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安全管理情况介绍资料
6淮南矿区瓦斯治理

14
“一通三防”系统保障。
3.2 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
抽采精细化
根据突出煤层的突出区划和煤层瓦斯压力(瓦斯含量)、透气性系数、抽采半径
参数的测定、收集、整理工作,为采取针对性的瓦斯治理措施,根据瓦斯赋存情 况设计抽采参数,实现防突分级治理、分级管理,提高防突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 供了基础保证。
21
“一通三防”系统保障。
3.2 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
(三)防突是关键
(3)采煤工作面瓦斯治理巷道工程,必须在工作面贯通 前完工;采用两巷顺层钻孔预抽消突的,钻孔工程必须在工作 面安装前完工。 (4)突出煤层突出危险区采煤工作面,回采前必须经集 团公司验收,否则不得回采。
22
“一通三防”系统保障。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年份
6
年产量(万吨)
超限次数 年产量
3632 3095 3353
3000
基本概况 3.2 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
淮南煤矿历史上是瓦斯事故重灾区,1980年到2002年,矿区发生瓦斯煤尘 爆炸事故17起,牺牲392人。 矿区共发生突出事故143次,其中突出煤量1000吨以上的特大型突出4次,
23
“一通三防”系统保障。
3.2 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
(三)防突是关键
(6)突出煤层采掘作业必须避免造成应力集中。在同一 突出煤层的一个或相邻的两个采区的同一区段内,相向(背 向)回采和相向(背向)采、掘的工作面间距均不得小于 100m。相向掘进的工作面间距不得小于60m,并且在相距60m 以前实施钻孔一次打透,只允许向一个方向进尺。 (7)各矿总工程师负责,建立应力集中区预警机制,确 定应力集中区范围,制定卸压消突专项措施(区域措施报集 团公司核准,局部措施报集团公司备案)。卸压消突效果由 矿总工程师负责组织评价,现场作业实行挂牌管理。
潘三矿煤与瓦斯突出分析

潘三矿煤与瓦斯突出区域划分报告一、矿井基本情况淮南矿业集团潘集第三煤矿位于淮南市洞山西北,离洞山直线距离约32km,地处凤台县城正北,相距15km。
行政区划属淮南市潘集区所管辖,井田范围地垮潘集、芦集、田集、贺疃四个乡镇,矿区铁路、公路、水运可通省内外,水陆交通方便。
淮南矿业集团潘集第三煤矿是由安徽省煤矿设计院设计的一座年生产能力30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矿井,一九七九年六月十六日破土动工,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一日移交生产,矿井东以九勘探线与潘一矿毗邻,西至十五勘探线与丁集井田相接,北以F1断层与潘四井田为界,南以13-1煤层-900m煤层底板等高线在地面投影为井田边界,矿井东西走向长9.3km,南北宽5.8km,面积约54km2。
潘三矿井采用立井——集中大巷——分区石门的开拓方式,分二个水平、五个采区开采,第一水平标高-650m,上、下山开采,下山开采至-730m,第二水平标高-810m,上、下山开采,下山开采至-900m,五个采区分别为东三、东四、西一、西二、西三采区,其中西三采区为备用采区,尚未打开,现矿井开采13-1煤及11-2煤目前正在回采的工作面为西二采区13-1煤1452(3)工作面、东四采区13-1煤1781(3)工作面及11-2煤1782(1)工作面,西一8煤已打开,正在施工准备巷道。
潘三井田为石炭、二迭系山西组及石盒子组含煤地层,共含定名煤层34层,煤层总厚34.75m,其中可采煤层或局部可采煤层13层,可采煤层总厚27.67m,主要可采煤层为13-1、11-2、1焦煤为主,属动力或炼焦配煤,8及4-1煤层,煤类以气煤及3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特征如下:1、17-1煤层:极不稳定煤层,厚0~2.86m,平均0.66m,煤厚一般由东向西变薄,十二线以西不可采,以东有不可采区零星分布,为局部可采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一层夹矸率16.7%,夹矸岩性主要为炭质泥岩或泥岩,煤层顶板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底板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
安全生产管理能力

