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创造性思维方法探析——以钱塘江大桥的建造为例
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作者:茅青来源:《全国新书目》2009年第11期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家族传记作品。
茅青从一个家族内部成员的角度,挖掘家族里鲜为人知的人和事儿。
可贵的是,作者站在现代国际媒体人的角度,已经超越了为家族讳、为尊者讳的局限,坦率道来,不溢美,不避嫌,一切从实写来。
茅以升无论在国民党时期还是在共产党执政以后都受到推崇,缘于他主持建造的钱塘江大桥。
建造钱塘江大桥之所以是壮举,主要因为它是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大型现代工业项目,是中国开始走向工业化的标志之一。
在当时中国整体技术水平和各项条件都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建钱塘江桥的难度非常大。
整个钱塘江大桥工程共克服了八十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实属不易。
建桥的资金解决了1933年以升正在北洋大学任教(后改名天津大学)时收到弟弟以新的电报,说曾养甫约他速往杭州谈建钱塘江大桥事,他的同学杜镇远也来信力促以升接手建桥项目。
收到信和电报后,以升非常兴奋,他本来就希望能够在桥梁建筑领域里一展身手,这次也许是个难得的机会,以升立即回电允诺。
同年8月,以升赴杭州会晤曾养甫并就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开始筹备建桥。
钱塘江大桥的最后建成,时任浙江建设厅厅长的曾养甫功不可没。
曾养甫也是“海归派”,1925年,曾养甫取得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回国后辅佐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担任过南京政府建设委员会副委员长。
1931年曾养甫任职后就决心在钱塘江上建造大桥,他认为建钱塘江大桥时机已成熟,势在必行。
以升见过曾养甫后,发现曾养甫果真对建造钱塘江桥非常倾心,每次谈到建桥就滔滔不绝。
曾养甫还一再宣称,造桥工程完全由以升负责,他绝不干涉。
但是启动如此大的项目又谈何容易,以升尽管非常兴奋,可一想到建桥将遇到的问题也深感征途艰难。
首先是资金问题,其次是技术难题。
造桥要靠国家拿钱,当时军阀混战尚未完全结束,日本人已经乘虚而入,国家财力人力都非常吃紧,但曾养甫决定帮助以升一起来筹款。
论茅以升工程思想 --以钱塘江建桥为例

论茅以升的工程思想——以钱塘江建桥为例On the Engineering Thought of Maoyisheng:A Case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of Qiantang River Bridge徐立/XU Li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049Postdoctoral Researcher station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CAS,Beijing,100049摘要:在钱塘江建桥过程中,茅以升给后人留下了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工程思想。
他分身有术、配套成龙,组建了从建桥英才罗英到普通工人的优秀团队。
他集思广益“取法乎上”,“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以中国人的设计取代外国人的方案,主持我国第一座现代桥梁的施工。
他“缓事急办”,建桥育人,在钱塘江工地培育了一代桥梁精英;他“急事缓办”,延缓炸桥,把大桥的使命发挥到极致。
茅以升以哲人工程家的风范在我国桥梁史上谱写了新篇章。
关键词:茅以升钱塘江大桥工程思想Abstract:Abstract: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Qiantang River Bridge, T.E.Mao(Mao Yisheng)left behind unique engineering thoughts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He set up an excellent team from the elite group of engineers such as Luo Ying to ordinary workers and established a complete talent training system.Under the guidance of engineering epistemology,that is “Thinking more,emulating the best examples”,he worked together with them,pooling their knowledge to innovate new ways and methods of bridge building.Therefore,he presided ov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 modern bridge in China and adopted Chinese design instead of the scheme of foreigners.On the construction site of the the Qiantang River Bridge,Mao Yisheng intentionally took effective 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bridg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and bred an elite generation of bridge construction.Meanwhile,when Japanese aggressors approached Hangzhou,Mao Yisheng showed his tremendous courage and wisdom to make a difficult decision that they wouldn’t destroy the bridge until the last moment.So he postponed blowing up the bridge in order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bridge to the extreme.All in all,with his engineering dialectics,Mao Yisheng wrote a new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bridge in our country.Keywords:T.E.Mao(Mao Yisheng)Qiantang River Bridge Engineering thought 中图分类号:NO3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4年4月30日,修回日期:2016年5月10日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六批特别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T60159)。
