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章教案

《道德经》第1章教案
《道德经》第1章教案

《道德经》第1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

2、学习《道德经》节选文段,理解《道德经》节选章节的内容;

3、背诵节选章节。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视频、音频,通过诵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熟悉、理解所选章节。

2、老师讲授、点拨、启发相关内容,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从而引领学生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评价老子及其主要思想,去糟粕取精华。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初步了解道的实质,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点:了解《道德经》要旨,背诵《道德经》节选章节。

教学难点:

《道德经》第一章内容比较深奥,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来解读;同时也可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力量进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查找有关老子和《道德经》的经典著述;网络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太极》。

(本曲目为国学经典“天籁古琴曲”中的精品。以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溪流潺潺,鸟语花香,空山寂寂,琴瑟和鸣……闭目聆听,实在沁人心脾。欣赏此曲的目的在于,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引导大家把心静下来。)

2、同学们,你知道爱因斯坦枕边书是哪一本吗?你知道世界上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是哪一本吗?

(意在设置悬念,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是《道德经》!那为什么这么畅销?

——因为这是一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智慧,中国文化的书。她被誉为万经之王,为古今中外的名人所推崇。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老子以及《道德经》,学习《道德经》的第一章。

二、我心中的老子,我所了解的《道德经》。

(一)小组交流有关资料。

(二)小组代表在全班范围内介绍他们所了解的老子和他们所了解的《道德经》。(如果学生准备很充分,老师不必要多说,可以把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三)教师只是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有必要才适当补充。

1、老子为什么叫老子?

2、紫气东来的故事(函谷关被逼写《道德经》的趣闻)。

3、孔子问礼

4、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聃(dan)、即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曾担任周王室的史官,管天象,负责天象预测。同时也从事藏书管理工作,即“守藏室之史”,是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是同一时代人,年龄长于孔子。

5、《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起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

《道经》主要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人类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

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我们就一定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

《德经》主要讲述了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和万物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与自然的纯真状态。统治者谦卑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态人情深彻洞察和深刻的思索。在老子的那个年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事纷争、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了老子关于人性的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它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极为丰富,综合了阴阳对立和统一的观点,并加以发展和创造,形成了辨证的宇宙观。

三、你说我说大家说“我最喜欢的老子的名言”。

(一)学生说。

(二)教师和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老子的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4.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6.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7.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9.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0. 治大国,若烹小鲜。

1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3.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四、学习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诵读文段

1、播放音频《道德经》第一章。

2、学生自由诵读2-3遍。

3、毛遂自荐自己读。

4、老师范读。

5、学生再自由诵读1-2遍。

6、分组PK读。

7、全班齐读。

(二)小组合作初步理解文意

1、小组内部交流资料,初步理解文意。

2、小组不能解决的,可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

3、同学都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直释】大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那恒常的大道。名,如果可以叫得出来的,就不是那恒常的名。“无”是天地未成形的状态,可以说是天地形成的开始。“有”是生发万物的本源,可以说是万物的母亲。所以常从无目的无拘束无局限的状态,来观察“道”的微妙。经常从有目的、有拘束、有局限的状态,观察“道”只看到万物的边界。这“无”“有”都来源于道,是道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同一真理,都可以叫,深奥神秘,深奥而又神秘啊,这是洞察宇宙间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解说】本章老子说:大道是无形象可说的,最难形容的,能够用言辞表达出来或者说大道如果能指定一件事物,说得出的,那就不是那不变之道,道是不能限定一件事物的,说得出的那就不是永恒的大道。天下有定名之物,能够叫得出名的,那就不是永恒的“名”,至于那没法指名的才是“常名”。试想开天辟地之物,混沌乾坤,名在何处?也可以说它是有,因为它是万物的母亲。到后来件件东西都有一定的名。妙是形容最细微之意,细小到说不出,就叫做妙。人能无欲才可以考究万物之妙,也就是说能以毫无目的、无拘无束、尚为成形的状态,来考查道无名无形的奥妙,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它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它的踪迹,也就是说常常从有目的、受约束、受局限的状态来考查它有名有形之处的客观真实。“妙”和“徼”同出于道而异名,就是本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共同称之为大道变化,也就是“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是同出一源——“道”。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是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所以说“道”,说到玄,真是各种神秘的法门了。