构建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
通风可靠 系统合理 设施完好 风量充足 风流稳定
抽采达标 多措并举 应抽尽抽 可保尽保 抽采平衡
监控有效 装备齐全 数据准确 断电可靠 处置迅速
管理到位 责任明确 制度完善 执行有力 监督严格
(二)关于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报告 和调查处理
一、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麻栗树煤矿岩头子矿井 “12.28”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截止至1月4日18时25分, 11名遇难者遗体已全部找到,救援工作结束。
二、介绍近两年颁布的有关煤 矿安全生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一)关于瓦斯综合治理方面
●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 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17号)
登记------>预审------>受理------> 验收------>整改------>批复
(六)关于安全培训方面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 工安全生产工作指导意见(安监总培训〔2009〕 19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 进一步加强煤矿班组长安全培训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煤行〔2009〕87号
(三)有关安全监管监察体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煤矿安 全监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 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01号)
●关于切实加强对地方政府煤矿安全 监管工作监督检查的意见(安监总煤监 〔2009〕88号)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职责调整内容
一、取消已由国务院公布取消的行政 审批事项。
今年1-6月全国重特大事故情况
十四、2010年6月21日1时40分许,河南省平顶 山市卫东区兴东二矿井下发生一起炸药爆炸事故, 事故发生时井下有作业人员75人,事故发生后有26 人获救升井。事故共造成49人遇难、26人受伤(其 中7人重伤)。该矿设计能力9万吨/年,其采矿许可 证于6月6日到期,卫东区已于6月7日晚8时对该矿实 施断电。该矿主在区政府实施断电后非法接通电源, 违法组织生产。
淮南矿业集团各矿概况

1.丁集煤矿丁集煤矿位于淮南市西北,潘谢矿区中部,凤台县境内,阜淮线及矿区铁路专用线经过矿井南部,工业广场紧邻省道凤蒙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井田东西长14.75公里,南北宽11公里。
共有可采煤层9层,煤层赋存稳定。
井田地质储量12.79亿吨,可采储量 6.4亿吨。
煤层属中灰、中高挥发份、中高发热量,为特低硫、特低磷、富油的气煤和1/3焦煤,可供动力、炼焦配煤和化工之用。
本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设计原则,矿井设计生产能力500万吨/年,主要系统生产能力800万吨/年。
选煤厂与矿井配套,同期建成。
矿井投资30亿元,定员1200人, 2004年6月28日开工建设, 2007年12月26日矿井投产。
2.谢桥煤矿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煤矿位于安徽省颍上县东北部,距颍上县城约20公里,1983年12月26日破土动工,1997年5月14日移交生产,现有4个工作面同时生产。
是年生产能力为400万吨的大型矿井。
也是一座原设计生产能力400万吨/年、配套800万吨选煤厂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2012年产量达到1080万吨。
井田东西走向长ll.4Km,南北宽 4.5Km,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
矿井采用主井、集中运输大巷,分石门和上下山开拓方式,共划分为四个采区,即东一、东二、西一、西二,全井团划分两个水平,第一水平—6lOm,第二水平—900m。
目前全矿职工1万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00多人,在聘高级职称43人。