茅以升:人贵自立,勤奋为桥

茅以升:人贵自立,勤奋为桥20__年7月23日,杭州钱江三桥引桥塌了,距离它建成通车不过14年。
但是与它同江一望的钱塘江大桥,70多年来任凭风吹浪打,岿然不动。
在这座桥上,动车可以跑到时速120公里,汽车也可以跑到时速100公里,40吨、甚至60吨重的汽车也在桥上跑。
现在这座大桥日通行汽车超过一万辆,火车超过150辆。
尽管这座桥曾经被大规模炸过三次,但至今没有进行过技术上的大修。
这座“炸药不放对位置都炸不掉”的桥的设计者就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我国铁路桥梁建设史上一个光辉的名字,他的人生和他建造的桥梁一样让世人瞩目。
“奋斗”宏愿幼年立大洋彼岸中国龙出生时,茅以升手心通红,被认为是大富大贵的吉兆。
祖父茅谦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心的读书人,他为孙子取名“以升”,意思是既希望家业昌盛,更希望国家升平。
茅以升自幼家境贫寒,衣食不继,常遭到贵胄子弟的讥讽。
这让他内心愤懑,但也由此增强了自立自强的决心。
10岁的茅以升珍藏着祖父赠给他的墨宝——“奋斗”二字,他把它看成进步的秘诀。
茅以升常到祖父的藏书阁楼里读古书,学习起来有一股倔劲儿。
有一次,他捧着书边走边读,一不小心就撞到一棵树,他竟以为旁边有人在打他,引得路人捧腹大笑;夏天,“火炉”南京热得出奇,别人手摇扇子擦着汗,茅以升却躲在屋子里一遍又一遍地抄写古文……15岁那年,茅以升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时逢北京清华学堂招收留美预备生,我应当机立断,远离家乡北上投考……”千里求学,茅以升被赞叹为“人小志大堪称奇迹”。
但他默默无语,时常告诫自己要勤奋治学。
预科班里别人打牌下棋看戏,他却抱着“学而时习之”的态度,丝毫不放松。
毕业考试时,茅以升被评为唐山路矿学堂第一名。
随后他报考了留美官费研究生,并毫无悬念地登上“中华号”远洋客轮,赴大洋彼岸留学。
在XX康奈尔大学,茅以升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硕士学位。
毕业典礼那天,校长当场宣布:“今后凡是唐山路矿学堂的毕业生来康奈尔作研究生的,可以免试入学。
关于茅以升造桥故事的作文

关于茅以升造桥故事的作文说起茅以升,那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在造桥领域的成就,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茅以升从小就对桥梁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据说小时候,他家附近有一座桥,那桥虽然普普通通,但在茅以升的眼里,却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他没事儿就跑到桥边,盯着那桥看呀看,心里琢磨着这桥是怎么搭建起来的,为啥能承受那么多人和车的重量。
后来,茅以升学有所成,真正开始投身于造桥事业。
其中,钱塘江大桥的建造过程,那真叫一个惊心动魄。
当时的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技术落后,资金不足,材料短缺,这一个个难题就像一座座大山挡在面前。
可茅以升没有被吓倒,他带着团队,一点点地攻克难关。
就说打桩这个事儿吧。
钱塘江的水况那叫一个复杂,水流湍急,江底的地质条件也不好。
传统的打桩方法根本就行不通。
茅以升和他的团队那是绞尽了脑汁,日夜不停地研究、试验。
终于,想出了一个独特的办法——“射水法”。
这方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得先制造一个特殊的工具,能把水高速喷射出去,冲开江底的泥沙,然后再把桩打下去。
为了调试这个工具,茅以升亲自在现场盯着,眼睛都熬红了,整个人也瘦了一圈。
还有那个钢梁的架设。
钢梁那可是大桥的脊梁,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那么重、那么长的钢梁,要怎么运到桥上,又怎么精准地安装到位呢?这可愁坏了大家。
茅以升带着工程师们,一次次地计算、模拟,制定了详细的方案。
在安装的时候,他更是亲自爬上钢梁,指挥着工人们操作。
那场面,真是紧张又刺激。
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半点差错,茅以升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直到钢梁稳稳地安装好,他才松了一口气。
大桥建设期间,还遭遇了战争的威胁。
日本鬼子的飞机时不时地来轰炸,工程进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茅以升心里那个急呀,一方面要加快工程进度,另一方面还要做好防护措施,保证工人的安全。
那时候,他整天眉头紧锁,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能让大桥尽快建成,又怎么能保护好它。
终于,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了!那一天,人们欢呼雀跃,茅以升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茅以升建桥故事读后感

茅以升建桥故事读后感读完茅以升建桥的故事,我那心里就像钱塘江的潮水一样,一波一波的感慨止不住地涌啊。
茅以升这老爷子可太牛了!以前我过桥的时候,就觉得桥嘛,不就是从这边到那边的一个通道呗。
可看了他的故事才知道,一座桥背后那是多少心血、多少智慧,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大工程。
就说他建钱塘江大桥的时候吧。
那时候的条件,可不像咱们现在,要啥有啥。
他们得面对那么多困难,就像在一团乱麻里找线头一样。
江水又猛又急,就像个脾气暴躁的怪兽,随时准备把建桥的材料都给冲走。
但是茅以升可没被吓倒,他就像一个超级英雄,带着他的团队,用知识当武器,智慧当盾牌,和这些困难死磕。
