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的源流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难产和人工助产亦有史料记载。《史 记·楚世家》谓:“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 产焉。”是对于手术助产的最早记载。 《左传·隐公元年》曰:“庄公寤生,惊姜 氏。”这是臀位难产的记录。《左传·僖公 17年》谓:“梁嬴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 卜之,其子曰:将生一男一女。”这是双 胎并过期妊娠的案例
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专门治疗妇女疾 病的医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 “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 医”,“带下医”就是最早的妇产科医生。
《难经》首先提出左肾右命门之说,为后 世肾-命学说之发源。并系统地论述了奇经 八脉循行、功能和病证。对于妇科理论的 研究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 专著,该书所记载的365种药物中,治疗妇 产科疾病的药物有88种,禹余粮条下首见 “癥瘕”之名。紫石英条下首见“子宫” 之名。
二、中医药学理论为妇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最早描 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联系的子门、 胞脉、胞络;论述了妇女生殖活动由初发、旺盛以至衰竭 的全过程。《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女子七岁,肾 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 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 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成为指导中医妇科理 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黄帝内经》亦指出 精是生命的根本。《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 精。”《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 身生是谓精。”《黄帝内经》记载了“带下瘕聚”、“不 月”、“崩”、“不孕”等妇科病症,记载首张妇科药方 “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中医病 理学专著,37-44卷论妇科病机,认为妇女 在体虚、气血不足的情况下,感受风冷之 邪为主要病因,损伤胞宫、冲任是经、带、 胎、产以及不孕、癥瘕等妇科疾病的主要 病机。
三、专科设置,世界领先
汉代已设“女医”或“乳医”,隶属于太医令。并有女性 从事宫廷侍医。已有专业的分化。 唐代建立了新的医事制度,重视医学教育。设立太医署, 有管理医务行政的医官如太医令等,有诊治疾病的医师、 医工、医生等,并设有医博士,助教等以教授医学。专科 的雏形已具备。 宋代设太医局,分为九科(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眼科、 疮肿折疡、产科、口齿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禁科), 共三百人,其中产科十人,设有产科教授,这是世界医事 制度上妇产科最早之独立分科。专科的设立促进了学术的 发展。此期的产科技术得到较大的提高。 然而,到了明代以后,程朱理学之道盛行,受封建礼教的 束缚,产科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明清时代均以妇科的 发展为主。
导论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 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 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 诊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 的一门临床学科。
由于女性在生殖方面的生理与病理特点与
男性有别,故有设立专科的必要。唐代孙 思邈的《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 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 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中医妇科 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医妇科基础理论,
西汉刘向《列女传》载“胎教”之法:“太 任,文王之母……王季娶以为妃……及其 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 傲言,能以胎教,而生文王。”主张妇人 怀孕后当慎其言行、起居,以教化胎儿。 这是古代的优生观点。是中国自然哲学 “慎始”观的体现。汉代戴德的《大戴礼 记》也有“胎教”的记载。
在甲骨文记载的21种疾病中,载有“疾 育”;《易经·爻辞》中有“妇孕不育”和 “妇三岁不育”等记载。《诗经》和《山 海经》中分别记载了一些“食之宜子”或 “使人无子”的药物。
秦代始有“医籍”。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 载,名医淳于意的医案中,有两例妇产科病案: “韩女内寒月事不下”(闭经);“王美人怀子 而不乳”(难产)。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妇人病三篇,内 容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和妇科 杂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其治法 不仅有内治,还有外治,如以狼牙汤沥阴中,以 蛇床子裹成锭剂纳阴中等,开创了妇科外治法的 先河。华佗以针刺与药物配合以下死胎。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均属难能可贵。
晋朝王叔和《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症第一》指出: “尺中肾脉也,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三部沉 浮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娠也。”并记载了临产时之“离 经脉”和产后的常脉与病脉。并首次提出了各种特殊的月 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等。
南齐褚澄在《褚氏遗书·问子》提出:“合男女必当其年, 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 十而嫁,皆欲阴阳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 为子,坚壮强寿。”《褚氏遗书·本气》云:“合男子多则 沥枯虚人,产乳众则血枯杀人。”指出早婚、多产对男女 双方及子代的危害,倡导晚婚节欲,以达到优生优育。北 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根据胎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提出妊 娠各阶段养生要点及针灸禁忌。奠定了妊娠期保健的基础。
以及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和
妇科杂病等疾病的诊断、辨证与防治。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 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癥,嗣育胎前并 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科的疾病谱有所变化, 其研究范围也逐步扩大。一些在中医古籍 上未见记载的妇科病,如盆腔炎性疾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 腺肌症、异位妊娠等,也属于中医妇科学 的研究内容。
源自文库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的源流与发展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在 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专科。中医妇科学 是从研究产育开始,然后发展为妇科和产科,又 以妇科的发展尤为突出。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
了解中医妇科学的源流与发展,是为了继承和发 扬其学术精华,循着学科前进的轨迹,探讨学术 发展的内在因素、外部条件与自身规律,推动学 科的发展和学术的创新。
一、重视生殖,慎始终远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医学的萌芽阶段,当时 已有关于生殖与不孕的记载。“生殖”一词,古 已有之。《左传·昭二十五年》载有:“为温慈惠 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殖者,生也;蕃也。 当时已注意到近亲婚配对生育有不良的影响。 《左传·昭元年》曰:“内宫不及同姓,其生不 殖。”《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出:“男女同姓, 其生不蕃。”《鲁语》指出:“同姓不婚,恶不 殖也。”对于生命的起源,《易经·系辞》指出: “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