是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主力矿井之一,矿区煤种以焦煤为主,特低磷、特低硫,灰份20%以下,发热量 22.3MJ/KG 以上,被喻为“绿色能源”,适用于动力、化工、冶金等工业用煤及各类民用煤。
谢桥煤矿内主要有颍(上)——利(辛)和潘(集)——谢(桥)两条公路通过,区外南侧分别有淮(南)——阜(阳)铁路和颍(上)——凤(台)公路经过,邻近的颍河、西淝河可以通航,并可转接淮河水运;矿区铁路专用线与大京九线相连,附近还有蚌埠、合肥、阜阳三个飞机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潘三煤矿井田地质特征

潘三煤矿井田地质特征潘三煤矿位于中国山西省的井田地区,是该地区最大的煤矿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潘三煤矿的地质特征。
潘三煤矿地处中国华北地块的中段,位于太行山北麓。
地理坐标为北纬35°23′-35°29′,东经112°40′-112°55′。
该煤矿所在的地区属于太原矿田的一个小型井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煤田之一井田的地层由上至下分别为太古宙、元古宙、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新生代的地层。
其中,泥盆纪至石炭纪是煤炭资源的主要产煤地层。
潘三煤矿的产煤地层主要为奥陶系的中灰岩、灰岩和砂岩以及石炭系的冲积砂岩。
奥陶系地层厚度约为1100米,石炭系地层厚度约为1400米。
这些地层既具有良好的储煤条件,又有较好的覆盖条件,能够保护煤层的稳定性。
潘三煤矿的主要煤种为无烟煤和烟煤,其中无烟煤的含碳量较高,燃烧热值高,适合作为工业和民用燃料。
烟煤含硫量相对较高,但是能量密度较大,适合作为化工和冶金行业的原料。
煤层的平均厚度为2.5米,最大厚度达到了7米,煤层赋存方式多样,有水平赋存、倾角赋存、褶皱赋存等。
煤矿区域的构造主要以岩石褶皱、断裂等为主,为受压构造。
在局部区域,还存在有煤层的断裂数目较多的情况。
这些构造对煤层的产状和煤层的保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矿区的地质构造以太行山-潞安褶皱带南缘的中韩褶皱为主,整体呈东西向展布。
构造活动的主要期次为晚古生代早期和晚新生代,主要形成了方向倾褶结构。
矿区的断裂发育程度较高,主要以斜断裂和平行断裂为主,对矿层的变形和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煤矿区的地质条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煤层的开采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顶板沉陷、底板下沉等地质灾害,加大了矿井的安全风险。
因此,对于矿井的安全管理和地质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潘三煤矿具有良好的产煤地质条件,并且地质构造较复杂。
矿区地层厚度适中,煤层赋存方式多样。
同时,矿区也存在地质灾害等问题需要加以防范和管理。
矿井通风常见事故案例

矿井通风常见事故案例序号事故简介主要原因备注案例一1983年3月20日l0时,贵州水城木冲沟煤矿某工作面机巷与开切眼贯通时,切眼工作面有2节风筒脱节落地导致瓦斯积聚,因瓦斯爆炸,酿成84人死亡的特大事故。
巷道贯通过程中没能保持正常通风造成的瓦斯爆炸事故详细内容案例二1998年12月24日,沈阳红菱矿-700m水平南石门揭开煤层时,发生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因风窗设置原因造成28人缺氧窒息死亡。
有突出危险的工作面回风侧设置风窗造成的窒息事故详细内容案例三1961年3月16日16时58分,抚顺胜利矿西部-280 m水泵房高压配电室2号电容爆炸起火,并很快窜出泵房而进入-280 m水平人风大巷、两个采区的入风巷道及其工作面,导致110人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矿井无反风措施造成的特大事故详细内容案例四1997年11月13日,淮南潘三矿局部通风机采用“1台供2面、2台供1面’’的通风方式,一个掘进面风量不足,爆破引燃积聚瓦斯,继而又连续发生7次瓦斯煤尘爆炸,酿成了88人死亡的惨剧局部通风机设置不当引起特大爆炸事故详细内容案例五1983年1月29日10时41分,穆棱矿四井五层煤西十腰巷5404掘进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死亡23人,重伤1人,轻伤6人,摧毁巷道1000余米。
