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章教案
三公主教案道德经全文

三公主教案道德经全文三公主教案道德经全文第一章:尊重他人1. 无论与谁相处,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不论其地位、性别、年龄或出身。
只有通过尊重他人,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的社会发展。
第二章:诚实守信1. 诚实守信是我们作为公主应该具备的品质。
我们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只有通过诚实守信,我们才能建立信任,与他人保持长久的友谊。
第三章:善待弱者1. 我们应该善待那些身体或心理上比我们脆弱的人。
无论是老人、儿童、病人还是残障人士,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
只有通过善待弱者,我们才能体现出我们作为公主的高尚品质。
第四章:正直勇敢1. 我们应该勇敢地说出真相,坚持正义。
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或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
只有通过正直勇敢,我们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五章:谦逊谨慎1. 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不骄不躁。
我们要对待成功和失败都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自满也不灰心丧气。
只有谦逊谨慎,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第六章:孝敬父母1. 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决定。
我们应该感恩他们的养育之恩,尽力回报他们的辛勤付出。
只有孝敬父母,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
第七章:慈善行为1.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无论是捐款、志愿服务还是关爱行动,我们都应该尽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通过慈善行为,我们才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总结:作为公主,我们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影响周围的人。
通过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善待弱者、正直勇敢、谦逊谨慎、孝敬父母和慈善行为,我们可以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公主,为社会和家庭带来积极的影响。
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道德高尚的公主!。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
教案:《道德经》
教学目标:
1. 了解《道德经》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 理解《道德经》中传递的道德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3. 培养学生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教学步骤: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道德,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步骤一:介绍《道德经》的背景和作者。
- 介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作者是老
子(李耳)。
- 解释老子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步骤二:概述《道德经》的内容。
- 引导学生阅读《道德经》的重要章节,如第一章、第十四章等。
- 分析《道德经》主要讲述的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如道、德、无为等。
步骤三:理解《道德经》中的道德价值观。
- 分析《道德经》中所表达的道德观念,如谦虚、博爱、无为等。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道德观念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步骤四:跟随《道德经》思考道德问题。
- 提出一些具体的道德问题,如诚信、公平、利他主义等。
- 引导学生运用《道德经》中的思想和价值观来思考和解答这
些道德问题。
步骤五:总结课堂内容。
- 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强调《道德经》中的道德观念和哲学思
想对于塑造良好个人品格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课后延伸活动:
- 鼓励学生阅读《道德经》的完整文本,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
- 分组讨论《道德经》中的某个章节,并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 撰写一篇关于《道德经》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应用的文章。
道德经教案

学年度上期三年级科目道德经
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道德经
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道德经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上期三年级科目道德经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道德经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大学语文道德经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教学目标:1. 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包括“道”、“无为”、“反者道之动”等。
2. 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道家哲学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将《道德经》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
教学内容:1. 《道德经》概述2. 核心思想解读3. 《道德经》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提问“你认为什么是‘道’?”引发学生对“道”的初步思考。
2. 简要介绍《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及其时代背景。
二、内容讲解1. 讲解《道德经》的基本结构,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
2. 重点解读《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等。
3. 解释“无为”理念,强调“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避免妄为。
三、案例分析1. 分析《道德经》中的典型语句,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