他精心设计的每一个桥墩,每一根钢梁,都像是在搭建一个巨大的积木,但是这个积木可不能倒,一倒那就是大事儿。
他得计算这个力,那个力,我听着那些专业名词就头大,可茅以升就像是个数学天才和建筑大师的结合体,把这些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而且这桥还得建得快,为啥呢?因为当时战争的形势可不容乐观。
茅以升就像在和时间赛跑,白天黑夜连轴转。
他那股子劲儿,就像是在对侵略者说:“你们别嚣张,看我们中国人也能建起这么厉害的桥!”可是呢,最让我揪心的是后来为了阻挡日军的进攻,要把这好不容易建好的桥给炸了。
这就好比一个母亲辛辛苦苦养大了孩子,却又不得不亲手把孩子送走一样,得多难受啊。
但是茅以升心里装着更大的事儿,他知道这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
后来他又重新修复这座桥,就像把一个破碎的宝贝又重新拼接完整一样。
他对这座桥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不离不弃。
茅以升的故事让我知道,一个人要是有了梦想,有了信念,那可真是能创造奇迹。
他的坚持、他的智慧、他的爱国情怀,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这个小老百姓的内心。
咱们在生活里遇到点困难算啥呀,跟茅以升建桥比起来,那都不叫事儿。
以后我要是再走过大桥,一定会想起茅以升,这个了不起的建桥英雄,然后也给自己鼓鼓劲儿,干啥都得有点茅以升建桥的那种精气神儿!。
6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解析ppt课件

ppt课件.
1
ppt课件.
2
钱
塘
江
大
ppt课件.
桥
3
“中国桥梁之父”
茅以升 (1896-1989),江苏镇江 人。 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 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桥 梁之父”。主持建造了我国第 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 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ppt课件.
4
1934年之前中国可数的“大桥”
❖如今第二座公路、铁路平行的钱塘 江大桥建成并通车。成为浙赣、沪 杭铁路复线的枢纽。双虹飞彩,宏 伟壮观。
ppt课件.
15
钱塘江故事
❖ “钱江秋涛”闻名国内外,早在唐宋就已盛行。
观潮之日,尤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几天,
路上车如水流,人如潮涌。远眺钱塘江出海
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汹涌的浪涛,犹如万马
奔腾,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
ppt课件.
6
❖民国时期,曾养甫任浙江省建设厅
长之初,即欲跨江架桥,以利交通
运输。其时,浙赣铁路局局长杜镇
远写信给正在天津北洋大学教书的
桥梁专家茅以升,邀请他前往杭州,
商谈筹建钱塘江大桥的事。茅以升
抵杭州后,首先登门见曾养甫,不
料养甫正患感冒,无奈在床上会见
茅以升。曾养甫一谈起建桥,滔滔
不绝,好象病也轻了。
ppt课件.
7
❖ 他说:“钱塘江上建一座桥,这是浙江
人民多年来的愿望,我一来杭州,就想
促成此事。”茅以升盘算着说:“这是
需要一大笔钱的。”曾养甫说:“筹款
的事,我已多方接洽,很有希望,有了
款,还要人会用,才能把桥造起来。”
曾养来担任,
经费我负责,工程你负责,一定要把桥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著有《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1.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前驱作为我国多学科卓越专家的茅以升,允为我国现代桥梁工程前驱,20世纪30年代,其担纲在钱塘江上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钱塘江大桥,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2.身世商人家庭茅以升先世做生意,祖父为举人,思想进步,偏向革命,曾开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
茅以升诞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
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开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1905年进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即,今,下注“*”者同)。
茅以升诞生于江苏(今镇江)一户书香之家。
3岁时接受母亲的启蒙教育,5岁读私塾,7岁收思益学堂(1903年在南京开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有。
3.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16年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被官费保送赴美留学。
1917年获美国土木专业硕士学位,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因茅以升成绩特优,从此康奈尔大学面试接收唐山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为中国的大学特别是母校博得了荣誉。
1921年获大学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其《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1982年被选为。
4.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教授1921年,应恩师教授之邀,回国到母校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教授、副主任兼总务主任。
以后历任(演变成今天的、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校长、交通大学*校长、(今)院长、杭州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
赏析钱塘风雨..