巷道贯通时通风工作不当发生瓦斯爆炸详细内容案例六2001年11月15日21时30分,山西省吕梁地区交城县交城桃园煤炭有限公司坡底煤矿西三掘进巷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3人死亡,1人受伤。
由于风流短路,井下风量不足,局部通风机循环风,造成的瓦斯爆炸事故详细内容案例七2002年11月10日13时15分,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两渡镇太西煤矿东北巷正前工作面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由于局部通风系统不合理造成的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详细内容造成37人死亡,3人受伤。
案例八2003年3月22日12时44分,山西省吕梁地区孝义市孟南庄煤矿有限公司北采区213l回采工作面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造成72人死亡,4人受伤。
优化出岩系统 提高岩石巷道快速掘进出岩能力

3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N 2008NO .27SC I ENCE &TECH NO LOG Y I NFOR M A TI O N 工业技术1概述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由于受煤层赋存地质条件的限制,其运输系统复杂、距离远、斜巷多,在日常岩巷开拓施工中一直存在岩巷掘进与出岩能力不足的矛盾,多年来形成岩巷单进水平低,采掘关系紧张的不利局面,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加深和工作面回采速度的不断加快,要求岩巷掘进速度应进一步提高,而制约岩巷掘进速度提高的瓶颈在于现有的出岩系统能否满足施工的需要,针对这样的现状,该矿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岩巷独头掘进中采用多台大容积扒矸机、胶带机、临时矸石仓组成出岩系统,通过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均单进有了大幅度提高,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解决岩巷掘进出岩能力,提高单进水平的有效途径。
2矿车、扒矸机出岩系统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该矿在04年下半年以前,普遍采用在工作面布置一台P30型或P60型扒斗机、1.5t 矿车进行施工出岩,这种出岩方式在实际施工中,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但随着矿井产量进一步提高,工作面回采相对加快,对岩巷掘进速度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特别是这种出岩方式在长距离、大断面的巷道施工中暴露的自身不足也就欲加突出,根据该矿原先施工中的总结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①施工中零星影响时间次数多,掘进工作面在每次爆破后,完成上部支护后必须将爆落的矸石从掘进工作面用扒斗机倒出,根据规程规定,扒斗机前方的矸石,爆破点20米范围内必须保证小于巷道断面的1/3以下方准予爆破,由于扒斗机前矸石临时贮存堆积空间有限,仅其前方20~30米长的巷道,若要保证循环正常进行,对每小班的矿车供应量要求比较苛刻,而象潘三矿这样的供车局面很难及时满足施工用车要求,据该矿统计在实际施工中每月因供车影响时间在5~7天,严重制约了岩巷掘进速度。
淮南矿务局潘三矿“11·13”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淮南矿务局潘三矿“11·13”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报告1997年11月13日19时20分,淮南矿务局潘三矿东四采区掘进203队施工的1772(3)轨道顺槽发生一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事故波及到了东四采区进回风上山、开拓三队、201掘进队施工的1761(3)运输顺槽工作面、202队施工完毕正在回收设备的1761(3)轨道顺槽以及综一区综采工作面。
事故发生时,该采区有作业人员104人,死亡88人,其中抢救事故过程中有2名救护队员遇难;受伤13人,其中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238.6万元。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极为重视,派员赶赴现场参加抢救。