2. 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理解“物极必反”的道理。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道德经》中的“道”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2.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将《道德经》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2. 提问:“你对‘无为’的理解是什么?”二、深入讲解1. 进一步解读《道德经》中的“道”,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2. 分析“无为”在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提升中的作用。
三、阅读与分析1. 学生自选《道德经》中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和解读。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强调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道德经》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道德经》核心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 学生将《道德经》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老子 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无法被言说或理解的,因为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范畴。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一切存在的本源,它无法被人类的理性所捕捉和定义。
因此,我们无法用言语来描述道,也无法用概念来理解道,只能通过心灵的感悟和体悟来领悟道的本质。
这一观点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启示。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独特性,不要把他们局限在固定的概念和观念中,而是要引导他们去感悟和体悟真理,去发现和领悟道的存在。
第二章,名可名,非常名。
在《道德经》的第二章中,老子提出了“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名是有限的,而道是无限的。
名是人类用来区分事物和表达概念的符号,是有限的、局限的。
而道是超越了名的存在,是无限的、无穷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名和道混为一谈,不能把名当作道,也不能把道限定在名的范畴之内。
在教育中,我们经常会用各种概念和名词来教导学生,但我们要意识到,这些名词和概念只是有限的符号,不能代表真理和道的本质。
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名的局限,去感悟和体悟道的存在,去领悟道的本质。
第三章,无,名天地之始。
在《道德经》的第三章中,老子提出了“无,名天地之始”的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的本质是无,是超越了有的存在。
在道的本源之前,是无的存在,是超越了一切有的存在。
因此,我们不能用有的概念和名词来理解道,也不能用有的观念和概念来限定道。
在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有的存在,去感悟和体悟无的存在,去领悟道的本质。
第四章,有,名万物之母。
在《道德经》的第四章中,老子提出了“有,名万物之母”的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虽然超越了有的存在,但又包容了有的存在。
道是万物的根源,是一切存在的本源,是有的存在的母体。
因此,我们要在超越有的存在的同时,又要包容有的存在。
在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有的存在,去感悟和体悟道的存在,同时又要包容有的存在,去理解和应用有的概念和名词。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第一章:道德在这一章中,老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践道德。
他认为,道德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由外部规则强加的。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的本质是通过尊重和体察自然的运行方式来实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并应用道德原则到他们的生活中。
第二章:实践这一章讲述了如何实践道德。
老子认为,通过放下我们对物质和权力的追求,我们能够回归本性、获得内心的平静,并且与宇宙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享一些实践方法,如冥想、放松技巧和身心灵平衡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老子所倡导的道德。
第三章:无为这一章中,老子讨论了无为的概念,即通过放弃努力追求控制和改变事物来实现真正的力量和成就。
无为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无私。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无为的含义,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无为的原则。
第四章:无名在这一章中,老子谈到了无名的重要性。
他说:“名可名,非恒名。
”我们经常为了一些虚有其表的名誉和地位而努力,而忽略了真正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在追求名声和荣誉的时候,保持谦虚和内心的平静,并将重点放在开发自己的品质和实现自身价值上。
第五章:无心这一章强调了无心的重要性,指的是从心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自由而坦然的态度迎接一切。
老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培养一种平和、开放和无私的心态,并关注他们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总结。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南日明诚第一章,开宗明义宇宙万有总则.道为包有能量法则之宇宙之本体,生起无极,太极之用,而化生阴阳万事万物之象。
道,道,就是宇宙能量法则统一体,是形而上的部分。
可道道可以实践履行。
非常道这种道并非能用世间常态的方法去领悟践行。
名可名名是指宇宙间的事物是有形有相的所以各有各名,非常名万事万物都在生灭运化、有成有毁中,所以所有的可名,都非长久之名。
无,名天地之始形而上的道看似无,却是生起万物妙有之本始有,名万物之母形而下的万物妙有,是生起有形有质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要悟形而上之道,应以常无的清静本然之心与道相应常有,欲以观其徼。
要起形而下之用,应以常有的心,事来则应之心以观万物万化之法则边际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无,这两者是一体同源,然而作用与现象不同,空有不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无,无穷相生之道妙,是生成万有之根本第二章要想明白这个不可见、不可得的“道”,只有在用上去体会,才能了解有无同出而异名的道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你立起个善恶美丑的概念就断裂了本原之美,只看到波浪看不到大海。
从用上来说,1,善恶美丑只是个概念,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善恶美丑的标准不尽相同2,对善恶美丑的执着,会产生更多恶丑之事,孔夫子不见好德如好色者。
从道体上来解释只能引用楞严经,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故,有无之相生,所以,有与无永远处于相互转化中,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较(形),难与易在心中始终是对峙的,长与短是在比较中体现的,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高与下是互相依存的,音声需要相合,前后需要有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因此,深知自然运化规律的圣人自身合于大道,处事顺其自然,行不言之教;端正自己的同时也感化他人,让人们能自觉地就感受到。