• 列车脱险了,旅客的生命安全了, 年仅18岁的蔡永祥却献出了宝贵的 生命。蔡永祥牺牲后,被南京军区 荣记一等功,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并在大桥北岸 建立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以示纪 念。
• 如今,杭州段的钱塘江上耸立着十座大桥, 钱江二桥、钱江三桥、钱江四桥……。唯 独钱塘江大桥桥名不改,巍然屹立在月轮 山前。由于建造年代久远,为安全起见, 钱塘江大桥已经不再作为南北交通的主要 通道,仅仅承担一些次要任务。最主要的 铁路交通功能由钱江二桥承担。作为国家 特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现仍由武警守卫, 普通游客可到大桥上层(即公路桥部分) 桥面游览,但下层即铁路桥部分仍不允许 随意进入。
“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 怀着亲手掐死亲生婴儿一样的痛楚, 茅以升一直陪伴着历经艰险建造起 来的大桥,直到亲眼看到最后一根 引线接好。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难 忘、最难受、最难捱的一天,在事 后来对家人的回忆诉说中,那种痛 苦,那种无奈,真使他欲哭无泪。
3、89天创造的价值
• 1)总长1453米、历经925天、耗资 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 的第89天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 • 2)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提出的方案 减少投资约二百万元。华德尔设计需 要758万银元;而茅以升设计只需510 万银元(合当时美金163万元)。
胜,此桥必复”的誓言。
• B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前夕,国民党 当局妄图炸毁钱塘江大桥,以图阻止 解放军南下。在杭州地下党和铁路工 人的努力下,偷偷将炸药量大幅削减, 而且关键位置的炸药引信被切断。最 终国民党工兵实施炸桥时,只破坏了 大桥南侧引桥附近的一段铁轨,在大 桥桥面上炸出一个洞,大桥主体没有 受到太大破坏。此时解放军第21军63 师已迫近大桥,国民党工兵无法实施 进一步破坏,大桥最终比较完整的回 到人民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 技 管 理 研 究
S e c n I 'c oo y M a a e nt ( n e a ( e hn lg i l n g me Re e r h sac
文 章 编 号 :10 7 9 《0 0 1 2 — 3 0 0— 65 2 1 )O —0 1 0 1
2 巧渡 施 工难 关
( ) 打 桩 1
正 桥 的 桥 墩 有 9个 ,都 是 以木 桩 为 基 础 的 。 根 据 测 量 计 算 ,每 墩 用 桩 10根 ,每 桩 长度 大 约 3 6 0米 ,而 江底 泥 沙有 4 l 米 深 。 如 何 把 14 4 0根 长 桩 准 确 地 理 进 江 底是 大 桥施 j 的 第 一 二 大难 题 。 为 此 , 当时 特 别 制 造 了两 只 能 起 重 10吨 的 打 桩 机 4 船 。 但 因 泥 沙 中夹 有 抗 力 较 大 的 砂 砾 层 ,轻 了 打 下 不 去 ,重 了桩 就 折 断 ,且 一 昼 夜 只 能 打 一 根 。 为此 ,茅 以升 心 急 如 焚 , 他 连 夜 和 工 程 师 罗 英 反 复 研 究 打桩 技 术 ,但 始 终 没 有 想 到好 的解 决办 法 。第 二 天 恰 逢 母 亲 生 日,他 回 家 为 母 亲 祝 寿 时 , 心 里 还 在 冥 思 苦 想 。 正 当百 思 而 不 得 其 解 时 ,他 看 到 一 个小 男 孩 手拿 一 把 铁 壶 在 浇 花 ,铁壶 流 出 的水 龙 向花 坛 猛 冲过 去 , 把 花 坛 的 泥 土 冲 出 一 个 小 洞 洞 。 他边 看边 自言 自语 地 重 复 着 : “ 水 把 泥 土 冲 出 个 洞 ,壶 水 把 泥 土 冲 出 个 洞 … … ” 他 茅 塞 壶 顿 开 ,想 出 了 一 条 改 进 打 桩 技 术 的 好 办 法 — — 射 水 法 。 即 把