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同志作了重要批示,煤炭部张宝明副部长对事故抢救处理作了五点指示。
煤炭部部长王森浩、副部长王显政、总工程师尚海涛;劳动部副部长林用三,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李永安,监察部、全国煤矿地质工会有关领导;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副省长黄岳忠、省人大副主任吴昌期,以及安徽省、淮南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先后赶到事故现场,参加事故的抢救工作,慰问了受伤职工和伤亡人员家属。
根据国务院《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国务院令34号),成立以煤炭部副部长王显政为组长,劳动部副部长林用三、安徽省副省长黄岳忠、煤炭部总工程师尚海涛、监察部执法室事故处处长周可喜、全国煤矿地质工会副主席张文生、淮南市常务副市长杨爱光为副组长,部、省、市有关领导为成员的“淮南矿务局潘三矿‘11·13’ 瓦斯爆炸事故部、省联合调查组”。
特邀4名瓦斯治理专家协助调查组进行事故技术原因调查分析。
事故调查组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通过现场勘察,查证资料,与有关人员谈话、取证,技术分析,基本查明了事故的经过、原因、性质和责任。
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结合淮南矿务局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止同类事故发生的建议防范措施,提出了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矿井概况潘三矿始建于1979年6月,1992年11月投产,设计能力和核定能力为300万t/年,1996年实际产量197万t,1997年计划产量210万t,1~10月实际产量173万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安全管理情况介绍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潘三矿隶属于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西北部,距淮南市约34km。
潘三矿于1992年11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 3.0Mt/a,2006年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 4.0Mt/a。
2008年实施了技术改造及扩建工程,扩建后矿井生产能力为 5.0Mt/a。
2011年5月8日矿井安全改建及二水平延深工程开工建设。
矿井采用立井、主要石门及分组集中大巷开拓方式。
目前全井田共划分两个水平开拓,一水平标高-650m,下山开采至-730m,二水平标高-960m, -810m设有辅助水平。
目前全井田共有5个井筒,其中工业场地内布置有主井、副井和矸石井,浅部边界布置东回风井、西风井。
一水平共划分有5个石门采区,即西一、西二、西三、东三、东四石门采区。
一、矿井安全生产系统(一)提升系统主井井筒净直径7.0m,井深758.6m。
布置2套16t扇形闸门底卸式双箕斗,采用钢丝绳罐道。
安装2台洛阳矿山机器厂生产的塔式多绳摩擦轮提升机,配低速直流悬挂式直联电动机,功率2600kW,转速58r/min。
电控系统采用大功率可控硅整流设备,西门子S7控制回路。
其中主井1#车电控部分已改造为全数字控制系统。
副井井筒净直径8m,布置1套1.5t双层四车双罐笼,采用组合钢罐道。
井塔内安装1台(JKM-4×4(Ⅰ)型)塔式多绳摩擦轮提升机。
配(ZD-120/45型)高速直流电机,功率1800kW;转速500r/min;设计提升速度9.96m/s,副井实际提升速度为6m/s。
(二)通风系统矿井建立了独立可靠的通风系统,采用了两翼对角抽出式通风方式。
主要进风井为副井、矸石井,主井为辅助进风井;回风井为位于矿井井田两翼的东风井和西风井。
全矿总进风量为25439m3/min,总回风量为26394m3/min,矿井风量有效利用率88.29%。
东风井配备两台ANN-2960/1600轴流式主要通风机,配备电机功率2250kW,东翼采区回风量12945m3/min,等积孔为4.11m2。
西风井装备两台GAF35.5-21.1-1FB轴流式主要通风机,配备电机功率3200kW。
西翼采区回风量为13449m3/min,等积孔为5.30m2。