万物作而不辞,如同大道清静自然地孕育、生化万物而不辞劳苦。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生化而不占有、不仗恃、不居功,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道德经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理解道德经的基本思想和哲学观点。
3.掌握道德经中的重要篇章和典故。
4.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道德经的历史背景和作者1.道德经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道家思想的兴起2.道德经的作者–老子的生平和事迹–老子的思想和贡献2. 道德经的基本思想和哲学观点1.道德经的基本思想–道的概念和内涵–道德的本质和意义2.道德经的哲学观点–自然观–人性观–政治观3. 道德经中的重要篇章和典故1.道德经中的重要篇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2.道德经中的典故–老子骑牛–老子与庄子的对话4.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1.道德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2.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修养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道德经的历史背景、作者、基本思想和哲学观点,让学生了解道德经的概貌和内涵。
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道德经中的重要篇章和典故进行讨论,加深对道德经的理解和认识。
3.观摩法:通过观摩道德经相关的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让学生感受道德经的魅力和影响力。
4.体验法:通过模拟老子骑牛、老子与庄子的对话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经中的典故和思想。
四、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道德经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2.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平时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作业评价:通过布置阅读、写作、研究等作业,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1.教材:《道德经》2.课件:道德经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源3.图书:《老子与道德经》、《道德经导读》等相关图书4.网络资源:道德经相关的网站、博客和论坛六、教学反思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1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2、学习《道德经》节选文段,理解《道德经》节选章节的内容;3、背诵节选章节。
过程与方法:1、利用视频、音频,通过诵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熟悉、理解所选章节。
2、老师讲授、点拨、启发相关内容,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从而引领学生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评价老子及其主要思想,去糟粕取精华。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初步了解道的实质,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点:了解《道德经》要旨,背诵《道德经》节选章节。
教学难点:《道德经》第一章内容比较深奥,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来解读;同时也可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力量进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自己查找有关老子和《道德经》的经典著述;网络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太极》。
(本曲目为国学经典“天籁古琴曲”中的精品。
以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溪流潺潺,鸟语花香,空山寂寂,琴瑟和鸣……闭目聆听,实在沁人心脾。
欣赏此曲的目的在于,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引导大家把心静下来。
)2、同学们,你知道爱因斯坦枕边书是哪一本吗?你知道世界上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是哪一本吗?(意在设置悬念,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是《道德经》!那为什么这么畅销?——因为这是一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智慧,中国文化的书。
她被誉为万经之王,为古今中外的名人所推崇。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老子以及《道德经》,学习《道德经》的第一章。
二、我心中的老子,我所了解的《道德经》。
(一)小组交流有关资料。
(二)小组代表在全班范围内介绍他们所了解的老子和他们所了解的《道德经》。
(如果学生准备很充分,老师不必要多说,可以把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
)(三)教师只是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有必要才适当补充。
1、老子为什么叫老子?2、紫气东来的故事(函谷关被逼写《道德经》的趣闻)。
3、孔子问礼4、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聃(dan)、即老聃。
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
曾担任周王室的史官,管天象,负责天象预测。
同时也从事藏书管理工作,即“守藏室之史”,是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和孔子是同一时代人,年龄长于孔子。
5、《道德经》简介:《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
上篇三十七章,起首“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人称《道经》。
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人称《德经》。
《道经》主要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
“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人类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
只有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
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我们就一定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
《德经》主要讲述了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和万物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
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与自然的纯真状态。