茅 以升 创 造 性 思 维 方 法 探 析
— —
以钱 塘 江 大 桥 的建 造 为 例
侯 莲 梅 ,王 伯 鲁
( 西南交通 大学公 共管理 学院,四川成都 603 ) 10 1
摘 要 :茅 以 升 是 我 国杰 出的桥 梁 专 家 ,钱 塘 江 大桥 的 成 功 修 建 是 他 高超 智 慧 的展 示 。从 钱塘 江 大桥 的 建造 过 程 入 手 ,通 过 分 析 茅 以 升 运 用 的 “ 下 并 进 ,一 气 呵 成 ” 上 、“射 水 法 ” 、“ 压 沉 箱 法 ” 和 “ 浮运 法 ” 施 工 方 法 , 气 着 重探 讨 了茅 以 升在 其 中所 体 现 出的 创 造 性 思 维 方 法 :智 力 激 励 与 强化 思 雏 有 效 结 合 、通过 相似 联 想和 类 比 触 发 灵 感 、发 散 和 收 敛 思 维 与 辨 证 思 维 综 合 运 用 一 关 键 词 :茅 以升 ;钱 塘 江 大桥 ;创 造性 思 维 方 法 中 图 分 类 号 :C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茅 以升 是 我 国 著 名 科 学 家 、教 育 家 、社 会 活 动 家 。 他 为 推 进 我 国科 学 事 业 的 发 展 做 出 了 重 大 贡献 ,被 誉 为 我 国 现 代 桥 梁工程的奠 基人。2 0世纪 3 0年代 ,他主 持 设计 并组织 修 建 的 钱 塘 江 大桥 ,是 我 国桥 梁 建筑 史 上 的 一 座 里 程 碑 。然 而 , 这 个 成 就 的 取 得 却 经 历 了一 段 艰 难 的 探 索 历 程 ,极 富 传 奇 色 彩 。 由于 钱 塘 江 的 险 恶 ,杭州 民问 常用 “ 塘 江 上 架 桥 ” 来 钱 比喻 不 可 能 办 到 的 事 情 ,工 程 技 术 界 也 认 为在 钱 塘 江 上 架 桥 极其困难。13 9 3年 3月 ,茅 以升迎难 而上 ,慨 然受命 。在 经 费 拮 据 、技 术 资 料 贫 乏 和 设 备 简 陋 的 条 件 下 , 他 殚 精 竭 虑 , 创 造 出 “ 下 并 进 ,一 气 呵 成 ”、 “ 水 法 ”、 “ 压 沉 箱 上 射 气 法 ”、“ 浮运 法 ” 等 新 型 施 工 方 法 ,解 决 了 建 桥 过 程 中的 一 个 个 技术 难题 ,保 证 了 工 程 的顺 利 进 展 。 可 以 说 ,钱 塘 江 大 桥 的 成功 修 建 ,主 要 得 益 于 茅 以 升 的 创 造 性 思 维 方 法 。 本 文 通 过 对钱 塘 江 大 桥 施 工 方 法 形 成 过 程 的 具 体 分 析 , 力 图揭 示 茅 以 升创 造 性 思 维 活动 的特 点 。 议 对 策 。大 家 一 致 认 为 ,能 同 时 动 工 的 工 程 和 属 于 平 面 铺 开 的 工 程 都 应 同 时 动 工 。 而 对 于 上 下有 关 联 的工 程 ,茅 以升 说 : “ 想 咱 们 要 打 破 传 统 的 造 桥 程 序 ,那 种 先 做 水 下 基 础 ,再 我 做 桥 墩 ,最 后 架 钢梁 的常 规 办 法 太 慢 。 咱 们 来 一 个 ‘ 下 并 上 进 ,一 气 呵 成 ’ 的 新 方 法 。 昕谓 “上下 并 进 ” 就 是 木 桩 、 ” 沉箱和钢 梁 同时动工 ; “ 气呵成 ” 就是木 桩打 完运沉 箱 , 一 沉 箱 下 落 时 筑 墩 身 ,墩 身 完 毕 后 架 钢 梁 。 事 实 证 明 , 这 种 。 前 所 未 有 的施 工 方 案 巧 妙 实 用 ,既 大 大 加 快 了 工程 进 度 ,又 保 证 了工 桥 工 程 艰 巨 ,困 难 重 重 。 正如 茅 以升 母 亲 所 说 : “ 僧 取 经 ,八 十一 难 ,唐 臣 ( 以 升 字 ) 造 桥 , 也 要 八 十 唐 茅 难 。 … 然 而 ,由 于 茅 以升 巧 妙地 运 用 了 桥 梁 建 筑 方 法 ,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