(三)供电系统矿井工业广场设有一座35kV变电所,由芦集220kV变电所馈出两路LGJ-185型架空线路作为矿井两路主电源线路,潘一110kV变电所馈出3413线路作为矿井保安电源。
另在东风井场地设1座35kV 变电所,为东风井主通风机提供6kV电源;西风井场地设1座35kV变电所。
矿井主通风机、主排水泵、主提升绞车、地面永久瓦斯泵均实现双回路供电。
井下中央变电所分别馈出二路电源直供各采区变电所,各采区变电所均分段运行,一路专供、一路混装,分别向采掘开及辅助生产系统供电。
(四)压风系统工业场地内建有1座空压机房,机房内共装备4台C700 37M×3型离心式空气压缩机,配套电机功率590kW,每台空气压缩机排气量102.6m3/min,正常情况下2台运行、1台备用、1台检修。
压风主干管采用?325mm管路,压风管由地面压风机房沿矸石井井筒敷设至井底车场,通过运输大巷延接到各个采区,满足矿井生产用风要求。
(五)运输系统井下运输方式分皮带机主运输系统和电机车辅助运输系统。
井下主运输系统均采用胶带输送机连续运输。
辅助运输在平巷采用12T 电机车运输。
(六)矿井抽采系统中央工广建有1座地面永久抽采泵站,配备三套共7台泵。
地面入井瓦斯管4路(D377mm、D426mm、D426mm、D530mm),目前正在进行抽采系统改扩建,计划工广新建1座地面永久抽采泵站,新增2台2BEF-72型抽采泵、2台2BE1-505型抽采泵,新增2个D630mm 入井瓦斯钻孔,当前1#入井瓦斯钻孔已到底,9月份具备抽采条件,2#入井瓦斯钻孔也已到底,井下正在施工找孔巷道。
改造后,矿井共有11台抽采泵,6个入井瓦斯钻孔,矿井抽采系统具备998m3/min 的抽采能力。
2012年5月份矿井瓦斯涌出量123.91m3/min,抽采纯量86.53m3/min(井下移动抽采量0.961m3/min),抽采率达70.2%。
2012年瓦斯抽采量计划4300万立方米,矿井抽采能力满足矿井生产需求。
(七)排水系统矿井采用接力排水方式,在-810m辅助水平西翼建有西二采区泵房,在-650m水平建有中央水泵房。
西二采区泵房水仓有效容积1200m3,泵房内布置有MD280-43×5型多级泵3台,单泵额定排水能力280m3/h,配套YB150S1-4型(315kW、6000V)电机。
主排水管路选用2趟?250mm钢管,沿管子道、三联半斜巷敷设至-650m水平。
-650m水平中央水泵房有内外两个水仓,内仓容量为3000m3,外仓容量为2600m3,水仓有效容积5600m3,泵房内布置有MDS420-96×8型多级泵4台、HDM420×8型多级泵1台,单泵额定排水能力均为420m3/h,总排水能力1680m3/h,水泵扬程742m,配套YB710S2-4型(1400kW、6000V)电机。
主排水管路选用3趟?325mm钢管,沿副井井筒敷设至地面。
(八)防灭火系统1、灌浆系统东西风井均设立地面灌浆站,东风井灌浆站能力25m3/h,西风井灌浆站能力20m3/h,均通过D159mm灌浆立管与井下干管连接。
中央工广设置1个注氮车间,安装2台KYZD-1200型制氮机,单机能力为1200m3/h,通过D219mm注氮立管与井下管路连接,井下干管为D219mm,注氮管路覆盖所有采区。
2、束管监测系统束管监测系统设置在中央工广通防科实验室,沿副井井筒敷设2趟162芯束管至井下后沿东西翼大巷分别向东西翼采区敷设,覆盖了所有回采工作面。
(九)消防、洒水系统地面东西风井和工广各设置了容积600m3的蓄水池,均通过供水立管向井下供水,消防、洒水干管为D133mm,管路覆盖所有采区。
(十)矿井降温系统地面两个入井立管已施工到位,井下配套硐室、地面制冷厂房均已施工完毕,目前井上、下机电设备安装工作已全面铺开,制冷管路正在安装之中,系统计划2012年6月底投入使用。
(十一)矿井水文自动监测系统。
根据防治水规划安排,矿水文自动监测系统目前已经投入使用。
现按照规定在矸石井、主井和副井井筒下口分别安装了水量自动监测与报警系统。
二、矿井安全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措施矿安全一号文是安全生产的纲领性文件,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基石。
根据集团公司安全一号文的精神,并结合上年度安全管理工作出现的不足和变化,由安监处及时提出矿安全一号文草案并在矿协同办公网络上发布,广泛征求基层单位的意见,并经矿务会研究、讨论、定稿,于元月一日前印发,确保了文件的及时性、集成性和可执行性。
矿安全一号文主体部分明确了年度安全目标和保障措施,并在附件中集成了《潘三矿工伤管理办法及责任追究》、《关于加强瓦斯预警管理的责任追究》、《潘三矿反三违管理规定》、《潘三矿三违申诉制度》、《潘三矿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及责任追究制度》、《潘三矿安全生产违章违纪行为举报制度》、《潘三矿安全风险抵押金实施办法》、《潘三矿安全生产办公会议制度》、《潘三矿井下巷道顶板巡查及找顶的管理规定》、《潘三矿副井提升及人员入井安全管理规定》、《潘三矿登高作业安全管理规定》、《潘三矿烧焊管理规定》等安全管理制度,并缩印成小册职工人手一本,便于基层单位学习和掌握。