统治者谦卑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态人情深彻洞察和深刻的思索。
在老子的那个年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事纷争、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了老子关于人性的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它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极为丰富,综合了阴阳对立和统一的观点,并加以发展和创造,形成了辨证的宇宙观。
三、你说我说大家说“我最喜欢的老子的名言”。
(一)学生说。
(二)教师和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老子的名言: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4.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6.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7.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9.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0. 治大国,若烹小鲜。
1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3.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四、学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诵读文段1、播放音频《道德经》第一章。
2、学生自由诵读2-3遍。
3、毛遂自荐自己读。
4、老师范读。
5、学生再自由诵读1-2遍。
6、分组PK读。
7、全班齐读。
(二)小组合作初步理解文意1、小组内部交流资料,初步理解文意。
2、小组不能解决的,可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
3、同学都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直释】大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那恒常的大道。
名,如果可以叫得出来的,就不是那恒常的名。
“无”是天地未成形的状态,可以说是天地形成的开始。
“有”是生发万物的本源,可以说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常从无目的无拘束无局限的状态,来观察“道”的微妙。
经常从有目的、有拘束、有局限的状态,观察“道”只看到万物的边界。
这“无”“有”都来源于道,是道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同一真理,都可以叫,深奥神秘,深奥而又神秘啊,这是洞察宇宙间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解说】本章老子说:大道是无形象可说的,最难形容的,能够用言辞表达出来或者说大道如果能指定一件事物,说得出的,那就不是那不变之道,道是不能限定一件事物的,说得出的那就不是永恒的大道。
天下有定名之物,能够叫得出名的,那就不是永恒的“名”,至于那没法指名的才是“常名”。
试想开天辟地之物,混沌乾坤,名在何处?也可以说它是有,因为它是万物的母亲。
到后来件件东西都有一定的名。
妙是形容最细微之意,细小到说不出,就叫做妙。
人能无欲才可以考究万物之妙,也就是说能以毫无目的、无拘无束、尚为成形的状态,来考查道无名无形的奥妙,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它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它的踪迹,也就是说常常从有目的、受约束、受局限的状态来考查它有名有形之处的客观真实。
“妙”和“徼”同出于道而异名,就是本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共同称之为大道变化,也就是“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是同出一源——“道”。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是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所以说“道”,说到玄,真是各种神秘的法门了。
(三)借助故事进一步理解本章的内容。
1、五代时宰相冯道门客的故事。
有一天,冯道的一个门客,给别人讲《道德经》,不想一开头就遇到了天大的难题,“道可道,非常道。
”这一句怎么讲?因为这个“道”字正是主人的名讳,古时候讲忌讳,尊者的名字是不能讲的,于是他只得把“道可道,非常道”读作“不可说,不可说,非常的不可说”。
这位门客没想到其实他这句话是歪打正着地一下触及到了“道”的真谛。
“道”的确是不可说,能说的出来的就不是道了。
2、齐桓公有与车轮木匠轮扁的故事。
一天,车轮木匠轮扁看到齐桓公正在伏案看书,就问齐桓公读的是什么书啊?书里说的都是一些什么。
齐桓公就说他读的是古代圣人的书,书里都是圣人说的话。
轮扁就认为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听了,怒火中烧。
看到齐桓公龙颜大怒,轮扁却并不害怕,他不慌不忙地解释:他是从制作车轮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凭他几十年做车轮的经验,要做好车轮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不紧不慢,随心所欲,想到那里就做到那里。
做车轮的技巧指在他心里,要获得这些技巧只能从制作车轮中寻找。
就像他的儿子,想学习做车轮的技术,但由于这些技术不能说明白也说不来,所以他就学不到这门手艺,一直不能继承。
而他的这些技术就会随轮扁一起埋进坟墓。
如此看来,古代圣人们的道理和思想早已随他们一同死去了。
留下来的写在书中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如他所言:真正的手艺是无法用语言来传授的,而只能用心去领会。
3、走进了大沙漠马该怎么办?从前有一匹马在草原上游逛,不小心迷路了,走进了大沙漠。
它以为前面就有草原,于是努力地往前走,结果越走越远,深入沙漠腹心。
这只迷路的马很快就渴了饿了,它知道自己如果不能想办法喝到水,将很快死去。
那么它该怎么办呢?(投影这个故事给学生,让大家思考)提示:1、继续往前走,凭着感觉去找水。
这样将按自然规律死去,生存率可能为0。
(这是用“常道”)2、果断中止前行,不再幻想希望就在前方。
仔细辨认来时的路,凭自己的足迹走回头路,回到草原去。
这样及时回头的生存率为50%。
(比较有智慧的人的选择,用保守换生存。
)3、暂时休息一下,聆听风声。
向任何一个经过此地的人要水喝,或者杀死任何一个可以杀死的动物喝它的血,或者追随任何一个可以找到水的动物与它同行,比如骆驼。
这样自己制造机会的生存率为90%。
万一什么也遇不见,至少自己可以休息一下,然后再回头。
(最有智慧的人的选择,变被动为主动,灵敏捕获有效信息,自己制造机会,实现自救。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就是要我们突破常有思维,用一种新的、随时处于学习状态的突变思维来做人做事。
(四)诵读节选章节。
1、自由背诵。
2、齐背。
3、指名背。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学习了第一章。
老子在本章用寥寥数语,就关注和解释了哲学的核心问题。
即他认为世界本原——天地之始是“无”,万物之母是“有”。
俗话说:“无中生有”,在这里所讲得“无”就是没有的概念,表示一种虚无的境界,一种无法描写、描绘的广阔,也就是大道存在的方式。
而“有”的含义是在“无”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孕育万物生机的能力和状态。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可以将《道德经》,当作解决新世纪人类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睿智之书,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的生活和工作,使我们短暂的生命获得无尽的快乐与成功。
最重要的是使我们得到“大道”光辉思想的哺育,早日成为“尊道贵德”的悟道修德人,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