(三)借助故事进一步理解本章的内容。

1、五代时宰相冯道门客的故事。

有一天,冯道的一个门客,给别人讲《道德经》,不想一开头就遇到了天大的难题,“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怎么讲?因为这个“道”字正是主人的名讳,古时候讲忌讳,尊者的名字是不能讲的,于是他只得把“道可道,非常道”读作“不可说,不可说,非常的不可说”。这位门客没想到其实他这句话是歪打正着地一下触及到了“道”的真谛。“道”的确是不可说,能说的出来的就不是道了。

2、齐桓公有与车轮木匠轮扁的故事。

一天,车轮木匠轮扁看到齐桓公正在伏案看书,就问齐桓公读的是什么书啊?书里说的都是一些什么。齐桓公就说他读的是古代圣人的书,书里都是圣人说的话。轮扁就认为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桓公听了,怒火中烧。看到齐桓

公龙颜大怒,轮扁却并不害怕,他不慌不忙地解释:他是从制作车轮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凭他几十年做车轮的经验,要做好车轮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不紧不慢,随心所欲,想到那里就做到那里。做车轮的技巧指在他心里,要获得这些技巧只能从制作车轮中寻找。就像他的儿子,想学习做车轮的技术,但由于这些技术不能说明白也说不来,所以他就学不到这门手艺,一直不能继承。而他的这些技术就会随轮扁一起埋进坟墓。如此看来,古代圣人们的道理和思想早已随他们一同死去了。留下来的写在书中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桓公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如他所言:真正的手艺是无法用语言来传授的,而只能用心去领会。

3、走进了大沙漠马该怎么办?

从前有一匹马在草原上游逛,不小心迷路了,走进了大沙漠。它以为前面就有草原,于是努力地往前走,结果越走越远,深入沙漠腹心。这只迷路的马很快就渴了饿了,它知道自己如果不能想办法喝到水,将很快死去。那么它该怎么办呢?(投影这个故事给学生,让大家思考)

提示:

1、继续往前走,凭着感觉去找水。这样将按自然规律死去,生存率可能为0。(这是用“常道”)

2、果断中止前行,不再幻想希望就在前方。仔细辨认来时的路,凭自己的足迹走回头路,回到草原去。这样及时回头的生存率为50%。(比较有智慧的人的选择,用保守换生存。)

3、暂时休息一下,聆听风声。向任何一个经过此地的人要水喝,或者杀死任何一个可以杀死的动物喝它的血,或者追随任何一个可以找到水的动物与它同行,比如骆驼。这样自己制造机会的生存率为90%。万一什么也遇不见,至少自己可以休息一下,然后再回头。(最有智慧的人的选择,变被动为主动,灵敏捕获有效信息,自己制造机会,实现自救。)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要我们突破常有思维,用一种新的、随时处于学习状态的突变思维来做人做事。

(四)诵读节选章节。

1、自由背诵。

2、齐背。

3、指名背。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学习了第一章。老子在本章用寥寥数语,就关注和解释了哲学的核心问题。即他认为世界本原——天地之始是“无”,万物之母是“有”。俗话说:“无中生有”,在这里所讲得“无”就是没有的概念,表示一种虚无的境界,一种无法描写、描绘的广阔,也就是大道存在的方式。而“有”的含义是在“无”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孕育万物生机的能力和状态。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可以将《道德经》,当作解决新世纪人类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睿智之书,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的生活和工作,使我们短暂的生命获得无尽的快乐与成功。最重要的是使我们得到“大道”光辉思想的哺育,早日成为“尊道贵德”的悟道修德人,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