及垃圾处理、医疗保健、商业网点、排水系统(二)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1. 影响因素:繁华程度、交通通达度、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完备度、环境优劣度公共设施:主要指医疗、教育、银行、邮政、商业服务基础设施:主要指交通、给排水、供电气、通信等2. 区位因素:(1)城市规划的要求(2)自然环境的适宜度地形、地势因素风向因素水质因素植被因素(3)社会环境的完善性交通、安全保障居民素养、邻里关系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周围大型经济建设(4)消费者区位选择的心理趋向住宅区为什么不建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建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有什么好处?房产选址的一些基本经验:上风口原则——在盛行风向的上风口高走原则——选在城中地势高的地块近水原则——从市区到水边的区域沿边原则——沿交通干线、河流沿岸、行政边界等选择居住区位置的方法:首先要在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满足自己的需求;然后应考虑选择人居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的小区。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城市与城市化(含答案解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城市与城市化何各庄是一个自然村,隶属于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毗邻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
2006年以前,房屋非正规租赁(当地人戏称“吃瓦片”)是村庄的主要经济来源;2006年以后,村庄通过发展乡村四合院文化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体现老北京乡村特色的服务型经济的路子,并在2010年被评为“北京最美乡村”。
下图为何各庄地理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2006年以前,何各庄依赖“吃瓦片”是由于( )A.郊区城市化发展迅速B.村内四合院房租较高C.该村交通便利,经济结构单一D.该村远离市区,生态环境优越答案:C解析:据图文材料可知,何各庄为北京“城中村”,靠近首都,交通便捷,地租(房租)较市中心低,吸引租客;何各庄依赖“吃瓦片”则说明其经济结构单一,其他产业发展不足; “郊区城市化发展迅速”为何各庄带来大量租客,但不一定会导致何各庄依赖“吃瓦片”经济。
2.若何各庄长期依赖“吃瓦片”会导致( )A.乡村建筑杂乱,村容不整B.促进就业,城市化水平提高C.经济结构多样化D.基础设施完善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吃瓦片”为房屋非正规租赁,屋主为获得更多租金,会出现私搭乱建、盲目违建等现象;长期依赖“吃瓦片”,会导致经济结构单一,不会促进就业,不利于基础设施完善。
3.改“吃瓦片”为发展“乡村四合院文化产业”会 ( )A.降低工业化水平B.刺激废弃物排放C.吸引大量移民迁入D.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答案:D解析:据图文材料可知,发展“乡村四合院文化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体系”,是“一条体现老北京乡村特色的服务型经济的路子”,即以乡村四合院为核心发展旅游、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具有当地特色;产业链延长,经济多元化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规划图,读图,完成4~6题。
4.该城市空间形态未来的发展方向最有可能是(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该城市有多个组团,每个组团都有工业区和住宅区,城市的扩展最有可能以每个组团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作业【专题11】区域特征分析、差异比较及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专题十一区域特征分析、差异比较及地理信息技术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地理分界线一般位于地理要素或地理综合特征变化梯度最大的带段(下图)。
影响图中三条地理分界线走向基本一致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太阳辐射C.降水D.人类生活方式解析:按照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季风区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而非季风区降水量在400 mm以下,为干旱和半干旱区;非季风区降水少,河流少、水量少,因其难以流到大海而成为内流河,故非季风大致与内流区一致。
影响图中三条地理分界线走向基本一致的主要因素是降水。
答案:C读以下世界两区域局部图,完成2~3题。
2.甲、乙两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运动不活跃B.都有较广的草原景观,a、b两地气候均有雨热同期的特点C.都有大量煤炭、石油和金属矿的生产和出口D.都有大牧场放牧业和大量粮食出口3.甲国的a城市和乙国的b城市()A.都为地中海气候B.雨季出现时间不同C.沿岸洋流均有增温增湿的作用D.分别是港口及矿业城市解析:第2题,根据图示经纬度范围和海陆轮廓,可以判定甲是南非,乙是澳大利亚。
南非位于非洲板块内部,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运动都不活跃。
两国石油资源都不丰富,南非没有大量粮食出口。
第3题,a是开普敦,港口城市,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属于地中海气候,降水出现在南半球的冬季。
b是悉尼,澳大利亚最大港口城市,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出现在南半球的夏季。
答案:2.A 3.B4.(2014·肇庆市高三期末)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具有地域差异,我国南方的不可回收无机物(煤灰等)远低于北方,而不可回收有机物(菜叶等)远高于北方。
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土壤D.植被解析: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