三、瓦斯防突管理体系及矿井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和执行建立并健全了上至矿长,下至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能部门的业务保安责任和各工种的岗位安全责任制,明确了矿井各级管理人员和各岗位制度在安全生产中特别是瓦斯治理工作中应负的职责。
(一)瓦斯防突管理体系建立了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设立由总工程师直接领导的生产技术科、地质测量科、工程科及通风防突科。
总工程师分管一通三防口,通风副总工程师配合,一通三防口下设通风区、抽排队、监控中心及勘探处潘三钻机工区,每单位均配置3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且所有工种特殊工作人员均培训合格并持证上岗。
(二)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和执行1、矿长每月主持召开一次一通三防暨防突专题会议,平衡解决一通三防及防突要项工作、重点问题。
矿总工程师每周主持召开一次一通三防暨防突专题会议,每月组织召开一次通风系统分析会、防火专题分析会,逐头逐面分析一通三防及防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措施。
坚持一通三防日动态分析制度。
2、建立执行一通三防、防突督查和隐患排查制度。
每月由矿长组织开展一次一通三防安全大检查。
通过检查、分析,督促矿井瓦斯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措施落实和执行到位。
杜绝一通三防系统不可靠、不完善造成一通三防事故。
3、建立执行一通三防督导制度。
由通防科、安监处不定期组织一通三防、防突检查或督查,重点查打钻、封孔、抽采以及《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经集团公司核准的“一矿一策”、“一面一策”瓦斯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情况。
一通三防隐患整改严格执行小隐患不过班,重大隐患整改必须“定项目、定责任人、定措施、定完成时间、定预案”,闭合管理,严格问责。
4、执行瓦斯综合治理五项指标完成情况周通报、月度追查处理、年度问责制度。
每周在安全生产办公会上通报保护层开采、瓦斯抽采量、抽采率、瓦斯利用量、抽采钻孔量及一通三防工程完成情况。
每月度在一通三防暨防突专题会议上通报瓦斯治理五项指标月度完成情况以及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追查处理情况。
5、执行瓦斯浓度0.8%断电管理及瓦斯超限追查处理制度。
采掘工作面及回风流瓦斯浓度,按0.8%断电管理。
利用好监控系统上的瓦斯异常预警软件,每月由矿总工程师、通风副总制定预警地点和预警值倍数。
预警值不得做为断电值。
凡达到预警值后,监控中心机房要立即通知矿总工程师、通风副总、调度所,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生产。
严格瓦斯超限追查、处理。
瓦斯超限事故由集团公司查处;瓦斯超预警及打钻喷孔造成瓦斯超限3%及以上时间不超过5分钟的事故,责任追究与经济处罚按照矿安〔2012〕1号文执行。
四、矿井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的建立情况矿长对防治突出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定期检查、平衡防治突出工作,解决防治突出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
保证防治突出工作的实施。
矿总工程师对防治突出工作负技术责任,负责组织编制、审批、实施、检查防治突出工作规划、计划和措施。
采掘副矿长负责落实所分管的防突工作。
驻矿安全监察处长负责监督检查。
矿的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本职范围内的防治突出工作负责。
区、队、班组长对管辖内的防治突出工作负直接责任,防突员对所在岗位的防治突出工作负责。
(一)矿长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矿长对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对防突工作定期督促、检查,及时解决防治突出所需的人、财、物,保证防治突出工作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